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创新与实践
——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

2022-08-04刘洪超董冠英王司妍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育人德育

刘洪超,董冠英,周 迪,沈 杰,王司妍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

一、引言

随着我国进入后工业社会,绿色农业、设施农业、现代种业等农业新业态不断产生并快速发展,国家需要大量拥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农业人才,农业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培养农业高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主体,其地位作用日趋重要。2019 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属于另一种类型的教育[1]。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也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农业农村等人才急需领域的职业教育供给[2]。面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国家对农业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出更多德技并修的农业人才。因此,农业高职院校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必须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培养出更多优秀农业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农业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育人实效,亟需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二、当前国内外关于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国职业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实行的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其道德教育是教师在教授哲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的同时,伴随着道德教育。德国颁布的《高等学校总法》中明确规定:“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守法精神,有自尊心和责任感的可依赖的自由公民、劳动者”[3]。德国道德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企业和社会教育为辅,各种教育机构、企业、学校、媒体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4]。农业协会负责协调德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双元”关系,大学生除在学校接受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外,农业协会也会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进行农业职业方面的宣传,引导大学生热爱农业。

美国职业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1 200多所社区学院,集中体现了美国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优势和特色,形成了以社区学院为核心的专门的教学机构[5]。社区学院重视道德教育,以道德教育为基础,健全和设置了专门的法律法规教育,通过社区服务、社区活动等方式开展隐性职业伦理教育。美国涉农的社区学院,在农业课程中注重渗透市场意识和法治意识,通过全方位的渗透,将德育工作贯穿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韩国道德教育借鉴了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观,其道德教育内容以放射性结构呈现,以个人为中心,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国家都是可以延伸的地方[6]。在道德教育评价中,除了常规化的笔试,还从面试、行为观察等多角度评价学生的道德思考能力、道德实践能力。韩国非常重视实践活动,专门开设了活动课程,如爱国主义活动、自我调控训练、传统艺术活动、各种仪式等,让学生在道德实践中接受道德教育。

我国的职业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各地高职院校在德育工作方面采取了很多举措,使德育工作迸发出了巨大活力。健全了省(市)委、省(市)政府领导进高校上讲台讲思政课的长效工作机制,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也纷纷走进课堂宣讲;加强专职辅导员、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其使命感,提高收入,激发积极性;创优思政课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建设环境等,推动思政课建设向纵深发展;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建设工程,创建好故事库、教案库、精品课程库等;建设网络备课平台,聚合数字资源,开发网上红色书屋、红色影院和在线学习平台;建立德育实践教学基地,把革命旧址旧居、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转化为德育课堂。

三、新时代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要定位于“全面发展”之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7]。他多次强调,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需要把思政课办好,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学生自我成长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

(二)满足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需要

“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人才支撑[9]。农业高职院校要从新农村、新农业发展要求出发,以新的高度和理念来培育人才,坚定强农兴农使命,使学生自愿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农业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刻苦学习、知行合一、砥砺奋进的新时代耕读精神,激发学生的知农爱农情怀,使学生明白自己毕业后在社会和企业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

(三)培养农业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需要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的安全关乎老百姓的健康和利益。新形势下,作为培养“餐桌”安全从业者的教育机构,农业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农业高职院校要注重培育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其有意识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树立良好品格,守护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成长为具备良好专业素养和高尚道德情操的真正合格的“三农”人才,助力农村农业健康发展。

四、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新形势下,农业高职院校学生道德素质总体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人生价值取向模糊,过度崇尚物质与金钱等。这些新问题的出现,需要农业高职院校为德育工作注入新的内涵。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很多学校德育工作成效不明显。

(一)德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农业高职院校以培养农业高素质、高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大多以就业为导向,没有将德育工作放在核心地位,实践中难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根本要求。学校的年度工作要点、重点工作任务中鲜见德育工作,教育重点主要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价值观、职业精神的培养。由于缺乏对学生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的引导与培养,导致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只想留在城市,没有为家乡、为乡村做出反哺的意识和精神,这都和学校对德育工作重视不够、成效不足有一定关系。

(二)德育工作抓手不实

当前,农业高职院校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德育工作主要由学院党委牵头负责,推行部门联动、全员参与的德育管理机制。但在实施过程中,很多学校缺乏协同机制,各部门各自为政问题突出;日常教学与学生德育工作脱钩,没有形成合力。比如很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依靠学生主管部门,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往往通过学生日常表现来决定各类评先评优,容易出现学生课堂表现一般,专业教师评价一般,但能获评先进的情况。

