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画艺术中的虚实关系探讨

2022-08-04徐媛媛

名家名作 2022年11期
关键词:道家国画美学

徐媛媛

“虚实”本属于哲学范畴探讨的内容,在我国国画艺术中,主要是针对事物展开客观描述。“虚”主要是对照实物来说的一种描述,以实物为基础展开相应的想象。在这种空间联想之中,画面能进一步凸显画家思想。在国画创作时,需有机结合形象、气氛、情绪,以此展现虚实相生的特色,为国画注入生机。

一、国画艺术中虚实关系的体现

从虚实关系体现方面探讨国画艺术中的虚实,更多情况下是借助写意手法描绘景物,借助工笔可有效体现景物神韵,表达作者情感。由于绘画材料(包括笔、墨、纸)的特殊性,在国画艺术中,文人们因各自仕途、人生阅历、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差异,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这对国画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国画具有虚实特点,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例如,在源远流长的国画发展历史中,文人常常会受到传统思想及传统文化的熏染。在绘画时,将可表达的内容以“实”表现出来,而将一些不可表达或者说不愿直接表达的内容,以“虚”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且,这样的虚实可以是具体内容的虚实,也可以是整体结构的虚实。

在创作国画时,虚实表现是极其关键的一个环节。通过虚实关系,可进一步分析图画内容以及构图特色。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国画中的“虚”并非指没有东西,而是不将所有造型元素加以堆积,国画艺术想要表达的,并非是凸显内心情感,而是通过虚实对立关系,体现画作内容。国画注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在国画艺术中要全面体现“虚”与“实”的关系,在构图方面要有效留白,使画家有更多自主空间表达个人情绪。众所周知,在传统画创作时,经常会留有大面积空白,这些空白实则都是对色彩的一种特殊化处理,空白处理的虚实画面,明显凸显了虚实关系,淋漓尽致地描绘画中意境。

二、传统国画重视虚实关系的原因分析

国画虚实关系极具美学价值,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关于宇宙的态度息息相关。中国文化与宇宙观以禅家、道家、儒家等精神为主干内容,在艺术文化中具有独特的美学倾向,而这些美学倾向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美学价值。

(一)儒家美学价值

儒家思想属于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以家为核心,层层扩展,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正是这种宇宙观,在我国古代国画中形成了独特的宇宙感以及空间构造艺术,比如“散点透视”以及“提神太虚”。在古代绘画实践中,这种独特的审美感受,令无数文人用笔描绘了壮丽的山河,以自然山水为核心依据,同时又丰富着原有的形象,注重把握虚与实,在空间内纵横万里,既能够超越现实,又能够为人带来前所未有的画面感。关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描绘,更重视传达神韵,重视表现人物之善美。另外,儒家的美学价值还包括其人生思想,例如,“学而优则仕”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在这一思想下,还衍生出隐逸等内容,这也是结合“虚实”的重要主体。

(二)道家美学价值

与儒家所倡导的人为中和之美相反,道家更倡导非人工自然的美感,也就是理想美。道家将自然万物的运行,想象成无所不在,却又没有行迹可寻,这恰恰就是“道”。在人、天以及地等万物中,一切都以道为核心准则,而“道”则恰恰是以自然为状态的规则。天地运行的节奏,包含虚和实的和谐统一,恰恰就是自然之道这一独特的美学特点,为我国国画创作带来了灵感。

早在宋代时期,便兴起了文人写意画。道家美学的影响,恰恰就是导致这种写意画迅速发展的一大推力。正是由于明暗、色彩、外观等因素的搭配,令我国国画艺术焕发生机。文人介入国画绘画创作领域,其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形成了全新的意识形态,选择了水墨为创作媒介。国画应用水墨,通过浓淡干湿,使用点、勾、染等表现方法,展现水石的阴阳向背以及虚实关系,这与西方油画的光色塑造技巧风格迥异。出现这种现象,正与道家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禅宗美学价值

