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牧溪《布袋和尚》修补用纸的选择及匹配度分析

2022-08-04秦威威司红伟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布袋用纸和尚

秦威威,王 敏,司红伟

(1.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上海 201415; 2. 上海市奉贤区博物馆,上海 201401)

0 引 言

在古书画修复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选配修补用纸。在具体选配时,要使用与文物本体相同的造纸原料进行造纸,使其理化性能与文物本体接近,以确保修补用纸与纸质文物更好地融合,实现对古书画作品科学的保护与修复。又根据以往实践与理论基础,在对纸质文物进行修复前应该先对其进行成分、外观和结构等方面的分析,以了解纸张所用的纤维原料、填料等,并掌握文物本体的色度、厚度、帘纹形态等[1],基于此,即可通过对原作品纸张与修补用纸进行的对比分析,来科学地判断修补用纸的匹配度是否较高。无论选配何种修补用纸,都需要对纸张的成分、性能进行科技检测分析,以确定后续的修补用纸是否较为适配。

1 修复对象概况

南宋牧溪《布袋和尚》[2-3]为东京美术俱乐部藏,纸本、立轴,纵96.5 cm、横45.5 cm,大明玄中禅师赞,题赞部分为后拼接,箱书为泽庵和尚题。作品为日本旧裱,表面絮化严重且有断裂、霉斑,纤维成分清晰明显,纸张帘纹不清晰、厚薄不均匀、表面稍光滑,纸面颜色为青灰色,墨色脱落,画面局部缺失,皮质托裱,裱褙脱落,其他基本情况如图1所示。

《布袋和尚》原作珍稀,为科学保护这件作品,对其先进行原作品的成分、理化性能的检测,进而科学有效地修复原作品。为此,采用了数字式厚度计、天平、pH测量仪等设备,对《布袋和尚》原作的纸张样品的厚度、定量、紧度、pH值、纤维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基本摸清了《布袋和尚》原作纸张的基本性质。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布袋和尚》原作纸张基本性质分析表Table 1 Analysis of the basic properties of the paper for the original work of Monk Budai

2 修补用纸的初步选择

不同的书画类文物在修复时可能会运用不同类型的修补纸张。在修补用纸的初步选择上,刘晓东[4]、曲秀忠等[5]对于古籍修复过程中选配修补用纸提出要知纸、懂纸,尽量采用与本体同一时代的纸张。张析等[6]例举了不同时期纸质的不同及配纸中应当注意搜求旧纸。所以,《布袋和尚》的修补用纸理应从与其时代相对较近的古纸张中进行寻找和选择(如宋代、唐代、明代等的古纸,其时间相对近现代更接近原作时代),之后再对古代纸张进行类别和特性的分析,以找到与《布袋和尚》原作品用纸契合度更高的纸张。

目前纸张大致可以根据4种标准进行分类[7]:第一类按照朝代命名,例如宋纸、元纸、明纸、清纸等;第二类按照纸张的纤维材料划分,例如麻纸、绵纸、皮纸、竹纸等;第三类按照纸张的纹路形态命名,例如硬黄纸、罗纹纸、玉版宣、虎皮纸、手绘纸、洒金纸等(这类纸张明面有图案、纹路较为明显、色彩较为分明,因而可据此命名);第四种按照纸张的用途分类,例如写经纸、藏经纸、对联纸等[8]。

从古代纸张中搜集并筛选出匹配度较高的修补用纸,并对搜集的古代纸张进行分类与特性分析(表2)。

表2 古代纸张分析Table 2 Analysis of ancient paper

根据表2的分析结果:在色度与外绘图案上,9、10号[9]纸张明显不匹配;从材料纸张特性,3[7]、5、7[10]、6、8号[9]纸张稍微不匹配;仅有4号[10]黄麻纸张符合,2号[8]皮纸相对接近,因未包含桑皮纸,所以1号[7]白麻纸匹配度相对最高。

在修复过程中选择的修补用纸要与原作品纸张保持一致或同属一个时代,这就增加了修复难度,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如无法达到此要求,也要选择匹配度较高的修补用纸,匹配度越高越为理想。

表2中的1号纸和5号纸目前较难获得,无法拿来做修补用纸,只能从可以获得的纸张中寻求匹配度或相似度相对较高者来替代。为了由内而外地找到匹配度都较高的修补用纸,还需要对可选择或可获取的修补用纸张进行科学检测。这些检测方法用以衡量和分析修补用纸的以下几个方面:纤维成分、厚度、定量、紧度、pH值、帘纹、生产工艺等[8]。目前在纸质文物的检测上,主要是通过现代科技仪器对纸张的稳定性、pH值变化、柔软度等基础问题进行分析,这些检测结果在书画修复中非常重要。为实现选纸的高匹配性,在修复实践中不仅要对选定来匹配的修补用纸做这些检测,还要对原作品纸张也进行相应的检测分析。

