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随州市周家寨墓地M8简牍的清理和保护
2022-08-04卫扬波黄玉洪
卫扬波,黄玉洪,李 玲
(1.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武汉 430077; 2.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77)
0 引 言
周家寨墓地横跨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周家寨村八组、九组和孔家坡社区一组,为随州孔家坡汉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随州市曾都区考古队,对该墓地进行了科学发掘,共清理墓葬25座、灰坑1个、窑址1座,出土遗物230余件(套)[1-2]。
周家寨墓地诸多墓葬中,M8出土的遗物最为丰富,该墓发现的一批简牍尤为珍贵。这批简牍包括木牍《告地书》和竹简《日书》,两者对于周家寨墓地的年代断定和研究秦汉《日书》文本的演变有重要的意义。《告地书》(图1)在孔家坡简牍发现的基础上进一步补证了汉初随州境内存在“桃侯国”的事实。《日书》“根山禹之离日”“嫁女”“禹汤生子占”(图2)“死失”“入官”等均保存完好、图文并茂。部分《日书》简文带有思辨思想,是研究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史的重要材料[3]。周家寨《日书》内容与孔家坡《日书》颇为相近,可为其“未编联残片”校勘、编联提供佐证[4]。
图1 木牍《告地书》Fig.1 Tablet of Gao Di Shu
图2 “禹汤生子占”篇Fig.2 Slips of Yu Tang Sheng Zi Zhan
M8简牍经历了长期埋葬、棺椁垮塌、施工扰动等过程,受到水位变化及埋葬环境、微生物等因素影响,材质高度降解,部分简牍断裂、杂乱分散,保存状况较差,病害严重。在对周家寨M8简牍现状评估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全地将这批简牍提取至室内,进行了清理和保护工作。
1 简牍考古发掘现场保护
1.1 简牍考古出土概况
周家寨M8是竖坑土穴墓,其葬具为单椁单棺,椁室被纵梁、隔板分隔形成西头厢和南边厢的格局,棺椁在发掘时为饱水状态。简牍发现于M8椁室南边厢东端(图3),与竹笔管、铜环、石砚等文具原装置于同一近方形竹笥内。
图3 M8椁室出土状况和简牍分布区域Fig.3 Outer coffin of Tomb M8 and distribution area of slips and tablets
M8墓坑椁室以上部分盖板由于基建施工被破坏,东段椁盖板垮塌。发掘出土时,简牍大都立靠于椁室隔板上,成卷放置。在考古发掘现场,由于竹笥的约束,简牍等基本与其他遗物保持着一定距离,独立存在。但由于存放简牍、文具的竹笥降解、朽坏、破碎,大量简牍暴露于墓葬环境中。墓葬内的填土、淤泥、腐殖质和其他污染物将竹笥部分残片和其内简牍、文具等遗物包裹、粘连。竹简编绳降解严重,失去编联竹简的作用。简牍出土时呈近垂直放置状态,近200枚竹简由于降解、腐朽,在应力作用下断裂、分散,呈散乱堆积状。
1.2 简牍等遗物分块提取
简牍等遗物分布杂乱,且受长期地下埋葬等因素影响,这批简牍的竹木材质色泽、强度与新鲜竹木材质相比发生了极大改变,降解严重,已基本丧失了原有的机械强度。由于简牍等遗物被淤泥、腐殖质和其他污染物包裹、粘连,考古发掘现场并不具备揭取和清理简牍的各项条件[5]。在考古发掘现场,为尽可能保存简牍的完整性和降低后期清理的难度,根据简牍等遗物的分布情况将其划分为3块进行了打包提取(图4)。分块提取的具体流程如下:
图4 遗物堆积的分块提取Fig.4 Three blocks of tomb goods
1) 对简牍等遗物分布区域进行拍照、绘图,对简牍等遗物堆积现状等信息进行全面文字记录。
2) 根据简牍等遗物堆积分块的尺寸裁剪合适规格的光面镀锌板,将其表面喷洒去离子水备用。采用光面镀锌板紧贴椁室底板将3块遗物堆积分别进行切割提取。
3) 对提取的遗物堆积版块采取保湿、防霉、避光等保护措施后,立刻采用饱水脱脂棉、环保海绵、塑料薄膜由里及表进行3层包装、密封。
4) 将包装、密封处理的3块简牍等遗物堆积运送到文物整理和保护工作站,立即进行室内清理和保护。
2 简牍室内清理和保护
