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出导向法“关键能力说”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及启示

2022-08-04

智库时代 2022年29期
关键词:价值观育人思政

何 琴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一、引言

高校全面课堂思政开展以来,许多教师在不同的专业和课程展开了教学实践研究,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高校课堂。大学英语课长期作为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外语必修课,是学生接触外国文化和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对大学生人格塑造和思想观念的形成影响深远。因此,无论在传统教学还是新的课堂思政教学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都必须涉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人格教育、价值观念引导等精神层面。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高校大学英语的实际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本国文化教育和主动思政教育。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深度了解,缺乏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可能导致文化认同不足、文化输出乏力等后果。当前,大学英语教师积极了解和坚定开展课堂思政,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既是时代的迫切需求,也是为人师者的育人之责。

二、产出导向法与“关键能力说”

产出导向法(简称POA)是由文秋芳教授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念,以“输出-驱动假设”为原型,几经迭代,已发展出完整的理论体系。2018年文秋芳将其中的“全人教育说”改为“关键能力说”,指外语教育的语言、学习、思辨、文化、创新和合作能力,且“每项关键能力都包括核心知识、核心技能、情感品格、自我管理、价值观5个要素”。她特别强调了价值观的作用,认为“正确的价值观能引导各要素造福于民、促进社会发展;不正确的价值观会将各要素引向反方向,导致犯罪、危害他人或社会。”[3]可以看出,POA认为“技能”与“思想”是个人能力的构成基础,且每种能力要素之间互相交叉,不可割裂。价值观虽被列为其中最后一个要素,却对个人关键能力的形成起到“一票否决”式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价值观也自上而下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各个层面,如教育理念、教材编写者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筛选、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活动设计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等全过程。高校希望培养出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才,就要在实际育人活动中主动引领、塑造和教育学生。

产出导向法教学理念中对价值观培养的重视,正好与课堂思政追求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自然契合,使教学与思政的融合达到了理论统一。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教学之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2],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点便是通过各单元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实现对学生的内在塑造和隐性引领,将教学与育人紧密结合。因此,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准确把握教材编写者提供的思政素材,寻找到教材内容与思政教育的最佳结合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关键能力养成,有利于正向引导学生价值观的教学活动并有效执行。

表1 三大教学阶段中的关键能力目标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中的“关键能力”培养:价值引导为核心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本次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实践选择产出导向法为具体实施的教学方法,探索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促成学生形成关键能力的有效途径。实践对象为非英语专业大二年级学生,采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3》(思政智慧版)为教材。下面选取其中一个单元(Unit 1 The way to success)的Text A详细说明教师如何以价值引导为核心进行课堂思政活动。

(一)思政设计

首先,按照产出导向法设定的三步教学流程(驱动— —促成——评价),教师分析学情,理解教材,析出本单元的关键能力目标,包括通过本单元引导和塑造哪一方面的价值观,培养学生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本课程选取的教材在编写时已经融入了丰富的显性和隐性思政元素,分布于课文和练习之中,教师可以直接使用,也可酌情补充其他思政材料。为了达到潜移默化的思政效果,教师将主题目标继续细分为显性和隐性两大目标,或称师生共用目标和教师专用目标。大学英语实际教学中基本以语言技能类目标作为师生共用,思政目标为教师专用,教师不会明确将其告知学生,也不明确展示其实现途径,只通过教学活动植入和体现,依托语言教学开展价值引导。设计具体教学环节时,将语言技能训练与思政融为一体,思政教育内嵌于语言技能训练之中。譬如,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功之道,传达积极拼搏的精神内涵,因此教师设定师生共用的语言目标为学习相关词汇表达、讨论并描述成功者的特质、训练阅读技巧、学习举例型文章的写作方式等,教师专用的思政目标则是让学生了解到成功需要坚强的意志和拼搏的精神,引导学生形成迎难而上、风雨之后终见彩虹的信念(具体设计细节见图一)。这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有机融入核心语言知识教学,以课文内容和语言训练为载体,才能让学生浸润其中深度感受,避免生硬灌输。当然,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视学生接受程度和教学效果适时调整方案细节,以便达到最佳效果。

(二)具体实施

POA理论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和主导者,主导每个教学环节的走向,中介作用和“脚手架”作用贯穿始终[5]。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什么样的文化和思想提升,取决于教师选取的思政主题和教学方案的执行情况。本文重点围绕第一单元的思政活动展示教师在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阶段的实践过程。

思政驱动:本单元关于成功的话题有大量历史和现实案例,素材广泛,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因此思政驱动主要安排在课文引入阶段。教师在单元开始前首先展示两段英文讲述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视频,让学生了解部分教学目标,创造讲述中国故事的氛围。要求学生预习时了解文章大意,熟悉相关词汇,储备一些自己或他人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真实案例,并练习用英文讲述“卧薪尝胆”的故事。学生可在课前查阅、摘抄或自己写出故事摘要,课上引入时要求每个小组进行英文讲评,最后用一到三个关键词总结越王勾践的成功之道。

