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进乡村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2-08-03

群文天地 2022年3期
关键词:场次院团陕西

吴 瑛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戏曲进乡村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把它作为民心工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对促进戏曲进乡村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作为戏曲大省的陕西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陕西重要指示精神,把戏曲进乡村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充分发挥戏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并把戏曲进乡村工作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探索出一条适合陕西实际,可持续、可复制的戏曲进乡村实践模式。

一、陕西戏曲概况

(一)戏曲发展简要

戏曲艺术是综合性很强,爱好者广泛,影响力很大的艺术形式。它存在于民间,滥觞于上古先人的祭祀乐舞、充实于周秦汉唐的“百戏”精华、提高于宋金的杂剧南戏、成熟于明清的传奇昆曲,集成于“雅部”和“花部”、荟萃于“国剧”而矗立于世界剧坛传播于世。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成就了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十三朝古都的历史积淀,给陕西的戏曲赋予了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造就了戏曲艺术在陕西的根深叶茂,剧种众多,特色凸显,在全国享有独特的历史地位。据陕西省艺术研究院2015 年到2017 年间对陕西的地方剧种普查结果显示,陕西省共有戏曲种类26 种,其中有秦腔、老腔、同州梆子、汉调二黄等本土剧种22 种,有京剧、豫剧、晋剧、蒲剧等跨省剧种4 种。值得一提的是,汉调桄桄、弦板腔、阿宫腔、关中秧歌、陕北秧歌、跳戏这6 个剧种号称“天下第一团”的最具代表性的表演团体均在陕西,这是陕西戏曲艺术宝库中引以为骄傲的。目前,这22 项本土剧种已全部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16 项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这些剧种遍布全省各地,每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本土的特色剧种,各类戏曲剧种进乡村,演绎着“百花齐放、竞相争艳”的陕西特色。

(二)戏曲进乡村概况

早在2008 年,陕西就以在西安市高陵县举办的陕西农民戏剧节为标志启动实施了戏曲进乡村工作。随后,省委省政府出台“文化惠民、欢乐送基层”等戏曲下乡财政扶持政策。从2016 年到2021 年,陕西省累计采购戏曲进乡村演出21380 场次,投入资金25663.3 万元,调动全省文艺院团(含国企及民营院团)参加演出,其中,2018 年全省累计演出11508 场,受惠群众806.4 万人次,2019 年全省累计演出14021 场次,受惠群众1169.9822 万人次,2021 年度全省累计演出13355 场次,受惠群众124.3 万人次(含线上观众),平均每个乡镇演出10.5 场次,贫困地区演出9.96 场次,覆盖率达100%,群众满意满意度达95.6%。

戏曲进乡村在实施过程中,导向明确,演出内容和主题紧扣新时代脉搏。一是政府重点采购历届获国家、省级奖的节目及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二是弘扬时代主题,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乡村振兴、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两法一条例”宣传等新编曲目;三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剧目,如《铡美案》《屠夫状元》《洪湖赤卫队》《红灯记》等;四是重点采购连片特困县、脱贫县、革命老区重点保护的稀有剧种;五是专门单列了“扶贫扶志”“戏曲进校园”“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万众一心抗疫情”等弘扬主旋律并与戏曲演出相融合的特色演出。

二、戏曲进乡村的实践路径

(一)制度化保障戏曲进乡村,确保“进”

1.政策保障制度化。陕西省从2012 年始出台了系列鼓励政策,保障戏曲进乡村的实施,主要有:陕政发〔2012〕34 号《关于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财税政策的意见》、陕财办教〔2012〕305 号《陕西省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实施细则》、中共陕西省委2016 年9 月21 号出台的《中共陕西省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16〕11 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秦腔等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 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财政厅〔2019〕5 号《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意见》、2020 年省文旅厅颁布的《关于做好贫困地区戏曲进乡村有关工作的通知》。省文旅厅〔2022〕1 号发出的《关于做好2022年度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的通知》等。同时,还制定了《陕西省国有文化院团社会效益评价及考核实施细则》,开启了对国有院团进行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工作,又启动了全省基层文艺院团艺术人才培养工作三年计划,实施艺术创作专项资助计划,推动全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

