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土壤磁学文献计量分析

2022-08-04代林玉肖时珍邰治钦闫伟

生态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磁化率磁性发文

代林玉, 肖时珍, 邰治钦, 闫伟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土壤磁学文献计量分析

代林玉, 肖时珍*, 邰治钦, 闫伟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贵阳 550001

为深入了解近年来国内土壤磁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Web of Science(WoS)为数据源, 以1979—2019年1138篇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 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 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 进行机构、主题词、关键词聚类分析。研究发现: 国内土壤磁学研究发文量分为三个阶段, 1979—1993年为萌芽阶段, 发文量较少, 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检索结果少见国内学者发表相关文章; 1994—2014年为探索阶段, 发文数量螺旋上升, 共607篇; 2015—2019年为第三阶段, 发文419篇, 此阶段发文量大幅度增加, 2018年最高103篇。发文量前五的机构分别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 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30%, 但各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合作不紧密; 关键词突发性检测分析发现环境磁学、重金属关键词突现, 表明土壤磁学的应用领域向环境磁学渗透, 随着研究的深入, 将土壤粒度、土壤磁化率、重金属含量结合的土壤环境监测手段受到关注; 主题词分析得出土壤磁学研究主题逐步从稻田土壤、黄土土壤的磁化率剖面特征过渡到城市土壤重金属检测, 土壤侵蚀等方面。未来可在世界遗产地、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开展土壤磁学环境监测研究以及将土壤磁测技术与水土流失研究耦合运用到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 为石漠化治理提供新方法。

土壤磁化率; 土壤磁学; CNKI; 文献计量; CiteSpace

0 前言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土壤磁学是土壤科学的一个新领域, 是现代磁学的理论、技术手段和方法运用到土壤科学研究的边缘分支[1]。它的研究始于1954年国际土壤大会, 自俞劲炎1979年首次系统的将国外土壤磁学研究引入我国, 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 并随着国产WCL-W型土壤磁化率的问世, 各研究机构基本完成了对全国主要土类的磁化率研究, 特别是红壤[2]、水稻土[3]、盐碱土[4], 区域上对浙江[5]、河北[6]等地进行了广泛磁测。土壤的磁性特征是母质、气候、植被、水文、人类活动等综合作用的结果[7], 其形成过程记录了丰富的气候和生物信息, 因此能反映全球环境变化、气候变迁、人类活动等信息, 加上磁测高效性、便捷性、费用低廉等优点[8], 被广泛应用于古气候变化、土壤发生分类、土壤改良、土壤环境监测、土壤侵蚀等领域。

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的概念由英国情报学家普里查德(Pritchard A.)于l969年提出, 文献计量学是一种基于数学和统计学的定量分析方法, 以显著的客观性、定量化、模型化的宏观研究优势已被不少学科采用[9]。文献计量分析可在某一领域内系统地评估科研结果的相对重要程度, 预示该领域近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向[10]。近年来, 国内有关土壤磁学的研究报道持续增长, 但从文献计量角度研究其发展动态的研究极少。本文基于1979—2019年CNKI数据库的文献源, 对土壤磁学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 以动态、分时的角度, 挖掘土壤磁学文献信息, 以便准确掌握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 有助于研究者了解土壤磁学领域的发展历程, 为未来研究提供新方向、新思路。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文献检索的数据来源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文献计量分析的有效性和准确性[11], CNKI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包含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收录了国内7900多种期刊, 文献总量达2.8亿篇, 且每日发布3.2万篇, 文献收录全面, 来源广泛、真实性强, 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拥有严格的筛选机制, 其依据文献计量学中的布拉德福定律, 只收录各学科领域中的重要学术期刊和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选择过程中立无偏见。因此, 本文以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作为数据源, 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高级检索中输入主题词“土壤磁学”或含“土壤磁化率”, 在Web of Science中检索输入TS=(“soil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r “soil magnetism”)和TI=(“soil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r “soil magnetism”), 筛选地区为中国, 时间跨度从1979年1月1日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 共检索到1145条文献记录, 剔除2011、2017、2018、2019年收录的7篇韩文、日文、短讯、会议介绍文章, 共检索到1138条文献记录, 其中期刊论文1004篇、学位论文83篇、会议论文51篇。分批次以“download_XXX.txt”为文件名下载并储存为“Refworks”格式。