“卧薪尝胆”这一典型的传统中国故事对于学生耳熟能详,但用英文讲述时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对相关历史的细节了解不足,部分词汇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薪、胆、灭国)、语法和句法不够准确等等,因此教师要求小组成员再次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由于有了任务驱动,目标明确,学生的求知欲被强烈激发,各组积极查阅资料和教材,在正式学习课文内容前产生了强烈的内驱力。

思政促成:进入课文学习后,课堂以语言教学活动为核心,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词汇、短语表达,分析文章结构、核心观点、举例论证的写作方法。文中作者举出丘吉尔、爱因斯坦、爱迪生、林肯等名人的例子,证明成功者必须具备坚定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教师在此处进行拓展,要求学生思考其他国内名人的类似事迹,模仿课文方法举例。各学习小组根据事先搜集的材料讨论,自行总结后发言,下次课上以 “中西成功文化对比”为主题展开研讨辩论会,各小组形成最终观点,写成书面小结。本单元教学时适逢东京奥运会结束不久,部分学生联想到中国运动员赛场上的拼搏,认为大学生也应学习运动员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运用举例法进行辩论。活动结束后教师适时总结:大到民族国家,小到家庭个人,都可能遇到困难和低谷,但只要有“卧薪尝胆”的精神,上下一心共同拼搏,定能“三千越甲可吞吴”。从课后小结来看,学生已基本能够熟练运用例证法,对相关词汇句型更为熟悉,语言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基本达成师生共用的教学目标;思想上更是对成功之道、爱国爱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产生非常积极的思政和情感体验。

思政评价:本单元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教材练习之中:写作练习为一篇What Is Real Success的举例型文章,翻译练习题材为“世界公民”和“自主创业”,思政主题与课文主题基本一致。为使思政效益最大化,课程思政中要“构建新评价体系”、使“评价体系中的思政功能显性化”[4],因此教师提前向学生公布评分标准,将作文主题及其表达的核心思想明确纳入评分体系。评阅时发现,学生的写作内容虽有不同,但都能从积极角度对成功展开论述,对个人成长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有了客观认识;有的学生用“卧薪尝胆”的故事举例论证,使整个单元学习前后呼应,互为一体,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最后,教师选出优秀文章作为示范,强调积极正面的人生价值观。在翻译练习部分,教师要求学生课下完成时查阅规范的官方译文,课上适当补充订正,通过相关材料学习和翻译帮助学生了解国内社会时政,建立国际性的全局视野,引导学生放眼全球,脚踏实地。这种引导方式基本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作为补充,教师还可在平时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表现,以小见大,并思考建立其他可长期持续的评价体系。

以上三个阶段的教学活动均覆盖了师生共用和教师专用的教学目标,围绕价值观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教学内容环环相扣,以优秀的成才故事贯穿教学环节全程,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无形中进行积极的人格塑造和价值引导,从教学和思政双重角度共同育人。

(三)实践结果

本次实践结束后,教师针对实践操作和思政效果发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有了比较全面的理解,50%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可以与世界接轨,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28.13%的学生认为学习目的之一是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但46.88%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仍不太好,认为“非常好”的仅有12.5%。同时,虽然多数学生(占总人数的59.38%)并不能完整解释什么叫课程思政,但赞同大学英语课堂应包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多达90.63%,比例上占据绝对优势。至于课程思政所涉及的其他主题如讲好中国故事、个人品质培养、职业规划、价值塑造、国情民情等,也都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应该包含在内。

总体上学生对本学期思政实践评价较好,认同度较高。56.25%的学生对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的态度是“愿意”,43.75%的学生认为课堂上经常涉及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个人道德和价值、国情社情等思政内容,有助于自己更深入了解相关知识,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另外,学生也认识到了本次思政实践的局限性,50%的学生认为“学生重视程度不够”,46.88%的学生认为“形式不够多样”,思政元素的融入还需要更丰富和自然。同时,对思政效果影响最大的前三个因素分别是学生的参与意愿、课堂教学形式、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

四、反思和启示

除第一单元外,该版大学英语教材的每个单元内容都有类似的思政素材,有助于学生丰富自己的精神内涵,提升思想境界。本次大学英语课堂思政结合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和流程,分阶段、分目标对学生关键能力中的价值观培养展开针对实践,各阶段分工明确,价值引领贯穿始终,且尽量以教材已有的思政主题为线索自然拓展和融入相关思政教育,以达到教学和育人的双重目标。从教师自我总结和实践结果来看,本课程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需求与课程思政的目标自然重合度高,教材思政资源充足,基础条件较好,只是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教学设计、融入内容和方式仍有不足,今后的思政实践可在此基础上继续丰富和改进。

总之,高校全方位育人需要所有课程目标一致,共同营造“大思政”氛围。大学英语教师积极参与探索,因材思政,但实际操作难免受课型和教学活动所限,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贯通配合,互为呼应。学校层面也要更加重视课程之间的协调统一,确保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和延续性,百川汇流,真正做到协同育人、全面育人。

猜你喜欢

价值观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