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中运用的有效策略
——以阳泉市城区部分小学为例
2022-08-04杨帅
杨 帅
(宁夏师范学院,宁夏固原 756000)
随着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迅猛发展,本文通过调查、观察、个案分析等方法,并联系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以山西省阳泉市为例,针对体态律动教学法在课堂中运用的相关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有效的改善目前传统“灌输教学”的模式。让音乐课程真正地做到学生“动起来”,做得不只是教师教会学生,而是要让学生调动自己的肢体,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程中来。
一、体态律动教学法概述
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法是他教学体系体态律动、视唱练耳与即兴创作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体态律动教学法主要是指让受教育者通过用自己的身体来体会、感受音乐所带来的节奏感,把课堂中音乐的学习与肢体的动作很好地结合起来,用肢体来表达各种生动形象的动作,从而可以达到培养、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与表现音乐能力的目的。用律动来表现音乐的速度和力度,强调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最终目的是使身体与音乐形成联系,也被称为和乐动作。此种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更深入了解、把握音乐的抽象内涵,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还可以增强受教育者的反应力。
在体态律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动作则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音乐要素。达尔克罗兹编创了一套体态律动的动作语汇,其中包括了拍手、摇摆、扭动身体,原地地走、跑、跳等空间动作两大类。达尔克罗兹把体态律动逐渐地发展成了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良好工具,它强调对音乐的韵律感受与发展。这些动作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单一或相对综合的应用,在此基础之上根据对音乐的聆听、欣赏等相关的听觉与视觉方面的直观体验对音乐进行即兴的创造。即兴能力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可以很好地营造一种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把抽象的音乐学习转化成相对活泼和自身的肢体语言,从而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构建。
体态律动是教育教学体系中一种较为典型的教学方法,区别于其他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它是让学生用身体动作来聆听、体验、表达音乐,促进小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发展听觉、视觉等,对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体态律动教学法可以更为直接地调动学生用肢体与音乐结合的节奏性来感知音乐、表现音乐,符合小学阶段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同时契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营造出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有必要深入挖掘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内涵,丰富音乐课程教学中动静结合的形式,使学生获得更为直接的音乐感受,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实现对传统教学思维的创新。
二、体态律动教学法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促进学生的肢体协调
在平常的音乐课程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注重对教材的分析、学习,而很少注意如何将学生的兴趣调动到课堂中来,课程氛围死气沉沉,教师无从下手。体态律动教学法则注重学生身体与音乐要素等相结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很容易地将学生的肢体调动起来,将音乐与学生动作结合,学生可以自主且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教师不需要对其进行太多的干涉,可以避免学生在具体的音乐学习中无事可做的状况。
(二)为音乐学习的“教”与“学”提供新的方式
在日常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贯穿着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音乐往往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往往是被动地去听、去欣赏,这种方法忽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最需要注意课程本身的直观性与实践性。体态律动教学法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师创设的相关情境中,学生可通过最直观的方式来感受音乐,运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和理解乐曲内容和形象,加强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提高了教师的音乐教学效果。
(三)丰富教育教学的效果
在日常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专业化的音乐教育”可以使班级纪律管理也是一大难题。音乐是人类情感的反映,其最初形式就是把情感转化为具有音乐性的动作即人类的肢体语言。体态律动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师对学生肢体动作运用的引导,把肢体当作乐器、把人的内在情感转化成音乐形式,调动学生肢体动作与各种感官系统,将抽象、复杂的音乐体现得更为直观,音乐中的快慢、强弱、有规律的节拍运动通过身体感受,且更容易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涵,避免音乐教育成为单纯技术练习和理论知识及规律的传授,达到其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目的。
三、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现状
(一)教师缺乏系统理论的建构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在20世纪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在国内小学音乐教育中很多学校还不能很好地进行运用。以山西省阳泉市的部分小学为例,由于体态律动教学法是引进其他国家的教学方法,部分教师还是陌生的,其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等没有系统的学习渠道,对其内涵并不完全理解,缺乏音乐理论方面的素养,忽视音乐教育对学生审美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建立的作用,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对知识技能目标的培养上。还有部分的教师在应用过程中没有掌握其真谛和核心内容,往往把舞蹈、游戏混为一谈,对理论知识掌握欠缺,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也会随之减弱。体态律动教学法是直接与音乐紧密相连的,同时也是面向音乐的,通过调动自己的肢体动作,并跟随着音乐做出各种不同的肢体动作来感受音乐元素的变化。实际教学中,很多小学教师仍然坚持传统的教育理念,只是按照课本要求,简单地唱歌、跳舞、做游戏,没有在课堂上将体态律动教学法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实践,不能做到用动作表示音乐,进而强调音乐是“动的艺术”,音乐进行必须反映其断、连等典型特征,动作要有乐感,导致小学音乐教学效率低下,不能引起学生、学校的注意。
(二)课堂教学缺乏互动
