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培养模式下护生职业认同感调查分析
2022-08-04梁敏
梁 敏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0)
“1+1+1”人才培养模式是由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出。高职护理专业院校通过利用医院的病房资源、带教老师等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本院校“1+1+1”人才培养模式护理专业学生大一在校学习基础课程,大二在合作医院学习护理专业知识,大三进医院实习。大二期间护生通过在合作医院的学习和见习对护理职业会产生新的认识,可能会对其职业认同感产生影响。护生职业认同感的高低影响护生对将来职业的选择[1]以及其在工作中的积极性[2]。本研究通过调查“1+1+1”人才培养模式下在医院进行学习的大二护生职业认同感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该培养模式,提高护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认同感提出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2021年3月~4月,采用便利抽样选取本院校参与“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大二护理专业学生115人,该研究对象已经在联合培养医院完成至少1个学期的学习和见习。
1.2调查工具
1.2.1一般资料问卷 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包括年龄、居住地、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否适应该教学模式、录取方式、在见习中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对带教的满意程度、见习中有无崇拜的护理前辈、选择护理专业原因等。
1.2.2护士职业认同问卷 本研究选用郝玉芳[3]等人编制的问卷。该问卷包括5个维度分别是: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职业自我概念、职业选择的自主性、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以及社会说服。本量表包含17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很不符合”到“很符合”对其赋值1~5分。得分越高,表示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水平越高。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 0.895,量表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487~0.870,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1.3调查方法
通过对班级辅导员进行统一的指导语培训。由辅导员将电子问卷发放给班级同学,并运用统一指导语进行解释。本次调查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将回收问卷进行整理。本次研究发放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份。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运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1+1”培养模式下护生职业认同感得分情况
护生职业认同感总分为(64.30±11.10)分,各维度均分由大到小依次为社会说服(3.93±0.87)分,职业自我概念(3.89±0.76)分,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3.83±7.43)分,职业选择自主性(3.57±0.71)分,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3.56±0.86)分。
2.2 “1+1+1”培养模式下护生职业认同感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护生职业认同感得分受到在见习中是否为学生干部、对带教的满意度、选择护理专业原因以及见习中有无崇拜护理前辈的影响(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不同特征的男护生职业认同感得分单因素分析分)
2.3 “1+1+1”培养模式下护生职业认同感多因素分析
以护生职业认同感总分为因变量以在见习中是否为学生干部、对带教的满意度、选择护理专业原因以及见习中有无崇拜护理前辈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护生职业认同感受到见习中是否为学生干部以及见习中有无崇拜护理前辈的影响(P<0.05)具体见表2。
表2 男护生职业认同感得分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1+1+1”培养模式下护生职业认同感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在本次研究中“1+1+1”培养模式下护生职业认同感得分为(64.30±11.10)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各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社会说服(3.93±0.87)分,得分最低的是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3.56±0.86)分。在以往的研究中显示护生职业认同感处于中等水平[4, 5],本次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见习和实习是护理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的特殊时期对于护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有研究显示护生在见习和实习期间其职业认同感也具有较高的水平[6, 7]。本次研究的对象是参与“1+1+1”培养模式的护理专业学生他们在医院接受课堂教育的同时也会接触到工作在临床一线的护理工作者。这些护士在给学生授课的同时也会潜移默化的将临床工作见闻工作经验带到课堂上,因此他们不仅学习了知识也对将来的护理临床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此外学生们还会深入临床见习对护理职业有更加直观的认识。“1+1+1”人才培养模式是由教育部提出的重要举措其实施目的就是希望学生们可以提前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护理专业学生提前接触医院临床工作可以帮助他们对个人将来的职业形成更加真实的认知产生更加真实的态度。在多次研究中可以发现社会说服一直是职业认同感各维度得分最高的[3, 8],护理专业学生尚未进入临床工作对护理职业的认识大多来源于身边的人,参加“1+1+1”培养模式的护理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临床护士他们带给护生的积极影响对其职业认同感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3.2 “1+1+1”培养模式下护生职业认同感水平受到见习中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具有崇拜的护理前辈的影响
学生干部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往往表现出较好的学业成绩以及能力素质担任学生干部能够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9]。在以往研究中也发现担任学生干部者其职业认同感水平也较高[10]。在临床见习的过程中担任学生干部可以和带教老师以及管理者有更多的接触并对个人发展有更多的要求,他们对临床工作以及个人择业的认知更加清晰。本次研究中发现在见习中担任学生干部的护生具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水平这对其将来的择业和工作具有积极的影响。榜样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护理专业学生找到个人的崇拜对象有利于其对所学专业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这与王丽华[11]的研究结果一致。本次研究结果中职业认同感各维度得分最高的是社会说服,进一步表明了周围人影响是护生职业认同感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具有优秀工作事迹的护理偶像可以带给护生积极的正面影响。在“1+1+1”培养模式下增加护生与带教老师的互动。宣传优秀护理前辈的工作事迹可以增加护生对护理职业的认识也是提高护生对护理职业兴趣的重要举措。
4 结论
本次研究发现“1+1+1”培养模式下护生职业认同感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见习中担任学生干部者以及具有崇拜护理前辈者具有更高的职业认同感,教育者通过树立榜样的作用,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沟通是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