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出版诚信建设现状评估及发展建议
2022-08-02翁彦琴
■肖 玥 翁彦琴* 王 治
1)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100190 2)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100190 3)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市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100717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科技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条件。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科研诚信制度建设,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首次将科研诚信失信记录和禁止学术论文买卖、代写、代投等监管规则写入国家法律[1],并在多个章节强调了对科研诚信的建设要求。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指出发布、传播和应用涉及科技伦理敏感问题的研究成果应当遵守有关规定、严谨审慎[2],进一步明确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的要求。作为科技成果发布的重要一环,出版流程对于科学研究的全部环节和在学术界建立信任和诚信至关重要[3]。科技期刊要守卫科研诚信和学术伦理的生命线[4],出版诚信体系则是期刊守护科研生态的重要关卡和行动依据。
近年来,科技期刊领域逐步颁布了关于出版诚信建设的制度规范,包括制定作者、评审人和编辑利益冲突声明政策[5],提供作者身份的指南[6],医学期刊还制定了伦理委员会的临床试验批准声明和知情同意规定[7]。国内研究也探索了科技期刊出版诚信建设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如提出通过建设第一作者制度和作者贡献声明、加强学术不端检测、实施预出版公示等方式规范作者署名[8],利用“稿件追踪”平台识别和防范一稿多投行为[9],制定严格的稿件审查和处理流程[10]等。目前相关研究与政策多集中在个别具体规范的建设情况上,尚未发现有学者对贯穿整个出版流程的科技期刊诚信建设展开调查与评估。
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科技期刊出版诚信建设的整体情况及助力科技期刊诚信建设自评估,本研究设计了涵盖制度和举措两个层面的科技期刊出版诚信建设现状调查问卷,着力分析科技期刊出版诚信建设情况及存在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为科技期刊出版诚信建设提出建议,助力科技期刊出版诚信建设;强调发挥科技期刊在科研诚信建设中的能动作用,为期刊助力科研诚信良好生态建设提供可行性建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综合考虑我国科技期刊出版诚信政策与出版案例分析的结果,设计了包含登记、评审、传播和存档4个环节、9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和2个附加指标(1)附加指标为a23实验过程披露完整度和a24数据规范度,因这两个指标不是期刊必备的出版诚信规范,将其列为附加指标,旨在窥探期刊在新兴出版诚信方面的建设情况。的科技期刊出版诚信评估体系,使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优化与赋权(2)初步构建的评估体系包含4个环节、9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和2个附加指标,邀请16位科技期刊诚信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评判指标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明确性,根据指标得分与专家意见对其进行删改,最终形成包含4个环节、9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和2个附加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通过构建层次分析判断矩阵,将专家对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打分进行一致性检验与加权计算得到指标权重。。