1.2 研究方法

通过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版本5.6.R5)数据可视化分析工具对1138篇文献研究机构的科学合作网络、关键词的共现网络及突发性进行检测分析。同时运用Excel对年度发文量、研究机构、高被引文献等进行计量分析。通过对图谱及计量结果科学分析得出土壤磁学领域的高产机构、文章发表趋势、研究现状与前沿热点。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度发文量分析

根据文献的增长及老化规律, 对论文发文量进行年度统计分析能够揭示当前该领域的发展状况, 预测其研究前景与发展趋势[12]。图1为土壤磁学研究的年度发文量的变化趋势, 从中可以看出, 土壤磁学研究的论文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 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79—1993年, 这一阶段处于研究初期, 发文量较少, 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检索结果少见国内学者发表相关文章, 图中曲线平缓, 年度发文数量较为平均, 自俞劲炎1979年发表国内第一篇与土壤磁学研究有关的论文, 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土壤磁学问题, 相关研究处于萌芽阶段; 1994—2014年为第二阶段, 这二十年间随着研究的深入, 进行研究的学者、机构等增加, 这一阶段发文数量螺旋上升, 共607篇, 学术研究处于探索阶段; 2015—2019年为第三阶段, 总计发文419篇, 此阶段发文量大幅度增加, 特别是2015、2016年分别发文84、102篇, 2018年最高103篇。

2.2 不同发文阶段主题词统计分析

通过对主题词的演化过程来了解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是动态的、发展的、科学的[13]。对第二、三阶段的主题词进行统计, 列出了每个阶段的高频主题词(表1)。第二阶段(1994—2014年)关于土壤磁学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土壤磁性、水稻土、耕作土壤、磁化率剖面、有机质含量、以及热带土壤等方面, 对水稻土、耕作土壤磁学研究一直处于不断探索发展中, 有关水稻土等的研究方法也不断改进和完善, 同时将土壤磁学应用于古土壤研究开始起步。第三阶段(2015—2019年)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土壤粒度、古土壤、黄土—古土壤、重金属、磁性矿物、气候变化、土壤侵蚀等方面。特别是近年来, 土壤磁学的研究主题逐步从稻田土壤、黄土土壤的磁化率剖面特征过渡到城市土壤重金属检测, 土壤侵蚀等, 充分发挥了磁测技术连续性好、分辨率高等优点。

2.3 高产发文机构分析

2.3.1 高产发文机构计量分析

对土壤磁学研究发文量的前5所机构统计发现(表2), 发文量第一的为中国科学院, 共98篇, 其中以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等研究所为主要发文机构。发文量第二是中国地质大学87篇, 其次是兰州大学66篇、陕西师范大学50篇、福建师范大学39篇。排名前5的机构的发文量占发文总量的30%, 在土壤磁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和突出贡献, 这与磁学向地学的渗透优先于向土壤学的渗透吻合[14]。

图1 1979—2019年国内土壤磁学研究文献数量变化趋势图

Figure 1 Trend graph of the number of domestic soil magnetics research literatures from 1979 to 2019

表1 不同发文阶段高频主题词统计

表2 1979—2019年土壤磁学研究发文量前5所机构

2.3.2 发文机构图谱分析

绘制机构合作图谱的目的是更好的理解土壤磁学科学发展的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 为评价机构的学术影响力提供新的视角[15]。如图2所示, 图谱呈现出明显的离散型分布, 连线数量较少, 网络密度Density=0.0041, 表明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并不紧密, 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等各自开展的研究均相对独立。从节点连接强度来看, 连接强度较强的两个机构往往处在同一城市中。由图谱也可看出, 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土壤磁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处于信息化时代, 不同学科知识交互渗透和融合发展往往是解决一个问题的关键[11]。因此, 土壤磁学研究的各科研单位间应加强交流合作, 寻求全方位多角度的知识融合途径和资源优势互补, 在土壤磁学的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并寻求新的突破。

