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冰刺激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2022-08-03郑微
郑微
中风为一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老年人为中风的好发群体。现如今,中风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令该疾病的治疗手段更为完善,有效控制了该病死亡率以及致残率。但患者在中风后,极易合并多类后遗症。吞咽功能障碍为中风患者疾病发作后常见并发症,此类状况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机体营养吸收,另外也容易引发诸如吸入性肺炎等疾病,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由此能够看出,选择一类有效方法对患者开展治疗意义重大[1]。祖国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用中医治疗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能够取得满意效果。为了全面分析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冰刺激疗法治疗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有效性,结合实际情况,本文选择2017 年6 月~2019 年6 月本院所收治的120 例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部分患者实施了上述治疗方案治疗疾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6 月~2019 年6 月 本院所收治的120 例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诊断确诊,自愿参加实验调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依据患者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 例。对照组男38 例,女22 例;年龄51.79~79.36 岁,平均年龄(65.78±5.22)岁;平均病程(59.76±15.32)d。观察组男39 例,女21 例;年龄51.89~78.46 岁,平均年龄(64.72±5.44)岁;平均病程(60.78±16.35)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化神经内科药物治疗疾病,具体包含调脂降压、抗凝、抗血小板凝集、稳定斑块等药物。
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使用规格为0.3 mm×75 mm 以及0.3 mm×40 mm 的无菌一次性针灸不锈钢毫针,对患者开展治疗。针刺治疗原则为滋补肝肾、疏通经络、通关利窍、醒脑开窍。选取患侧委中穴、患侧尺泽穴、患侧极泉穴、双侧完骨穴、双侧翳风穴、双侧风池穴、患侧三阴交穴、水沟穴、双侧内关穴,剩余穴位应随证加减。具体操作方案为:内关穴直刺15~25 mm,提插捻转泻,时间为1 min;水沟穴朝向鼻中隔方向斜刺,深度为 8~15 mm,雀啄泻法,时间为1 min;以患者流泪为度,每隔3 d 开展针刺治疗1 次;三阴穴交沿着胫骨后缘和皮肤呈45°斜刺,深度为25~40 mm。具体方案为提插补法,时间1 min。后让患者下肢抽动3 次。完骨穴、翳风穴以及风池穴均朝向患者的喉结方向针刺,均为60~75 mm,方法为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时间1 min。保持患者咽喉肿胀、酸麻为适合。针对于机体活动不顺利者,可加用尺泽穴、委中穴以及极泉穴。极泉穴直刺处理15~40 mm,所使用方法为提插法,让患者上肢抽动3次。患者屈肘120°时采用提插泻法直刺尺泽穴25 mm,让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 次。应用提插泻法处理委中穴,患者下肢抽动3 次,留针时间为30 min,1 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冰刺激治疗。工作人员制作棉冰棒,准备一支筷子,应用医用纱布包裹筷子的一端,用线固定。制作棉棒后,放入到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内浸湿,后放于冰箱内保存。具体刺激位置为:将前腭弓为核心,具体包含整个舌面、舌后部、咽后壁、软腭腭弓、后腭弓、上下牙咬合面和内外面以及双侧面颊。两侧咽部实施交替性刺激处理,时间为20 min,刺激2 次/d,分别于晚餐前和早餐前进行刺激。在操作过程中要避免患者呕吐,开展正式治疗之前应当去掉冰棒表面冰茬,以免划伤患者舌咽部。叮嘱患者坐好,张口放松。应用棉棒触及患者的咽部,反复涂抹。同时配合手法完成按摩。完成治疗后5 min,叮嘱患者吞咽口水。如果患者可以耐受,让其尝试性吞咽温开水1~2 次。在结束练习后继续进行冰刺激治疗,共20 min,2 次/d。
两组患者每周均接受6 d 治疗,持续2 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评分,采用SSA 进行评定,总分18~46 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吞咽功能越差。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分数越低,表明患者生活质量情况越差。③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吞咽障碍基本消失;有效:治疗后吞咽功能改善;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SSA 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SS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SA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SSA 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SSA 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48.48±3.46)分高于对照组的(35.34±2.7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对比 (,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对比 (,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3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对照组中显效18 例、有效22 例、无效20 例;观察组显效24 例、有效32 例、无效4 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3 讨论
现代医学指出,中风后偏瘫疾病的发生和患者大脑动脉粥样硬化存在联系。在治疗方面应当以使用调整抗血小板凝集等治疗方法为主,同时配合有效的康复训练。通过这种治疗方案有助于缓解患者病情,但单纯应用上述方案治疗疾病并不能达到彻底治愈疾病的效果,且患者病程长,疾病容易反复性发作[2-4]。祖国医学认为,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属于“中风”、“暗痱”、“喉痹”范畴之中,疾病的发生和内伤劳损所引发的肾虚相关。人体口咽舌窍功能经由脑神所主,在中风后患者存在脑窍蒙蔽的情况。生散动觉之气异常,就此影响了患者语言以及吞咽功能。另外当代研究也证实: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疾病的发生和两侧皮质延髓束受损以及脑干受损存在相关性。当前临床在治疗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方法主要包含球囊扩张术、康复训练、理疗、冰刺激、电刺激、针刺、药物等[5-7]。
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对患者实施治疗,不但能够发挥出调整颈动脉以及椎动脉增加脑供血量的效果,另外也可经过后组颅神经反射性的调节运动皮质和脑干束神经功能,全面提升患者咽喉部肌肉神经支配,可帮助患者重建吞咽以及语言功能[8,9]。冰刺激为一类非常直接的刺激方法。开展此项治疗有助于提升患者咽部敏感性,同时也能够给患者大脑干以及脑皮质一个具有警戒性特点的感知刺激。应用此法对患者开展治疗有助于恢复其吞咽功能,另外应用冰刺激治疗后能够引发主动收缩,可预防延髓麻痹所引致的吞咽肌适用性萎缩现象发生。开展冰刺激治疗能够达到通利关窍、平衡阴阳、升降有序的目的。
综上所述,对于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实施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冰刺激治疗,能改善患者吞咽困难,治疗效果较好,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