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培育路径的研究
——基于全国东、中、西部六省/直辖市青年编辑的调查分析
2022-08-02孙昌朋陈望忠
■孙昌朋 郎 朗 林 萍 陈望忠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1023~1063号 510515
青年编辑是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的希望和生力军[1]。青年编辑在编校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经验方面相对较为薄弱,但青年编辑大多具有能吃苦、应变能力强、学历层次相对较高等特点,看问题的角度相对更加灵活、多元,能够经常迸发出新思路、新想法。青年编辑是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科技期刊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在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快速发展的当下,科技期刊编辑需要面对的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编辑校对工作,更需要拓宽视野,充分发掘青年编辑的潜能,探索期刊发展的新渠道、新方法[3-4],这些都对青年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往有学者总结了编辑部培养青年编辑人才的经验,提出了具有创新性和学科特色的培育模式[5-7],也有学者针对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对科技期刊编辑新媒体能力的培育和人才转型等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8-10]。总的来说,现有研究并未针对青年编辑的地区差异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我国学术期刊发展具有地域不均衡性[11],对于不同地区科技期刊的青年编辑的职业现状是否存在差异,以及结合地域差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育路径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互联网+”及期刊媒体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下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发展现状,并针对各项因素的地域差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优化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培育路径,充分发挥我国青年编辑的潜在力量,助力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办刊水平。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选择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六省/直辖市的科技期刊编辑作为研究对象。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中以“三大地带”将我国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本研究将以此为准,在每个地区各选择两个省/直辖市,选择依据如下:该省/直辖市的科技发展在该区域内处于相对领先水平;科技期刊的数量在该区域内相对较多,能够形成一定的规模或集群化发展;每个地区的两个省/直辖市之间的期刊发展程度差异性相对较小。根据广泛的文献调研和数据比对,最终选定北京市(东部地区)、广东省(东部地区)、湖北省(中部地区)、湖南省(中部地区)、陕西省(西部地区)以及重庆市(西部地区),拟向上述六省/直辖市的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发放调查问卷。
目前对“青年”的界定有不同的定义和分类,但大多数定义的年龄上限为30岁;而本研究需要调查的青年编辑大多已本科、硕士甚至博士毕业,目前已在工作岗位,满足“30岁以下”标准的对象甚少。参考既往对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调查研究,结合本研究实际,本研究将“青年编辑”的年龄上限定为 45岁。
1.2 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本研究问卷共设置26道题,包括青年编辑的基本信息(婚姻状况、年收入等)、参加培训/继续教育情况、参加比赛情况,以及对编辑工作现状、精神压力等涉及编辑主观感受的内容,题目类型涵盖单选题、多选题和矩阵题。将调查问卷录入问卷星平台,于2021年11月1日至12月15日通过各省/直辖市科技期刊编辑学/协会、青年编辑委员会微信群或其他编辑交流群随机发放。问卷前期首先进行小样本预调查,结果显示问卷中的量表信效度较高,其他内容经统计学专家审核,判断可达到研究目的。由于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青年编辑,在向包含非青年编辑的微信群发放问卷时,对群成员说明填写问卷的目标人群;在整理问卷时剔除不符合填写要求的无效问卷。本研究最终共纳入371份有效问卷。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软件录入数据,使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或列联表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培训情况