2.4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提炼, 是作者经过慎重考虑后揭示论文主要内容的词组或短语。对土壤磁学论文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和突发性检测, 分析国内土壤磁学研究领域的研究主题及其发展变化情况, 并探讨未来的研究前沿及热点。

图2 土壤磁学研究高产机构可视化图谱

Figure 2 Visualization of high-yield institutions in soil magnetism research

2.4.1 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是在共现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聚类的统计学方法, 把共现网络关系简化为数目相对较少的聚类的过程[9]。在CiteSpace中, 节点类型选择Keyword, 时间切片设置为1a, 从关键词中提取名词性术语对聚类进行命名, 采用对数似然率算法(LLR)进行聚类标签的提取, 得到平均轮廓值S=0.5, 模块值Q=0.7, CiteSpace根据网络结构和聚类的清晰度, 定义Q>0.3就意味着聚类结构是显著的, S>0.7时, 聚类是高度令人信服的, 0.5以上聚类一般认为是合理的[15]。因此, 本次聚类结果是合理的以及划分的结构是显著的。聚类共词图谱共形成了10个主要聚类, 代表1979—2019年国内土壤磁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表3总结了10个聚类的主要研究热点: 聚类#0磁化率是土壤磁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参数之一; 聚类#1气候变化、#5土壤侵蚀、#6古土壤、#7全新世、#8土壤污染和#9沉积物, 这6类涉及到土壤磁性的应用领域; 聚类#2母质决定土壤磁性的来源; #3粒度是土壤磁性的影响因素之一; #4土壤磁性物质是土壤磁性强弱的主要组成成分。

聚类#0磁化率是衡量土壤或矿物磁性的指标。土壤磁化率是土壤各组分的磁性反映, 是物质磁化性能的量度[16], 它能够表现出土壤颗粒中所蕴含的磁性特征, 主要是通过测定土壤的磁性参数, 如频率磁化率等, 分析土壤的磁学特征, 进而阐明土壤磁性在成土过程中的变化规律[17], 进而指示全球气候变化、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等综合信息。土壤磁化率测定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低成本、简单快速、可重复性操作、对样品无破坏等特点[8]。近年来, 随着磁性测量仪器不断更新, 测量分辨率提高、精度更准, 磁测技术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土壤磁化率研究在古气候和古环境变迁、土壤污染、土壤侵蚀等诸多方面的应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7]。

聚类#2粒度、#3母质、#4土壤磁性矿物和#9有机质含量这四类聚类都是影响土壤磁性的因素。粒度分析是土壤和沉积物研究中的常规方法, 对土壤粒度与磁化率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已有大量研究, 韩家楙等[18]认为古土壤的磁性增强与各个不同粒级中磁性颗粒的含量增加有关; 杨倩[19]对黄土粒度与磁化率关系研究得出磁化率与粒度具有反相关性。母质决定着土壤磁性的“本底”和形成土壤中次生磁性矿物的材料[1]。土壤的磁性取决于所含的磁性矿物, 主要包括原生或次生的亚铁磁性物质(磁铁矿、磁赤铁矿等)和不完整的反铁磁性物质(赤铁矿、针铁矿等), 因磁铁矿较抗风化, 故残留在粗粒组中; 较细颗粒多由化学和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形成的磁性矿物(黏粒组)组成, 黏粒组磁性变化存在“由强变弱”、“由弱变强”的现象, 即原来形成母质的矿物磁性强时, 则风化后形成的较细颗粒磁性相对较弱, 而原来的母质矿物磁性弱时, 在风化过程中由产生了一定的次生黏土矿物而使较细颗粒组磁性相对增强[20]。此外, 土壤磁性与有机质含量也有关系, 高有机质含量指示着高植被覆盖度, 植被对磁化率的增强有积极贡献[21], 有机质含量增加对土壤磁化率的增强有明显贡献; 相关研究在许昌、徐州、宁夏等地开展。