本着贴近科技期刊及编辑部实际应用场景的原则,将一个指标拆分为多道题目或将多个指标合并为一道题目,最终形成45道题目,用以调查和评估科技期刊出版诚信建设现状。由于存在指标与题目多对一或一对多的关系,根据指标权重对题目权重进行再分配与归一化,最终,“a登记环节”题目权重为18.62%,“b评审环节”题目权重为51.92%,“c传播环节”题目权重为20.32%,“d存档环节”题目权重为9.16%,各题目的权重如表1所示。期刊出版诚信建设得分为各题选项结果与各题权重之积的总和,问卷满分为100分,3道附加题、涉及不端行为和问题文章处理举措的题目、实验伦理审查题得分另计,不计入总分。
表1 “科技期刊出版诚信评估体系”中的26个二级指标与“科技期刊出版诚信建设现状调查问卷”内容对照情况
续表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通过电子邮件和微信公众号邀请期刊编辑填写问卷。调查时间窗口为2022年1—3月,共回收189份有效问卷(3)有3种期刊存在重复填写,本研究按照填写人职称及工作年份,选取职称更高或工作年份更长的一份作为有效问卷。,其中匿名问卷8份(4)在分析卓越期刊和非卓越期刊之间差异时,匿名期刊未列入。。非匿名期刊中,“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资助期刊(以下简称“卓越期刊”)与非卓越期刊分别回收有效问卷39份和142份。回收的卓越期刊问卷中,来自梯队期刊的问卷最多,共25份,来自重点期刊的问卷6份、领军期刊5份、高起点新刊3份。
2 结果与讨论
问卷填写者中,科技期刊主编、副主编、总编辑及常务副主编的占比为20.31%,编辑部主任与编辑的占比为79.69%,这些受调查者均是对问卷调查内容具有充分了解的办刊人员。从各刊学科的分布来看,回收的问卷主要分布在工业技术和医药卫生领域,分别占全部问卷的32.04%和21.55%。同时,也有近一半的期刊分布在自然科学总论、天文学、地球科学、数理科学和化学等学科,样本期刊的学科分布较丰富(图1)。
图1 调研样本学科分布情况
2.1 期刊整体表现良好,各环节布局有差异
2.1.1 各刊表现参差,呈现个体属性
调研样本出版诚信建设现状得分如图2所示。科技期刊出版诚信整体建设平均得分为76.74分,35.98%的期刊分布在(80,90]分区间,21.69%的期刊分布在(70,80]分区间,(90,100]分区间和(60,70]分区间的期刊各占16.93%和13.23%。87.83%的期刊得分超过60分,说明大多数期刊具备出版诚信建设的基本体系,甚至达到较为完善的程度。卓越期刊得分全部在60分以上,且64.10%的卓越期刊居于(80,100]分区间;非卓越期刊在(20,100]分区间均有分布,其中在(80,90]分区间分布最多,占35.21%。相较而言,卓越期刊整体出版诚信体系更加完备。匿名期刊更多分布在低分区域,尚未建立起基本的诚信体系。
图2 调研样本出版诚信建设现状得分分布
2.1.2 半数期刊出版诚信建设规范相对完善,个别环节缺口明显
从制度与举措层面来看,制度层面满分和平均分分别为61.13分和46.09分,举措层面满分和平均分分别为38.87分和30.65分。相对来说,期刊在举措层面建设较为规范、落实情况较好,而制度层面则有较多待完善的内容。
从出版流程来看,登记环节的基本制度已经建立,但在利益冲突、贡献声明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具体化。评审环节能够对稿件内容进行合理审查,但具体审查要求还存在较为笼统、不够透明等问题。传播环节版权转让较为规范化,但如何评判版权内容的合理性仍待探索。存档环节在合理保存出版内容方面表现较好,但对不端行为的认定和处理等内容难以做到公开透明。对于实验、数据、图像等方面的使用和处理规范,期刊制定个性化规范,开展积极探索。从图3可以看到,在32道诚信建设题目中,近一半题目的得分在A档(5)根据所有有效样本各题目得分情况将其平均分划分为A、B、C、D、E 5个档位,A档表示其得分处于最高段位,建设较为完善,其余各档位得分与建设完善度依次降低。,主要为期刊诚信建设的基础要求,如收稿范围、引用规范、文字检测、评审职责、版权转让等内容,此类题目已达到良好层次;13道题目的得分在B档,更多是具体化和个性化的制度与举措要求,包括诚信声明、作者署名、他人版权材料使用、稿件审查要求、审稿专家遴选、作者信息变更、不端行为认定、问题文章处理等,此类题目已实现基本建设,具体规范有待细化;另有4道题目的得分位于C档及以下,即基金标引、利益冲突、作者贡献、图像检测,是目前关注度和建设度比较缺失的方面,成为明显薄弱点。