(三)思政课程吸引力不够

思政课作为农业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施的基本途径,其功能未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吸引力不足。很多学校课程讲授模式不够灵活,教师水平也参差不齐。虽然近几年农业高职院校加大了思政课教师的引进力度,但这些教师大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对授课内容缺少钻研,方法单一呆板,课堂缺乏互动,内容较为枯燥,无法解决思政课程吸引力不足的问题,致使思政课程未能充分发挥培养人才的应有作用。

(四)课程思政融合不够密切

近年来,农业高职院校积极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些普遍问题。一是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没有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合还比较生硬,学生的认可度低;二是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的结合不够精准,二者关联度不大,缺乏针对性;三是课程思政的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往往不一致,与学生思想的共振性差,不但没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难以达成课程思政的德育目标。

(五)德育工作评价体系不健全

大学生应该具有怎样的品德,应该如何阐明,如何评价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对这些类别、层次进行划分,并找到相应的指数加以定量,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亟待深入探讨的课题[10]。道德评价制度不完善,严重影响了道德评价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使道德教育无法发挥其核心作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道德评价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五、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模式构建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农业高职院校应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中德育工作的优秀经验,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德育工作模式。高职院校党委应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以德为先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学生德育工作模式结构图,见图1。

图1 学生德育工作模式结构图

(一)一个根本:立德树人,利用思政课培养“一懂两爱”人才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切实发挥思政课育人主渠道、教学主引擎、思想引领主阵地的作用。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坚持理论创新,提升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学生真心喜欢思政课,从思想深处领会思政课的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真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课的关键在思政课专业教师,要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关注时代、关注社会,调动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11]。农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懂两爱”人才,以新时代召唤新农人为主旋律,发挥好课堂主阵地作用,让学生学习理解农业政策、农村政策,让学生知政策、懂政策,会运用政策[12]。同时,借助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公众号等新媒体舆论平台,引导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思想、党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以及“三农”工作战线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人物事迹。

(二)“双元育人”:校企共建,协同育人

“双元育人”的核心是校企双方共同研讨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根据企业需求并结合新技术、新工艺来确定,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强化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与农业行业产教融合,注重与涉农企业共同开发优质农业农村实践课程,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走出去”,就是农业高职院校要坚持与优秀农业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通过实习,让学生接受企业优秀文化的熏陶,提前感受企业文化,以及员工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兼备的高素质“三农”人才,减少发生职业道德失范的问题。“请进来”,就是将职业课程和学术课程有机结合,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夯实订单培养,实施精准培训,进行技能竞赛以及职业资格鉴定。如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学习大国工匠的精湛技术和敬业精神;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学习劳模吃苦耐劳、恪尽职守的工作作风;开展“优秀职校生校园分享”活动,感受师兄师姐们在职业发展道路上的酸甜苦辣,以及付出努力之后取得成功的喜悦;推动农业代表人物进校园,农业龙头公司进系部和专业,农业技术人才进班级,真正提高农业公司参加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投身“三农”的意识和服务“三农”的能力[13]。

(三)“三全育人”:全面开展德育工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强调的是育人主体的全面性,也就是全体教职工都应该自觉地把育人工作落实到各个岗位中。全过程育人即从学生入校到毕业、从课堂到实践、从校内到校外,将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强调的是育人过程的贯穿性,也就是对学生要进行持续性、全面化的育人教育。全方位育人即在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开展育人工作,强调的是育人工作的系统性,也就是对学生进行完备的育人教育。农业高职院校不但需要进行思政课程改革,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凸显思政课德育功能,而且需要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教授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情操,将二者高度融合。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物质载体建设等[14],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角度构建出一个多维度、多元化、多方联动的育人工作体系。

六、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实践探索

根据构建的德育工作模式,农业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双主体作用,搭建各类德育工作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农业高职院校育人主体协同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践方案明确德育内容、途径、方法的创新,规范德育管理,开展德育活动,增强德育实效,以适应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开展,解决农业高职院校道德工作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介绍学院德育工作实施情况,学院构建的学生德育工作结构图,见图2。