聚类#1气候变化和#6古土壤, 在Heller和刘东生首先研究了黄土地层磁化率的气候含义[22], 之后, 大量学者等对洛川、西峰、宝鸡、吉县等剖面作了深人细致的磁化率研究工作[23], 证明了在中国黄土地区干冷气候期形成的黄土磁化率值低, 温暖气候期形成的古土壤磁化率值高, 从而证实了磁化率可作为成土作用强弱和古气候变化的代用指标, 极大推动了中国黄土古气候全球变化的研究, 同时通过黄土古土壤磁化率序列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的对比, 开辟了海陆气候耦合研究的新途径, 使中国黄土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24]。

聚类#7全新世, 随着黄土—古土壤与气候变化的研究证实与深入, 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全新世以来黄土—古土壤序列, 丁敏等[25]对关中平原全新世黄土—土壤序列色度特征及气候意义研究认为色度指标对气候响应敏感, 可以与磁化率进行很好的对比从而揭示全新世早、中、晚三阶段千年尺度甚至百年尺度的季风演变和气候变化; 王丽娟等[26]为研究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风化程度, 对序列中常量元素含量、磁化率和Rb/Sr比值进行了比对, 得到全新世晚期可能曾出现过一次较为暖湿的次级气候变化。

聚类#5土壤侵蚀, 董元杰等[27]研究了鲁中山区小流域坡面土壤磁化率与土壤侵蚀状况的空间分异特征, 结果表明土壤磁化率与土壤侵蚀强度呈反相关关系; 近年来, Liu L[28]等在东北黑土地研究证实土壤磁化率已在精确评估土壤侵蚀速率及空间分布格局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潜力; Ding Z H[29]等研究表明土壤磁化率可作为研究风蚀和水蚀影响地区土壤重新分布的指标; 程倩云等[30]、Cao Z H等[31]利用127Cs和磁化率双指纹因子分别对喀斯特小流域地表地下河泥沙来源与喀斯特洼地进行指纹复合示踪, 证实与土壤磁化率结合的复合技术将更为细致的估算土壤流失, 为研究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与泥沙来源问题提供新思路。

聚类#8土壤污染, 自国外学者采用磁化率参数初步判断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污染, 国内卢瑛[32]等研究南京城市土壤磁化率特征及其重金属含量, 把磁化率与重金属元素Zn、Cu、Pb等结合发现存在显著相关性; 陈景辉等[33]研究显示, 西安城市主干道路边表层土壤磁化率与Co、Cu、Pb和Z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李晓庆等[34]研究显示, 上海市典型工业区土壤磁性异常增值, 与工业活动与交通运输中含Fe磁性颗粒的排放有关, 表明土壤磁化率为城市土壤、城市绿地的环境监测提供高效快速的手段。

2.4.2 高频关键词突发性检测

关键词突发性检测是指频率急剧增加的关键词, 可以分析出研究领域的活跃程度或者是新兴趋势, 能够揭示研究前沿演变的重要知识转折点, 并明确研究前沿之间的关联。对1979—2019年出现的高频关键词进行突发性检测结果整理(表4)。自1993年以母质、风化成壤、汉中盆地突现关键词表明这一阶段主要以母质与土壤磁性的关系研究为热点。1981—1993年关键词突现词: 磁化率剖面、水稻土、有机质含量、土壤磁学、古土壤, 与年度发文量的阶段划分第二阶段高频词相同, 自1982年Heller和刘东生首先研究了黄土地层磁化率的气候含义[22]后, 学界开始将研究领域转向古土壤、古气候、全新世等气候变化上来, 全新世以8.07的突发强度突现。2005年环境磁学关键词突现, 表明土壤磁学的应用领域向环境磁学渗透, 随着研究的深入, 将土壤粒度、土壤磁化率、重金属含量结合的土壤环境监测手段受到关注。

