APP下载

高职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

2022-03-17郭心义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金融服务专业课程

郭心义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0093)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高职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到专业整体教学和课程安排中,做到专业技能教育和思政素质教育相融合,引导高职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1]。即专业课教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以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作为育人载体,深度挖掘专业技能课程教育中的相关思政元素,把价值塑造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中,以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高职学生领悟到诚实守信、合法合规的金融精神,崇尚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养成敏锐的时事洞察力,激发其学习金融技能的热情,同时增强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学生今后在金融行业从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赋予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能充分发挥 “育人+育才”的双重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工作,要坚持在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其他各门专业课程也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样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这对进一步深化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和改革创新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144。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3]。这就要求高校每门课程都要融入思政元素,每位任课教师都要主动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与职责,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形成“课课融思政、人人讲思政”的局面。因此,高职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如何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形成金融类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推进的局面,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 “育人+育才”的双重作用,已成为新时代赋予金融类专业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课程思政”是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能有效缩短学生进入社会后的适应期和磨合期

高职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在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专业技能培养和训练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美德、金融职业道德和大国工匠精神;在专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期间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金融行业、企业、工作岗位,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熟悉诚信服务的道德准则,强化其德法兼修的职业操守。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思政”,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锻炼学生时事洞察力,培养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工作相结合的能力,避免学生只会专业知识、缺乏实操锻炼。因此,“课程思政”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职业道德观,崇尚大国工匠精神,做到有底线、知敬畏、守法规,能有效缩短学生进入社会之后的适应期和磨合期。

(三)“课程思政”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帮手,能帮助学生毕业时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内容相互融合,可以起到强化学生专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专业课教师在课程讲解时融入一些思政素养方面的金融实际案例,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金融理论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金融职业素养。专业课教师在分析金融案例中的思政内容时,可以将金融管理领域的前沿成果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工作中寻求创新,提高其在实际岗位上灵活运用金融管理知识完成相关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金融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专业课教师要给予高职学生正确的引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在踏入社会进入金融行业后,可以凭借其在校期间积累的金融知识以及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职业素养,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四)“课程思政”是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的重要抓手,可以督促专业课教师不断自我学习和提升

“课程思政”在给学生提供价值引领的同时,还能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提高教学水平。为提升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效果,使其在课堂上有更多收获,专业课教师必须及时了解金融管理领域的前沿成果与变化,更新自己的传统认知,提升自己的育人能力,做好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专业课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式、夯实“课程思政”基础,做好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专业课教师必须拥有敏锐的时事政治洞察力和很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做好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为了解答学生的困惑、引领学生职业发展的能力,专业课教师必须坚定自己的信仰,学习并践行马克思主义,做好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因此,“课程思政”可以督促专业课教师在各方面不断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效果。

二、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主要途径

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升育人成效,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全体教师结合各课程的思政教学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平台融入思政、网络辅导平台助学思政、课外活动平台拓展思政、实习实训平台强化思政”四个途径,使每门专业课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金融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的“三合一”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课堂教学平台融入思政,树立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达到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无缝衔接的效果

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课教师深挖金融思政元素,深耕课堂教学,培养和塑造学生树立创新思维、奉献祖国、崇尚大国工匠精神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是充分挖掘专业课程内容中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教学内容中,融入爱国、诚信、友善、感恩、合作、敬业等思政元素,在思想上引领学生。如:教师在讲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时,融入中国的银行发展历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教师在讲解非法集资罪时,运用“e 租宝”平台非法集资诈骗案例,使学生认识到金融犯罪带来的社会危害性,杜绝拜金主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二是深耕课堂教学,构建金融学科类专业“课程思政”价值链。教师利用“一平三端”教学平台,课前要求学生搜集课程相关的中西方文化背景、经济制度等信息,课中引导学生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对比分析,批判性地思考西方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学会中国表达,增强其爱国情怀;通过讲述我国70 多年的金融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政治认同,坚定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树立家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等。教师在传授金融知识的同时做到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达到了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无缝衔接的效果。

(二)网络辅导平台助学思政,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新维度和新时空,达到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相辅相成的效果

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形态借助于“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的互联网技术辅导平台,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新维度和新时空。一是通过引导学生浏览中国大学慕课、新浪财经、学习强国、B 站等权威媒介,帮助学生形成敏锐的时事洞察力,让学生理解国家与社会治理体系的优势,体会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同时能让同学们正确把握热点问题,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借助于“一平三端”教学平台,教师们课前上传思政资料、课中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课后利用讨论区进行“课程思政”知识大讨论,启发学生对金融行业问题的自主思考。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具体案例来讨论这些危机对生命与健康、亲情与财富带来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感恩、积极、坚定、顾全大局的价值观。丰富的网络资源、多样化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之外的职业规则、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达到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相辅相成的效果。