2.加强保障,配套到位。实施大设施带动戏曲进乡村。累计投入资金20 亿元,支持陕西大剧院、咸阳市民文化中心、宝鸡大剧院、汉江大剧院、延安大剧院等文化场馆建设。省财政厅每年安排数亿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戏曲进乡村,平均为每个乡镇每年免费送戏不少于8 场,实际完成10.9 场次。在实施戏曲进乡村的同时,全省按照《陕西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全省现建有乡村大舞台19984 个(其中:乡镇文化站大舞台1323 个,乡村大舞台18661 个),实现了乡村大舞台全覆盖。在建大舞台的同时,陕西省又为基层剧团配发流动舞台车155 辆,县级剧团、56 个贫困地区的文化演出器材也实现了全覆盖。值得一提的是,陕西至今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戏楼百余座,人们常说的唱“对台戏”“神人对唱”“南腔北调”等特色的古戏台还正常在使用,它见证着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戏曲艺术的源远流长。

3.周密部署,落实到位。供需上:采取“政府购买+社会参与+群众共建+全民共享”的方式,从传统的“我给你接”到“你需我送”的菜单式转变。内容上:把弘扬时代主题、培育文明乡风、精神道德引领等作为重要内容。站位上:立足陕西的文化资源,把传承弘扬戏曲作为建设文化强省的高度来贯彻。把戏曲进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来实施。让戏曲进乡村成为亲民、爱民、为民的主要抓手。规模上:多点发力,丰富供给。按照创排一批、复排一批、改编一批、移植一批进行。如宝鸡市先后创排了西府曲子《山乡趣事》《祥云楼》等12 部,咸阳复排剧目23 部,商洛市复排传统折子戏72 部,并注重开展传承培训。戏曲进乡村,经过全省布局,在各市开花。全省纳入艺术演出院团有281 个,其中国有院团93 个,民营剧团168 个。省级每年组织演出1500 场次。各地市安排演出不少于1000 场次,县(市)在50-100 场次。2021 年全省戏曲进乡村年度计划演出10568 场次,实际演出13355 场次,覆盖所有乡镇村,总完成率达126.37%,线上直播11567 场次。线上线下观众达1241.3万人次。管理上,出台《陕西国有演出企业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实施细则》,全面实施院团戏曲进乡村的评价考核,创新采用“秦岭视云”APP 线上直播监管,使戏曲进乡村演出直录播达到100%。同时完善演出档案,所有承担戏曲进乡村演出的文艺院团,制度上实现双向评价、演出、记录“三联单”、群众需求表达反馈等,按照“一场一档”要求,对每场演出均需建立《下乡日志》,详实记录时间、地点、节目、观众等信息,并实行资料报送、实地抽查、群众回访相结合的考评机制。这是戏曲进乡村的特色实践和创新亮点。

4.品牌引领、精品带动。陕西省艺术节、陕西省群众文化节、“西安天天有秦腔”“一元剧场”、公共文化服务“110”戏曲诉求电话直播、“戏迷春晚”“夜话秦腔”“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成为近年来戏曲进乡村的陕西品牌。推出了《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平凡的世界》《柳青》等戏曲精品。

(二)常态化完成驻乡村,强调“驻”

戏曲进乡村之目的,是能够让戏曲常态化地驻留在乡村,让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增强文化获得感。戏曲有高台教化作用,是文明乡风建设的“道德讲堂”。俄罗斯著名文艺评论家、戏剧家别林斯基有句名言:“啊!去看戏吧,如果可能的话,就在剧院里生,就在剧院里死……”。电视剧《亮剑》主人公李云龙有句口头禅:“我打仗的本事,敢于亮剑的精神,就是看关公戏得来的。”所以,使戏曲进乡村成为常态化,让戏曲留在人们生活当中、留在心里,对于提振全民道德水平,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精神力量发挥出重要作用。

