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东华女装原型的持续性结构修正
2022-08-04刘咏梅薛惠心徐丹娘张向辉
刘咏梅, 薛惠心, 徐丹娘, 张向辉
(1. 东华大学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上海 200051; 2. 现代服装设计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51)
服装原型是服装结构设计的基础纸样,是原型法绘制服装样板的基础,具有测量人体尺寸少、制图简单快捷的优点[1]。
服装原型起源于国外,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引入中国,发展出包括东华原型、蒋锡根母型、梅式原型服装等原型。我国服装原型参考日本原型的建立方法,在国内人体体型特征及服装审美观念的指导下建立。1988版东华女装原型由张文斌、张渭源等对华东、华南等地区20~29岁的青年女子群体样本进行静态人体测量,分析人体体型数据获得回归关系,建立了第1代适合中国青年女子群体的中国服装原型[2-3],该原型在之后的教学和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4]。2008版东华女装原型由刘咏梅等采用样衣补正的方法追踪青年女性群体体型变化,并反映到原型结构中建立而成[5]。原型研究也随着时代变化进入细化研究的领域,姚怡等[6-7]基于小波系数分类后的青年女性进行原型的建立,获得4类适用不同体型的原型样板;刘玉娜[8]针对天津地区青年女性建立了专属于该地区的原型样板。另有补充性研究,包括吴琳红[9]结合立体与平面研究方法,探究胸围松量与浮余量的相关性;张丽静[10]修正推档后的样衣,简化东华女装原型制版及推档过程;李钊等[11]分析应用过程中影响袖窿弧线变化的相关因素,探究袖窿曲线与胸围松量、前后袖窿差等变量的相关性;李学慧[12]简化了东华女装原型的绘制方法并总结其应用规律。同时有部分研究提出了对现有原型改进方向的建议,严美婷[13]、朱健华[14]、 牟旭等[15]对比研究了国内外多种原型,发现国内原型在适体度、适用性等方面均有不足。
服装原型的研究应随群体体型特征变化和适用性要求持续开展,日本女装原型自建立至今历经了7次修正变化[16-18]。截至2020年,距上次东华女装原型修正已有12年,期间还经历了服装用人体尺寸和服装号型标准的更新发布,在教学应用和产业实践中也发现了2008版东华女装原型体型适配度降低、制图步序繁琐等问题,都显现了对于原型结构修正更新研究的需求以及必要性。本文选取青年女性作为受试者,在2008版东华女装原型的基础上,以提高原型对多品类服装快速制版的适用性为导向,提出上衣长度超过臀围的假设原型,继而对假设原型进行真人着装实验,通过样衣补正获得结构修正数据,建立适应青年女子体型特征变化的2020版东华女装原型,实现原型适体度提升和应用制版步序减少的目标。
1 实验部分
在2008版东华女装原型的基础上,采用真人着装、样衣补正的方式对样衣进行修正,获得合体的原型。
1.1 研究对象
选取56名来自不同地区的18~29岁的青年女性作为实验对象。实验对象穿着文胸、单层裤装,在样衣修正过程中保持静止站立,双臂自然下垂的姿态。
1.2 原型修正方案
1.2.1 原型的调整
在进行原型的修正之前,首先在2008版东华女装原型的基础上进行初步调整,建立假设原型,以适应样衣修正的需求,主要是将原型延长臀围以下,包覆人体臀部,从而探索人体臀部群体特征对上衣原型结构的影响。
长度止于腰围线的上装原型,应用于衣长在臀围线附近或超过臀围线的服装制版时,因人体腹部、臀部的曲面变化和服装的松量分配并非均匀一致,设计者只能依靠主观经验确定,增加了制版的不确定性,故提出长度延长至臀围线以下的假设原型,以期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对臀围处松量分配规律进行总结,以适用于长度超过臀围服装的结构设计,提高原型的适用性。
对假设原型的臀围相关数据进行界定:
H=H*+x=H**+ΔH+x
式中:H为原型臀围,cm;H*为着装臀围,cm;H**为人体净臀围,cm;ΔH为臀围着装变化量,cm;x为假设原型臀围松量,cm。
根据前期研究可知,臀围着装变化量取中位数2.0 cm,通过Alvanon CSC-WMSACOM-1108标准人台穿着不同臀围松量的假设原型并评价着装效果,选定臀围松量12.0 cm作为真人着装用假设原型的臀围松量。由于臀围松量与胸围松量数值相等,故样板绘制过程中臀围较胸围增大量的数值为人体臀胸差,设定臀胸差的比例在前(a)、前侧(b)、后侧(c)、后(d)4处各分布25%。
综上,假设原型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
注:FNP—前颈点;SNP—侧颈点;BNP—后颈点;WL—腰围线;B*—胸围;H*—臀围。图中数值单位为cm。
