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式护理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22-08-04李海萍刘爱英
李海萍 刘爱英
慢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上属于常见且高发的一种心脏疾病,该疾病的发生是因为多种心血管疾病共同作用所引起,患者主要以老年人居多,因此相关临床治疗工作难度较高,同时因为该疾病的反复性较强、病程时间长等原因影响,会严重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质量[1,2]。近期一项国内临床调查显示,老年慢性心衰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这就导致临床治疗难度工作进一步增加[3]。随着国内医疗科学技术的高速持续发展,临床上已经能够有效控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但是出院后康复干预工作因为医疗水平的限制,导致患者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另外因为患者亲属对于疾病缺乏相应认识的影响,疾病极易反复,从而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所以必须加强护理干预工作力度[4,5]。相关研究显示,无缝隙护理属于创新性与突破性较强的现代护理管理模式,能够将患者在院内得到的系统护理服务有效延伸的患者出院后,保住了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实现了无缝隙护理对接[6]。鉴于此,本次重点分析无缝隙护理的实际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借助随机抽样法将2019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0例。院伦理委员会监督下开展本研究。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 n=30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65岁,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确诊标准,入院接受治疗[7];②基础资料完整,临床治疗效果可以判定;③专人讲解本次研究内容后,自愿性质加入。
1.2.2 排除标准:①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性器质病变、恶性肿瘤疾病;②精神思维混乱,沟通交流不畅;③随访、复诊失联等。
1.3 方法
1.3.1 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住院期间接受常规护理服务,出院前给予出院健康宣教,宣教内容以营养饮食、遵医嘱用药、运动锻炼等位置,指导并教会患者正确掌握体重测量方法,叮嘱患者按时接受随访与复诊。
1.3.2 研究组:常规干预加无缝隙护理。
1.3.2.1 建立专项小组:科室建立无缝隙护理干预小组,组长由科室护士长担任,组员包括主治医师、护师及护士组成,定期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无缝隙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培养与锻炼组员临床实践操作能力。
1.3.2.2 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本组患者入院后,组员协助患者完成相关检查,而后根据患者基础资料、检查结果为其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1.3.2.3 优化排班模式:对原排班模式中的问题与弊端要及时改进,人性化排班。提前做好就诊高峰时期的工作预案,护士配备比例要随时灵活调整,切实有效保证护理工作质量。
1.3.2.4 院内干预: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做好其心理疏导、营养饮食指导等方面工作。交接班时,详细交接患者用药、饮食、病情变化等信息,保证后续护理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1.3.2.5 出院教育:出院前夕,组员详细对患者及亲属进行出院后健康教育,根据患者恢复情况为其制定适宜具体的生活干预方案,以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患者要按时接受随访与电话督导,出院后第1个月上门随访1次,出院后6个月内完成3次随访工作,6个月后,每个季度随访2次,随访时间60 min;电话督导1次/周,15 min/次,3个月后2周1次,15 min/次,6个月后每月1次电话督导。
1.4 观察指标
1.4.1 患者遵医行为情况比较:科室自制遵医行为问卷对患者遵医行为情况展开调查。问卷包括疾病基础知识知晓情况、遵医嘱用药情况、出院后康复锻炼情况、随访复诊情况4方面内容组成,单方面评分0~25分,总分100分,评分越高代表遵医行为情况越理想。
1.4.2 患者心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护理后,借助Weber心功能分级法对患者心功能恢复情况展开评价。心功能无损伤或轻度损伤,最大耗氧量≥20 ml·kg-1·min-1,无氧阈≥14 ml·kg-1·min-1,心脏指数峰值≥8 ml·min-1·m-2评价为Ⅰ级,心功能轻度到中度损害,最大耗氧量在15~20 ml·kg-1·min-1,无氧阈15~20 ml·kg-1·min-1,心脏指数峰值在5~8 ml·min-1·m-2评价为Ⅱ级;心功能中度到重度损害,最大耗氧量在10~15 ml·kg-1·min-1,无氧阈在8~10 ml·kg-1·min-1,心脏指数峰值在4 ml·min-1·m-2~<5 ml·min-1·m-2评价为Ⅲ级;心功能重度损害最低点耗氧量<10 ml·kg-1·min-1,无氧阈<8 ml·kg-1·min-1,心脏指数峰值<4 ml·min-1·m-2评价为Ⅳ级。
1.4.3 患者生活质量情况对比:护理前后借助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患者生活质量情况展开评价评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情况越理想。
2 结果
2.1 2组患者心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研究组心功能分级Ⅰ级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Ⅱ级、Ⅲ级、Ⅳ级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心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n=30,例(%)
2.2 2组患者遵医行为情况比较 研究组遵医行为情况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遵医行为情况比较 n=30,分,
2.3 2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比较 患者护理前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研究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比较 n=30,分,
3 讨论
临床研究显示,多种心血管疾病共同作用后会引起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针对该疾病时一方面是最大限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另一方面是最大限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8]。相关研究提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如果辅助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能够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控制[9],但是绝大多数的患者出院之后无法遵照医嘱服用药物,不能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因素都会对患者心功能等恢复造成不良影响,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10,11]。
无缝隙护理是伴随临床护理工作需求而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该模式以其全方位无死角的优质护理服务优势得到广大医护人员及患者的认可与接受[12]。此次研究数据显示,研究组遵医行为情况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分级Ⅰ级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Ⅱ级、Ⅲ级、Ⅳ级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无缝隙护理在提高遵医行为,改善心功能分级方面效果理想。分析认为,无缝隙护理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中心展开相关护理服务,整个护理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而有效保住了护理工作连续完整性,切实保障了院内护理工作向院外的延伸。成立专项小组,保障无缝隙护理专业性,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优化排班制度,有效保住了护理工作灵活性与治疗,医疗资源得到有效应用;院内干预,保障患者住院期间得到全面优质护理照护;出院宣教,使患者及亲属掌握了正确的自护干预方法,遵医行为得到保证,从而有效改善心功能,利于康复[13,14]。此次另项数据显示,患者护理前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研究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无缝隙护理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效果同样出色。分析认为,出院教育中,组员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家庭情况,为其制定居家干预计划,指导患者掌握监督、护理方法;通过随访干预,引导患者遵照医嘱要求服用药物,完成相关干预工作,并对血压等指标进行自我监测等。通过一系列家庭护理措施干预,日常生活质量自然提高[15]。
综上所述,将无缝式护理模式应用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可有效提高患者遵医行为,改善心功能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该模式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