2.5 高被引文献分析

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反应了文献在内容或主题上的相通之处, 在很大程度上, 能说明被引用文献的学术价值及其对其他学术研究的影响。因而, 进行引文分析对确定权威文献具有重要意义[12]。对1979—2019年土壤磁学研究文献被引频次最高的前10篇文献整理(表5)。被引频次最高的是吕厚远1994年发表在《中国科学(B辑)》的“中国近现代土壤磁化率分析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421次, 下载量2350次; 其次是陈俊1999年发表在《第四纪研究》的“陕西洛川黄土剖面的Rb/Sr值及气候地层学意义”, 被引208次; 排名前10的被引文章中, 对黄土磁学研究相关的文章有5篇, 对土壤磁学在环境磁学应用的相关研究有4篇, 这与土壤磁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相对应。

表3 可视化图谱中前10个聚类标签的部分信息表

表4 1979—2019年突发性最强的前20个关键词

3 讨论

从发文时间上看, 自俞劲炎[14]1979年将土壤磁学引入国内, 学界开始关注土壤磁学相关研究, 但早期受关注度较低, 这与早期磁测技术落后有一定关系。随着英国商用磁化率仪Bartington MS2以及国产WCL-1型土壤磁化率仪在国内的普及, 全国主要土壤类型和代表性土样标本较为系统的磁测及土壤磁性分析工作相继完成。1984—1993年, 由于研究方法上的落后, 我国对土壤磁学的研究仅限几家单位, 发展缓慢。1994年开始陆续对土壤磁学矿物的发生、演变研究, 对古耕地土壤—宁夏灌淤、初育土—四川紫色土、高山草甸土西藏等的研究逐步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1], 成果收录于《土壤磁学》专著。

近年来, 国内土壤磁学文献不断增长,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性, 研究深度也在不断加深, 归纳起来研究内容主要有: (1)土壤磁性发生理论, 即土壤磁学矿物的发生演变、影响因素等, 以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等的影响研究较多[35]-[38]。(2) 土壤磁性的分布规律研究, 发展至今, 已对我国土壤磁性在地带、剖面、粒级这三个尺度上的分布规律[39]-[40], 做出了重要的总结, 并将磁学方法引入土壤调查、分类、鉴定、改良等实际工作中。(3)土壤磁性特征用于土壤分类、土壤发生学意义的研究[41]-[43], 有助于了解环境因素对土壤作用的强度和方式, 确定影响土壤发生的决定因素, 揭示环境对土壤发生的影响。(4)古土壤磁学研究, 尤其是黄土—古土壤所反映的气候变化。(5)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的研究, 更廉价便捷的磁性示踪以及利用137Cs和磁化率双指纹因子对泥沙来源的评估技术[29]为土壤侵蚀研究提供新思路。(6)土壤磁性监测环境污染, 采用磁学方法作为监测环境污染的工具, 并通过平行测定污染区土壤、沉积物和大气颗粒的磁参数和重金属含量, 建立磁性参数—重金属元素之间的定量关系和区域性经验模型, 并利用磁化率监测重金属元素污染范围与程度, 研究对象已从单一的城市土壤拓展到“城—郊—乡”土壤环境[44]、矿区周边[45]、景区[46][47]、公路两侧[48][49]、蔬菜基地[50]等土壤。

表5 1979—2019年被引频次前10位的土壤磁学研究文献

4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果显示: ①从发文数量与时间关系上看, 1979—1983年土壤磁学研究处于萌芽阶段; 1979—1993年发文数量平缓增加, 但速度较慢, 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 1994—2014年为探索阶段, 发文数量螺旋上升, 共607篇; 2015—2019年为第三阶段, 发文419篇, 此阶段发文量大幅度增加, 2018年最高103篇。②研究主题词统计上看, 土壤磁学的研究主题逐步从稻田土壤、黄土土壤的磁化率剖面特征过渡到城市土壤重金属检测, 土壤侵蚀、土壤流失估算等方面。③从发文机构上看, 对土壤磁学研究的各机构之间合作不紧密, 发文数量前三的机构均为高校, 分别为中国地质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④关键词聚类分析显示, 国内对土壤磁学的发生研究主要集中在磁化率与有机质、粒度的相关性、表土磁化率增强的原因等方面; 在土壤磁学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古土壤、全新世气候变化, 土壤环境监测、土壤侵蚀等方面。

