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影音视听资源智慧化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2022-08-04敦文杰
张 炜 敦文杰
(国家图书馆 北京 100081)
1 引言
随着网络视听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线观看影视内容已成为我国民众主要的文化消费方式。当前,我国已形成庞大的网络视听用户群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21 年12 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75 亿,占网民整体的94.5%[1]。与此同时,用户每日观看次数和时长不断增加,自媒体短视频、在线直播、微纪录片、知识科普类视频等越来越受到民众青睐,视听产业的蓬勃兴起和受众习惯的养成深刻影响和推动了文化服务行业的变革与发展。
影音视听资源借助声音和影像技术来增强文化的表现力,极大地提高了文化内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能更好地提升感官体验并满足现代人群的文化娱乐需要。作为大众获取知识信息和社会教育的重要阵地,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开始重视利用和发掘馆藏音视频资源在改善用户体验和提升服务效益中的巨大价值,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富有特色的影视文化内容,不断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视听文化需求。
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媒体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推动着现代文化体系和运行机制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图书馆行业正在进入智慧化转型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加快智慧图书馆战略布局,通过融媒体和智能化手段创新视听服务模式,为用户营造功能丰富、动态交互、沉浸体验的视听服务和知识获取环境,对于最大限度发挥图书馆作为文化空间的价值,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以及个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智慧化知识信息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影音视听服务智慧化转型的必要性
在以“智慧化”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图书馆向智慧化转型的需求和趋势日益凸显,以往单纯提供推送式视听服务的方式使得用户与馆方之间缺乏交互,信息供给和需求的不匹配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重大改变也导致用户获取和使用信息的模式发生巨大变革,用户接收内容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以抖音、快手、哔哩哔哩(B 站)、喜马拉雅、互联网电视、微信视频号等为代表的各类在线视听平台和自媒体都成为可供选择的信息来源和渠道。如果图书馆不加强创新及时改变服务策略和提升服务质量,可能会削弱其作为文化和信息传播中心的社会作用和地位,甚至会出现逐渐被边缘化的风险。因此与过去相比,图书馆依托智慧图书馆建设,加强视听服务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智慧图书馆将彻底改变传统图书馆向用户单向推送视听内容,用户被动接收服务的单一模式,而向PGC(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和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方式转变,资源内容、服务方式和应用渠道更趋多元化发展,全面提升用户的视听感官体验,更大程度满足用户的知识获取需要。鉴于媒体内容高度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图书馆视听服务要摒弃“以资源为中心”“资源决定服务”模式的弊端,实现“以人为中心”“用户需求决定服务”。变图书馆“上菜”为用户“点菜”,不仅仅要满足用户的信息获取和知识学习需求,还要在用户体验、服务认同、个性化服务等方面下足功夫,通过多方面、立体式、精准化的手段为广大用户创造更加贴心、满意、舒心的影音视听服务,加强用户黏性,发掘潜在群体,培养文化品牌,不断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提升自我的首选场所。
3 公共图书馆影音视听智慧化服务实践
3.1 地方图书馆的实践现状
