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术室无缝隙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及对自我效能的影响

2022-08-04张信霞童广浩胡平勋

河北医药 2022年14期
关键词:外伤缝隙颅脑

张信霞 童广浩 胡平勋

颅脑外伤是脑外科常见损伤,主要发生于头颅部的外伤,主要由跌坠、撞击伤、交通事故等因素致伤。有报道称,颅脑外伤的病死率远高于其他部位外伤,这是由于脑组织具有特殊生理功能,因此,颅脑外伤的抢救及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1]。近年来,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有更高的要求,无缝隙护理模式因其完整性、持续性等特点取得显著的护理效果。有研究证实,颅脑外伤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室无缝隙护理干预,可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有效促进患者更快恢复,提高术后日常生活能力,护理满意度高[2]。本文就颅脑外伤手术患者分别采用手术室常规护理及无缝隙护理进行对比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脑外科2018年3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80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行手术治疗,并按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0~75岁,平均(47.52±6.88)岁;致伤因素:交通事故伤20例,跌坠伤10例,撞击伤10例;其中颅骨骨折17例,脑干损伤15例,颅内出血8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8~70岁,平均(44.82±6.56)岁;颅内出血10例,脑干损伤15例,颅骨骨折15例;致伤因素:跌坠伤13例,交通事故伤15例,撞击伤12例。患者均经CT、MRI等检查确诊为颅脑外伤,且GCS评分≥10分,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组患者年龄、致伤因素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行手术室常规护理干预,包括术前常规访视进行访视,掌握患者基本资料,协助患者做好各项手术准备、术前健康宣教、心理疏导、术中积极配合手术、清点手术物品、术后做好交接工作等措施。

1.2.2 观察组:无缝隙护理干预。

1.2.2.1 术前损伤控制护理:若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急需手术,应优先处理,症状、体征稳定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护理人员在行固定、止血操作时,若患者有意识,应进行心理疏导,安抚患者,缓解其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同时,详细告知患者手术流程、麻醉方式、注意事项、术后护理等相关知识,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家属配合度[3]。术前,尤其要注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检查等,防止对患者造成医源性损伤,加重病情。

1.2.2.2 术前准备:在接到急诊电话后,立即通知相关人员,提前做好接收患者及术前准备,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患者送入手术室进行手术。病房护士把患者送到手术室后,把患者病历、病情等情况详细交接与手术室护理人员,反复核对并确认患者个人信息及检查结果[4]。器械护士术前准备相关手术器械,如纱布、药物、骨蜡等材料,并对物品清单进行清点,迅速将手术物品摆放到相应位置。巡回护士保证各仪器均可正常使用,连接心电监护仪等仪器设备,接到患者后,按照标准操作流程再次核对患者无误后将其安置于手术台上,并注意给患者保暖。

1.2.2.3 术中无缝隙护理:麻醉成功后,护理人员根据不同手术部位合理调整体位,再用头架支撑患者头部,对脖颈进行保护,同时对眼睛进行贴敷固定,用棉球塞住耳朵。护理人员再次检查核对器械、仪器、药物的准备情况,确保所用仪器处于功能状态。术中护理人员严格配合主刀医生,准确传递各种物品,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注意输液、输血的通畅。当患者在进行亚低温治疗时,应使温度维持在33~35℃,控制颅内压[5]。在手术过程中,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应做到各司其职又互相协作的工作状态,急救物品的准备具有预见性,从而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1.2.2.4 术后无缝隙护理:手术结束前30~60 min,护理人员通知ICU二线医师进入手术室,提前了解患者病情和救治流程,准备好交接工作,手术结束后,巡回护士帮助患者擦拭血迹,详细检查引流管、尿管、受压部位的皮肤等情况,确认安全后,共同协作,动作轻柔地搬动患者,在搬动过程中,应由一护理人员托住患者头部,避免患者颈部扭伤,在转运期间,应密切监护各项生命体征[6]。

1.3 观察与评价 观察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自我效能、日常生活能力、护理满意度。

1.3.1 自我效能: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进行评估患者,1分为完全不正确、2分为有点正确、3分为多数正确、4分为完全正确,共10个项目,总分40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自信心越高。