图3 调研样本各题目平均出版诚信建设得分雷达图
(1) 登记环节已布局基础规范,具体要求待细化。样本期刊建立了包括收稿标准、作者署名和规范引用等规范在内的基本出版诚信建设体系。从图4可以看到,80%以上的期刊都在官方渠道声明了接收稿件的要求。超过半数的期刊明确提出对稿件原创性的要求,并公开政治性、保密性等方面的审查要求,能够做到明确、清晰地公示收稿标准,为其他各项诚信建设提供参考基础。绝大部分刊物能够表明期刊对引用的要求及对待重复投稿的态度,但仍分别有28.04%和35.98%的期刊仅提示“按照标准合理规范引用”或“禁止重复发表和一稿多投”,未能进一步提出不错引、不漏引的要求,也未能说明重复发表和一稿多投的类型等问题,建议适当明确完善。
图4 调研样本收稿政策明确情况
期刊对于作者诚信声明、作者署名规范和使用他人版权材料规范3个方面均提出了基本要求,但某些方面仍不够全面、详细。例如,对于作者署名,期刊仅说明了署名顺序及通信作者的标注要求,且多为格式方面的规范,对于作者资质及条件、作者单位标注要求等还不够明晰。尤其是对于使用他人版权材料方面,国内期刊普遍不够重视,对这一方面的规定或提示较少,且大多将其视为引文处理,规范化程序仍待建设。
作者贡献声明、利益冲突声明、基金标引规范3项作为整个体系中平均分最低的题目,暴露出期刊在这3个方面相关规范不健全,甚至存在缺失的问题。随着CRediT的推出,不少期刊已经采用此标准要求研究者按照规范描述实际贡献,为解决署名诚信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对于国内期刊来说,这一规范尚未受到广泛重视,较少(15.34%)期刊采用这一规范。利益冲突声明、基金标引的真实性和相关性也是期刊容易忽视的内容。这3项作为作者及文章真实性、可靠性的重要支撑信息,能够有效辅助期刊编辑辨别文章质量,建议给予重视。
(2) 评审环节严格落实基础审查,但部分规定不透明。评审环节整体建设情况较好,能够根据我国政策要求布局基本内容,说明这一环节是期刊出版诚信建设的重点,也是期刊控制出版质量的主要关口。编辑和评审专家作为稿件审查的重要主体,超过65%的期刊明确规定了编辑部人员和外审专家在评审过程中应遵循的评审原则和职责。在评审时,期刊也能够对稿件基本出版要求、文字重复度检测、引用情况等方面进行重点核实,并结合人工判读合理处理具有不同重复度的稿件,向评审专家说明其审查内容及要求,在三审三校环节也能够重视对诚信问题的审查,说明期刊普遍能够遵守基本出版准则,尽可能避免抄袭剽窃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但与登记环节相对应的版权归属他人的材料及其使用许可声明的审查和核实仍不够细致,约六成期刊并未对其进行审查。此外,图像重复度检测也是当前出版内容审查中的弱项,仅有27%的期刊已经开始使用机器或软件进行图像相似性检测,多数期刊主要对图像进行人工观察与对比(40.74%),尚未应用新型检测手段。
对于稿件内容的科学性和创新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等的审查,有些期刊虽然没有提出详细要求,但也能够在实际审查时注重其合规性。这一方面展现出期刊相关人员与外审专家对于出版诚信存在较强意识,即便没有明确规定,也能够落实职责;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期刊规范不透明的问题,说明期刊部分评审要求多存在于内部,或为编辑的默认规定。在外审专家的选取和作者信息变更方面,期刊则体现出一些差异性(图5):超过80%的期刊表示会确定专家信息真实、正确,并尽量避免与作者可能存在利益冲突的专家;约60%的期刊避免选择作者建议回避的评审专家;也有1/4的期刊对于是否使用作者推荐的审稿专家没有明确标准,在评审中更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评审专家。由于专家选择情况较为复杂,遴选前所必备的确认专家身份的真实性、不过多使用作者推荐的审稿专家、避免使用存在不当行为的专家、提前对专家进行出版诚信规范培训等要求还难以全部做到。作者信息变更也存在具体要求、处理方案、处理过程不够透明的问题。
