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策划学》课程的创新与实践*
2022-08-04黄盈霏
黄盈霏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策划学》是基于管理学、经济学、广告学、市场营销学等学科而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课程。课程主要是让学生系统把握策划的理论知识,同时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策划学课程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探究在新媒体语境下策划学课程如何创新发展,如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一、《策划学》教学创新待解决的“痛点”问题
结合我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在策划学教学实践中,以下问题尤为突出:
(一)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下,运用策划学讲好中国故事
在原有“策划学”教学内容中,策划的目的多落脚于商业行为,策划方法与技巧很难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忽略了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点与规律。如何能够充分发挥策划学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契合社会需求,完成策划的高阶目标——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弘扬中国文化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图1 教学创新思路
(二)如何突破既有知识体系窠臼,培养新媒体复合型人才
目前,“策划学”在国内尚无公认且权威的知识架构。因此课程知识体系相对来说不够完善,整合度较低。大部分知识仅停留在表面,无法以点及面地进行整合梳理,习得知识难以拓展加深。在本校“策划学”课程就在市场营销、文化产业管理、网络与新媒体等多个专业开设。本人曾同时任教于文化产业管理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发现传统的“策划学”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更无法承接各专业差异化的培养目标。
(三)如何深化教学内涵,将策划学理论实化于新媒体实践
原有的“策划学”课程在课时安排中较为紧密,理论课时占比较高,且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相对独立,理论学习没有有机结合于实训实践,使得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多靠生硬记忆,在实践环节中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
二、《策划学》教学创新的思路与措施
针对以上突出“痛点”,如何从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空间等多个环节开展创新,形成具有新媒体专业特色的“策划学”教学模式,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教学创新思路。
图2 BOPPPS双路径模式示例
图3 BOPPPS双路径模式在“新闻策划”教学版块示例
(一)思政融于教学资源
“策划学”课程的教学开展需要大量的案例作为支撑,以便让学生更直观领会策划流程等专业知识。如在“新闻策划”教学中,选取大量优秀的新闻策划案例引入课堂。在类似教学资源的选择上,用恰当的议题设置,既直观体现议题与策划的融合,又巧妙地将正能量的“中国故事”带进课堂。
从建党百年的伟大成就到脱贫攻坚的人类奇迹,从抗击疫情的中国担当到完美收官的北京冬奥,这些大量结合中国本土时政的策划案例,成为本课程教学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极大地丰富了“策划学”的教学资源,更以其紧贴时代脉络、极具地域特点的内容,生动活泼地向学生描绘了五千年文明的厚重悠长,当代中国的波澜壮阔,彰显了中国的审美旨趣,传播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些正能量的案例资源不但润物无声地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现了“策划学”相关知识应用的更高阶更前沿层面,更如雪落春泥般,滋养与激发了学生以“策划学”技巧为桥梁,发挥所学专业知识,为说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助力的强烈愿景。
(二)重构教学内容、完善评价体系
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上,依托于“BOPPPS”教学模型,从“教”与“学”的两个维度出发,将新媒体语境融入“策划学”教学,进行课程教学的双路径开发与课程内容的专业化重构。
“BOPPPS”教学模型的最大特点是注重教学互动和反馈。而“教”与“学”双路径的模型开发,更能够将学生的反馈及时且最大化地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课内研讨的开展,抑或课后测评的设置,都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而通过对新媒体专业学生的评估与分析,再进一步引入新媒体语境,对“策划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升级融合。
以“新闻策划”教学章节为例,加入新媒体语境下的特有表现元素或技术特点,如H5新闻,视觉可视化呈现,AI新闻工具……,通过学生的课前网络平台自学情况反馈,发现学生对数据新闻与数字报道的概念易产生混淆,增加了“数据新闻辨析”这一教学目标。
而在教学评价方式上,也进行了方式翻转、标准多元等一系列的改革,并将过程评价置于结果评价之上,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弊端。