77.90%的被调查者表示就职单位提供入职培训,多以会议培训形式展开(44.20%),但仍有22.10%的编辑表示未参加过入职培训;对于参加的培训或会议的类型,绝大多数青年编辑主要参加出版专业继续教育/培训,其次为编辑校对业务培训、期刊所在学科领域的培训和新媒体技术在期刊融合发展方面的相关培训。培训方式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以自学方式参加培训的青年编辑占29.92%。85.99%的青年编辑认为就职单位支持编辑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表1)。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青年编辑每年仅参加1~2次培训,但仍有部分青年编辑人员不参加培训,培训频率仍然较低;期刊出版单位对青年编辑参加培训普遍持支持态度,但仍有一些编辑甚至没有参加过基本的入职培训,或是以自学的方式进行入职学习,缺少正规化、程式化的统一培训。
表1 371位编辑参加培训的情况调查
2.2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参加竞赛的情况
由表2可知:仅有18.87%的被调查者表示参加过编辑出版行业相关赛事(如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举办的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等),反映出现阶段青年编辑参赛热情不高;全部参加比赛的青年编辑中,获奖人数和未获奖人数相近。
对于未参加此类竞赛的原因,62.4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工作繁忙无暇参赛,反映了目前青年编辑的工作比较繁忙、工作压力较大,少有时间以参加竞赛的方式实现自我提升,参赛意愿不强。其次为“没有关注过”或“未达到参赛条件”,也有编辑表示自己因“不知道有相关比赛”和“信心不足”等原因未参赛,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目前编辑出版领域相关的赛事仍然较少,宣传力度尚不足,同时反映出部分青年编辑自信心缺失、不愿展现自我的心态。
表2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参加比赛的情况调查
2.3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对编辑工作的自我感受及精神压力情况
69.0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热爱编辑工作”,67.12%的被调查者从事编辑工作是自主选择而并非被分配/调岗,62.80%的青年编辑目前没有改行想法。上述数据说明多数被调查者是自愿从事编辑工作并对编辑工作充满热爱,希望在编辑行业持续深耕。
大多数青年编辑对工作氛围和工作时间表示满意,但35.04%的青年编辑对薪酬待遇不满意,仅有20.22%表示满意。对于工作氛围、工作时间、人文关怀的满意度,以及对组织文化的认可度、单位对个人发展的支持度等问题,均有30%~40%的被调查者表示满意;但持中立态度的与持满意态度的比例相近,这说明仍有一定比例的被调查者对工作环境的认知相对“钝感”,一方面反映了部分编辑部的工作环境一般,另一方面反映出工作环境对这部分青年编辑的影响有限;而对薪酬待遇表示不满意的声音比较普遍,说明目前青年编辑的待遇仍未能达到预期水平。
2.4 东、中、西部青年编辑相关因素的差异分析
由表3可知: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年收入在15~<20万元和20万元及以上的比例均高于西部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我国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优于西部地区有关;对目前的薪酬待遇不满意的青年编辑占比依然较高。结合问卷中“您希望国家和相关部门能够为青年编辑的发展提供什么?”一题,90%以上的被调查者希望“进一步提高编辑人员的待遇”,充分说明了被调查的青年编辑对现阶段的薪酬待遇不甚满意。
从青年编辑参加培训的频率来看,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编辑参加培训的频率高于西部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与东、中部地区的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集群程度更高、学术资源相对更丰富、举办学术会议的频率相对更高有关;但随着线上培训和会议的普及,这种地区差异将逐渐消失,青年编辑无论身处任何地区,都将平等、及时地接受国内外各种类型的培训。另外,“单位是否支持编辑参加培训”一项不存在地区差异(P>0.05),结合表1中85.99%的编辑认为单位支持编辑参加培训这一结果,反映了出版单位普遍支持青年编辑接受继续教育。
对参加编辑比赛的调查结果显示,西部地区的编辑参加编辑比赛的占比高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出西部地区青年编辑的参赛积极性更强,对竞赛的热情更高。
青年编辑的精神压力情况不存在地区差异(P>0.05)。总体上看,58.22%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工作压力,认为没有压力的仅占17.25%,说明现阶段青年编辑的工作压力大已成为普遍问题,青年编辑的精神压力状况不容忽视。
3 讨论与建议
3.1 进一步提高较低收入青年编辑的待遇,提升青年编辑的工作积极性
薪酬待遇是影响编辑职业吸引力和编辑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12]。有学者认为,高校教师的发展比高校编辑的发展更加受到重视,编辑往往处于弱势地位[13]。本研究结果显示:东、中部地区的青年编辑的年收入明显高于西部地区;总体上看,对目前的薪酬待遇不满意的青年编辑占比依然较高。该结论与既往对于编辑薪酬满意度的研究结论[14]一致。有学者建议建立激励制度,通过工作量化考核、设置物质和精神奖励等方式,以有效提升编辑的职业认可度和工作积极性[13-14];也有学者认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会显著增强青年编辑的组织归属感[15]。笔者认为,目前青年编辑成长途径受限,尤其体现在科研发展受限。基金课题是绩效考评和职称晋升中非常重视的环节,而面向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课题数量不多,且部分单位薪资结构的设置未充分考虑到科技期刊编辑人员,这也是造成部分科技期刊编辑薪酬待遇较低的因素之一。有学者指出,在编辑待遇和人才引进方面应该借鉴科研领域的条件,不能“人为降级”,将编辑提升到和科研人员同等对待的位置[16]。出版单位只有进一步拓宽青年编辑发展路径,鼓励青年编辑开展科研工作,同时在绩效考评和职称晋升的过程中更多考虑青年编辑,结合编辑人员的实际情况优化薪资结构设置,才能切实提升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留住人才。