1.3.2 日常生活能力:随访3个月复查,发放Barthel指数评估量表让患者填写并进行统计,总分为100分,96~100分则表示能够独立,75~95分表示轻度依赖,50~74分表示中度依赖,20~49分表示重度依赖,0~19分表示完全依赖。

1.3.3 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在患者出院前一天进行调查,分别从护理态度、沟通质量、急救处理、无缝隙衔接、护理舒适度等方面进行评估,满分100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越高。

2 结果

2.1 2组自我效能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自我效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自我效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2组自我效能评分比较 n=40,分,

2.2 2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急救处理、护理态度、无缝隙衔接等护理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总评分比较 n=40,分,

2.3 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干预前,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均无法独立,轻度、中度、重度、完全依赖4个级别患者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n=40,例(%)

3 讨论

颅脑外伤是临床危急重症之一,具有病情危重、发展快、治疗难度大、影响因素复杂、病死率高等特点,及时有效救治显得尤为关键,手术是颅脑外伤的主要治疗手段[7]。手术室是医院最重要的技术部门,为保证能够尽快、安全的进行手术,患者的接送检查、术前的物品准备及转运等流程均要求做到有条不紊,与各科室需及时有效沟通,才能为患者争取宝贵救治的时间[8]。

无缝隙护理模式在20世纪末在美国最先推行,该模式以患者需求、满意度为护理目标,针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工作缝隙进行管理,消除缝隙因素,给予患者细致完整的优质护理[9]。近年来,无缝隙护理模式在世界各地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手术室颅脑外伤患者手术中开展无缝隙护理,不仅能够消除患者负性情绪,增强自我效能,提高术后日常生活能力,还能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杨晓莹等[10]认为,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全程无缝隙护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开展“一站到底”的护理措施,在整个手术室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既各司其职又密切合作,手术流程更加规范化,有效缩短手术准备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

本研究提示,干预后,观察组的自我效能评分为(36.04±3.81)分,对照组为(21.39±3.66)分,结果说明,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效果感更强。Bandura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行动的控制,遇到困难时的自信心,而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主要表现在感觉层面,往往与焦虑、抑郁、无助有紧密联系[11]。笔者认为,颅脑外伤患者手术实施手术室无缝隙护理,通过对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可缓解患者紧张、无助、焦虑等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及依从性,同时,还能够争取术前准备时间,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术中实施损伤控制流程,减少身体应激反应,在手术结束前30 min左右通知ICU二线医生进入手术室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做好无缝隙交接,有利于病房治疗、护理,从而减少致残致死率[12]。

本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总评分为(95.88±2.79)分,对照组为(71.52±3.16)分,本研究分别从急救处理、护理态度、无缝隙衔接、沟通质量、护理舒适度几个方面进行评估护理满意度,发现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更为满意。随访半年发现,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说明,手术室无缝隙护理可减少手术应激反应,增强患者自我效能,提高免疫功能,有利于改善预后效果。徐政秀[13]在手术室全程无缝隙护理研究中发现,手术室全程无缝隙护理,护理操作、手术流程更加规范化、流程化,有效缩短手术准备时间,护理效果显著,有效改善预后。朱海娟等[14]发现,手术应激反应影响因素较多,如手术室环境、患者情绪状态、护理人员护理质量等,对颅脑外伤患者整个围术期实施无缝隙衔接护理,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治疗方案、手术结果、预后效果等有完整认知,从而有效缓解紧张不安、焦虑无助等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感,同时理解医护人员,产生同理心,提高依从性,最终达到减少应激反应,改善预后的目的。武超等[15]研究证实,无缝隙护理能够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以上研究均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颅脑外伤患者手术室无缝隙护理,有效缓解患者心理负担,增强自我效能感,缩短手术准备时间,减少应激反应,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16-18]。

猜你喜欢

外伤缝隙颅脑
橡皮生肌膏在手外伤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中的应用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羊常见外伤、创伤的治疗方法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PDCA护理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雨的缝隙
空中翱翔
缝隙
外伤导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血巨核细胞体外扩散的相关性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