1.“一点多心”、全面开花。从2017年开始,省戏曲研究院、省演艺集团戏曲进乡村走遍全省各地,所辖的4 个团每年演出480 场次以上,西安演艺集团所属的8 个戏曲院团,从2017 年至今,共完成主题演出2219 场,惠及群众300 余万人。台下成千上万的观众让参加演出的文艺工作者深切地发出“树高千丈,根往下扎”的感慨!西安演艺集团以丰富大餐丰富乡村的“文化餐桌”,以高台扶贫扶智,唱腔中传递党的温暖,近年来多次被央视“新春走基层”栏目关注。在传统的节日里,艺术工作者用戏曲艺术来丰富节庆中乡村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在偏远的乡村,每听说大戏来,乡亲们早早起床,步行几十里来到演出地,占据有利地形,释放一年来憋在心里的戏瘾,幸福、喜悦和满足呈现在每个人的脸上。不身临其境,是无法感受到戏曲艺术给群众带来的强烈的精神慰藉。

宝鸡市制定每年的戏曲进乡村演出不少于1000 场,作为国家第一批公共文化示范区,把文化大餐送到了群众的家门口,2021年受惠群众300 万人次。西安市的戏曲进乡村已常态化,每年在安排1000 场次的同时,注重戏曲艺术的传承,注重戏曲进校园活动。延安市近几年先后投入经费一千万元,演出3000 场,覆盖全市114 个乡镇的1921 个行政村,2021 年在疫情影响的情况下,受惠群众也在130 万人次。

2.高质量“配餐”,形式多样“送”。陕西在开展戏曲进乡村时,适应不同群体,将“送”餐变为群众“点”餐,根据人流量、聚集密度,做到合理“配餐”,在集中区域送“大餐”,在人流少、相对分散的偏僻小村供应“特色小吃”,同时利用数字传播APP 直播,确保总数不能少、质量不能降、受众不能减、覆盖不能空。如西安市、延安市,在戏曲进乡村时,既有高质量的精品配送,又有地方的“特色小吃”,所涉及的延川、延长、宜川三个县区,明确了延川要有道情、延长要配眉户、宜川要送蒲剧,这样才能适合当地群众的欣赏口味。汉中市在每年充足供应地方“特色小吃”的同时,却希望多配送省戏秦腔,陕南群众每年看后很过瘾,增强了农民群众的幸福感。榆林市的戏曲进乡村则必配老腰鼓和陕北说书。各地市在戏曲进乡村中实现了“大餐加特色小吃”的融合,各投所需、各有所爱,这成为戏曲进乡村陕西的独特做法。

3.三大体系已形成。陕西经过近五年的不懈努力,在戏曲进乡村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由省艺术研究院、省戏曲研究院,省非遗保护中心为龙头的陕西戏曲艺术保护与弘扬体系,编辑出版了戏曲进校园教材、进行了戏曲进校园培养传承工作,制定实施了戏曲艺术精品创作与培训规划资助项目,保障激励机制体系完成。

(三)普及化实现存乡村,目标是“存”

戏曲进乡村的最终目的,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乡村、存在乡村、活在乡村。

1.加强队伍建设,厚植戏曲生存土壤。一是用好现有“标准牌”的人才骨干,稳定基本队伍,孵化培养年轻后续力量。以展演促发展,2020 年起,陕西省开始举办“陕西省戏曲行当展演”,增进同一行当,不同行当的唱念做打和以技巧见长的做工戏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省市专业院团、研究机构按照全省基层文艺院团艺术人才培养计划走进基层,对基层队伍进行培训。各级文化馆对自己辖区的戏曲队伍和民间社团常年开展标准化、普及化的戏曲培训。二是建好“永久牌”的乡村戏曲自乐班社,帮助他们解决传承上的难题,定点帮扶设施设备,促进带徒传承,购买服务,发挥他们戏曲“留守部队”和地方“武工队”在基层的作用。