时代的进步和用户需求发生深刻变化,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和审视图书馆的功能和角色,不断寻求图书馆发展的新态势。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技术、融媒体、社交网络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图书馆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图书馆进入了更加开放和以人为本的智慧化时代,促使影音视听服务由被动、单向的推送向用户参与、互动分享和更为精细化的服务方式转变,改变了图书馆的传统形象,成为图书馆新的文化营销元素。
3.1.1 共建线上多媒体网络视听空间
随着网络媒体产业的兴起,以社交视听网站为平台,打造线上多媒体视听空间,广泛参与到优质内容创作和推广过程中来,成为图书馆拓宽服务渠道、吸引粉丝用户群体、拓展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B 站是中国年轻一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目前已发展为以用户、创作者和优质内容为核心的文化生态系统和覆盖广泛领域的多元文化社区。B 站官网的认证账户统计显示,截至2022 年4 月,全国已有32 个公共图书馆注册了B 站账号,其中省级图书馆8 个、副省级图书馆3 个、地市级图书馆15 个、区县级图书馆6 个。上海图书馆的粉丝数量和发布视频数量居第一位,分别达到3.8 万粉丝和218 个视频,深圳坪山区图书馆的粉丝数量已经过万,9 家图书馆的粉丝数量超过一千,6家图书馆发布视频数量超过一百。内容发布上,各图书馆主要以录制的各类讲座,制作的宣传短片、纪录片等为主,涵盖科普、文史、生活、音乐、娱乐、美食、体育、读书推介、活动宣传等,时长从几分钟到两小时不等,内容较为丰富。从播放量、点赞数、收藏量等指标来看,公共图书馆在互动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借助社交视频平台盘活了文化资源,释放了新的发展动能,也扩大了服务覆盖范围。
除了社交视频外,有些图书馆开始联合网络音频媒体平台,积极探索并开启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文化内容服务模式。2016 年以来,一些公共图书馆陆续加入网络音频互动的阅读推广服务队伍,分别在喜马拉雅或荔枝等网络音频分享平台注册,推广特色服务[2]。经笔者在喜马拉雅官网对主播机构进行统计,截至2022 年4 月,注册的公共图书馆数量达一百多家,除首都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太原市图书馆、宁波图书馆等个别地市级以上图书馆外,绝大部分是区县级图书馆,甚至包括一些乡镇/街道或村级图书馆。可见,对于经费和资源有限的中小图书馆来说,开展在线音频服务不失为在新的信息环境下一种更为灵活和有效的文化推广模式,相较视频服务,向基层图书馆的渗透度更深,覆盖范围更广。资源发布方面,公共图书馆基于自身馆藏,建设了一批主题丰富和极富地方特色的优质音频内容,如陕西省图书馆开设了“陕图讲坛”“蒲公英故事屋”“秦文堂”“有声有色,悦读留声机”,分别提供公益讲座、少儿绘本故事、陕西地方文献资源征集、读者活动等服务。宁波图书馆创建“天一听书”服务品牌,提供“打开耳朵听诗经”“打开耳朵听展览”“打开耳朵听音乐”“声音的余味”等系列服务。眉山市东坡区图书馆提供“眉山地名故事”“东坡光影里的山水”“苏东坡故事精选”“文化遗产”“东坡故里诗词”“民风民俗”“川阅东坡”等特色专辑内容。盘锦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面向青少年提供漫画、故事、演讲、历史、文学等48 个专题内容。这些音频内容吸引了大量的读者收听和互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1.2 打造线下沉浸式影音视听场馆
互联网产生以前,图书馆主要以开设视听室的方式来提供多媒体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与发展,人们欣赏音乐的层次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音乐载体、视听环境和播放效果的要求也日益提升。特别是网络在线视听产业的发展极大冲击了传统线下视听服务,导致图书馆投入场地、设备和资金建设的视听室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各种设施闲置浪费,服务效益大打折扣。现代技术的发展为传统线下视听服务的智慧化转型提供了契机,基于高质量音响设备、融媒体、虚拟现实等打造的线下沉浸式影音视听场馆能够更好满足群众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宁波图书馆积极利用多种技术手段面向不同人群开展线下智慧服务:与宁波移动合作,在馆舍设立5G 体验空间,面向青少年提供5G 智慧阅读、3D 打印、VR 体验活动;采购700台智能听书机、4 台一键式智能阅读器和各类助视器,供视障读者免费使用,并开展无障碍电影赏析和体验日活动,为特殊群体带去优质高效文化服务[3]。位于嘉兴市文化艺术中心的秀洲图书馆建设的视听互动体验区,运用AI、VR 等技术让读者沉浸式体验“秀洲八景”。