2.1 简牍等遗物的揭取
原本成册的竹简已解体,但由于淤泥、腐殖质等污染物的粘连和包裹,竹简大都仍保持成册堆积状,未出现完全分散、杂乱等现象,仅有少量断裂、破碎严重的竹简呈无规则散布状态。简牍等遗物清理的首要任务是将其从淤泥、腐殖质等污染物中分层,有序地揭取。揭取的具体流程如下:
1) 将塑料薄膜、海绵及脱脂棉等包装小心去除,将待揭取的简牍等遗物堆积分块置于稳定的水平台面上。
2) 采用高压喷壶向简牍等遗物堆积表面喷射去离子水,待其表面淤泥等污染物(图5)润涨后,用竹签、牛角刀等工具将堆积块表面的淤泥和其他杂物剔除。当靠近简牍等遗物表层时,将喷壶调节成合适的喷雾水滴粒度和速度,小心地冲洗附着在简牍表层的淤泥,直到简牍层位关系清晰(图6)。
图5 遗物堆积表面污染物Fig.5 Surface silt of tomb goods
图6 遗物表面污染物的清理Fig.6 Cleaning of surface silt
3) 从正面和4个侧面仔细观察简牍等遗物之间的层位关系。采用钢直尺作为正面基线,以钢尺基线为固定点位拍摄简牍等文物的正面正投影影像;选取简牍等遗物层位关系清楚的侧面拍摄遗物剖面正投影影像(图7)。
图7 简册表层正投影像的拍摄与电脑绘图Fig.7 Taking orthophotos and computer graphics
4) 竹简揭取时,采用喷壶向竹简夹层间的淤泥层(图8)间隙喷射去离子水,使粘连竹简的淤泥充分润涨。选用合适规格的竹刀或油画调色刀小心地插入目标竹简之间,使其松动,待粘连竹简完全分离后,将目标竹简提取,按揭取顺序依次放入盛放去离子水的透明PP塑料盒内,按提取编号标注竹简对应的编号(图9)。揭取一层竹简后,立即将暴露出来的淤泥层清理去除,继续对下一层竹简正面进行拍摄、绘图、揭取,直到所有遗物提取完毕。
图8 竹简之间的淤泥层Fig.8 Silt between slips
图9 表层竹简的提取和编号Fig.9 Taken-off slips and their serial numbers
5) 按简牍等遗物的剖面正投影影像所示层位关系,对简牍等遗物由上及下逐层揭取,按简牍等遗物的提取顺序进行编号,将对应编号标注于遗物正投影影像和遗物装具对应位置上(图10~12)。
图10 简牍等遗物的分布和编号Fig.10 Distribution and numbering of tomb goods
图11 简册的正、剖面和编号Fig.11 Orthophoto and section of slips and their numbering
图12 简册的剖面图Fig.12 Section of slips
6) 在简牍等遗物揭取的过程中,可同时穿插进行竹简的编号、位置、长度、完残程度、编绳信息等遗物信息的记录工作,确保每一枚揭取后的竹简在整理阶段的信息准确。
2.2 简牍的清洗
经过仔细的清理和揭取,共清理出竹简566枚、木牍1块、竹签牌3枚及竹笔管、铜环和石砚等文具各1件(套)。其中,清理出完整竹简约360枚,其他为残简或无字简。竹简呈面条状、质软,简牍色泽为黑褐色,其正反表面局部附着大量淤泥、腐殖质等污染物。
为了保护这批简牍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须对其表面附着的淤泥、腐殖质等污染物进行及时清除。在经过反复试验(图13)后,取适量表面活性剂、脱色螯合试剂复配竹简清洗剂,将待清洗竹简浸入清洗剂10 min。待竹简黒褐色稍变浅、局部墨迹可见时,左右手分持两只软质细毛笔,其一用于固定竹简位置,另一对竹简表面附着的污染物进行点刷去除。清洗时,应按先背面后正面、先空白后墨迹的顺序小心操作。如一次清洗未能达到效果,可置换去离子水后多次重复操作,直到竹简表面完全洁净。在清洗过程中,可同步对部分编绳、墨迹、字迹明晰的简牍进行信息记录工作(图14)。竹简清洗完成后(图15),应按编号顺序将其重新置于盛放洁净的去离子水的透明PP塑料装具中。
图13 竹简的清洗试验Fig.13 Test of cleaning method
图14 竹简的清洗与文字记录Fig.14 Cleaning slips and recording
图15 竹简清洗前(左)后(右)Fig.15 Bamboo slips before (left) and after (right) cleaning
3 简牍的保护与脱色