2.加强戏曲培训,为戏曲存活“培土植根”。在陕西,几乎村村都有戏曲自乐班社,各地公共文化机构都开展戏曲培训。依托阳光工程、圆梦工程、三区人才培训工程等,每年定期举办全省导演培训班、编剧培训班、戏曲研究班等。推荐戏曲艺术人才参加文旅部、中国戏曲学院等举办的人才进修培训活动。同时,开展中华优秀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戏曲专项扶持工作和优秀戏曲表演艺术家深入基层文艺院团收徒传戏。

3. 支持戏曲艺术创作,为戏曲进乡村“供粮”。2018 年到2020 年,全省共资助创作项目146 个,青年艺术人才项目60 个,实现专业院团与农村剧团、自乐班互动代培结“对子”,并提供精品剧本百余部供基层使用,支持文艺团体创作排演优秀传统剧目及抢救处于濒危状态随时可能消亡的民间戏剧班社,促进了优秀传统戏曲的保护和传承。

(四)“互联网+戏曲”,实现数字戏曲传播

1.在全省推广使用“秦岭视云”APP,推进戏曲进乡村网上直播,实现线上线下“陆空”传播,省文旅厅融合省融媒体中心,将优秀的剧目推送至电视端、手机端、云平台等,实现“互联网+戏曲”的数字传播,扩大服务对象和共享范围。“秦岭视云”APP,实现了省文旅厅采购的戏曲进乡村演出直播率100%,提高了监管力度,又促进了演出效果,增进了院团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竞争力。

2. 实现戏曲进乡村的高质量发展。普及与推广数字化传播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轮驱动,通过省广电电视端、省融媒体的“爱系列”APP 端,乡村群众通过手机随时随地以任何一种方式可以收看和欣赏戏曲,使戏曲进乡村搭载了现代传播的快车,实现戏曲进乡村的数字化发展。同时,省文旅厅联合喜马拉雅公司、省戏剧家协会在全省950 个脱贫村设置有声图书墙,在半径三公里的范围内,通过手机扫描,就能收听本地区的戏曲艺术剧目。革命老区延安市,地处陕北,塬高沟深,群众居住分散,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运用微网站、官微、抖音、快手、短视频、云科技同步开展戏曲进乡村,在受疫情影响情况下还安排了1000 余场次的演出,受惠群众130 万人次,每一场的演出都开启了全程云直播,让更多的群众随时随地观看。

3.拓展传播阵营,共同助力进乡村。戏曲广播传媒加盟、戏曲进乡村,形成了“互联网+广播+戏曲”的新媒体业态样态,同“互联网+戏曲”联手,共同助力戏曲进乡村,这又是陕西工作实践的一大突出特色。陕西戏剧广播增强新旧媒体融合度、加强戏曲与数字传输融合,启动“秦腔好搭档”“秦腔云大赛”“戏迷大赛”等品牌栏目,阅读浏览量全年超过千万,同戏曲进乡村工作同频共振,恪守“哪里有群众,就让群众听到戏剧广播”,特别是在近年疫情期间,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以“秦声高唱、共克时艰”为主题,创作戏曲作品,通过线上在59 个县区178 个乡镇的3040 个行政村的13282 个农村应急大喇叭终端广播平台进行线上播出。

戏曲进乡村是党和政府充分发挥戏曲在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陕西的戏曲进乡村工作,在全省范围内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实现了戏曲进乡村的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戏曲进乡村服务体系,同时也基本上实现了“戏曲进乡村→戏曲‘住’乡村→戏曲‘存’乡村”的战略格局。

猜你喜欢

场次院团陕西
基层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的策略研究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排考场次分配方法及其SQL实现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演艺产业多元发展的新兴开拓者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慢病防治健康行”三年直接受益12万人
地铁观影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