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护理对麻醉恢复室全麻患者恢复质量的影响研究
2022-08-04林雪梅
林雪梅
(烟台山医院东院 山东 烟台 264000)
麻醉恢复室属于患者术后麻醉尚未清醒期间所入住的病房,在该阶段患者需要采取呼吸机持续干预,在患者彻底苏醒后,将再气管导管拔除,随后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密切观察,直到患者体征指标稳定[1]。本院采取全麻的患者符合转出麻醉恢复室体征期间,随后将其送往普通病室。一些患者由于术中大量采取未加热电切液以及腹腔冲洗液,同时因患者年龄较大、手术时间较长以及体表暴露时间长等原因,以致于患者术中体温降低,导致其苏醒延迟以及切口感染等症状,进而降低患者的麻醉恢复质量[2]。为此,此次研究所收入的研究对象为麻醉恢复室全麻患者,均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入本院治疗,共124例。探究在麻醉恢复室全麻患者的护理中采取体温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结果详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此次研究所收入的研究对象为麻醉恢复室全麻患者,均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入本院治疗,共124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护理A组,及护理B组。其中护理B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护理A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施行体温护理,每组各62例。两组男女占比为31:31与33:29;年龄在(护理A组:45-78岁,平均65.43±2.76岁)与(护理B组:46-77岁,平均65.65±3.54岁)。手术时间在(护理A组:185-234min,平均196.53±10.23min)与(护理B组:184-247min,平均196.34±10.57min)。上述两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不满足统计学含义(P>0.05)。本次研究所入选的研究对象均符合此次研究所设定的纳入标准。患者对本次研究目的知悉,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经伦理审核批准。
1.2方法
1.2.1护理B组
护理B组接受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术中的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确保患者衣服干燥、干净,给予其棉被、毛毯等保暖措施。
1.2.2护理A组
护理A组在护理B组基础上采取体温护理,详情见下文:
(1)注意环境因素:因患者术后的机体调节功能较差,病房内的环境温度能够严重的影响患者体温,若病房内的较低,则会对患者的体温加快降低,从而引起体温降低,以致于对患者的体温恢复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在天气较为较寒冷的季节,经常在手术过程中输血、低温液体,引起患者的体温无法较快的恢复。为此,应注重病房内的温度控制,需要保持在22-~ 25℃以内。另外,需要严格依照医生指导采取药物治疗,若有需要,可给予患者提高热水袋,以防止患者产生寒战。
(2)升温护理:患者手术治疗后,护理人员需要及时给予患者棉被、毛毯等进行保温干预,避免患者的身体暴露在外,以最大限度降低患者身体热量的流失。可给予患者常规的复温方法,例如热水袋以及暖贴等。对于体温相对较低的患者,在对患者进行输液治疗前,需要将输液进行加温处理,温度控制在37℃左右。从而能够较好的防止患者输液后产生体温降低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在输血过程中,应确保血液温度保持在39℃以下,以保证血细胞处于正常状态。
(3)吸氧护理:若患者产生缺氧,则会导致其机体代谢产生异常,从而是还会影响麻醉药物的代谢速度,以致于严重影响患者的体温恢复。为此,患者进入麻醉恢复室后,护理人员需要及时的给予患者吸氧,氧流量应控制在每分钟l-3L,若患者的呼吸能力较差,则需要采取加压给养,以确保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
(4)防止寒颤:患者术后复温期间,通常可产生寒颤以及血管收缩等不良情况,目前对于此种情况尚未予以明确。相关研究指出,于患者麻醉苏醒期间,残余麻醉药物可对患者脑组织中的体温调节能力产生影响,以致于产生寒颤。在患者术后产生寒颤,可造成患者出现身体能量损耗较大的情况,从而加大了其心脏负荷,同时也增加了其耗氧量,使得二氧化碳的产生增加,严重情况下可导致患者产生甚心肌缺血以及酸中毒等。相关研究指出,患者所采取的手术的方式、药物,以及其性别、年龄等因素也与寒颤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务必在患者输液前,对液体进行加温处理,做好患者的保暖措施.以对其体温进行提升,从而能够对患者的恢复起到促进作用。
1.3效果标准