周家寨墓地M8出土竹简和木牍经过清洗后测量,完整竹简通长27.8~28.2 cm。多数竹简的编绳痕迹得到了保留,每枚竹简均有三道编绳,天头、地脚各1 cm处及简中部各存在一处编绳痕迹。简牍表面洁净,整体色泽呈深褐色,但其表面墨迹、字迹等重要信息仍难以识读提取,需进行脱色处理。
3.1 简牍的初步分析与保护
在进行简牍脱色前,对清洗后的竹简进行了初步的检测评估工作。选取数枚小段无字的竹简残片测量其自然干燥前后重量和尺寸,竹简残片含水率300%~500%,横向收缩率35%~45%,径向收缩率12%~20%。检测结果表明,这批竹简含水率较高,竹材纤维降解严重,竹材内部结构破坏、坍塌[6-7]。
为了最大限度地恢复竹简的强度和韧性,减少和避免简牍在后期脱色、信息及文字等资料提取过程中发生断裂和解体的危险,需对其进行预加固处理。丙二醇是一种与水、乙醇等均可混溶的有机溶剂,且不影响简牍后期脱色、脱水等工作的开展[7]。在简牍脱色、信息提取等工作开展前,配制丙二醇等复合加固溶液,将清洗洁净后的简牍浸入其中进行加固处理。
3.2 简牍的脱色
竹简埋葬过程中,降解初期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成分均会发生降解。随着埋葬时间的深入,木质素降解速度会变慢,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则会持续降解[8-9]。因此,一般情况下,出土竹简的主要成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更严重,木质素降解程度稍低,导致出土竹简显色基团含量较大[10]。研究表明,刚出土的饱水竹简,其含有的二价铁离子会迅速氧化生成三价铁离子,三价铁离子与竹简降解产物的邻苯酚结构反应,使竹简表面迅速变黑[11];出土时间较长的竹简再次变色则是因为竹简降解产物中的酚类物质氧化成了醌类物质[10]。
根据出土竹简显色机理和脱色机制的研究,简牍脱色的有效途径有两种:1)在饱水竹简考古出土现场,即在简牍内酚类物质氧化前或者氧化程度较低时,采用草酸或者EDTA溶液将其内含的三价铁离子螯合去除,使与铁离子反应后的酚类物质发生可逆反应达到脱色的目的[11];2)在竹简出土较长时间后,即在简牍内酚类物质深度或重度氧化后,可选取合适还原试剂将醌类物质还原成酚类物质达到脱色效果。简牍脱色常用连二亚硫酸钠等作为还原剂,连二亚硫酸钠对简牍中的醌类物质有非常良好的还原效果[10]。经研究表明,使用连二亚硫酸钠进行脱色对于纤维内部结构影响小,非常适用于简牍类文物的脱色处理[9]。
还原剂脱色效果往往较好,但是无法有效去除简牍中的铁离子,脱色效果难以持久。为有效地对周家寨M8简牍进行脱色,选取还原剂连二亚硫酸钠和螯合剂EDTA配合使用的方法[5]。脱色具体工艺流程如下:
1) 配制质量分数5%的连二亚硫酸钠溶液作为还原剂,于50 ℃保温条件下,将待处理简牍浸入还原剂中反应90 min。
2) 配制质量分数1%的EDTA溶液作为螯合剂,于40 ℃保温条件下,将脱色后的简牍浸入螯合剂中反应60 min。
简牍经清洗和脱色后,完整的竹简和木牍两端平直,三道编绳痕迹清晰,色泽深黄,墨迹和字迹在红外光和可见光下均清晰可见,完全满足了红外光和可见光摄影等技术对其信息提取的需求(图16)。
图16 竹简脱色保护后Fig.16 Decolored slips
4 结 论
在考古发掘现场,通过对周家寨墓地M8简牍等遗物采用分块提取技术,采取保湿、防霉等措施,有效地将其从墓葬环境中提取,安全地转运至了室内。在室内清理阶段,经过反复试验,选取了合适的材料与技术对简牍等遗物进行了安全、高效的揭取,同时在研究基础上,选择成熟的方法对简牍进行了清洗、脱色,达到了揭示和保存其信息的目标,满足了简牍识读和信息提取的需求。
此次对周家寨墓地M8简牍的考古发掘现场和室内清理、保护工作的实践,探索了南方水坑墓葬出土饱水简牍类文物的现场提取和室内清理、保护及信息采集等方面的技术,对南方水坑墓葬出土饱水简牍在考古发掘现场和室内整理中科学发掘、及时清理、同步保护的工作模式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尝试,达到了提取和保护珍贵简牍信息的目的,提高了出土简牍后期校勘、编联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致 谢:周家寨墓地M8简牍的清理工作得到了余成龙、凡国栋、蔡丹和罗运兵等的帮助与大力支持,部分照片由郝勤建、余乐提供,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