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2022-08-03李红兵徐珊珊寇伟锋罗小杰安徽省农村与社会科技发展中心
文/李红兵 徐珊珊 寇伟锋 李 玲 李 梦 罗小杰(安徽省农村与社会科技发展中心)
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逐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区域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1]。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县域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安徽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2022 年1 月,安徽省出台《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省委省政府领导也多次对科技强农及科技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做出重要批示。大力提升安徽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和重要课题。
一、安徽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状
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是实现安徽省崛起的重要支撑,也是安徽省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县域包括59 个县(市),国土面积、户籍人口分别约占全省的79%和70%。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安徽省县域经济贡献了全省30%以上的财政收入、40%以上的工业总产出和将近50%的GDP。另外,70%以上的粮棉肉水产来自于县域。近年来,全省各县(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科技投入持续增长
全省县域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平均值从2018 年的2.26%、2019 年的2.58%上升到2020 年的2.7%。县域万名就业人员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数从2018 年的51.22 人增长到2020 年的61.2 人。县域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从2018 年的30323.94 万元增长到2020 年的42998.3 万元,增长了1.42 倍。
2.创新产出显著增加
全省县域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平均值从2018 年的4.80 件增长到2020 年的8.74 件。县域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平均值从2018 年的17.61%增长到2020 年的26.74%。县域创新密集区数从2018 年的60 家增长到2020 年的99 家。
3.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全省县(市)企业享受研发经费加计扣除优惠政策获得的税收减免额从2018 年的394780.79 万元增长到2020 年的686470.64 万元,年度增长率为27.14%。县级以上科技特派员数从2018 年的3274 人增加到2020 年的4265 人。县(市)年度科普经费筹集额从2018 年的5901 万元增加到2020 年的18310 万元。
二、做法与成效
安徽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更强力度、更实举措,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为加速构建县域现代化经济体系赋能加力。
1.推动产业转型,打造县域创新发展新动能
一是聚焦县域特色产业加大科技创新供给。围绕生物育种、农机装备及智能化、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组织实施农业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着力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破解县域发展技术难题,提升产业竞争力。2018—2021 年,安徽省重点研发和重大专项项目中,县域单位承担或与县域单位合作的项目400 余项,支持经费1.5 亿元。二是组建科技特派团推进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组建由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的“链式”复合型科技特派团,有序推进“一县一团、一团一业”,支持县域立足当地主导或特色优势产业,建设100 余个省级科技特派团。三是推进县域产学研合作。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向县域流动,与县域企业联合开展研发及产业化。组织高校院所及有关管理单位在县域联合设置农林综合试验站、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种质资源库(圃)等,并以绩效后补助形式给予资金支持7000 余万元。2018—2021 年,在县域推广动植物新品种169 项,累计推广1.45 亿亩,绩效奖励资金2544 万元。
2.加强企业创新,构建县域创新发展新主体
一是加速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推进县域科技企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双千”计划,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平均值从2018 年的1.15%增长到2020 年的1.71%。全省县域高新技术企业数从2018年的1613 家增加到2020 年的2823 家,呈快速增长趋势。全省县域科技型中小企业数从2018 年的1323家、2019 年的1420 家增长到2020 年的2441 家,增速逐年上升。二是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县域拓展。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县域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重点支持了科技咨询、科技评估、科技代理、技术转移转化等共58 家县域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三是加速县域科技成果转化。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县域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积极引导县域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合作,实现每个县(市)至少与一所高校或一家研究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3.健全人才机制,激发县域创新发展新活力
一是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实施《安徽省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实施细则》等政策,支持高端科技人才到县域创新创业。近年来,全省县域共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42 个,扶持资金2.52 亿元。二是加强高端人才集聚平台建设。推动县域建立82 家院士工作站,落实绩效奖补,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创新人才和创新要素间的联系与流动。三是支持县(市)引进培育人才。鼓励全省县域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降低企业引进高科技人才成本奖励,对企业引进的高科技人才兑现奖励资金。支持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到县域开展创新创业服务,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县域就业创业。
4.加快平台建设,培育县域创新发展新引擎
一是推动农业科技园区提质升级。指导培育符合条件的园区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提升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截至2020年底,全省拥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8 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7 家。二是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涉农高校院所为创新源头,综合实验站和推广示范基地为龙头,“星创天地”、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为骨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种(养)大户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畅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从“源头”到“田头”转化的通道。全省建有国家“星创天地”89 个、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70个,选派科技特派员6300 多名。近3 年,全省累计培训农民78 万人次,创办企业700 余个,引进和推广新品种1400 多项、新技术1890 项,辐射农户近50 万户,增收农户27 万多户。三是加快县域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双创平台建设。支持县(市)结合实际,布局创新要素,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49 家,众创空间80 家,构建了县域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四是加强县域创新型县(市)建设科技金融支持。开发“科技贷”“科创贷”“乡村振兴贷”“惠农e 贷”“助农快贷”“乡旅贷”等特色贷款,助力乡村振兴。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支持科技特派员创办的科技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完善“4321”政银担合作模式(市县担保机构、安徽省担保集团、银行和地方政府按4∶3∶2∶1 比例共担风险),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金融支持。
三、典型案例
1.宁国市: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宁国市量质并举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择优扶强创新型领军企业。2020 年,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79.37%,比2017年提高了11.17 个百分点。一是建立品牌指导服务中心。推动“宁国制造”向“宁国创造”升级、“宁国品牌”向“安徽品牌”“中国品牌”升级。宁国市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达89 项。二是培育“专精特新”示范企业。遴选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竞争力强的科技型企业,从科技攻关、研发平台、人才引进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支持。共培育专精特新企业50 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 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 家。三是打造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积极引导企业实施“走出去”并“引进来”的发展战略。中鼎集团先后在全球收购细分领域具有领先技术的科技公司并反向投资宁国市。
2.巢湖市:围绕主导产业,打造创新链条