3 分析与结果

3.1 牧溪作品纸张纤维分析

红外光谱测试选用赛默飞Nicolet iS5,测试时扣除空气背景,测试温度为室温,相对湿度为52%,每次样品扫描次数32次,分辨率4.0,设定波数范围4 000~400 cm-1。测试选择作品上没有明显颜料且厚薄差异较大的2个点进行,其中点1处较薄,点2处较厚,具体测试结果如图2。取少量样品进行纤维显微观察,采用赫兹伯格染色剂制片/XWY-Ⅷ纤维分析仪进行处理,结果如图3。

图2 《布袋和尚》纸张红外光谱分析Fig.2 Infrared spectral analysis of the paper of Monk Budai

图3 《布袋和尚》纸张纤维观察Fig.3 Observation of the paper fiber of Monk Budai

通过图2可知:3 300 cm-1附近的宽峰是脂肪族醇类—OH的伸缩振动引起的特征峰;1 027 cm-1附近的2个强峰是C—O的伸缩和O—H的弯曲振动共同引起的;2 915 cm-1附近的吸收峰是纤维素甲基C—H的伸缩振动和吸收引起;2 850 cm-1附近受到亚甲基C—H的伸缩振动和吸收的影响;1 430 cm-1是甲基和亚甲基中C—H的不对称振动和剪刀振动引起;1 370 cm-1处是甲基的对称振动导致;1 105 cm-1处的峰是—OH的伸缩振动引起的;893 cm-1处是由半纤维中的异头碳的变形伸缩振动产生的,可知点1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这些有机混合物。

点2处与点1处相比较主要峰的位置重叠,但1 410 cm-1、871 cm-1和713 cm-1附近发现了强烈的特征吸收,其中1 410 cm-1是碳酸钙的反对称伸缩震动,871 cm-1是碳酸钙的反面外弯曲振动,713 cm-1处的红外峰是碳酸钙的面内弯曲振动,因而可知点2处存在无机碳酸钙。通过图3可知,该样本纸张纤维较长,纤维壁上有明显横节纹,纤维呈现紫红色,外壁有明显胶衣,整体观察没有明显菱形草酸钙[11],可知布袋和尚纸张的主要成分是熟料桑皮。

3.2 修补用纸的再选择与性能分析

徐文娟等[12]通过对6种宣纸的基本性能、尺寸稳定性、柔软度和耐久性等进行评测分析,认为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古艺宣纸在满足书画文物修复保护需求上是最好的。本工作修复对象为牧溪《布袋和尚》,因无法找到与原作完全一致或时代相近的古纸,又因宣纸是最常用的书画用纸[10],为找到匹配度较高的牧溪《布袋和尚》修补用纸,笔者选取了5种在现在市场或博物馆里较易获取的、与牧溪《布袋和尚》外观相似度较高的纸张(这5种备选修补用纸的主要信息具体见表3)。然后通过科技手段的检测分析,从这5种备选修复纸样中选出由内而外相似度都较高的修补用纸。表3中各种纸张信息见3.2.1部分。

表3 备选纸张样品主要信息Table 3 Main information of the paper samples

3.2.1备选纸张概况 对5种备选纸张进行概述。

1) 红星宣纸。通过直观分析,红星宣纸整体帘纹间距大小一致,帘纹粗细均等;纸张色度的洁白程度较高,拉力较强。纸张厚薄整体均匀,不存在同一张纸出现厚薄不均等的现象,纸张表面非常细腻光滑,纤维成分无外显,这种特征是染色均匀的前提条件。从此类纸张上述特征推断,生产工艺应为机器抄造,非手工抄纸张。

2) 民国宣纸。纸张来源于湖州市博物馆作品提取,直观分析纸帘紧密,粗细等恒,纸张均匀,薄而细腻,无任何纤维成分外显,光洁度较高,此类宣纸作为修补用纸较为稀缺,属于手工抄造纸张的精品,纸张洁白柔软,拉力较强,染色加工效果较好。

3) 麻纸。纸张帘纹间距较为稀疏,帘纹粗细呈现一致,纸张厚薄不均匀,薄处可见底,厚处明显纤维堆积,此类纸张植物纤维清晰可见,外漏较为明显。一般以传统手工抄造技术为主,纸张颜色通常呈现淡赭黄色,纸质粗糙拉力较强,纸张染色效果较差,颜色容易堆积。

4) 清代宣纸。取样纸张为景德镇民俗博物馆姚钟葆册页清代宣统年宣纸,样品为清代书画一般用纸,纸张帘纹不清晰,纸浆较为细腻,纸张的脆性大,表面有微细的网格状呈现,纹饰独特属于手工纸的一种类别,纸张随着时间的氧化呈现米黄色,染色效果较好。

5) 现代桑皮纸。纸张稀疏,厚薄不均匀,气孔明显,纤维成分清晰可见,无有帘纹,质地柔软细腻,纸张分正反面,正面光洁,反面略毛糙,此类纸张为小产量人工纸张,色度洁白,拉力较强,采取覆染法,染色效果明显。