1.2.2 人体数据采集
根据GB/T 16160—2017《服装用人体测量的尺寸定义与方法》中的人体重要尺寸及假设原型所需控制部位尺寸,采用接触式测量方法采集实验对象着装状态下的人体数据。选取的人体测量项目包括:身高、体重、穿着文胸胸围、净腰围、着裤装臀围。由于后文中不出现人体净胸围、人体净臀围概念,故均以胸围、腰围、臀围指穿着文胸胸围、净腰围、着裤装臀围。
1.2.3 原型修正部位及数据获取方法
在假设原型的基础上进行样衣修正,选择与人体数据测量关键点、线对应的部位进行修正,修正部位能较好地表征人体特征及服装结构,并符合服装结构设计原理,满足服装制作的需要。
本文研究对假设原型进行的修正包括腰围线以上部位及臀围线部位松量分布。腰围线以上部位修正内容包括:颈根围、肩线、前胸宽、后背宽、前胸省、后背省,采用真人穿着坯布样衣,铅笔打点标示修正部位的方法进行样衣修正实验。自修正完成的样衣上量取变化量,对应在CAD样板中,获取修正数据。
1.3 数据预处理
对测量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确定有效样本的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等数据以及修正后样衣控制部位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即样本人群的选取具有群体代表性。
2 数据分析
2.1 腰围线以上部位的修正
基于人体测量及样板修正后控制部位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获得与腰围线以上部位结构相关的数据基础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腰围线以上部位结构相关数据
2.1.1 颈根围线修正
1)后横开领。将修正后的后横开领与根据假设原型计算的后横开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得到的差值平均值为0.06 cm,t值为2.23,p(显著系数)为0.03。后横开领与计算值的p小于0.05,t的绝对值大于1.96,即2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为符合服装制图的一般需求,则后横开领的计算公式为原公式基础上加0.1 cm。
2)前横开领。根据假设原型,由于后横开领与前横开领在人体上表征部位数值接近,直接将后横开领与前横开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得前横开领与后横开领的差值平均值为-0.16 cm,t值为10.01,p为0。根据检验结果可知,后横开领与前横开领的p小于0.05,t值的绝对值大于1.96,即2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差值平均值为-0.16 cm。为符合服装制图的一般需求,取小数点后一位,前横开领与后横开领的关系为:前横开领=后横开领-0.2 cm。
3)前直开领与后直开领。将修正后的前直开领、后直开领与根据假设原型计算获得的前直开领、后直开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前直开领、后直开领配对样本T检验
根据检验结果,前直开领与计算值的p小于0.05,t值的绝对值大于1.96,即2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差值平均值为-0.10 cm。则前直开领的计算公式为原公式基础上减0.1 cm,前直开领=后横开领+0.4 cm。
后直开领与计算值的p小于0.05,t值的绝对值大于1.96,即2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差值平均值为-0.04 cm。则后直开领的计算公式为原公式基础上减0.04 cm,取小数点后一位,后直开领与后横开领的关系不变,后直开领=后横开领/3。
2.1.2 肩部修正
1)肩斜角。将前肩斜角与假设原型中的前肩斜角24°、后肩斜角与假设原型中的后肩斜角15°分别进行单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肩斜角度单样本T检验
前肩斜角与24°的p大于0.05,二者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即前肩斜角不发生变化,取24°。
后肩斜角与15°的p小于0.05,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即后肩斜角发生变化,平均值差值为3.6°,即后肩斜角较假设原型减少3.6°,为符合服装制图的一般需求,取整数,为11°。