巢湖市围绕主导产业链,突出“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推动科创资金向主导产业项目、机构、人才倾斜。2018—2020 年,全市高新技术、专精特新、战略性新兴企业的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一是围绕膜材料,支持皖维集团科技创新。省、市共支持5000 多万元用于企业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大院大所开展重大研发活动,打造全国最大的膜产业基地。二是围绕镁合金新材料,支持巢湖云海镁业科技创新。招引深圳宜安云海、上海宝武金属宝玛克科技公司、南京云海金属等企业落地巢湖市,加强与重庆大学产学研合作,建设全国最大的镁产业基地。三是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支持安徽富煌集团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建成“智能绿色装备建筑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富煌钢构的“多曲面空间桁架钢结构智能建造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3.界首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界首市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成立了市委科创委,有效实现资源要素集中,打破发展空间、产业规模、城乡差异的限制,使全市域成为一个有机的创新联合体。一是树牢科创委权威。实行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双主任”制,统筹全市各领域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工作推进。坚持责任导向,推进市委科创委和高新区科创委两办合一。二是向高新区充分授权。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授予高新区77 项权力,在人、地、钱、证上全方位赋能。三是让科技园专心抓创新。科技园聚焦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服务,提升服务产业、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的专业化水平,着力打造一批懂产业、懂项目、懂金融、懂创新的专业化队伍,让科技园心无旁骛地抓创新发展。
四、安徽省县域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尽管安徽省县域科技创新取得了很大成效,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但是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投入有限
现阶段,虽然安徽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但从总体上看,县(市)层面科技投入有限,跟省辖市相比,差距较大。大部分县(市)自身创新能力较弱,很难争取到国家项目,创新发展受到制约。2021 年,全省科学技术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比重为5.5%,而全省县域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3.1%左右。
2.创新能力不足
截至2021 年底,全省县(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740 家,只占全省总数(11368 家)的32.9%,将近三分之一。县(市)范围内的产业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较少。很多地方还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水平低下、产业聚集程度低、中小微企业发展难等问题,存在发展缺动力、发展缺活力、发展缺潜力“三大制约因素”,产业创新能力远远不足。2020 年,全省县域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平均值为8.74 件,而全省为15.4 件。
3.科技服务薄弱
大多数县(市)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少,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发展缓慢,无法满足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产学研合作的需求。2020 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引导促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高质量发展,重点支持的县域科技咨询、科技评估、科技代理、技术转移转化等机构只有58 家,平均每县(市)1家左右。
4.科技人才紧缺
长期以来,县(市)都面临着高层次人才难引进和本地人才难留住的现象。一方面,县(市)科教资源相对匮乏,是人才的贫瘠区。目前,全省建有院士工作站82 家,而设在县(市)的只有13 家,县域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创新要素流动不畅。另一方面,在和城市的人才“争夺战”中,县(市)只能甘拜下风,成为净流出地。科技人才紧缺,成为制约县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加快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
县域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线,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2]。全国不同省(区、市)的许多县(市)正逐渐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要结合安徽省实际,加快安徽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3]。
1.要把培育县域特色产业作为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主攻方向
我国最大的国情之一就是区域之间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显著差异。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的命脉和根基,培养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是县级科技工作的重要抓手。安徽省地跨长江、淮河南北,地形地貌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组成,境内的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安徽省也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淮河、新安、庐州、皖江四大文化圈。不同的地形地貌、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情况,决定了全省各地不同的产业特色。坚持“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群化”原则,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是实现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要鼓励和支持各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探索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城乡统筹、特色鲜明的县域产业发展道路。
2.要把引领新兴产业发展作为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重点任务
产业兴,则县域兴。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当前,绿色能源、生物环保、生态(智慧)农业、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加速兴起,预示着未来农业农村科技发展的巨大潜力,也代表了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方向,对县域经济发展起着引领性的作用。要通过“政产学研用金”六方合力,加快县域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突出要素支撑,在用地保障、财政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对符合县域产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导向的高端配套服务的引资项目实行政策倾斜。
3.要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作为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技术密集型农业。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是由现代种植业、养殖业、精深加工业、服务业等多种产业构成的综合体系,是一二三产业紧密结合的产业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当前,农业面临的诸多困境和挑战,只有从科技创新入手才能找到有效破解途径,也只有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打造竞争新优势。要聚焦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亩均产出率,全面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挥“亩均论英雄”的牵引作用,全面实施“两强一增”工程,力争“两个翻番”(农业亩均产出率和农民收入翻番),推动安徽省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4.要把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作为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有效手段
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资源3 个方面[4]。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县域范围内,往往少数企业的技术创新状况,就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影响着全县(市)科技创新的格局。要引导各地政府把“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着力点放在“盯重点区域、盯重点产业、盯重点企业”上,利用好长三角区域城市合作创新的良好机遇,鼓励县域企业同省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专业园区、产业协作“微中心”,激发县域产业开放发展的新活力。充分发挥企业家在县域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培育壮大新一代企业家队伍。积极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努力提升县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5.要把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作为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有力保障
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技管理部门的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强科技管理与统筹协调,集成、整合各方科技力量和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及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科技管理及服务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把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纳入全省宏观科技发展战略中统筹谋划,在科技项目立项、重大科技专项扶持等方面更多地向县(市)倾斜,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优化政策供给,对县域科技发展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培育发展县域科技服务业,重视县域科技人才的引进和使用。要构建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稳定增长机制,加强地方产业发展基金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引导[5],为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