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文科技智库期刊国际传播案例研究

2022-08-02文彦杰杨柳春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智库

■文彦杰 张 帆 杨柳春*

1)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条15号 100190 2)《中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100864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要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伴随着全方位国际交流时代的到来,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多领域协同、多层次交叉共同构成我国新时代下的对外传播体系,已成为大国外交的重要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国家对智库高质量发展充满了期待。智库期刊是智库发声的重要平台,是连接智库与政府、新闻界、民众的桥梁,在传播智库成果、增进学术交流、扩大智库影响等方面发挥平台和窗口作用。而科技智库期刊因其科学的中立性,还应成为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因其学术的严谨性,还成为世界科学共同体认可、各国管理层信任的交流发声平台;因其聚焦问题的全球性、解决方案的全局性,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科技方案思想库。

近年来,中国科技实力不断攀升。2021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lobalInnovationIndex2021)中,中国已位列全球第12位,并为全球中高收入组中的第1位,实现自2013年起的连续第9年稳步上升[1]。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中国科技,尤其是科技战略与政策的信息需求已到了非常迫切的程度。《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8年)》显示,科学技术仅次于经济维度,是西方公众认为的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取得最突出成就的领域,也是西方公众最想要了解的中国发展情况的领域。而中国也需要不断“走出去”,传播中国思想、发出中国声音、展示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中文科技智库期刊因其定位,以及基于科学研究、终于政策咨询的内容属性,而成为科技期刊的“思想窗口”,是让世界了解“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和“实践中的中国”的重要代言人和有力推动者,是从科技视角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科技战略与政策、了解中国科技界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贡献的有效路径。

遍观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传播实践,无论中文期刊还是英文期刊,均是在提升学科领域学术影响力暨国际学术影响力的范畴内进行。而中文科技智库期刊的国际化在提升学术影响力之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侧重于构建我国立体的对外传播体系的范畴,这一视角的期刊国际传播研究则鲜有报道与先例。本文从我国中文科技智库期刊参与我国对外传播体系构建的视角,介绍《中国科学院院刊》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已有经验,希望可以促进中文科技智库期刊参与我国新时代对外传播体系构建的进程。

1 中文科技智库期刊及其国际传播新机遇

中文科技智库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是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不仅是中国科技期刊进一步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构建新时代对外传播体系和智库发展的时代需求。科技智库期刊有别于普通科技期刊即传统学术期刊。首先,传统学术期刊最大的受众面为科技同行,其次是社会公众,但科技智库期刊最重要的受众为各级政府、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管理层、决策层。其次,科技智库期刊对科学共同体的影响成为科技智库期刊内容的“源”,通过不断地研究与探讨,才能使科学共同体更好地参与社会治理与发展。与此同时,公众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参与社会治理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智库期刊也将对公众的引导作为其传播的重要范畴。中国科技智库期刊对于文章的“战略高度、国家层面、国际视野”的内容定位,使其具有独有的内容特征[2](图1),这些内容承载“世界问题中国方案”和“中国问题世界影响”,是世界了解中国科技图景的“快车道”,在我国构建新时代对外传播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图1 科技智库期刊内容特征

智库是除立法、行政、司法、媒体之外的“第五种权力”,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智库期刊是智库传播体系的核心和引领,是智库重要的形象品牌,对智库的话语权和议程设置具有重要作用[3]。目前国内具有影响力的英文科技智库期刊尚不多见,因此,中文科技智库期刊不仅在国家科技事务中发挥影响决策、引领公众的作用,还需在国际科技事务及其引发的国际交流中承担应有的责任。鉴于此,塑造中国科技智库形象、打造科技智库品牌,加强国际科技事务交流成为中文科技智库期刊发展的应有之题,也是时代之需。