虚实表现,本属于国画应用的优秀传统。我国绘画精神实质包含许多相似的感悟及哲理,这便成就了独特的绘画虚实艺术。禅宗为国画艺术提供了独有的美学价值,极具“冲淡”美学价值和“禅味”美学价值。其与儒学的“雄健”“充实”以及道家的“虚静”“空灵”有所区别,更强调平淡以及脱俗,善于运用日常景象表达艺术美感,营造空幻且极具深意的主题形象。国画写意的虚实,恰恰就是冲淡美学价值的核心体现,充分突出了画面中“色中即空”的视觉效果。我国当代国画在中西融合以及追求创新的背景下,产生了很多新风格。由于当代国画传统风格正跟随我国社会形态的转型而发生一定改变,加上受西画的影响,导致我国国画创作和受众角色难以避免地会出现一定改变。然而,无论怎么改变,都需要继承传统绘画特点,不可脱离“虚”“实”艺术,这样才能保留国画原有意蕴。

三、国画艺术中虚实关系的分析

(一)虚实的对立统一

从字面上来讲,“虚”和“实”是一对反义词,两者之间具有矛盾的关系,似乎无法形成统一。实质上,虚与实确实是相对的状态,无虚也就无所谓实,无实也就无所谓虚,只有二者组合在一起加以对比,才能产生关系。何为“实”,主要是指国画画面中极其清楚的那一部分,可以体现在笔墨之实等方面,也可以体现在构图章法的繁密方面。“虚”这一艺术概念,是“实”的相对概念。“实”是明确的笔、墨,而“虚”则是清淡、疏朗的构图。在一幅国画作品中,如果每一个物体甚至是每一个局部都非常紧凑、密实,则不能将其称为是一幅成功的“画”。一般来说,这种画法严重违反了艺术规律,扰乱了视觉秩序。当你的眼睛紧紧盯着一个地方时,这个地方的周围常常都是在你眼睛的余光位置,自然而然地就会变得模糊了。对于一幅国画而言,有实处就得有虚处,这样才能称为“画”。换言之,有实有虚的“画”,在各个局部,画面详略得当,疏处不容深邃,密则无法彰显风韵。

(二)虚难于实,妙在虚无处

结合上述分析,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又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然而,在一幅国画作品中,是虚更难处理,还是实更难处理呢?哪一种处理手法最为巧妙?一般来说,具有国画绘画经验的人,都深有体会。例如,在绘画山水写生作品时,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堆乱乱的山石,还有千姿百态的树木,丛林山石间具有星星点点的房屋。加之山顶上有湍急的瀑布以及模糊的云雾,这些景象实则都非常吸引人。但是,在你看到这些景象时,要如何布置画面的构图呢?面对这些景物,当然不可统一安排,如若不懂得如何处理虚实关系,整个画面将会变得非常松散,给人一种凌乱不堪的视觉体验。要知道,虚不挂钩于“实”,而无则恰恰就是虚的最真实表现,也是最透彻的虚。国画艺术讲究空白,在气脉贯通上要追求画面的呼应和节奏之感。空白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技巧,也是表现虚的方法。在国画山水画创作时,关于虚实关系的表现做法,主要体现在疏体和密体两方面,无论是疏与密,都要保持一定的尺度,无论用哪一种表现手段,如果超出了应有的度,就难以形成艺术。虚与实之间是属于一种“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的关系,二者在国画作品中交融为一体。实在虚的映衬下,显得力量十足;虚在实的对比下,仿佛更有仙气。疏体及密体是针对画风进行的分类,在一幅绘画作品中,往往需要针对疏密进行强烈的对比,这是特殊的艺术处理手段。在落笔之前,需要创作者谨慎考虑,合理布局虚实内容,把握虚和实的关系,以便能大泼、小收,令画面的每一个局部都散发着生机。结合多年创作经验,发现在创作山水画时,普遍使用云雾加以细化处理,为了凸显某一山头或者是某一山脚,常常都用云雾表现虚,而为了凸显前山,通常都会令后面陪衬的山变成虚的一部分。但是这种虚化,绝非是冒昧的空白,在虚中也有物的存在。尤其是在处理虚化山体时,要抓住山势大体,了解山脉走向,并非仅仅涂出大概轮廓,空洞无物是山水国画的一大禁忌。