表3 东、中、西部地区青年编辑部分因素的差异比较
3.2 鼓励竞赛参与度不高地区的编辑积极参加行业竞赛
编辑竞赛对激发青年编辑的拼搏精神、提升业务水平、促进编辑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7]。资料显示,第四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获奖的13位参赛者中,有3人获得了2020及2021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子项目—青年人才支持项目”的资助,其中1人连续2次获该项目资助。青年编辑能够在竞赛的磨炼中提升自我、挖掘潜能。笔者认为,应当鼓励参赛比例不高地区的编辑积极参加比赛。针对目前部分地区青年编辑参赛比例不高的情况,本研究从竞赛和青年编辑两方面出发,提出如下参考建议:(1)各地科技期刊编辑学/协会、学术团体或期刊编辑部等可加大对编辑相关赛事的宣传力度,鼓励青年编辑积极参与,同时让其第一时间了解竞赛的性质、时间、方式、考核内容以及奖项设置情况,便于青年编辑及早准备。(2)进一步优化考核内容,可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工作性质的青年编辑开展专业性更强的比赛,这有利于提高青年编辑的参与率。例如,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举办的第五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的初赛分为学术编辑、技术编辑、数字编辑和运营人员4个版块,针对不同工作性质的编辑人才设置不同的题目,并通过完善选择题的赋分方式,使比赛更加科学、公平、合理,有效避免参赛者“蒙答”“刷题”。(3)创新和丰富比赛模式,除了一般的卷面考试和个人PPT展示外,还可借鉴《最强大脑》等节目的模式,在复赛、决赛环节设置快问快答、抢答、组队答题等多种形式的比赛,增加比赛的激烈性和趣味性,有助于吸引更多青年编辑参与其中。
从青年编辑方面看,有些编辑长时间伏案工作,与文字和数据打交道,往往缺乏自我表达的意识。对于自信心缺失的青年编辑,应尽量克服畏难情绪,勇于踏出舒适圈,充分展现自我。中国科协举办的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胸怀吸引各个出版领域的青年人参赛,也正是希望青年编辑能够珍惜提升自我的宝贵机会。也有部分编辑为了通过比赛获得奖项以丰富职业经历、赢得物质奖励而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从而产生焦虑情绪,甚至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青年编辑应始终抱有平常心,将比赛作为提升自我的途径,勿因过度准备或紧张焦虑而耽误本职工作,得不偿失。
3.3 优化培训的内容和方式,注重精准化、差异化培训
入职培训是使新员工转变思想观念,融入组织的重要过程,也是后续工作的基础[18]。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是实现自我提升的一种方式,尤其在“互联网+”和媒体融合出版的新形势下,培养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复合型青年编辑人才,提高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已经迫在眉睫[19-20]。
(1) 进一步加大青年编辑的培训力度。结合本研究东、中部地区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频率高于西部地区的现况,对于培训力度不足的地区,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使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蔚然成风;同时避免脱离工作实际、内容重复、“走形式”等无效培训,进一步优化培训内容和方式,注重“精准化培训”“差异化培训”。有学者对目前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线继续教育培训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现有教育内容同质化严重,缺少创新的重复内容较多,分类教育不够完善,一些丰富的行业教学资源也没有得到利用[21]。实际上,编辑的学历、学科、岗位、工作性质各有差异,继续教育只有针对培训对象设计差异化课程,才能满足编辑所需,切实提升培训效果[22];也有学者建议以需求为导向完善培训内容的供给,使培训能够更好地满足编辑的学习需求[23]。总之,对于培训内容而言,顺应时代、内涵丰富、及时更新,避免照本宣科式教学是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实现“差异化培训”,精准掌握现阶段各领域青年编辑的学习重心,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让青年编辑更有学习动力。