馆舍建设设计上通过多媒体影像技术增强视觉观感,每天开馆后馆内会有“日出长虹”VR 投影[4]。天津图书馆设置VR 数字体验室,配备HTC Vive 有线和无线VR 眼镜,向读者提供“金鸡报晓”“戌狗迎新”“流觞曲水”“怀素书蕉”“金秋月明”“铁崖苦读”等六个场景[5]。舟山市和北海市图书馆建设的有声太空舱是集听书资源和休闲沙发于一体的有声阅读空间,采用半封闭性泡泡椅设计,配备平板电脑和伸缩防盗支架,通过操作平板电脑无需戴耳机即可享受音频资源,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舒适和私密的空间,还带来全新的听觉体验[6-7]。辽宁省图书馆加强高水准视听服务建设,在新馆开设专业的听音室、高保真立体声环绕视听室、3D 影院和录音棚,拥有先进的音响设备和专业的音乐工作室,为广大音乐、电影爱好者及音乐艺术人才提供音乐影片鉴赏、体验、交流、创作和展示的平台。开馆后,多媒体服务区定期开展“数字阅读推广”“主题音乐沙龙”“音乐欣赏会”等一系列丰富的线下活动[8],还与丹东市少儿图书馆共同开展VR 数字文化虚拟现实体验亲子活动,受到广大市民欢迎[9]。
3.1.3 依托智能终端的融媒体文化服务
智能设备的普及与应用为图书馆创新视听服务提供了新的契机。以手机为载体推出各种移动服务是图书馆实现阅读服务智慧化转型的重要途径,WAP 网站、App、自适应网页界面等已成为图书馆开展自主性移动服务的主要方式。据相关文献统计,截至2019 年3 月,我国省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开展的诸多移动应用服务中,自适应网页界面有6家,建立WAP 网站的有18 家,研发App 的有23 家,WAP网站和App 仍是图书馆移动服务的主要工具[10]。资源发布上,大多数移动应用服务都提供适应移动服务特点的自建视听多媒体资源,如有声读物、各类听书、朗读亭、讲座视频等,以及商购视听资源库等。有些图书馆还专门遴选视听资源开展视频专题化服务,如银川市图书馆推出“文旅e家”线上读好书看视频服务,读者下载“文旅e 家”App 或者扫描移动推文里的二维码即可观看完整视频内容[11]。
电视是我国家庭生活中主要的媒体终端设备,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数字电视和互联网智能电视已开始成为主流,并以“互联互通”“增值服务”“个性定制”“智能应用”等特点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通过电视媒介传播和推广公共文化也日益成为我国公共图书馆重点关注的领域,以电视为平台对馆藏视听资源进行适应化改造,是图书馆开展智能化新媒体服务的重要抓手。据笔者调查,目前我国已有二十多家公共图书馆与当地广电机构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电视服务,比较有代表性的有:2012 年绍兴图书馆与绍兴市文广局、绍兴广电总台合作推出基于数字电视的绍兴电视图书馆,并于2020 年5 月进行改版,节目内容分15 个版块100 多个栏目,有近3 000 部视频和近3 万张图片,市民可观看各类活动信息、中央电视台、市委宣传部及其他图书馆的优质视听内容,获取书画、戏剧、学习类视频等[12]。2018 年,重庆市推出“巴渝文化云”,整合全市的市级、区县、街道乡镇三级的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美术馆资源,融合重庆有线和互联网打造跨终端的融媒体在线服务[13]。平台汇聚了百余种视频资源,包括古镇文化、传统村落文化、抗战历史、历史名人和非遗传承等,市民可以通过电视、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获取内容。业界还积极推动行业合作,2018 年由绍兴图书馆发起并成立全国电视图书馆联盟,旨在推动全国各地电视图书馆的密切合作和资源共享。联盟成员机构有7 家图书馆,联盟的成立将进一步推动图书馆电视服务持续深入发展。
3.1.4 基于短视频和微服务的阅读推广
新技术不但推动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模式发生改变,还促使信息获取和内容服务向着更加个性化、精细化、碎片化的方向发展,在此趋势影响下,基于短视频和微服务(微博、微信)的阅读模式能够以更加便捷、经济和灵活的方式为用户提供针对性和泛在化的服务,越来越受到图书馆界的青睐,成为业界加快服务转型和强化服务效益的重要途径。短视频具有时间短(多是一分钟内)、更新快、主题突出、极具特色等特点,微服务用户基数庞大,发布的内容可以挂接公众号链接、小程序,也可以随时转发和分享。短视频和微服务符合当下互联网用户群体碎片化、移动化的生活习惯,在为用户提供新内容、新体验、新模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认知和思维习惯,并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影响和重塑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生态。