打造中文科技智库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可借鉴国际上其他非英语科技期刊的已有经验。除中国外,俄罗斯、法国和日本也是以非英语母语为主的期刊出版国,母语出版期刊数量超过该国期刊总数的60%。这些非英语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均是在明确自身定位和服务群体,综合办刊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有计划地逐步实施的。例如,德国Thieme出版社出版的UltraschallinderMedizin是德语国家超声学学会官方学术期刊,为德语国家的读者服务。2004年该刊在成为欧洲超声医学与生物学联合会官方期刊后,因新的服务对象扩展为整个欧洲,才开始其国际影响力提升的进程。随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的提出,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全球议题的深度参与,中国在解决世界问题上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正是中文科技智库期刊作为我国对外传播体系重要部分而开启国际传播的历史机遇期。

目前,中国作者的年发文量已稳居世界第二,成为公认的世界学术论文“大国”,但距离“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漫长的旅程。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要靠现代科技。中国科技要想更多支撑世界问题的解决,首先要让世界全面了解中国科技。中国科技工作者在全球顶尖英文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代表了中国最优秀的凤毛麟角的科技成果,而中国全面的科技情况有赖于占据中国科技期刊总数89.33%的中文期刊来体现[4],其宏观情况更有赖于中文科技智库期刊来体现。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国外关注中国的疫情治理政策之势剧增,而国外被动接收中国的主动宣传和主动查阅中文论文是两种并驾齐驱的方式。科技期刊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之一,是各个国家科学家的科研成果能够得到公平待遇与有效传播的坚实后盾。我国中文科技智库期刊若能大幅度提升自身国际影响力、话语权,这对我国科学家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可进一步增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

2 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国际传播的已有经验

近10年来中国超过90%的英文学术期刊已相继与西方出版商合作,以“借船出海”的形式走向世界,并产生出NationalScienceReview、Light:Science&Applications、CellResearch等一批高影响力英文期刊。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发展远远落后于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近年来的发展遵循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化影响力提升的“借船出海”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而关于中文科技智库期刊的国际传播研究目前尚无报道。本研究在梳理我国国际影响力较高的中文科技期刊时,发现以学报类期刊为主。而学报类期刊中亦有少部分关于本学科的智库类论文,因此本研究梳理这些期刊的国际传播路径,作为中文科技智库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借鉴。

2021年12月6日,中国知网发布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榜单中共有175种期刊,其中有24种中文期刊(1)24种中文期刊分别为:前100名中有7种,即《岩石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生态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煤炭学报》《物理学报》;100~175名中有17种,即《岩土力学》《光学学报》《中国中药杂志》《物理化学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地球物理学报》《地理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地质学报》《化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地学前缘》《环境科学》《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应用生态学报》《有机化学》《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以下简称“24种关注期刊”),7种分布在100名之内(占比为7%),17种分布在101~175名(占比为22.7%)。这些中文期刊能够与其他英文期刊一起进入“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榜单,说明了相较于其他中文科技期刊,它们的国际影响力具有先发优势。对于这些先发优势的积累,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3点。

2.1 海外数据库收录

根据本研究的统计结果,24种关注期刊中,21种被CA收录,18种被EI收录,18种被Scopus收录,9种被SCI收录,还有一些期刊被国外的其他数据库收录(如4种被INSPEC收录,11种被AJ收录)。被国外数据库收录,代表期刊学术影响力被国际科学共同体认可,从而可以促进期刊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我国早期被SCI收录的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在中文期刊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5]。更重要的是,被国外数据库收录,对应着期刊在被学术共同体认可的检索工具中可检索(例如SCI收录对应着可在Web of Science检索),以及享受这些数据库提供的Google Scholar检索增强等服务,这是期刊进一步增强国际影响力的“硬核”。如果说,国际出版平台是“借船出海”之“运输船”,将期刊载入国际学术界的汪洋大海,那么国际数据库收录则是“借船出海”之“补给船”,不断为期刊提供一流的给养,助其快速成长。

2.2 自身中英文官网OA机制

调研24种关注期刊的官网,发现其均采用了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的出版方式,允许读者免费阅读和下载论文。各刊主页上OA论文的更新速度很快,其中20种期刊更是在自身官网和中国知网采用了网络首发的形式。21种期刊建立了英文官网,同样实行OA发布。