图5 调研样本使用作者推荐的评审专家情况
(3) 传播环节协议内容各异,规范度、合理度难以评判。版权转让协议、出版内容合理使用范围及版权转让签署要求这3项内容建设情况尚可,说明大部分期刊能够按照规范转让并合理使用文章版权。OA期刊中,37.65%的期刊根据出版需要,自行拟定版权许可协议供作者选择;约30%的期刊提供了多种国际常用版权许可协议供作者选择。非OA期刊情况也较为相似,67.31%的期刊制定了版权转让协议。然而,在版权转让的具体内容、已出版论文作者可使用的合理范围等方面,仍主要由期刊自行制定,个性化程度较高。OA期刊版权协议与OA期刊出版要求的匹配程度仍待进一步验证。
(4) 存档环节不端行为处理透明度不高,未能及时消除不良影响。约80%的期刊能够遵守建立严格的存档机制,合理保存相关记录。对于不端行为的处理方案,约10%的期刊主要依照相关政策法规或国际组织的规定建议进行处理,选择此项的期刊更多依靠国外出版平台出版发行,属于COPE会员。制定详细规范或遵照国际公认标准的期刊只占了很小的比例,不少期刊选择不对外公开规定,而是由编辑部自行评判和处理,这既不利于各方了解期刊处理不端行为的规范,也难以对不端行为起到警示作用。
在具体处理不端行为时,选择交由期刊编辑部/出版社/其他出版单位的出版伦理(相关)委员会进行后续调查和处理的期刊数量最少,证明较少期刊建立相关的出版伦理委员会,诚信问题更多由编辑部与同行专家共同评判。尽管不端行为属于小概率事件,但相关处理规范和处理流程仍应该公开,明确期刊对此类事件的处理方案。部分期刊不公布调查过程,读者难以从其结果判断处理的公正性和可靠性。34.85%的期刊将撤销声明与论文进行互链,32.58%的期刊在原论文增加“已撤销”的水印,多数期刊仅单纯采取官网或数据库撤销手段,难以及时消除存在问题文章的不良影响和避免后人继续引用(图6)。
(5) 出现个性化新兴规范,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涉及实验规范的期刊大多规定作者要详尽描述实验过程与结果,且多数研究人员能够自觉遵守这一要求,但对诸如提供典型的/常见的实验描述处理范例/实验声明范例,规定作者应提交相关的实验注册信息、实验伦理声明材料等更详细的要求,期刊则较少提及。在数据保存方面,如图7所示,超过七成的期刊已经提出相关规定,更多关注报告详细的数据统计方法和分析过程(44.97%)与报告详细的数据采集软件、数据采集设置(39.68%)两个方面,对于开放科学所提出的数据存储和共享,绝大多数期刊尚未明确标准。约六成期刊规定图像处理必须正确表示原始数据且符合道德标准,对图像处理提出基本要求;还有四成左右的期刊告知作者必须保存原始实验图像,并在需要时及时提交,这也是编辑部应对图像处理问题的常用办法。目前,各类新兴规范暂无国际统一标准,且各刊需求差异较大,何为最佳的处理方案仍待进一步探讨。
图6 调研样本在稿件撤销方面的处理方案
图7 调研样本在数据采集、处理、保存、共享、引用等方面的规定情况
(6) 制度规范与诚信意识成为期刊关注的重点。调研统计了各刊认为出版诚信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结果如图8所示。其中,出版诚信制度规范建设及作者的出版诚信意识和自觉性两项因素的重要性占比最高,说明期刊出版诚信建设不仅要构建起严格的规章制度,还要依靠作者诚实守信,凸显了制度建设与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不少办刊人员表示,编辑的公正性、责任心,严格的审核机制是保证期刊出版质量的关键,主编、编委、编辑与外审专家要发挥作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文章的原创性、真实性、创新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技术、检测软件、评判标准与失信惩戒,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建设,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教育,学术共同体诚信氛围培育等也是频繁被提及的因素。出版诚信建设是多主体的共同责任,除期刊自身严格把关外,还需要多机构通力合作,维护学术环境。此外,部分期刊还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出版诚信资源库,设立作者、审稿专家、编辑的诚信档案,构建完备的学术监督管理体系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对出版诚信的监督与管理,实现一体化信息共享。值得注意的是,个别期刊还提到了熟人因素对出版的干扰问题,说明仍有期刊受“圈子”文化和利益纽带困扰。
