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评价体系下地理核心价值探析及教研启示
——以2021年高考地理全国卷为例
2022-08-01唐雪玲
文∣唐雪玲
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简称《评价体系》)作为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基础工程、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创造性地提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四层”考查内容,其中,“核心价值”在“四层”关系中处于首要地位,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既是课程教学的指挥棒,又是高考命题的指明灯。本文对标《评价体系》的核心要义,探析2021年高考地理全国卷中核心价值的考查特征,归纳提炼了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聚焦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培养奋斗精神、崇尚劳动品质,拓展国际视野、树立全球眼光,立足人地关系、践行绿色发展五个方面的价值意蕴,并提出相应的教研备考策略,以期能为《评价体系》下的中学地理试题研究、命题指导和课程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一、2021年高考地理全国卷“核心价值”考查探析
2021年高考地理全国卷分为甲卷和乙卷,命题结合地理学科特征和学生认知实际,通过选取适当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问题引领等方式,在复杂的生活实践情境或学术探究情境中将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奋斗精神、国际视野、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等地理核心价值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从“育分”走向“育人育心”,彰显素质教育的育人导向,确保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落到实处,其核心价值表达及试题分布如表1。
表1 2021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中“核心价值”的考查
1.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自觉担当时代使命,确立人生航向;厚植家国情怀,筑牢民族认同,引导学生感悟祖国伟大成就,树立爱国主义价值观。2021年高考地理全国卷立足学科特色,精选试题情境,将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的核心价值观融入试题考查。
例如,全国甲卷1—3题以“德国某公司将其医用注射剂瓶及玻璃管生产地址选在浙江丽水”为情境,展现我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方面的成就;全国乙卷1—3题以“无人机服务新疆棉花生产”为案例,凸显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全国乙卷4—6题以“国际陆港建设”为背景,彰显我国基础设施的完善……这些案例都以简单的生活生产情境为背景,从农业、工业、港口建设等产业发展为视角,展现中国建党百年来的伟大成就。在农业方面,农业科技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劳动收益和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农业朝着规模化、现代化的方向实现转型升级;在工业方面,配套设施齐全,生态环境改善,不断吸引国外高端产业集聚,产业链和供应链不断完善,推动中国工业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在基础设施方面,交通、港口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些案例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科技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生动事实,同时也有力地反击了西方反华势力为抹黑中国,制造强制劳工的不实言论,引导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使学生形成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为祖国奋斗的决心、责任心和使命感,最终能够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2. 聚焦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两大重要战略。目前,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正式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逐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2021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依托脱贫攻坚伟大工程中的典型案例,展现农村治理中多种扶贫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消除贫困、防止返贫的重大意义,激发学生自觉担当起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例如,全国乙卷1—3题,以“无人机服务新疆棉花生产”为案例,展现无人机的使用提高了新疆棉花的生产效率,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帮助棉农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国甲卷43题以“铁路选线绕弯途经革命老区”为案例,展现党和人民在全面推行脱贫攻坚的道路上重视革命老区建设,着力带领老区人民走脱贫致富之路。全国乙卷43题,以“阿者科村内源式旅游开发”为案例,展现政府主导,村民自主参与、自主管理的新型旅游开发模式,引导学生思考新型旅游开发模式的优势,帮助学生理解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扶贫方式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认识突破常规、勇于创新的发展模式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认清解决就业、增加收入是实现乡村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进而激发广大青年学子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共建美好家园的时代伟业中。
3.培养奋斗精神,崇尚劳动品质
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青年学生要自觉树立人生价值是劳动创造出来的、个人幸福是不懈奋斗出来的人生信条。试题通过选取不同历史时间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景创设问题情境,让考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探索人类如何在不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社会财富,在广泛而深刻的劳动实践中推动社会进步,正确认识并处理劳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
例如,全国甲卷36题,围绕“英国东南部湿地开垦”为背景,指出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人民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使得该地成为重要的农业产区。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是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的不懈努力和接续劳动奋斗的结果。全国乙卷37题,以“巢湖流域圩田的开发和利用”为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河流、湖泊、圩田的时空变化,帮助考生理解圩田是人类不断改造自然、适应自然,推动农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新规律、解决新问题的生动实践。
4. 拓展国际视野,树立世界眼光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当今世界人们普遍关注三大环境问题: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高考地理往往以这三大问题作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关注现实的环境问题、聚焦国际发展态势,培养学生从全球高度、国际视野分析问题,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例如,全国甲卷4—6题,以“德国逐步放弃核电转而重点发展光伏发电”为背景材料,考查光伏发电的相关知识,其传达的隐含信息是虽然核电和光伏发电都属于清洁能源,但是在安全性能上发展光伏发电更有优势,是未来新能源开发的重点,引导学生反思我国能源发展的问题,关注我国光伏发电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全国乙卷9—11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背景下考查苔原带的分布规律和变化特征,引导学生用整体性原理和全球性视野思考自然环境中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5. 聚焦人地关系,践行绿色发展
人地关系一直都是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的核心观念。2021年高考地理试题多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围绕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人地协调发展等多角度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形成正确的人地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地理念。
例如,全国甲卷7—8题“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和全国乙卷7—8题“城区和郊区相对湿度的差异”,都考查了城市热岛效应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启发学生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全国甲卷44题,以“新疆生态保护”为背景设置案例情境,考查新型的生态防火措施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作用,集中反映我国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开创的新思路、新方法,展现我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决心和行动。全国乙卷37题,通过对“巢湖圩田水灾原因和开发方式的改变”的分析,展现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引导学生沿从古至今的时间线思考人、地、河、湖的相互关系,启发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全国乙卷44题,以“某科研团队对青藏铁路某风沙活动段两侧进行调查”设置学术探究情境,利用真实的数据再现研究过程,要求学生根据野外考察数据材料予以论证得出结论,既考查了学生理性思维、逻辑推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也引导学生关注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二、高考地理试题“核心价值”考查的教研启示
1. 情境创设注重前沿性、时代性和生活性,在真实情境中挖掘育人价值
情境活动指在真实的问题背景下解决问题的活动,是实现地理知识综合考查的载体。2021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背景材料来源丰富多样,有来自权威期刊出版的学术论文,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再现科学研究的过程,展现地理学科的规律,凸显地理学科的前沿性;有国内国际新闻播报的热点问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彰显地理学科的时代性;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地理案例,启发学生关注生活,掌握与运用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体现地理学科的生活性。
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选取的情境材料要紧跟地理学科的研究成果,比如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文旅融合、韧性城市建设等;积极关注国内国际重大事件,如新冠疫情、东京奥运会、郑州洪水等;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关心生产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如天气与地理、饮食与地理、民居与地理等。教师立足社会热点,将复杂的资料加工整理,挖掘其内在的育人价值,创设直观、生动的问题情境和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思感悟地理的核心价值。
2.教学方法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在研学活动中感悟核心价值
《评价体系》提出的“应用性”强调学以致用,突出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做题、解题的过程中感悟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做到知行合一。具体来说,近年来高考地理命题重点关注全球性的地理问题、国家重大决策事件、社会发展的典型事例、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善于突破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统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野外地理考察、社会调查和地理实验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丰富学习体验,拓展地理视野,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研学活动被称为“行走的课堂”,是培育和构建学生地理核心价值的重要载体。鼓励学生在节假日期间参加正规机构组织的研学旅行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实践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意识;在体验中感悟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自觉肩负起建设祖国的时代使命;在探索过程中增强对人地关系的理解,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人地和谐共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落实“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的育人目标。
本文系重庆市江津区2020年教育科研课题“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和实施研究”(202010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