2)冲肩量。冲肩量与假设原型中的冲肩量1.9 cm进行单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为p等于0.02,冲肩量与1.9 cm的平均值差值为0.04 cm,由于p小于0.05,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即后冲肩量变化,平均值差值为0.04 cm,即冲肩量较假设原型减少0.04 cm,取小数点后一位,冲肩量仍取1.9 cm。
2.1.3 前胸宽及后背宽修正
将前胸宽、后背宽与根据假设原型计算的前胸宽、后背宽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前胸宽、后背宽配对样本T检验
由表4可看出,前胸宽与计算值的p小于0.05,t值的绝对值大于1.96,即2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差值平均值为-0.09 cm。取小数点后一位,则前胸宽的计算公式为原公式基础上减0.1 cm。后背宽与计算值的p小于0.05,t值大于1.96,及2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差值平均值为0.05 cm。取小数点后一位,则后背宽的计算公式为原公式基础上加0.1 cm。
2.1.4 省道修正
将前胸省、后背省宽度与根据假设原型计算的前胸省、后背省宽度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省道宽度配对样本T检验
由表5可看出,前胸省宽度与计算值的p大于0.05,t值的绝对值小于1.96,即2组数据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则前胸省的计算公式为原公式基础上保持不变。后背省宽度与计算值的p大于0.05,t值的绝对值小于1.96,即2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差值平均值为0.24 cm。取小数点后一位,则后背省的计算公式为原公式基础上加0.2 cm。
综上所述,腰围线以上控制部位公式变化如表6所示。
表6 原型控制部位公式
基于上述公式变化绘制腰围线以上原型结构,获得原型如图2所示。
注:FNP—前颈点;SNP—侧颈点;BNP—后颈点;WL—腰围线;B*—胸围。图中数值单位为cm。
根据原型控制部位公式的变化能够表征人体特征的变化,与领围相关的控制部位中,前横开领、后横开领、后直开领均增大,前直开领不变,故在胸围一定时,领围呈增大趋势;与肩部特征相关的控制部位中,后肩斜角减小,前肩斜角不变,整体肩斜角度减小;同时人体前胸宽减小、后背宽增大,且前胸省不变,肩胛骨省道增大,表示人体胸背部特征呈驼背趋势[19]。
2.2 臀围松量的确定及分布
2.2.1 前后片松量分配
前片与后片的臀胸差分配如表7所示。由于样本的偏度系数绝对值小于0.5,数据偏斜程度较小,采用均值表征前后片臀胸差分配比例,其中前片分配比例为49.2%, 后片为50.8%,后片比例略大于前片,符合人体臀部凸出的生理特征。
表7 前后臀胸差分配
2.2.2 不同部位臀围松量分配
在实际制图过程中,臀胸差的分配分布在前、侧、后3个部位,各部位分配比例如表8所示。
表8 前侧后臀胸差分配
由于样本的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绝对值均小于1.96,样本符合正态分布,因此使用均值表征前、侧、后3个部位的臀胸差分布,前、侧、后部位的臀胸差分配比例分别为19.0%、60.4%、20.6%。
根据结构制图的一般规律,前侧与后侧松量均等分布,故臀胸差在臀围线上的分配比例a、b、c、d分别为19.0%、30.2%、30.2%、20.6%。
3 原型修正
基于腰围线以上部位的原型修正结果以及臀围部位臀胸差分布,建立适用于青年女性的长度臀围线的上装原型,如图3所示。该原型在2008版东华女装原型的基础上,采用按比例将胸省、肩胛骨省道下放以及在侧缝增加松量的方法增大臀围松量,实现将原型衣长加长至臀围线以下,并在原有公式的基础上调整常量参数,获得更符合当代青年女性体型特征的2020版东华女装原型。
注:FNP—前颈点;SNP—侧颈点;BNP—后颈点;WL—腰围线;B*—胸围;H*—臀围;图中数值单位为cm。
与2008版东华女装原型对比,可以表征近年来青年女性体型的变化趋势:1)胸围不变的情况下,颈根围略有增大;2)前肩斜角不变,后肩斜角减小,肩部趋于平缓;3)前胸宽减小、后背宽增大、肩胛骨省道增大,略呈驼背趋势。
4 结 论
本文通过样衣修正实验,对2008版东华女装原型进行修正,建立2020版东华女装原型。该原型在2008版东华女装原型的基础上进行回归关系的调整,反映了近年以来青年女性的群体体型特征变化;在此基础上将原型加长至臀围线以下,探究了臀围部位松量的分配规律,有利于减少中长服装制版的制图步序,提高东华女装原型对于服装制版的精准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