(2) 培训方式的多元化。2018年的一项研究指出,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存在“重面授、轻网络”的问题[23];但本研究结果显示,参加线上培训的比例已达到72.51%,反映出目前青年编辑已经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完成继续教育培训,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线上培训已然成为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关于线上培训的建议举措已较完善,本研究补充几种易被青年编辑忽略的线上培训渠道:首先,以广东省为例,省内自建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平台不仅提供了Web端,还提供了移动客户端“求索”App,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收看培训内容,使培训渠道多元化。其次,可以通过一些免费的公开课学习平台广泛检索科技期刊所在专业或相关交叉学科的课程资源,如中国大学MOOC、网易公开课、学习强国等。然后,多关注各省市编辑出版协/学会交流群发布的培训通知,除了本地区的培训学习外,有精力的青年编辑也可关注其他地区组织的培训、会议,充分把握与全国各地编辑同行交流借鉴的机会,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最后,期刊编辑部可依托当地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的平台,联合其他期刊编辑部,组织小型学术沙龙。学术沙龙具有规模小、重互动、鼓励并允许天马行空的创新思维等特点,因此更适合青年编辑针对某一特定问题开展头脑风暴,深入交换意见,发现更多的可能性。期刊编辑部也可以采用“编辑诊室”的全新形式,每位编辑都被赋予“医生”的身份,但同时也身为“患者”,每位“患者”将编辑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向其他“医生”求助,“医生”可通过自身经验给予“患者”一定的建议和指导,为每位编辑赋予双重身份,形成以老带新、互帮互助的良好关系。
另外,在传统出版日渐衰落的趋势下,青年编辑不能墨守成规,而是要求新求变,主动学习并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编校工作中。有学者提出科技期刊新媒体编辑应具备包括新媒体软件操作技能、互联网思维、创新与策划能力等在内的10项能力素养,并表示除了要向新媒体工作开展情况良好的科技期刊学习之外,还可向大众资讯类媒体学习[24]。笔者认为,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存在相似之处,但科技期刊的学术性、严肃性也决定了二者仍然存在巨大差异。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仍应聚焦科技期刊数字化办刊、期刊媒体融合出版过程中的问题,学习并掌握一定的新媒体知识,除了计算机软硬件维修、采编系统维护、数字网络出版、图像处理、音视频编辑等日常编校工作中可能涉及的知识以外,也可广泛涉猎编程语言、新媒体运营、大数据分析等相关内容,如有学者通过Python编程对期刊编辑所发表论文的文本信息进行挖掘,并对部分文献计量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为期刊编辑从事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新思路[25]。在互联网时代,善用互联网思维解决问题,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对于青年编辑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3.4 关爱青年编辑身心健康,切身倾听青年编辑期许
本研究结果显示,青年编辑对工作氛围、工作时间以及工作单位的人文关怀和组织文化大体满意,但青年编辑对未来发展的规划仍不够明确;且过半数青年编辑认为工作有压力(58.22%),目前仍有37.20%的编辑有改行的想法。既往也有研究通过调查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职业现状,发现青年编辑普遍存在职业倦怠、成就感不足、职业自我效能感缺失等问题[26-28]。因此,青年编辑的精神压力问题不容忽视。
对此,编辑部可定期与青年编辑谈话,积极倾听青年编辑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内心的期许;重视青年编辑的心理健康问题,把握青年编辑的思想动向;主动了解青年编辑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并适当提供帮助。作为青年编辑沟通、交流、学习的平台,各地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青年编辑工作委员会也应发挥作用。首先,可在工作之余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青年编辑工作委员会定期组织会员单位的青年编辑开展羽毛球比赛、踢毽子比赛、摄影大赛等活动,通过趣味运动和团队协作,树立青年编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其次,可以邀请心理学专家举行健康讲座,为青年编辑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青年编辑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素质,排解由工作压力产生的负面情绪;最后,关心关爱单身或未婚青年编辑,本研究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有18.87%为非已婚人士,可通过组织联谊活动,为单身或未婚的青年编辑搭建一个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平台。
4 结论
本研究对东、中、西部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职业现状进行调查,并针对不同地区存在的差异,提出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培育路径。人才是第一生产力,青年编辑正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希望和未来,在“互联网+”及媒体融合出版的浪潮下,对青年编辑的培养亦需与时俱进、求新求变,为建设中国一流科技期刊贡献力量。但本研究仍然存在样本量较小等局限性,希望在后续研究中增加样本量,拓宽研究维度,进一步满足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诉求,为更好地培育青年编辑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