2.3 优质内容

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之“术”有千种万种,而究其“道”只有一条,即优质的内容。优质内容永远是期刊影响力提升的最核心要素,也是最基本的要求。24种关注期刊在选题方面均表现出紧跟学科前沿的策划倾向;同时,这些期刊以“学报”类期刊为主,分布在岩土力学、煤炭、化学与材料、地理与地质、环境与生态等学科,刊登了我国国际优势学科领域的先进科技成果。

3 《中国科学院院刊》国际传播实践与成效分析

《中国科学院院刊》作为中国科学院发挥国家高端智库功能的重要平台,承载了中国学者与战略科学家对于自身及全球科技问题的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同时,《中国科学院院刊》作为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科技综合类学术期刊,又承载了学术交流平台和促进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重要作用。因此,《中国科学院院刊》的外宣工作,正是我国对外传播能力建设和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题中之义、实践之窗。本节对《中国科学院院刊》一年来的国际传播工作进行梳理,并分析已取得的成效,希望可以为中文科技智库期刊提升中国国际科技话语权提供更多思路和实践材料。

3.1 国际传播初试一年,效果明显

《中国科学院院刊》作为中文科技智库期刊的先行者,其内容很早就被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JST)等国外数据库收录,一些论文还被韩国等国家的政府机构全文翻译参考,这些都显示出国外对中国科技宏观情况的关注。作为智库期刊,期刊的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是《中国科学院院刊》发展的着力点。近年来,囿于中文语种,国际影响力一直是《中国科学院院刊》的短板和谋求发展的着力点。自2019年12月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后,《中国科学院院刊》开始了提升国际影响力的相关探索[6]。(1)双语出版。与中国知网合作,从2020年1期起,每期遴选5~8篇文章翻译为英文并在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双语数据库平台(http://jtp.cnki.net)面向国际推广传播。截至2022年4月,已有150篇英文论文上线,浏览量为3047次,下载量为2901次。《中国科学院院刊》是该双语平台下载量最高的期刊之一。(2)英文官网建设。与爱思唯尔合作,2021年1月启动《中国科学院院刊》英文官网建设工作,2021年4月27日正式上线。自英文官网(https://bulletinofcas.researchcommons.org/journal)上线以来,迄今(截至2022年4月27日)一年时间,已有来自121个国家的789个机构在英文官网下载中文论文共15359次,可见英文官网受到国际相关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3)英文数据增强。为了便于国际数据库收录及国际读者检索,自2021年1期起,《中国科学院院刊》出版论文在原有论文标题、作者、作者单位和作者简介英文信息的基础上,增加了英文图题、图注、表题、表注等信息;自2022年1期起,中文参考文献也增加了相应的英文翻译。(4)国际数据库收录申请。在做好上述准备工作后,2021年12月,《中国科学院院刊》开始启动加入国际数据库的申请工作,很快通过了Scopus中国评委会的初评,并于2022年3月27日收到了正式收录通知。(5) 国际大众传播平台推广。与中国网合作,将《中国科学院院刊》论文改写为适合国际新闻网站的文章,并进行推广,海内外受众覆盖面达2亿。