图8 调查样本反馈的科技期刊出版诚信建设要素关键词词云图
总体来看,各刊能够建立基本的规范要求和出版审查制度,在较为常见的问题上能够做到有据可依、严格执行,但仍有缺漏之处待填补。
2.2 卓越期刊建设较为完善,且及时设立新兴规范
4类卓越期刊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其他期刊的平均得分。高起点新刊的平均得分最高,为92.76分,且3种高起点新刊的得分均在90分以上。半数领军期刊的得分趋近满分,半数位于(60,80]分区间,分差较大。约64%的梯队期刊得分在80分以上,且拥有2种满分期刊,整体诚信建设度较高。相较于其他3类卓越期刊,重点期刊的得分较低,2种期刊得分位于(60,70]分区间,1种位于(70,80]分区间。非卓越期刊的平均得分为76.96分,半数达到80分及以上,但分数低于60分的期刊全部为非卓越期刊,且在(60,70]分区间和(70,80]分区间相对于卓越期刊的占比较大。整体来看,卓越期刊出版诚信建设优势明显。
除得分外,卓越期刊样本与非卓越期刊样本的差异也体现在具体选项中。在收稿政策明确性、原创性要求,政治性、保密性审查方面,卓越期刊基本实现制度化全覆盖,而选择“未公布具体标准”或“未提出具体要求”的均为非卓越期刊。41.03%的卓越期刊和28.17%的非卓越期刊要求作者在使用版权归属他人的相关材料前获取版权所有者许可、提交许可声明,并提供许可声明模板和许可获取途径。更多(40.85%)非卓越期刊选择说明版权使用规范并要求作者自行获取相关许可,没有相关规定的期刊也均为非卓越期刊(9.86%)。
对于作者贡献声明和利益冲突声明这类尚未普及的出版诚信规范,要求作者采用结构式描述自身贡献的多为卓越期刊。56.41%的卓越期刊和29.58%的非卓越期刊要求作者声明利益冲突。从图9可以看到:超过40%的卓越期刊明确规定了作者应声明的利益冲突内容,而没有相关规定的卓越期刊较少;没有相关规定这一选项在非卓越期刊中占比排名第二,而制定了详细规范的期刊则较少。
对比可见,卓越期刊不仅在制度和举措建设上更加完善,还能更快关注到新兴出版诚信规范动态,并将其及时吸收至期刊出版诚信体系中。
3 期刊出版诚信体系化建设建议
从调研结果看,利益冲突、贡献声明、他人版权许可等方面的规范化建设,稿件审查要求的明确透明度,版权转让协议的规范合理性,不端行为的认定和处理等方面的内容尚未形成公认的标准,各刊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制定,甚至存在缺失相应环节内容的情况。有鉴于此,期刊有必要对出版诚信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和审视,进一步在整个科研诚信建设中发挥科技期刊的独特作用。
图9 卓越期刊样本与非卓越期刊样本的利益冲突声明规定情况
3.1 加强诚信制度建设
制度层面建设是科技期刊出版诚信的基本保障,具有完备的规范和要求,期刊在具体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有章可循,依规执行,指导相关实践工作的开展。(1)坚守办刊宗旨和收稿标准,从收稿环节剔除不符合期刊学科性质和出版要求的稿件。建议期刊强调稿件内容的科学性、原创性、真实性、可靠性要求,从源头提示作者遵守学术规范。(2)以出版流程为纲,充分考虑并结合国家政策、行业标准、学科要求,梳理各环节诚信建设的空白点和薄弱点。在优先整体框架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具体规范或要求,如作者署名应符合的条件、属于重复发表的稿件类型、不端行为调查和处理依据的规范,明确告知作者的规范行为。(3)关注行业发展前沿,采用适合期刊发展的作者贡献声明及利益冲突声明,进一步公开作者责任与个人信息,便于明确责任分配、促进评审公平。在开放科学浪潮下,建议科技期刊关注应对实验、数据和图像处理的示范方案,设置符合学科、期刊特色特点的个性化内容。(4)科技期刊、期刊集群及主办单位等在完善内部建设的同时,可以适时参与出版诚信建设标准的研究和探讨,提出既满足期刊需要,又能够被科学共同体认可的诚信规范。充分发挥联盟聚力作用,助力出版诚信规范指南的制定。
3.2 确保诚信举措落实