从研究机构合作关系来看, 不同团队和机构之间受地域学缘等因素影响, 联系强度较弱, 而土壤磁学研究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 应该尽可能的发挥每个学科的优势, 应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间的科技合作, 以便进一步提升研究的综合实力, 优势互补。从研究应用来看, 土壤磁性应用于监测环境污染目前对人类活动较少, 同时又需要环境监测与管理的区域尚未开展, 未来可在世界遗产地、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开展研究; 其次, 在土壤磁学在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的研究方面, 在西南喀斯特地区较黄土高原、东北黑土地少见, 将土壤磁测技术与水土流失研究耦合运用到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 将为石漠化治理提供新方法。

[1] 卢升高. 中国土壤磁性与环境[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 俞劲炎, 卢升高. 我国主要土壤土壤磁化率的初步研究[J]. 土壤通报, 1981, 1: 35–37.

[3] 俞劲炎, 赵渭生, 詹硕仁. 太湖流域水稻土的磁化率剖面[J]. 土壤学报, 1981, 18(4): 376–382.

[4] 俞劲炎, 吴玉卫, 詹硕仁. 浙江省海涂盐土的磁化率及其在土壤分类上的意义[J]. 浙江农业科学, 1982, 3: 134–151.

[5] 俞劲炎, 詹硕仁. 浙江省土壤的磁化率及其在土壤分类和分区上的意义[J].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1982, 8(2): 121–129.

[6] 褚达华, 任士魁, 田大增. 河北省土壤磁性的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82, 5(8): 17–24.

[7] 杨萍果, 毛任钊, 翟正丽. 土壤磁性的应用研究进展[J]. 土壤, 2008, 40(2): 153–158.

[8] DEARING J A. Environmental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Using the Bartington MS2 System[M]. Kenilworth: Chi Publishers, 1994.

[9] 邱均平, 段宇锋, 陈敬全, 等. 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科学学研究, 2003, 21(2): 143–148.

[10] 吴健, 王敏, 靳志辉, 等. 土壤环境中多环芳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Web of Science大数据的文献计量分析[J]. 土壤学报, 2016, 53(5): 1085–1096.

[11] 郑梅迎, 林伟, 徐茜, 等. 基于CNKI数据库的土壤酸化文献计量分析[J].土壤, 2020, 52(3): 1–8.

[12] 李贺, 袁翠敏, 李亚峰. 基于文献计量的大数据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 2014, 32(6): 148–155.

[13] 李杰, 陈超美. CiteSpace: 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6.

[14] 俞劲炎, 董永忠, 唐家演, 等. 土壤磁学[J]. 土壤, 1979, 78–81.

[15] 陈悦, 陈超美, 刘则渊, 等. CiteSpace 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 科学学研究, 2015 33(2): 242–253.

[16] 李鑫, 魏东岚. 浅述土壤磁化率的研究领域及其进展[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2, 24(6): 97–101.

[17] 杨萍果. 山西襄汾农田土壤磁化率和养分空间变异性[J]. 中国沙漠, 2013, 33(3): 813–818.

[18] 韩家楙, 姜文英, 褚骏.黄土红壤古土壤中磁性矿物的粒度分布[J]. 第四纪研究, 1997, 3: 281–287.

[19] 杨倩. 黄土干密度、粒度与磁化率关系研究[D]. 太原: 太原理工大学, 2014.

[20] 卢升高. 土壤频率磁化率与矿物粒度的关系及其环境意义[J].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0, 8(1):9–15.

[21] 张博, 刘卫国. 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土壤有机质对现代土壤磁化率的影响[J]. 地球环境学报, 2016, 7(2): 153–162.