我国是短视频应用大国,拥有极广泛的用户群体,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应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休闲娱乐平台。鉴于短视频应用极高的吸粉率和引流力,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通过该渠道推送视频内容,其中抖音是图书馆界使用最多的短视频平台,据笔者在其官网统计,截至2022 年4 月,共有89 家公共图书馆开通了抖音账号,其中副省级以上32 家,地市级38 家,县级及以下19 家,从副省级馆数量来看,已覆盖了全国的大部分地区。公共图书馆在抖音上发布的主题非常广泛,有馆区介绍、活动宣传、资源推介、地理民俗、人文历史,还有很多精彩故事和自创段子等,极具特色。从服务效果来看,粉丝数上万的图书馆有17 家,其中吸粉最多的江西省图书馆拥有粉丝42 万,获得了895.2 万个点赞,紧随其后的浙江图书馆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分别拥有27.7 万和22.4 万粉丝,点赞量为334.4 万和244.9 万个,对于图书馆拓展社会影响力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微信和微博的微服务也成为图书馆开展视听服务的主要阵地,据统计,全国38 家省级图书馆(含少儿馆)已全部开通微信公众号,其中使用小程序的有35家,拥有两个及以上公众号(含订阅号和服务号)的有13家。微服务已成为图书馆常规业态,是图书馆拓展服务范围和提升服务体验的重要途径和渠道。
3.2 国家图书馆实践现状
为促进图书馆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化和智慧化转型,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图书馆提出“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规划。在中央财政经费的支持下,国家图书馆开始研发和建设影音视听资源知识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并将其作为多维融合知识服务平台的试点项目。在智慧图书馆建设框架下,平台全面创新资源生产、加工、组织与应用的理念与模式,依托智慧化和新媒体技术手段,升级音视频资源管理机制,加强资源关联和内容挖掘,进行知识组织分析,针对个性化需求开展多样化知识服务,加强多终端设备的适配服务,为根本上提升视听服务效益,推动智慧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提供支持。
平台在筹划和建设过程中充分借鉴国内公共图书馆实践成果,根据发展目标和业务需求对智慧化功能和服务模式进行权衡和取舍,并进行更深入的创新和发展,大量采用新理念、新设计、新技术,全面结合不同终端类型与应用场景、资源组织与展示、知识发现与获取、用户操作体验等多种因素,可以满足用户多元化视听服务与知识获取要求。平台的主要功能和服务见图1,平台服务主要有以下特点。
图1 平台功能与服务架构
(1)深掘资源知识价值,实现知识组织与可视化展示
平台使用语义网、自然语言理解、数据挖掘、智能化算法等技术对视频资源进行细粒度标引和知识化加工,并通过关联数据对相同或相近主题的资源进行聚类,能够根据知识点概念对视频对象进行离散分解,并对知识点、知识片段、视频对象等进行关联分析。为便于读者更好地发现与获取知识信息,平台按照不同领域进行知识组织建设,建立知识概念本体,构建知识图谱对知识概念进行立体式呈现。
在前端界面,平台提供了多种知识展示与服务方式,包括:基于用户搜索频次生成多级词云和热播资源列表,为读者推荐精彩内容;视频播放同时给出该视频内容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展示,用户可直观了解其中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点;视频详情页列出与该视频主题相关的其他视频资源,便于读者进一步观看学习;视频播放到某知识点时,即时弹出含有相关知识点链接或介绍的气泡;每个视频资源播放时增加知识点时间轴,实现知识点和播放时间的关联定位,点击相应的知识点,则跳转到该知识点对应的时间开始播放;在进行检索时,平台还为用户提供了“资源”“语义”“字幕”等多种检索条件,满足多元化的知识查找需求。
(2)打造多终端、集成化、沉浸式的融媒体影音视听空间
平台研发过程中,大量使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可视化、多媒体等技术,旨在为广大受众提供高质量和虚实互动的影音视听空间,全方位满足视听观感,提升用户体验。平台不仅可以提供多种视听格式文件的播放和控制,还支持H5 动画、动态图片、VR、AR 等新型资源的展示与播放,使保存在图书馆里的珍本古籍、书画、文物活起来,使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形式满足现代人们的欣赏和审美要求,更好地延续和传承下去。
平台分别针对多种终端类型设计界面及功能,界面设计具有文化特色,采用可视化和交互技术提升用户体验和观感。资源导航和展示能体现出一定的知识组织架构和知识体系,便于内容发现。移动端以微信小程序为主,加载和使用方便,除单独开发用户界面外,还增加了具有特色的交互式功能应用,如为每个影视资源和直播活动创建二维码,用户可用手机扫码观看视频或直播培训,并可进行播放控制、点赞、分享等操作。专门针对手机开发“文化时空”应用,按照时间顺序展示文化主题的知识点,用户可点击查看知识信息并播放相关视频内容。此外,平台还提供SDK 接口,为后续进一步开发移动App 提供支持。