上述5种纸张手工染色流程为调色、染色、飘干,所用颜料配比为:思序堂赭石膏15 g、思序堂花青膏3 g、思序堂藤黄膏2 g、动物骨胶8 g、水80 mL。

3.2.2修补用纸基本性能分析 通过数字式厚度计、天平、pH计对5种纸张样品的厚度、定量、紧度、pH值进行检测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纸张样品检测结果Table 4 Test results of the paper samples

通过与表1对比,在厚度上现代桑皮纸数值最接近,在定量上麻纸数值最接近,在紧度上红星宣纸数值最为接近,在pH值上现代桑皮纸数值最为接近。上述分析结果中现代桑皮纸与原作品数值较为接近。

3.2.3修补用纸纤维成分分析 为了更好地对原画进行修复,需要对纸张成分进行分析,来确保选择出与本体材料最接近、最适合的纸张作为修复材料。首先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测试条件与牧溪作品一致),具体结果见图4。

通过图4分析可知:3 330 cm-1附近的红外光谱峰归属是O—H的伸缩振动特征峰;2 900 cm-1附近的吸收峰是纤维素甲基和亚甲基C—H的伸缩振动; 1 638 cm-1、1 428 cm-1和1 365 cm-1附近的峰是芳环骨架的3组吸收峰;1 313 cm-1和1 158 cm-1附近的吸收峰是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中C—H弯曲振动以及C—O—C伸缩振动吸收;1 027 cm-1附近的吸收峰是—OH引起的;898 cm-1处是由半纤维中的异头碳的变形伸缩振动产生的。5种纸样在主要峰的位置上没有明显差异,仅有强度的差异,与待修复画作的点1处的结果一致,无法作为纸样选择的有效依据。

图4 纸张样品红外光谱图Fig.4 Infrared spectra of the paper samples

为了进一步对纸张纤维进行分析,对这5种样本都进行纤维显微观察,具体结果见表5。

纤维分析(表5)表明:红星宣纸和民国宣纸纤维细长坚韧,成蓝紫色调,里面有明显短粗且成锯齿状头部的稻草纤维,可知其主要成分为青檀皮和稻草;麻纸纤维较长,外壁有明显胶衣,纤维颜色呈现棕红色,可知其实际上是构皮纸;清代纸样的纤维较粗短,两端帚化明显,纤维呈现酒红色,可知清代纸样是麻纸;现代桑皮纸纤维较长,纤维壁上有明显横节纹,纤维呈现紫红色,外壁有明显胶衣,没有明显菱形草酸钙矿物,与名字一样可以确定主要成分就是桑皮,没有其他混料进入[13]。

表5 纸样纤维显微观察Table 5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of paper sample fibers

4 结 论

修补是书画类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书画修补用纸的选择则是科学修补的前提条件,修补用纸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其与原作在纹饰、质地上的统一性。

修补用纸不同,其纸帘纹路、色度也不同。纹路不同于原作时,在修复中会形成明显的修复痕迹。色度折射区别会使作品与修补用纸互相排斥而难以融合。因此,从纸张的纹路和色度初步分析看,相对符合《布袋和尚》原作品修补用纸是现代桑皮纸。

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分析,上文5种修补用纸有比较大的差别:在厚度、pH值上相对符合牧溪《布袋和尚》修补用纸要求的是现代桑皮纸;而在紧度上与牧溪作品数值接近的却是红星宣纸;最后,通过纤维成分分析,可知与牧溪《布袋和尚》原作成分较为一致的修补用纸是现代桑皮纸。综合考虑到前文所述分析结果,现代桑皮纸作为牧溪《布袋和尚》的修补用纸是相对最合适的选择,进而以此对原作品进行修复,修复完成的作品见图5。

图5 修后牧溪《布袋和尚》(直射光拍摄)Fig.5 Monk Budai by Muxi after restoration

古语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欲尽其能,必先得其法。对牧溪《布袋和尚》修复来说,要审慎地制定修复方案,运用相关现代仪器(如傅里叶红外光谱仪、pH计、厚度计、显微镜等)检测牧溪《布袋和尚》和修复材料的纸张稳定性、pH值、柔软度等基本理化特征,并作对比分析,在获得匹配度相对较高的现代桑皮纸之后再进行精心修复,让《布袋和尚》这一作品能够画面协调,生命得以延续。《布袋和尚》的修补过程是在传统修复技艺基础上对现代检测分析仪器的充分运用,这使得修复过程有科学、精准的数据做支撑。总之,牧溪《布袋和尚》修复用纸的选择及匹配度分析,对同类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照作用,其研究结果可为后续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致 谢:感谢东京美术俱乐部提供《布袋和尚》原作品。

猜你喜欢

布袋用纸和尚
节约用纸
节约用纸
节约用纸
布袋和尚
小和尚打水
小和尚
可以用纸锅煮面吗?
向前奔跑的和尚蟹
沙布袋
站不起来的布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