(三)虚实的审美观

“虚”的重要意义,不仅仅体现在中国国画之中,在生活中也有一定价值。在很多艺术中,虚往往都象征着极高的审美情趣。以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来讲,在一些传统戏曲舞台布景时,通常都没有实景,演员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表演才能,以上为天,以下为地,说左边有座山峰,右边有条小河,前面是一座桥,后面还有一个亭子……舞台上就是一片空白,观众完全凭借着艺人的肢体动作、神态、语言、表情等加以想象,在脑海中将无变为有。同时,还有一些戏剧中常常应用仅有的道具来表现人的活动,手中拿着马鞭子,肢体呈现出赶马动作,仿佛真的有马存在一般。在表演“水上行船”动作时,仅有一个船的模型,即使底部是空的,但是拿来双桨就可以表演了,腿露在外面,两边摇动双脚,动作上保持着前后一致、步伐一致,便会给人带来一种船真的在水上游的视觉体验。然而,事实并没有水,这恰恰就是这种虚景为人带来了最真实的感受。在小小的舞台上,便可以呈现出不同地点、情节、场面,这些全靠表演者恰到好处地应用虚实关系,深刻理解意境之美。国画也是如此,通过应用简单的笔、墨、宣纸等作画工具,便可以营造无穷无尽的画面意境。例如,在齐白石画虾之际,并未使用水,而八大山人在画鱼时,也未曾应用水,将留白艺术处理得极其巧妙,令观众进一步联想到了水的存在,仿佛水就真真切切地出现在观赏者的眼前。此外,在山水画中,空白画面极其丰富,为观众带来了更多感受,有的空白表示“地”,有的空白表示“天”,有的空白表示“雪”,有的空白表示“云”与“雾”。古代绘画雪景的人数不胜数,普遍都是使用留白手法展示雪景。虚与物之间的关系,实则是体现妙境的最佳手法。虚和实在审美上,呈现着一种朦胧的美感。由于“虚”具有不确定的特质,太实了给人太具体的感受,这种神秘的感觉与想象的余地就会有所减少,观赏者听多了、看多了,就会心生乏味之感。

在国画创作时,若想达到疏密间的平衡,就要有效平衡虚实相生的效果。中国画中的虚实和传统道具具有统一性特点,在古代诗词中格外关注虚实的表达,在国画创作时,虚实可以表现画面的象征性,画家并不讲究线条的饱满,而且要有一定的留白。例如,齐白石画虾,常常体现虾在水中的嬉戏场景,但是却没有针对水的纹理加以刻意描绘。然而,水的荡漾和鱼虾在水中的动作,却表现得非常生动,让人能立即联想到水荡漾的画面,这恰恰就是画面中最典型的虚实表现效果。人们通过欣赏画面,便可以解读画家要体现的真实情感,进而理解画面中独特的韵律美。有效地结合虚实,可切实展现画面中的有形及无形之神韵,这恰恰也是画家要表达的主旨。比如,《溪山行旅图》这一画作中,展现的便是范宽对山水细致的观察。另外,在画中也将画家对山水的热爱之情表现得极其生动,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间的虚与实关系,都运用到了极致,凸显着国画的神韵。再如《枯树怪三石图》,苏轼将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巧妙地布置在了枯树周围,以这样的疏密构图,有效地描写了实景,有关线条笔触的应用相对较少一些,但是却营造出了极其凄美的氛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画创作时,大多创作者都已充分意识到了虚实的关系及作用,用虚实凸显国画灵魂。在国画创作时,并不讲究线条的饱满,而是应用适当的留白凸显画面的象征性,融入充足的情感,构建丰富的作品意境。

猜你喜欢

道家国画美学
国画《鲦鱼》
国画《鲿》
盘中的意式美学
《难忘岁月》(国画)
漫画道家思想
纯白美学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十九)
春食色彩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