(三)课外活动平台拓展思政,开发多维度的课程思政教育空间,达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 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思政教育。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投资理财社团活动、金融知识竞赛、银行技能大赛、面试模拟赛、演讲比赛等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检验自身学识的同时,扩充其知识面。教师在与学生一起参加此类活动的同时,结合建党100 周年,将中国“红色金融史”引入活动社。二是加强校企合作、整合校外资源,进一步延伸“课程思政”。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聘请合作公司的行业专家、企业精英走进课堂,向专业输送智力资源和实训指导,通过行业专家授课、承担实训指导、举办专题讲座、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和综合素质,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对其进行职业引领[4]94,实现全方位育人。三是协同辅导员鼓励学生融入并宣传订单班企业文化。如通过布置校内实训室、订单班教室、学生宿舍文化等多种方式,将“维度金融”订单班企业文化融入校园环境中,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使其真正领悟到金融行业的真谛、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并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职业素养、价值追求和文化情怀等,达到“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效果。

(四)实习实训平台强化思政,丰富了实践教学体系,促使学生养成高尚的职业情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充分挖掘实习实训场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在实践教学中强化思政教育,打造了一系列学生参与的实践项目。“维度金融”订单班建立了产学研融合的人才培养资源共享机制[4]95,丰富了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强化了实践平台的思政教育功能。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一方面让学生深入金融行业进行真实工作场景的参观与体验,提高学生对金融行业职业素养的思想认知[4]94;另一方面,订单班聘请公司行业专家走进校内课堂,学生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完成“银行职业形象设计与礼仪”“银行职业素质培养”等相关课程,实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集成整合[4]95,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还通过真设备训练、真项目操作、真环境培养,实现课程目标与行业发展需求相匹配、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相匹配、实训操作与岗位流程相匹配[4]94、课程思政与职业素养相匹配,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职责担当;还利用微课、网络课堂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开拓学生的学习渠道,丰富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立体化的实践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4]94;同时学生的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均在合作银行进行实训操作实践,通过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行业、企业和工作岗位,强化其金融职业道德素养。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通过实践平台强化思政教育,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熟悉职业道德准则,强化职业道德操守,真正帮助学生学习企业师傅的优秀品质,做到有底线、知敬畏、守法规,养成高尚的职业情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三、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第一课堂思政教育效果,结合金融行业发展特点,深入挖掘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建设应注重第一课堂的思政教育效果,任课教师要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到专业课程的讲授中,这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尝试,才能使其具备金融行业的发展特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金融管理的相关知识来解答“课程思政”中提到的某些现象和问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对“课程思政”的素材进行讲解,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观点和看法。如利用“金融法律法规”课程中银行业的“挪用客户资金”、保险业的“保险虚假宣传”、证券业的“非法操纵市场”、基金业的“内幕交易”等思政案例,充分表明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同时告诉学生遵规守纪、诚信守法的必要性。专业课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案例帮助学生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如,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统筹做好“六稳”工作。其中就有“金融稳”,专业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金融稳,经济稳”的含义。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金融行业的相关专业知识,还要成为我国金融行业稳定的守护者,这更加要求学生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维护金融稳定的政治能力。

(二)注重融入思政案例的选取,讲好“中国特色”故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实力”

选取的“课程思政”案例不仅要能为第一课堂提供更多的专业素材,还要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帮助学生深入思考,达到很好地吸收“课程思政”元素、理解思政内容的效果,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要结合专业知识,还要结合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热点、发展历程引入不同的思政内容[2]148。教师要深入挖掘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大国工匠精神、团结奋斗精神与开拓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思政案例,讲好“中国特色”故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实力”,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比如,2020 年7 月30 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5],这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专业课教师要引领学生正确理解当前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深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才能成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政策的坚定支持者。教师们在讲授我国金融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时,可结合中兴事件、华为芯片、中美贸易战等热点问题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发展人工智能的战略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师们可利用金融理财综合实训中心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教学模式,体现多媒体技术在情感传递和道德示范方面的价值引领作用,增强学生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注重教师思政水平的提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挖掘思政元素,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专业课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从思想上重视思政教育,在行动上落实思政教育。一方面,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我文化素养,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6]。教师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深度挖掘文化思政元素,注重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的熏陶,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教学设计,切忌对所挖掘的文化思政元素进行简单的“说教”与“生切”。教师要结合所挖掘的文化思政元素,根据所教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对原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系统化的重新认识与构造,将所挖掘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各环节、各方面,不能简单拼凑与叠加,必须以专业教学内容为依据,创新设计思路、调整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杜绝生硬融入,提高专业课程的育人成效,实现所讲授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能力教育上的有机统一,争取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育才效果。教师们可以选取新中国成立70 周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建党百年、百年奥运梦、双奥城市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作为案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学生的报国之志,提高课堂思政成效。

四、结语

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的道德素养和政治立场与未来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与国家经济的平稳运行密切相连。因此,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决不能离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并且应当将其作为教师学习和践行的指南,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平台融入思政、借助网络辅导平台助学思政、结合课外活动平台拓展思政、丰富实习实训平台强化思政,要结合金融行业发展特点,深度挖掘思政素材,认真开展教学研讨,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创新课程思政模式,用心选取教学案例,讲好“中国特色”故事,争取将金融技能、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成为拥有良好品质、掌握操作技能、恪守职业操守的金融行业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课金融服务专业课程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