[22] HELLER F, L IU T S. Magneto strati graphical dating of loess deposits in China[J]. Nature, 1982, 300: 431–433.

[23] 吕厚远, 韩家懋, 郭正堂. 中国现代土壤磁化率分析及其古气候意义[J]. 中国科学(B辑), 1994, 24.

[24] 刘东生, 等. 黄土与环境[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

[25] 丁敏, 庞奖励, 黄春长, 等. 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色度特征及气候意义——以关中平原西部梁村剖面为例[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8(5): 92–97.

[26] 王丽娟, 庞奖励, 黄春长, 等. 甜水沟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风化程度及意义[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3): 379–384.

[27] 董元杰. 基于磁测的剖面土壤侵蚀空间分异特征及其过程研究[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06.

[28] LIU Liang, ZHANG Keli, ZHANG Zhuodong, et al. Identifying soil redistribution patterns by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n the black soil farmland in Northeast China[J]. Catena, 2015, 129: 103–111.

[29] DING Zihan, ZHANG Zhuodong, Li Yichen,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n cropland and pastureland slopes in an area influenced by both wind and water eros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soil redistribution patterns[J]. Soil & Tillage Research, 2020,doi: 10.16/j.still.2019.104568.

[30] 程倩云, 彭韬, 张信宝, 等. 西南喀斯特小流域地表、地下河流细粒泥沙来源的137Cs和磁化率双指纹示踪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19, 33(2): 140–154.

[31] CAO Zihao, ZHANG Zhuodong, ZHANG Keli, et al. Identifying and estimating soil erosion and sedimentation in small karst watersheds using a composite fingerprint technique[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20, doi:10.1016/j.agee.2020.106881.

[32] 卢瑛, 龚子同, 张甘霖.城市土壤磁化率及其环境意义[J]. 华南农业学报, 2001, 22(4): 26–28.

[33] 陈景辉, 卢新卫. 西安城市路边土壤磁化率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9(5): 76–81.

[34] 李晓庆, 胡雪峰, 孙为民, 等. 城市土壤污染的磁学监测研究[J]. 土壤, 2006, 38(1): 66–74.

[35] 张博, 刘卫国. 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土壤有机质对现代土壤磁化率的影响[J]. 地球环境学报, 2016, 7(2): 153–162.

[36] 张文翔, 史正涛, 刘勇, 等. 西风区黄土–古土壤的碳酸盐含量对磁化率影响研究[J]. 地球环境学报, 2014, 5(2): 155–162.

[37] 陈渠, 刘秀铭, HELLER F, 等.伊犁黄土磁化率的增减及其成因[J]. 科学通报, 2012, 57(24): 2310–2321.

[38] 汪彦林, 苏怀, 董铭, 等. 昆明西山山原红壤和红色石灰土的pH值与磁化率关系研究[J]. 土壤, 2012, 44(1): 107–110.

[39] 丁迈, 李海侠, 李世玉, 等. 西双版纳大渡岗茶园土壤磁化率垂直分布特征[J]. 中国锰业, 2017, 35(1): 12–14.

[40] 曾丽婷, 陈永康, 王学松. 城市表层土壤重金属与磁化率的多尺度空间变异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 2014, 34(4): 987–995.

[41] 周如玉, 文星跃, 李卫朋, 等. 发育于晚更新世成都“褐色黏土”的土壤发生学特征及其环境响应[J]. 土壤通报, 2019, 50(5): 1016–1025.

[42] 沈小晓. 川西地区风成沉积物上土壤发生学特征及环境意义[D]. 南充: 西华师范大学, 2019.

[43] 韩文堂, 陈学刚. 新疆喀纳斯景区表层土壤磁学特征及环境意义[J]. 土壤, 2019, 51(1): 185–194.

[44] 李琼琼, 柳云龙, 孙于然, 等. “城–郊–乡”土壤环境磁学特征及其空间分布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0, 29(2): 442–448.