举措层面建设与否关系到期刊是否实际开展相关工作,将诚信规范落在实处。(1)评审流程及不端行为处理办法是期刊隐形规范较多之处,建议科技期刊转变思路,打开评审“黑匣子”,明确告知期刊如何对稿件进行评审、主要评审稿件的哪些内容、遴选专家评审的标准等,通过公开举措强化具体负责人的责任感。同时,以公正公开的态度对待不端行为,充分参考我国政策、国际组织、一流科技期刊的规范与处理经验,保证透明、及时、有效地处理不端行为案件,实现事事透明、一事一议。(2)除传统的文字相似性检测平台和软件外,Droplets、猫图鹰等检测平台也为期刊开展图像重复性筛查提供了有效渠道。人工智能时代下,不少企业也在开发用于稿件检测的智能算法,Copyleaks不仅能够检测到不同表述方式的语句重复问题,并且能够对代码查重、从图像中提取文本查重,大大提高了检测“高级剽窃”的有效性。同时,对“文字复制比”制定明确要求、提高对英文相关文献的对比能力、邀请具体领域的审稿专家进行专业判定、主编和编委团队把控研究内容与该作者及其所属机构的科研总体水平是否相符等,辅助期刊排查诚信问题。(3)通过加入国际出版诚信委员会,或与国际化平台合作办刊,依靠独立、成熟的委员会力量为期刊构建出版伦理规范提供指导、评估期刊诚信建设程度,尤其是帮助期刊分析和处理不端行为案件,探索客观事实,给出公正裁决。同时,呼吁期刊集群、主管单位、科协等单位牵头开设相关委员会,为期刊提供诚信问题求解之所,实现制度化管理。
3.3 承担培养诚信意识的主体责任
出版诚信体系不仅能够要求各方遵守学术规范,也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诚信意识培育作用。例如:“作者信息公开情况”和“稿件内容规范情况”从诚信声明、作者署名、贡献声明、利益冲突、研究资助、重复发表、引用行为方面提出了作者在投稿时需要遵守的规则,意在倡导作者自觉践行出版规范要求;“评审原则和职责明确度”要求编辑和评审专家承担道德责任,保证编辑审查和同行评审过程的客观性和公平性。除规范外,期刊还可以利用官网、社交媒体、主题讲座等方式提供诚信教育资源,提高诚信建设的关注度。期刊可以在官网中设置出版诚信教育栏目,要求作者、编辑与评审人在进入出版流程前必须完成期刊所提供的课程教学与测试,并提供最新国际标准、国家政策等作为诚信培养读物。通过社交媒体,期刊能够以更具亲和力的姿态与学术界保持联系,将出版诚信要求、诚信行为反例等在日常交流中展示,提升知识的接受度。依托强大的专家团队,期刊还可以开展出版诚信教育研讨会或专家讲座,不仅面向编辑部内部成员,提高他们的期刊诚信建设意识,还可以邀请国际诚信组织成员、科研诚信领域研究人员、学生等广泛参与,通过组织会议和活动广泛普及学术规范。同时,也可以积极组织、广泛参与国际重大议题研讨和规则制定,探索科研诚信、学术道德规范的建立,增强我国在期刊界、学术界的话语权。
3.4 发挥维护诚信良好生态的重要作用
在诚信教育方面,期刊能够承担起科研诚信建设的理论支撑、实践参考、辅助管理的功能。期刊作为长期关注诚信建设动态的主体,能够为各机构、各部门,甚至国家层面出台相关规定时提供科研诚信与不端行为认定的理论支持。通过将科技期刊发现的不端行为汇集成册,出版不端行为典型案例,可对科研诚信建设起到警示作用。科技期刊编辑还可以加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图书馆、相关诚信治理委员会,协助调查不端行为事件,并从期刊出版角度提出诚信建设的激励或惩罚措施。在学术评价制度研究方面,科技期刊作为评价的主要利益相关方,有责任、也有能力参与到学术评价制度改革的探索中。在公众诚信培养方面,科技期刊作为具有高度科学性的交流渠道,应充分发挥教育引导的作用,充分利用社交媒体、新闻媒体等平台,联合具有较高公信力的专家学者,在全社会范围内强调诚信建设,发挥舆论和网络监督作用,加强学术共同体的协同联动机制,鼓励社会各界联合起来维护科研诚信,推动社会诚信文化氛围的营造。
4 结语
在新的研究范式下,人工智能对于科研影响深刻而深远,在这一背景下,单篇论文的质量与可靠性愈加重要。作为创新成果的重要出口,科技期刊有义务、有必要维护学术良好生态,建立严密而有效的出版诚信体系,把好科研成果的诚信关。
本研究以我国科技期刊为样本,对科技期刊出版诚信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参与调查的科技期刊的出版诚信得分整体处于“良”,各刊已经开始了诚信建设,但仍存在规定内容不够详细、对不当行为处理的透明度不高等问题,且期刊建设薄弱点各不相同,建议期刊开展自评估,建设完善的科技期刊出版诚信体系。
由于篇幅有限,本研究较少涉及出版诚信的新兴规范,有待后续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