3.2 “借船出海”之“船”的专业大平台效应,助力期刊国际化传播

《中国科学院院刊》英文官网依托爱思唯尔的Digital Commons平台,该平台作为全球知名的期刊出版平台和机构知识库,有效承载了中文期刊国际传播的放大效应。(1)发挥知识库作用,提升期刊可见度。在Digital Commons平台的每一篇论文的主页面上,均有“INCLUDED IN”按钮,标明该论文所属的学科分类,并为有效链接,支持读者由此入口进入Digital Commons的该学科平台,而Digital Commons实际上发挥了知识库的作用。在该知识库中,读者可选择进一步阅读相关学科分类的同一界面、该学科的popular article、all article、latest article,了解该学科的popular institutions、all institutions,这实际上为各期刊提供了交流、交叉引用平台,显示出大平台的特有优势。(2)对国际学术搜索引擎的引流。Digital Commons使用Atypon作为其底层技术。Atypon旗下出版平台Literatum为全球近100000种期刊和919家出版商网站、45%的英文同行评审学术期刊和其他语种的出版物提供服务。Literatum将读者感兴趣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发给读者(吸引阶段),并不断改善用户体验(建立密切关系阶段),从而将不经常光顾网站的访问者转为忠实用户(保持长久关系阶段)。此外,Atypon将访问控制、搜索、营销、电子商务及社交平台等进行无缝衔接,这也非常有利于吸引用户。Atypon注重优化搜索引擎技术,与Google等搜索引擎机构的良好合作使得出版内容能更加及时、便捷地被全球发现和引用。Digital Commons提供的官网引流源的数据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刊》的官网访问主要来源于Google、Bing等搜索引擎。(3)专业的分析数据促进进一步传播。Digital Commons依托其专有的、兼容COUNTER(联网电子资源在线使用情况统计)格式的下载计数,以及来源于Google Analytics的访问统计,记录了机构知识库中所有内容的下载量、检索词及引用链接。这些指标数据通过E-mail发送给机构知识库的管理员、期刊管理员,以及作者。对于刊物,该平台为每个机构知识库的出版物提供了最新的分析数据,方便出版物进一步制定个性化的传播策略。对于作者,其可以通过一个私人的作者仪表板界面来接收这些统计数据,即作者在《中国科学院院刊》发表论文后,能定期收到该文在《中国科学院院刊》英文官网被国际用户下载和访问的数据情况,这是目前国内期刊官网尚未能提供的服务。对于知识库管理员,这些专业、实时的数据能更好地支撑他们进一步制定和优化期刊国际传播发展策略。

3.3 国际社会对中国科技发展状况和中国科技战略与政策表现出极大兴趣

《中国科学院院刊》在选题策划方面始终注重内容导向和形式创新,力求在战略高度、国际视野、历史担当方面服务国家决策;聚焦国家战略部署、中国科学院战略部署、科学共同体关切3个层面的科学问题,通过大量的调研与研讨,结合经济社会的难点和热点,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持续提供高质量的科技政策供给。从Digital Commons反馈的数据可以看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科学院院刊》显示出极大的兴趣,一年来该刊英文官网的中文论文全文下载量已达到15000余次,平均单篇论文的下载量高达16次,这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科技发展状况和中国科技战略与政策的高度关注。(1)在下载机构中,69%为商业机构,22%为教育机构,5%为政府机构,2%为其他机构。下载量排名前10的机构以美国公司为主(表1),包括国际咨询公司、商贸公司、技术公司等,其通过关注中国科技智库期刊的内容,从宏观上了解中国市场的整体科技现状与未来战略走向。(2)从下载量前10位的国家/地区可见,美国为最关注中国的国家,其他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及亚洲主要国家/地区,来自美国的下载量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地区。(3)由下载量前10位的论文可见,“青蒿素”“边际土地”等是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合成生物学”“中国航天”为世界关注中国竞争力发展的领域,“中国经济预期”“区域创新能力”则是世界主要关注的中国情况,“中国技术发展史”“中国科技规划史”则是中国问题的中国总结,“海洋负排放”是全球问题的中国方案。正如前文所述,这些关注领域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及“中国问题的世界影响”。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论文均是在正文为中文、仅有英文摘要/关键词及作者英文简介的情况下,就已经得到了如此广泛的关注,更可见国外对我国科技战略问题、科技智库的极大关注,以及世界大国博弈、中美科技竞争的国际背景下,主要发达国家对中国科技发展、中国科技政策的关心与关注。