[45] 周勤利, 李志涛, 王学东, 等. 矿山周边农田土壤磁化率与重金属含量的关系研究[J]. 中国环境监测, 2019, 35(5): 47–56.

[46] 韩文堂, 陈学刚. 新疆喀纳斯景区表层土壤磁学特征及环境意义[J]. 土壤, 2019, 51(1): 185–194.

[47] 全婷婷, 陈学刚, 魏疆. 新疆天山天池景区土壤磁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 干旱区研究, 2017, 34(6): 1286–1293.

[48] 葛静, 杨萍果. 霍侯一级路两侧土壤磁化率空间分布及其对重金属污染指示意义[J].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7(5): 549–555.

[49] 毛应明, 桑树勋, 王学松, 等. 公路边土壤的磁化率特征及其对污染的指示意义[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4, 14(35): 144–147+156.

[50] 徐素云, 陈卫锋, 倪进治, 等. 福州市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的含量及其与土壤磁性指标的关系[J]. 环境工程学报, 2017, 11(8): 4861–4867.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soil magnetism in China based on the CiteSpace method

DAI Linyu, XIAO Shizhen*, TAI Zhiqin,YAN Wei

School of Karst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tat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stitute for Karst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Guiyang 550001, China

It aims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domestic soil magnetism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by taking the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CNKI) and Web of Science (WoS) as the data source. It took 1138 research papers from 1979 to 2019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dopted the bibliometric analysis method and CiteSpace bibliometric visualization software to perform cluster analysis of institutions, thesaurus and keywords.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articles on soil magnetism in China wa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1979-1993 was the embryonic stage, and the amount of published articles was relatively small. The search results of the Web of Science (WoS) database were rarely published by domestic scholars. 1994-2014 was for the exploratory stage, and the number of articles posted spirally increased to a total of 607 articles. 2015-2019 was the third stage, and 419 articles were issued. The amount of articles issued during this stag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highest number in 2018 being 103. The top five publications were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Lanzhou University,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and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The publications accounted for 30% of the total publications, but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universities was not close. the sudden 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keywords found that environmental magnetism and heavy metal keywords emerged, indicating that the application field of soil magnetism had penetrated into environmental magnetism.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search, soi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ethods that combined soil particle size, soil susceptibility, and heavy metal content had attracted attention. Subject word analysis had drawn the theme of soil magnetics research to gradually transition from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profile characteristics of paddy soil and loess soil to urban soil heavy metal detection, soil erosion etc. In the future, it is possible to carry out soil magnetic environment monitoring research in the world heritage sites, nature reserves and other regions, and to apply soil magnetic survey technology and soil erosion research to the southwest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to provide new methods for rock desertification management.

soil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soil magnetism; CNKI; Bibliometrics; CiteSpace

代林玉, 肖时珍, 闫伟.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土壤磁学文献计量分析[J]. 生态科学, 2022, 41(5): 63–71.

DAI Linyu, XIAO Shizhen, YAN Wei.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soil magnetism in China based on the CiteSpace method[J]. Ecological Science, 2022, 41(5): 63–71.

10.14108/j.cnki.1008-8873.2022.05.008

X123; S153

A

1008-8873(2022)05-063-09

2020-08-17;

2020-09-0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2016YFC0502606-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3129); 贵州师范大学资助博士科研项目(GZNUD[2017]12号)

代林玉(1996—), 女, 贵州贵阳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地理学与遗产研究, E-mail:dailinyu2019@qq.com

肖时珍(1981—), 女, 博士, 教授, 主要从事岩溶环境与世界遗产研究, E-mail:349871690@qq.com

猜你喜欢

磁化率磁性发文
电场背景下手征相变的临界线
定量磁化率成像在孤独症儿童脑铁含量的应用研究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可见光响应的ZnO/ZnFe2O4复合光催化剂的合成及磁性研究
围棋棋子分离器
地震孕育过程中地下磁化率结构的变化分析
自制磁性螺丝刀
基于超拉普拉斯分布的磁化率重建算法
磁性保健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