通过诸多新技术的应用,平台能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内容饱满、应用丰富的一站式视听知识获取服务,为打造全场景、全资源、功能全面的影音文化空间奠定了基础。
(3)开展个性化智能内容推送,满足用户服务需求
影音视听资源知识服务平台的设计充分考虑到网络时代自媒体蓬勃发展的趋势和民众个性化的使用需求,为用户创建自己的专属学习空间提供支持。平台提供相关功能鼓励原创视听作品的制作与上传,设置用户级别,通过积分规则激励用户观看和学习。平台使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访问数据进行分析,基于用户画像向其精准推送文化内容,实现“千人千面”的资源推荐模式。用户登录后可以在个人中心查看自己的收藏与浏览记录、笔记、积分、自创作品等,为用户回顾和管理学习进程提供便捷。
(4)创建在线活动社区,推动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
平台不仅要为个体成长与素质提升提供渠道,更重要的是为社会提供一个公益性的在线文化学习社区,为广大具有相同或相似爱好的用户打造一个泛在化的活动和交流空间,推动社会化学习的发展,使思维在交互碰撞中激发出火花,为进一步创建学习型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平台允许民众在观看视频时添加学习笔记,并根据其意愿在平台上公开,有利于加强用户就某个视频内容进行探讨交流。开设在线专区向社会提供各类O2O 模式的公益文化活动,定期发布线下举办的讲座、培训、活动等预告消息,包括活动内容、地址、报名方式等。同时,通过图文、音频、视频等方式对活动进行线上直播,用户可用手机扫码观看,也可以在直播过程中进行暂停、回看、实时问答、点赞等互动操作。平台支持面向特定人群的直播形式,未来还将增加电子证书生成与下载等功能,为开展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行业在线培训提供支持。平台还提供“在线测试”“在线投票”“在线问卷”“在线报名”等在线活动形式,工作人员按照需要在网站上发布活动列表,用户登录后可选择并参与。
建立在线活动社区,有助于加强读者与图书馆的交互,提升对图书馆文化服务的认可度,增强用户黏性,为创建可持续的多样化文化服务生态环境提供支持。
综上所述,平台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创新服务模式,加强服务效益与用户需求的关联分析,开展“多形式、多终端、知识化、个性化”的视听服务,提升服务体验,满足用户多元化知识获取需求。平台与其他公共图书馆智慧化视听服务的比较和优势如表1 所示:
表1 平台与国内公共图书馆智慧视听服务的比较和优势
知识组织 无对视频内容进行知识发掘,提供资源关联、知识图谱、文化时空等知识服务充分发掘视频内容的知识价值,满足用户知识获取需求个性服务 无依托大数据分析开展针对性文化内容推送充分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网络社交点赞、转发、留言等除常规点赞和转发外,还增加笔记上传、在线答题、在线培训等功能通过多种手段促进用户与馆方、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建立互动和活跃的在线文化社区
4 未来工作改进及对策
4.1 强化优质内容设计,深化新型视听资源建设
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的本质没有改变,与传统文献相比,视听资源属于“感官文化”,其内容表现形式更加直接和具象而非抽象,因此视听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其内容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同样重要,这就要求优质资源的建设不仅要具有好的主题素材,还要加强其外在包装和设计,满足用户的观感体验。首先,要优化资源采选方案,不断丰富和拓展资源专题栏目,遴选蕴含优秀传统文化和具有时代意义的视听资源并进行二次开发,揭示其内在价值。除馆藏资源外,还可以紧跟在线媒体产业发展趋势,围绕图书馆介绍、文化活动宣传、人文领域、热点事件等制作原创性内容,如编制视频段子、基于音频加工的故事系列、科普和防疫讲解、公开课讲堂等。其次,改进资源建设机制,除自建外,也可通过购买版权和征集等方式拓展资源来源。还可以尝试采用PGC 和UGC 的内容制作机制,保证资源制作的专业性、灵活性,为开展差异化运营提供支持。同时要针对不同平台和服务方式研究更具针对性的资源产品,形成特色化和专题化的品牌效应,提升现代信息环境下的影响力。再次,要深入探索和开展新型视听资源建设,充分利用VR、AR、动漫、声光影融媒体技术等培育视听新场景,创新视听模式,提高资源的新颖性和吸引力,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益。
4.2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提升用户满意度和获得感