3.4 《中国科学院院刊》作为中国科技智库期刊的领头羊,是国外透视中国科技宏观情况的窗口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刊》的一系列创新举措使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应和政策影响力,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跨的“核心期刊”。例如:“‘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专题(2017年第4期)、“‘科学的春天’40年”专刊(2018年第4期)、《大国治沙:中国方案与全球范式》(2020年第6期)分别于2018年、2019年、2021年入选由中宣部出版局主办的“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且均为唯一入选的科技期刊;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刊》荣获“全国百强报刊”称号;2018—2021年,在中国知网发布的“中国知网统计期刊影响因子”中,连续4年在同类期刊中复合影响因子排名第一;2017年第5期“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专刊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批示;2019年入选中国科协等七部委启动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21年,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2022年3月,《中国科学院院刊》正式被全球最大的同行评议出版物文摘和引文数据库Scopus收录,代表其国际影响力获得初步认可。经过多年的实践,《中国科学院院刊》已经成为能够代表中国科技战略与决策层、受到中国科学共同体共同关切的科技智库期刊。Scopus收录反馈中提到,《中国科学院院刊》在Scopus收录的其他期刊的被引情况非常好是此次收录审核通过的重要原因。这充分说明了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刊》优质内容在“被动传播”下已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是一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刊》开启“主动传播”的外部需求动力。

4 中文科技智库期刊国际传播的启示与展望

4.1 “借船出海”是权宜之计,“驾船出海”是有益尝试

早在2017年,《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即指出,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需要从“借船出海”向“造船出海”转变[7]。“借船出海”和“造船出海”已成为期刊界的共识,且我国期刊界早已意识到“借船出海”是权宜之计,其必须向“造船出海”转变。所谓“借船出海”,是指借助外国期刊数据库实现期刊的国际传播;所谓“造船出海”,是指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服务平台。本研究提出“驾船出海”的概念,用来指期刊界用收购、合作等方式主导外国已有较成熟出版平台。2019年11月,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收购由居里夫人等著名科学家创立的法国EDP Sciences出版社,以期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构建国际化的出版发布平台,为中国科学家和学者提供高质量的学术出版服务,助力全球学术交流和科研创新。这是中国科技期刊界率先进行“驾船出海”的可循案例。

表1 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刊》内容宏观状况

4.2 “造船出海”发达国家早已有之,其也是后发国家期刊出版未来发展的必然之举

在“造船出海”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爱思唯尔、施普林格·自然等国际科学、技术、工程和医学(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nd Medicine,STEM)出版巨头就开始建设自己的数字出版平台,如今,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等平台收录了全球大多数科技期刊,成为STEM出版界的领头羊[8]。期刊出版界后发国家的期刊出版业的发展历程中一般都先经过“借船出海”的阶段,进而谋求“造船出海”,我国亦是如此[7]。展望中国科技期刊的未来发展,必须创建与我国科技发展阶段、综合国力相匹配的、统一的、世界级自主可控的出版平台[9-10]。这既是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国家科技信息和知识产权安全的万全之策。

4.3 中文科技智库期刊因其特殊性,国际传播手段将呈现多样化

中文科技期刊的读者定位为某一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而中文科技智库期刊基于某一学科领域研究成果进行更广泛的科技战略与政策规划,因此读者范围更加广泛、内容更加“科普”。中文科技智库期刊作为中文科技期刊中国际传播实践的后发部分、反映我国科技宏观态势的核心部分,抓住我国新一轮对外传播体系构建的机遇,通过科技期刊学术传播渠道和社会渠道共同发力来提升国际影响力,将为中文期刊国际传播闯出更多的道路。例如,社交媒体目前已经发展为科学传播与对外传播两个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与实战平台,是我们在当下时代不可忽略的重要国际舆论场。中文科技智库期刊较中文科技期刊更具可读性,应在国际社交媒体这一舆论场上首先突破。未来,《中国科学院院刊》将依托本身的优质内容,运用现代融合传播手段,进一步强化我国科技智库期刊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我国期刊的国际化传播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智库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方定的长寿经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民居智库
祝贺戴永久编委当选中国科学院院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中政智库“五朵云”
中政智库“五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