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大学生情绪觉察能力的现状及特点
2022-08-02耿玉洁王东华汪海彬
耿玉洁,王东华,汪海彬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芜湖 2410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在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同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1],这对护理人员的数量与专业化提出新的要求。国内外多项调查研究显示,医疗专业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医学生、护生等群体的共情能力不高[2],与国家卫健委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对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相差甚远。共情护理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护理模式,指护理人员将心理学上的共情运用在临床护理中,表现出对患者的接受、理解与尊重,同时将这种理解和接受以关怀、尊重的方式和态度表达出来[3]。共情护理是目前临床推崇的一种心理护理方式,运用共情的技巧了解患者的真实感受并合理反馈,从而达到与患者更好沟通的目的,目前已经逐渐应用于临床,促进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改善其负性情绪[4]。
研究指出,患者因疾病预后、住院时间长等因素产生悲观、恐惧、焦虑、愤怒等心理,会影响治疗的依从性和康复效果[5]。人们对面部情绪表情,尤其是消极的愤怒表情的快速识别和觉察的能力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当人们看到他人的严重的、意料不到的痛苦时会产生两种情绪反应:一种是他人取向的“共情性关注”,主要是同情的、心软的、温柔的和感动等情绪性反应;另一种反应是个人取向的痛苦的“自身痛苦”反应,表现为伤心的、麻烦的、痛苦的、难过的、担忧的、不安等情绪反应[7]。这两种情绪反应中,共情性关注(EC)与利他行为关系密切[8],而自身痛苦(PD)反应则与抑郁、焦虑有显著正相关关系[9],两者分别针对患者与个体自身。护理人员在应对上述情绪反应之前,如何快速识别至关重要。情绪觉察指的是识别和描述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10]。情绪觉察能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更关乎患者的医疗与康复效果,而情绪觉察能力的训练与提高需要一个过程。护理专业大学生作为护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力量,他们的情绪觉察能力状况如何是开展护理人员专业培训的前提。因此,本研究对护理专业大学生的情绪觉察能力进行调查,进而为后续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研究及决策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安徽省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大学生,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调查方式,抽选了820人参加问卷测试,其中有效问卷801份,有效率为97.68%。共调查4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2所,高职(高专)院校2所。被试具体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被试分布情况
(二)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修订后的情绪觉察等级量表(LEAS-C)。修订后的LEAS评分者信度大于0.8,α系数大于0.9,全量表各维度间相关系数在0.683~0.797之间,维度与总分间相关系数在0.885~0.925之间,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三)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使用t检验、F检验以及LSD检验进行比较。检验标准α=0.05。
二、结果
(一)护理专业大学生情绪觉察能力现状
***p<0.001,**p<0.01,*p<0.05(下同)。
由表2可知,护理专业大学生情绪觉察能力的平均得分为3.13,大理论中值水平3,这表明护理专业大学生的情绪觉察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觉察自己的能力要显著高于觉察他人的能力。
表2 护理专业大学生情绪觉察能力总体状况一览表
(二)护理专业大学生情绪觉察能力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对不同性别护理专业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在觉察自己、觉察他人以及总分上的得分高于男大学生,且差异显著。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护理专业大学生情绪觉察能力性别差异一览表
对不同学校类型的护理专业大学生的调查显示,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觉察能力得分高于本科院校大学生,且存在显著差异。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护理专业大学生情绪觉察能力学校类别差异一览表
对不同年级的护理专业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护理专业大学生的情绪觉察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具体结果见表5。进一步分析表明,大一与大三以及大二与大三学生的情绪觉察能力均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见表6.
表5 护理专业大学生情绪觉察能力年级差异一览表
表6 护理专业大学生情绪觉察能力年级差异LSD一览表
三、讨论
本研究表明护理专业大学生的情绪觉察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与其他研究者的结论不一致[11]。这可能与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有关。护理专业学生未来主要是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等工作。因为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这就需要他们除了具备一定的护理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对服务对象情绪变化,特别是以消极情绪为主以及由此产生的自身情绪的识别能力。因此,较其它专业学生而言,护理专业学生的情绪觉察能力相对较高是情理之中的。另外,情绪觉察是情绪智力的一项重要基础,指的是识别与描述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具有重要意义[12]。有研究表明,护理专业大学生的情绪智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13]。换句话说,情绪智力高的个体,其情绪觉察能力也较高。这从侧面验证了本研究中护理专业大学生的情绪觉察能力较高的结论。另外,护理专业学生的共情能力与情绪智力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14]。共情护理的运用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情绪觉察能力,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情绪智力,还能提高他们的共情能力,进而提高共情护理的成效。因此,对护理人员的情绪觉察能力进行训练与提升为将来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升提供了新视角。
本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在觉察自己、觉察他人以及总分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这与其他研究者的结论是一致的[15]。相对而言,成年女性比男性的情感更加细腻,观察力更加敏锐。因此,他们更容易捕捉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变化。另外,本研究选取的对象是护理专业大学生。在医学院校中,女大学生所占比例较多。本研究样本组成中女大学生远远多于男大学生,这可能也是影响结果的一个因素。研究提示,从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来说,学校在男大学生的身上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本研究调查发现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情绪觉察能力得分显著高于本科院校大学生。研究表明,人际关系与情绪智力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6]。作为情绪智力的重要基础,情绪觉察能力的提高是可以通过改善人际关系来实现的。虽然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业成绩要优于高职(高专)学校学生,但是可能由于他们从高中开始就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学业上,导致他们没有多少时间用于人际交往来提高情绪觉察能力。这需要引起高校和大学生的高度重视。在大学阶段,如何合理分配专业学习与人际交往的时间,进而提升其情绪觉察能力、情绪智力以及共情能力,为后续的护理工作奠定基础,成为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一与大二学生的情绪觉察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异,大三学生的情绪觉察能力均显著低于大二与大一学生。大三学生面临如升学、实习、就业等压力高于大一与大二学生,大三学生的成长任务关系未来发展,他们可能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我发展方面,较少地觉察自我或他人的情绪。但是,护理专业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需要较高的情绪觉察能力,研究结果提示,高校要加强大学生情绪觉察能力等方面的训练,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情绪智力。高校可以适当增加情绪觉察能力提升的课程培训或者育人活动,鼓励他们多在现实中与他人交往,帮助护理专业学生更好地觉察自我和他人的情绪,有效管理自我情绪,并能够通过有效共情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