现如今,教师对体态律动教学法的教学依据与来源就是教材,但教材毕竟是较为死板的东西,并不能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出体态律动教学法的优势。小学音乐课堂只是按照教科书中的教学步骤向学生讲解音乐知识,播放音乐,让学生进行整体的演唱,或很简单地“动一动,跳一跳”的教学。这样较为枯燥的教学模式,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音乐学习的热情。有的教师希望上好音乐课,但自身又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能力,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照搬网上的一些经典课例,进行“现学现教”。学生作为音乐学习的主体,常常是跟随教师重复同样动作,课程围绕着“教师”进行。[4]教学方式仍是停留在传统“灌输式教学”“填鸭式教学”的相关模式中,音乐课堂缺乏朝气,缺少互动。老师匆匆完成教材要求,学生草草学会唱首新歌。由于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缺乏,无法确立适合其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课堂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对新知识强烈的好奇心,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动力,音乐课堂所特有的趣味性、实效性,孩子们该有的表现欲和创新能力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三)缺乏情境氛围
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现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多呈现出活泼好动的特点。目前大部分音乐课堂还是教师将介绍音乐家、聆听欣赏、创作背景、音乐教材的内容“念”给孩子,教师并不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音乐中的相关内容和情感,只是单纯地靠“听觉”来实现音乐最终的体验是不够的。音乐课堂缺乏学生与教师间的师生互动,常常会使课堂的气氛变得无聊、沉闷。教师一直在引领着课堂,做不到从课题导入环节就进行激发兴趣、创新思维和表现欲的实践,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常常出现老师慷慨激昂,学生死气沉沉,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课堂上不能给学生带来发挥自我的空间,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失去了音乐课堂主体地位,没有与老师的感情交流。
四、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一)健全教师理论体系,唤醒学生音乐本能
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去灌输音乐知识,也不能只简单地按照课程要求的来做。而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之中来,教师要不断地带领着学生,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更有学习音乐的动力,进而可以更快速地理解相关音乐知识。教师理论基础的欠缺,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提高对体态律动教学法的认知程度,音乐教育必然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的支撑。特别是在中小城市,受教育资源、师资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体态律动教学法的运用并没有获得很高的人气。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是当务之急。进行体态律动教学相关理论讲座,经验推广宣传,不断夯实教师对于体态律动教学法相关理论基础,真正地了解体态律动的本质含义和运用的相关方法,同时鼓励教师加入体态律动教学法探索和实践的行列,增强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的应用和创新。其次,同校教师之间也应加强学习交流,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探索营造和谐、平等、自主的教学氛围,这不仅有利于合作型教师的培养,而且对学生音乐本能的唤醒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教师不应过于局限在特定的教学计划设计之中,应当将学习的主动性归还给学生,教师及时帮助并引导学生“自由创作”,促进节奏、旋律和其他音乐元素同身体动作、语言相结合激发自己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甚至是自己的音乐作品。
(二)合理安排课程,整体感知音乐
体态律动教学法极大程度上符合小学生生理的特点与学习特点,这不仅可以丰富音乐教学的形式,重要的是通过律动学生自己的身体来感受音乐,深化对相关音乐内容的理解,可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去安排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进程等。切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在运用每种教学方法的时候都要适度。比如在小学一年级音乐课《小青蛙找家》一课中,教师可以很好地将体态律动教学法运用其中。学生随着歌曲4|2拍的旋律进行身体的左右摇摆,在歌词中有“跳跳,呱呱、跳跳、呱呱”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在出现“跳”的歌词时跳起来,另一组同学在出现“呱”的时候可以呱。在模仿动作的同时,还可以表达自己爱护动物、保护大自然的心情。学生对本首歌曲有了整体的把握时,教师可以激发学生自己设计动作,让学生跟随音乐的旋律特点摆动自己的身体,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对其进行干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身体的协调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进一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整体感知。
(三)创设情境氛围,激发音乐学习兴趣
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国内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中,对音乐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手段单一化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体态律动教学法为学生学习音乐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让小学的音乐课堂变得更加丰富,教学情境也更为多样化。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满足了小学生好奇心重特点的同时,对于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提升。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兴趣是音乐学习的前提,学生只有先产生了的兴趣,才会对音乐更加地喜爱,从而真正做到掌握音乐。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材《小蚂蚁搬米粒》一课中,教师要注意去挖掘生活与音乐相关“米粒”“蚂蚁”等元素,小蚂蚁不能搬动米粒,便喊来一群蚂蚁前来帮忙,“嘿哟嘿哟”一起搬米粒,表现出团结的力量大。这首歌曲非常富有情趣,也符合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曲调短小精悍,几乎都是同一乐句进行重复,句尾稍有变化,学生很容易就学会。歌曲中“嘿哟嘿哟”声,拟人化成人们劳动时“嘿哟嘿哟”号子。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抓住“劳动”一词,鼓励学生设计与歌词“嘿哟嘿哟”相关节奏相符的肢体动作,使学生达到身体、音乐相结合的效果。鼓励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也可进行多人合作,感受团结的力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结语
体态律动教学法是小学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给音乐教师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听赏、歌唱等为主的教学模式,也为教学法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体态律动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为了“学”音乐知识,而不是单纯的“做”。体态律动教学法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学习体验,而且会使音乐课堂更具有个性化。教师要切实认识到此教学法在音乐课堂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正确把握教学法的内涵和真谛,通过学生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律动从而展现音乐情感,让学生领略音乐之美。达到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鼓励音乐创造的新课标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