公共图书馆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在视听服务中要坚持“以人文本”的基本理念,为公民提供终身学习的良好环境,最大程度解决文化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并为消除数字鸿沟起到应有的关键作用,使优秀文化尽量惠及全民。
首先,要继续推进知识发现和知识服务,充分发掘资源内容的知识价值,构建领域知识体系,通过可视化手段提供知识概念之间的关联关系是智慧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和工作基础,需要应用语义网、智能算法、专家库、机器学习等推动视听资源的知识生产、规范控制、语义组织与关联,形成不同主题、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概念本体和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推理,构建知识图谱,满足用户知识获取需求。
其次,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用户参与和互动,针对公共视听服务普遍存在的缺乏吸引力和社会热度以及娱乐性较差的问题,需要持续发现并发布趣味话题,制造传播热点,吸引粉丝关注,促进品牌推广。注意把控内容主题和播放时长,抓住用户注意力,提高资源的完播率。标题、语言和画风设计与热播平台保持一致,使资源内容、传达的理念能够被多数读者接受。重视对粉丝群体的维护,采取一些措施鼓励用户参与线上和线下活动,积极观看、转发评论资源内容。鼓励专家、明星、网红、文化机构、作者等营造氛围,提高吸粉和引流效果。同时要依托大数据分析精准刻画用户需求,为资源找人,做好针对性和个性化服务。
再次,智慧视听服务要考虑弱势群体的需要,深度挖掘特殊人群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随着社会转型发展,我国弱势群体的文化权益问题凸显,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对文化的需求是很庞大的,面对大规模弱势人群的海量视听文化需求,图书馆必须要适当加大对其服务支持力度。资源建设上开发有声读物、录音和视频等,依据不同人群,选择适合其年龄阶段和时代特色的内容主题,引进助听器、点显器,借助智能化设备营造无障碍和零门槛的环境,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
4.3 打造虚实结合信息空间,提高泛在化服务能力
要继续深入加强理论研究,特别是元宇宙语境下的文化服务与应用研究。目前的影音视听服务整体还未脱离传统的音视频资源范畴,要紧密跟踪技术发展趋势,探索元宇宙对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借鉴作用,推动虚实衔接的智慧化融媒体空间建设,提升泛在化服务能力,研究并探索更为多元、逼真的虚拟化文化应用场景,全面提高文化内容建设与服务的感染力与吸引力,更好满足未来数字化和智慧化环境下广大用户的视听文化内容获取需求。
同时要加强新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深入研究区块链、5G、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边缘计算、游戏、脑机交互等技术在影音视听服务中的应用。通过新技术促进资源的二次利用,深度挖掘视听内容的文化价值,提高文化内容的表现力和张力。通过综合技术手段为民众更好地进行视听享受、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提供现代化、互联化的融媒体空间,使广大民众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沉浸式、专业化和高质量的视听服务,全面提升感官体验和文化服务能力。
4.4 推动社会合作,持续完善视听服务生态建设
要推动行业深度融合,广泛联合社会力量实现本领域的跨域式发展。以智慧图书馆建设为依托,引领带动全国图书馆的资源、空间、设施、服务的智慧化转型,推动行业内部文化视听资源的开放共享与服务整合,不断拓展面向知识生产、知识发布、知识存储、知识传播和知识服务全域链条的跨行业开放合作。构建行业标准体系,建立智能化的业务分发与运作机制,塑造可持续的公共文化生态发展环境,实现全国图书馆事业的统筹协调发展。
影音视听智慧化服务是公共图书馆在当代网络文化媒体蓬勃发展趋势下转变视听服务理念,创新文化服务模式的一次新探索,特别是在多终端适配服务、视频内容细粒度标引、资源聚类和关联、数据挖掘、知识组织、个性推荐、互动应用、可视化展示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开创性的应用实践,对于多方位满足用户的视听知识服务需求、提升文化内容知识化和智慧化服务水平能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在未来工作中,还需要秉承“边服务、边建设;边研究、边改进”的原则,持续加强理论和技术创新,打造高水平的融媒体服务平台,极大提升公共文化的智慧化和知识化服务能力。
(来稿时间:2022 年 4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