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某财经类高校的调查与分析

2022-08-04徐哲潇蔡永明

智库时代 2022年29期
关键词:博士生导师研究生

徐哲潇 蔡永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院)

博士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我国高度重视博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科研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科研训练和科研水平的区别也是博士生与硕士生、本科生的最大区别。在国外高等院校,博士研究生在高校科研产出方面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力量。高校博士生近几年科研产出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但仍远远构不成高校科研产出的重要力量。以2021年为例,某财经类高校598名在读博士公开发表期刊文章456篇,其中对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有明显促进作用的高水平发表只有105篇。了解高校博士生科研能力影响因素进而分析科研能力提升路径,对高校博士生教育质量至关重要。

一、研究设计

(一)博士生科研能力的界定

本文首先对博士生科研能力进行界定。博士生科研能力的外在表现主要是科研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中外学者对影响科研工作者科研产出的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研究成果。总结现有对博士生科研能力的评价,主要分为主观评价和客观衡量,主要的测量方法有:论文、项目、书籍等科研成果的数量;科研成果的质量;同行评议等。魏顺平等曾从论文数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三个方面考察中国研究人员的科研绩效[1]。边国英认为反映博士生科研能力的最直接窗口就是学术论文的产出,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2]。蔺玉主要采用被引频次和在指定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总数来评定博士生的科研绩效[3]。

本文根据财经类院校博士生在学科方面的特点,综合考虑博士生在学术发表、参与项目、参与编著的数量和质量,对各类科研产出及级别进行赋值,以量化指标来衡量博士生科研能力。

(二)研究假设

一些学者对影响科研工作者科研绩效的因素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是Bland提出的影响科研工作者科研生产力的三因素模型,即个人因素、组织因素、领导因素。李俊秀等通过对人文社会科学类博士生的调查,发现跨学科学习、项目参与、课堂学习、导师交流对科研产出的质量影响较大[4]。赵世奎认为博士生科研能力提升主要体现在全方位的导师指导、博士生课程体系建设、提供科研训练项目等方面[5]。

借鉴以往学者及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本文立足我国高校博士研究生教育现状,提出影响高校博士生科研能力的三类主要因素:个人因素、导师因素、高校因素,设计调查问卷,根据某财经类高校调查问卷结果定量分析各因素对博士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并得出提升高校博士生科研能力的途径及建议。

目前我国高校博士生培养普遍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导师是博士生的核心领导。同时,博士生的学习、科研活动中,最主要的关系网络来源于导师和周围同学,受高校科研氛围的影响。因此,本文将重点研究博士生自身因素、导师因素、高校因素对博士生科研能力的影响机制。

1.自身因素

过去的一些研究成果,发现研究者的自身因素是影响个体科研绩效(比如教师、科研人员)的关键因素。本文认为这些研究结论和影响机理,可以延伸到博士生的科研绩效,这是由于博士生不仅是学生,而且也是一般的科研人员,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特点。因此本文选取了一些对个体科研绩效有显著影响的自身因素,主要包括博士生的科研基础(本科毕业高校、硕士毕业高校)、专业基础、年龄、性别因素。本文建立以下假设:

假设1:博士生科研基础对博士生科研能力有正向作用。

假设2:博士生是否跨专业对博士生科研能力有负向作用。

假设3:博士生年龄对博士生科研能力有负向作用。

假设4:男性博士生相对于女性,倾向于表现出更高的科研能力。

2.导师因素

目前我国高校博士生培养实行的是导师或导师组指导负责制。导师或导师组对博士生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博士生学习期间的,是博士生教育的直接实施和指导者。因此众多教育工作者和学者认为导师是影响博士生科研能力的关键因素。博士生导师的科研能力、科研活跃度及对博士生的指导力度影响博士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本文建立以下假设:

假设5:博士生导师科研能力和科研活跃度对博士生科研能力有正向作用。

假设6:博士生导师指导力度对博士生科研能力有正向作用。

3.高校因素

博士生科研能力同样受到高校科研环境的影响。高校培养方案设置、科研硬件条件、学术交流机会等科研氛围以及科研激励政策会影响到博士生科研过程中科研资源等的获取、科研积极性以及投入程度,进而影响到博士生科研能力。一般而言,高校基础理论、方法论课程的讲授有助于增强博士生的科研创作基础,科研硬件比如博士工位、网络资源等提供有助于提高博士生科研创作的便利性和积极性,高校举办的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学术交流机会有助于博士生了解专业领域的前沿问题,扩宽知识范围及深度。同时,高校的一些激励政策,例如鼓励学术发表、设立科创项目、鼓励学生出国交流、资助学生参加学术会议等,会提高博士生投入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建立以下假设:

假设7:高校科研氛围对博士生科研能力有正向作用。

假设8:高校激励政策对博士生科研能力有正向作用。

4.控制因素

由于科研能力的提升属于长时间的积累过程,学术发表和项目建设均需要时间来完成,因此博士生所在年级对其科研产出有明显的影响。年级越高的博士生学术发表越多、参与的项目越多。本文将博士生所在年级设为控制变量,来考察其他因素对博士生科研能力的影响。

二、结果分析

(一)数据收集

本文结合以上假设,设计《某财经类高校博士生科研能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设计三部分内容共20个问题,使用问卷星进行问卷发放及回收。调查对象包括某财经类高校在读博士生共598人,回收问卷399份,其中有效问卷399份,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较高。