图2 学院学生德育工作结构图

(一)健全党政领导讲思政课的长效机制,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学院构建了党政领导讲思政课的长效机制,党委领导带头,中层干部、专业主任、专业教师、辅导员、兼职班主任等都参加教学,形成人人能为学生讲授思政课的氛围。制定菜单式授课课程和专题,开展专题报告巡讲。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将“三农”内容融入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课程体系中,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中“为农”思想的渗透作用,重点培养学生的“三农”意识,培养“一懂两爱”精神,为其毕业后服务“三农”、奉献“三农”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落实相关政策,配齐配强德育工作人员队伍

一是学院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逐年加大引进专业思政课教师力度,并纳入学院编制;二是配齐配强德育工作人员队伍,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并把辅导员列入年度培训计划;三是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国家规定的德育津贴补助要给予足额并发放到位,要在德育工作人员职称评定上给予政策倾斜;四是制定奖励政策,定期奖励优秀工作人员。配齐配强德育工作人员队伍,保障德育工作取得实效。

(三)探索“学分银行”建设,完善学生德育评价体系

“学分银行”的含义是通过建立学生个人学习账号,将学习成果通过学分的形式进行量化,从而实现学分制改革目标。设想学生不但可以通过学习专业知识、遵规守纪获得学分,而且通过获得实习单位职业道德考核优秀也能获得学分。建立校企双方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比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要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仁义礼智信、红色文化等以学分制的形式来考查,将参加的各类课外活动进行科学量化,并赋予相应学分。同时,进一步强化入学教育、军训、应征入伍、评奖评优、违纪处理等基础性工作的评价。

(四)完善“互联网+”职业教育,强化平台建设

运用5G、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和普遍应用。经过近几年信息化建设,学院的信息化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通过一些新媒体,如校园网、企业微信、教学视频等手段,形成了浓厚的德育舆论氛围。为了更好地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学院每学期通过四校区视频平台,针对某一专题开展职业道德讲座和论坛,由教师与学生以面对面或者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学院也开发了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建设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库,开展校际间协同备课。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有效推动了学院德育工作的开展。

(五)开展劳动教育品牌建设,体悟“三农”情怀

学院积极打造劳动教育品牌,营造劳动育人氛围。在寒暑假和实习中,鼓励大学生到“三农”第一线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乡土人情,培育“三农”情怀,让学生近距离感悟乡村振兴的理念,了解“一懂两爱”的内涵。学院作为“立足首都,面向全国,服务‘三农’”的北京市职业教育“特高”建设单位和全国职业教育“双高”专业建设单位,自2017 年开始,着力构建“耕读传家”德育品牌,积极引导全校师生在理想信念、校园文化、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四个板块全面参与各项活动,倡导学生崇尚劳动,知行合一,努力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六)打造“文化精品”工程,营造文化育人氛围

学院贯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精神,立足于农业特征,分别建立了三个耕读基地,分别是中学师生学农教育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耕读实践基地,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育人项目,挖掘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持续保持学校文化氛围的蓬勃发展。这些基地建设发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职业文化等方面的优势,着力弘扬农耕文化,让校园环境更具现代农业气息,让同学们在体会到先进的现代化农业的同时,也能体验先进的现代化农耕文化,坚定投身农业行业的信心[15]。

(七)开展文明和谐宿舍建设,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学院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和谐宿舍”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品格,切实将学生公寓建成学生自主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组建了专门的“文明和谐宿舍”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德育工作,将工作要点按照时间表和路线图加以推进落实,把相应工作纳入人员综合考核、年度考核、班子任期考核中,切实推进文明和谐宿舍建设取得实效。通过开展“文明和谐宿舍”创建,使学生宿舍标准在原来“安全卫生”的基础上向“文明和谐”层次提升,把学生公寓打造成文化育人的平台,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卫生、温馨、舒适、文明、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淬炼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促进学风、校风和纪律作风建设,营造了一个文明和谐、学习氛围浓厚的育人环境。

(八)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培养服务社会高尚情怀

学院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学生社团。学生通过参加社团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达到了锻炼自己的目的。这些学生社团活动基本上是公益活动,需要学生具有奉献精神,在活动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情怀。社团的建设也需要成员根据专业特长积极献策,组织策划各类活动,这些活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学院还组织开展以爱岗敬业、遵规守纪等为主题的讲座、研讨会等社团精品活动,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奉献社会、诚实守信、明礼守法等基本道德规范。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