经不同护理方法干预后,对两组恢复时间、出室时间、出室时体温、拔管时间、入室体温、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对比分析。(1)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恢复时间、出室时间、出室时体温、拔管时间以及入室体温。(2)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包含低氧血证、寒颤。(3)制定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依此来评估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满意标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计算方法为非常满意例数加上一般满意例数比上总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两组恢复时间、出室时间、出室时体温、拔管时间以及入室体温对比分析
由恢复时间、出室时间、拔管时间、入室体温数据方面上可见,护理A组入室体温与护理B组对比差异不满足统计学含义(P>0.05);恢复时间、出拔管时间均短于护理B组(P<0.05);出室时体温相比较护理B组较高(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恢复时间、出室时间、出室时体温、拔管时间以及入室体温对比分析
2.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分析
护理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4%(3/62):低氧血证例数为1例,占比为1.61%;寒颤例数为2例,占比为3.23%。护理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35%(12/62):低氧血证例数为5例,占比为8.06%;寒颤例数为7例,占比为11.29%。x2检验值:低氧血证例数(x2=2.802,P=0.094);寒颤例数(x2=2.995,P=0.084);并发症发生率(x2=6.143,P=0.013)。由并发症发生率数据方面上可见,护理A组相比较护理B组较低(P<0.05)。
2.3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分析
护理A组护理满意度为95.16%(59/62):非常满意例数为35例,占比为56.45%;一般满意例数为24例,占比为38.71%;不满意例数为3例,占比为4.84%。护理A组护理满意度为82.26%(51/62):非常满意例数为23例,占比为37.10%;一般满意例数为28例,占比为45.16%;不满意例数为11例,占比为17.74%。x2检验值:非常满意例数(x2=4.665,P=0.031);一般满意例数(x2=0.529,P=0.467);不满意例数(x2=5.153,P=0.023);护理满意度(x2=5.153,P=0.023)。由护理满意度数据方面上可见,护理A组相比较护理B组较高(P<0.05)。
3 讨论
患者手术期间产生体温较低会可导致较多的并发症,例如寒战、凝血功能异常以及伤口感染等,从而严重影响其治疗效果以及健康。由于肌松药以及麻醉药物、麻醉方法以及手术操作等因素,大多数的患者于麻醉恢复过程中可产生低体温,患者体温降低,能够导致心血管系统以及血流动力学产生变化[3]。相关研究指出,体温降低的患者相比较正常体温患者的心率、收缩压较低。相关研究指出,低体温能够对患者机体吸收肌浆网中钙离子产生干扰,并对心肌收缩受功能产生影响,同时抑制机体交感神经中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减少细胞中钙的成分,从而削弱其心肌功能,收缩外周血管,导致微血管血流量无法均匀分布,以致于氧传递障碍,出现组织缺氧,造成术后产生较多的并发症[4]。
本次研究结果中,由恢复时间、出室时间、拔管时间、入室体温数据方面上可见,护理A组入室体温与护理B组对比差异不满足统计学含义(P>0.05);恢复时间、出拔管时间均短于护理B组(P<0.05);出室时体温相比较护理B组较高(P<0.05)。上述研究结果说明,体温护理干预能够有助于麻醉恢复室全麻患者较早的恢复,保持正常的体温。其是因施行保温护理后,能够对药物代谢以及血液循环起到促进效果[5]。由并发症发生率数据方面上可见,护理A组相比较护理B组较低(P<0.05)。即便在手术室内,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手术位置采取毛毯覆盖,由于术中需要使用冲洗液,导致患者体温下降,产生寒战,护理A组对冲洗液等进行了加温处理,能够保证在冲洗期间不会降低患者的温度,从而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产生。由护理满意度数据方面上可见,护理A组相比较护理B组较高(P<0.05)。患者采取体温护理后,提升其舒适度,减少了并发症产生,可促进其康复,从而提升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6]。
综上所述,在麻醉恢复室全麻患者护理中采取体温护理,能够提高患者出室时体温,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出室时间以及拔管时间、降低并发症的产生,从而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由此可以见得,此方法在麻醉恢复室全麻患者护理干预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