(二)数据分析

使用stata13.1对问卷回收结果进行分析,表1列出了描述统计的结果,即变量的均值和方差,从中可以看出科研产出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存在一定差距,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99,说明博士生个体之间的科研产出存在差距,最差的博士生没有形成任何科研成果。本研究将试图解答是哪种影响因素导致了此种差距。

表1 博士生科研产出、导师信息、科研环境等信息描述统计表

(三)回归结果

根据以上假设,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验证上述研究假设的正确性。本文通过stata13.1进行回归分析。

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正的系数说明当该变量增加时,因变量(博士生科研能力)也随之增加;负的系数说明当该变量增加时,因变量(博士生科研能力)却随之降低。

当全部自变量引入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时,回归结果清晰的表明:与因变量(博士生科研能力)存在正向关系的有:硕士高校、性别、高校科研环境、导师科研能力、导师指导力度。与因变量(博士生科研能力)存在负向关系的有:本科高校、跨专业情况、年龄、激励政策。控制变量(博士生所在年级)则与博士生科研能力有显著正相关。根据回归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博士生的硕士高校水平越高,对博士生的科研能力有正向激励作用,而本科高校却没有正向作用。这可能与该财经类高校博士生的招生来源有很大关系,参与调查的博士生中,硕士高校中211高校及985高校的比例要高于本科高校中该两类高校的比例。

结论2:博士生在本硕、硕博或本硕博阶段有跨专业情况,对其科研能力有负向激励作用。虽然现在博士生跨专业考取情况较普遍,且理科专业跨专业考取经济类专业的博士在科研发表方面优势较大,但根据调查结果,一直就读某个专业的博士生具有更深厚的专业基础,更容易在科研能力方面得到提升。

结论3:博士生的年龄对其科研能力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说明博士生年龄越大,科研能力有明显下降趋势,这与年龄偏大的博士生容易受到社会、工作、婚姻、家庭等各方面压力有关系。

结论4:博士生性别对其科研能力有正向作用。说明男性博士生比女性博士生更倾向于有较高的科研能力。虽然女性博士生在科研方面更细心更有耐力,但在创新性思维或创新性活动方面可能不如男性博士生。

结论5:博士生导师科研能力和科研活跃度对博士生科研能力有正向作用。博士生导师科研学术能力越高,科研活跃度越高,对其所指导的博士生有带动作用。博士生可得到导师学术指导,或通过参与导师项目、参与导师组织的研讨等形式获得更高的学术收益,从而提高科研能力。

结论6:博士生导师指导力度对博士生科研能力有正向作用。博士生导师在指导博士生方面投入越多,与博士生的交流越频繁,博士生获益越多,越倾向于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结论7:高校科研环境对博士生科研能力有正向作用。高校的科研氛围越浓厚,为博士生提供的科研机会越多,专业课程和方法论课程的设置科学合理,越容易提高博士生的科研能力。

结论8:高校激励政策对博士生科研能力有负向作用。这一结论与前面的假设相反,究其原因,应当是科研水平越高的博士生,可能会感觉高校的激励政策不足以对自身起到激励作用,他们的科研动力或来自于自身推动力,或来自于导师的指导鼓励。但科研水平一般的博士生,会更加关注到高校的激励政策,而这些政策对他们投身科研、取得科研成果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政策建议

从统计结果可以分析出,三方面因素对博士生科研能力有不同的影响。高校可以从不同的影响因素着手,在博士生招生生源控制、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博士生培养过程等方面突出工作重点,从而提高高校博士生整体科研水平。

(一)招收优质生源,发挥博士生主观能动性

在生源质量方面,高校应积极探索创新选拔人才的博士生招录方式,通过推广“硕博连读”“硕博一体化”“申请-考核”制和普通招考“两段制”招生,注重考察考生的科研基础,除了关注考生的个人科研素质,同时关注考生的硕士所在高校、是否跨专业,具体分析如何跨专业等情况。

(二)提升导师质量,提高导师责任意识

高校应继续依托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等相关文件,建立导师责任落实长效机制,强化导师“育德”“育才”任务。构建校院两级导师培训机制,形成新聘导师岗前培训、在岗导师业务培训、师德师风及学风教育为一体的培训体系。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要求,鼓励导师建立以博士生为主的科研梯队,带动、鼓励博士生参与学科前沿问题与热点问题研究,提高博士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全面提升高校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发表能力。

(三)营造科研氛围,提高研究生研究与科研创新能力

在调查问卷的最后,博士研究生对高校科研环境提出一些希望。77.19%的博士生希望高校能提高硬件设施(网络资源、博士工位等),52.38%的博士生希望高校能多开设方法论课程,51.13%的博士生希望出台更多的鼓励政策。高校应从高校和学院层面,推进相关工作的进行,从硬件设施、课程设置、科研氛围、学术环境、鼓励政策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改善高校博士生科研环境。

该财经类高校目前实行的博士生科研激励政策主要有: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研究生学术论文发表奖励、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资助、研究生学术奖学金等。调查问卷结果显示,75.69%的博士生认为高校研究生学术论文发表奖励工作对自身科研工作有激励作用,62.41%的博士生认为研究生学术奖学金有激励作用,50.13%的博士生认为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有激励作用,41.35%的博士生认为国内外学术会议资助有激励作用。

高校可继续推行上述激励政策,同时考虑到如何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较高的博士生的积极性,可实行优秀博士研究生培育计划,重点选拔具备较高科研能力和科研潜力的博士二年级学生,给予科研资助,以调动该批博士生的科研积极性。

猜你喜欢

博士生导师研究生
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333万人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迎春佳作
罗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V eraW an g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