(三)拓展教学空间、善用教学手段、打造教师团队
201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孕育于全媒体时代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策划学”教学中也力求全方位融合,践行总书记的指导精神,以融合实现教学空间、教学手段、教师团队的优化与升级。
1.教学空间发挥融合优势
“策划学”课程的教学场地,不再拘泥于传统,而是以课堂教学、企业实践、项目参与等课程内容模块为依据,教学空间可在校园内,如智慧教室、设计工作室、后期机房;更可走出校园,如走进企业,走进媒体;更可是实际项目下的任何所在地。这极大地拓宽了教学空间,也让学生有了不同的参与体验。
2.教学手段体现融合精神
在教学手段中,新媒体语境下的“策划学”教学,将信息技术带入课堂,以新媒体平台助力教学融合,使课堂教学能全方位多平台引入动态知识。如在学习“策划的创意形成”一节时,以《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为教学载体,解读相关新媒体作品。如创意作品《G20小精灵G0》就以G20峰会为选题,运用了新闻游戏的方式呈现新闻信息,这种游戏方式增强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也提升了作品的吸引力。这样的教学内容以最强平台的最优报道为主导,在信息手段立体呈现策划元素,将“融”与“全”的教学重点多维度贯彻至讲授与分析中,既能提高学生的新闻时事敏感度,也培养学生根据平台调性完成相应策划的能力。
同时,在课堂中有的放矢的使用新媒体终端等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一方面充分利用新媒体带给大学课堂文化的新内涵;另一方面始终掌控课堂教学的主导性,引导学生高效选择和使用新媒体。有效利用新媒体终端适当改善教学模式,如教师通过现场讲解和利用教育APP,用手机二维码等新媒体推送信息方式将课堂所需资料和案例告知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现场讨论、分析,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通过慕课堂等新媒体教育平台,以课前预先发布的方式提前将内容推送给学生,使学生在上课前就对课程有大致了解,课堂讲解能更突出重点和难点,提升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和讨论气氛,优化课堂体验。
3.课程团队展现融合之长
图4 课程团队分工示意图
围绕着“策划学”的课程需求,不但建立起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目前课程团队四人全部具有留学背景,且从事过策划相关工作。同时还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了一支企业导师团队,共同助力课程教学。
三、课程创新实施及推广价值
(一)课程效果反馈机制
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建课堂,每轮课程结束都以调查问卷形式及时收集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意见,以明确数据与学生真实反馈为基准,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调整教学重点,改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力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达到学生“学完有体验,实践有成果”,教师“教学有反馈,教后有成长”。在这样的评估体系下,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自然不断攀升。
目前,笔者所在高校,自本课程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开设以来,评价中始终位列前5%,深受学生的认可与喜爱,学生对本教学团队的评教分数均在90分以上。
在教学实践中,网络新媒体专业的《策划学》课程已逐渐形成“专业知识融合行业技能”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后,专业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在实践教学环节的项目策划中,创作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作品。如短视频作品“全民抗疫,有你有我”被湖南广播电视台官方视频号收录。仅2019级的学生中,有近20名同学成为了本校新媒体策划宣发工作的主力军,30多名同学在湖南广电、芒果TV等知名企业的新媒体运营部门实习,参与实际项目策划。
而从教学成效出发,课程改革的三年中,无论是终结性考核成绩,还是学科竞赛成效,都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仅在2021年,先后在湖南省消费帮扶营销大赛中,凭借良好的新媒体活动策划技巧,在电商直播比赛环节囊括冠、亚军;在首届全国大学生数字人民币公益广告大赛中,三支参赛团队在2000多件作品中突出重围,收获“二等奖”1名,“优胜奖”2名。
(二)课程推广及应用价值
《策划学》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策划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极佳典范。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对本专业“理论+实践”类的课程有很好的示范作用,现已成功应用到《广告学》《媒体活动策划》《新媒体创意学》等课程当中,学生学习热情及教学效果较传统教学有显著提高。
目前,在国内开设“策划学”的高校中,尚未有将“策划学”与开设专业相结合的范例,本文开创性地将“策划学”置于新媒体语境中,将策划学相关理论技巧充分与专业、行业挂钩,我们相信在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下,能对起到启发与示范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