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庭教育的护理模式在慢性胃炎患儿中的应用价值
2022-08-01吕丽娜张博王小品
吕丽娜,张博,王小品
(河南省人民医院 儿科/河南省护理医学重点实验室/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3)
慢性胃炎是小儿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45%~84%的儿童可发生该病[1]。慢性胃炎病程长,病情迁延不愈,对患儿生长发育、饮食等造成不利影响,同时给患儿家庭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2]。关于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尚未阐明,临床主要依靠药物治疗,但效果不稳定,加上患儿依从性较差,故在治疗中给予相应的护理对促进患儿康复意义重大[3]。患儿出院后需接受长期治疗,因此居家护理尤为重要。基于家庭教育的护理模式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延续护理,将医院的护理干预延伸至家中,其目的是保证患儿出院后可继续得到有效护理,促进患儿病情恢复[4]。本研究探讨基于家庭教育的护理模式在慢性胃炎患儿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慢性胃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4~13岁,平均(8.19±1.30)岁;平均病程(2.20±1.98)年;主要陪护者学历:大专及以上22人,高中及以下38人。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4~14岁,平均(8.35±1.37)岁;平均病程(2.12±2.04)年;主要陪护者学历:大专及以上25人,高中及以下35人。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经胃液、血清Hp等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②年龄4~14岁;③患儿及家属可正常沟通;④对本研究知情。排除标准:①伴急性胃肠疾病;②合并严重消化道并发症;③有胃肠手术史;④合并精神系统疾病或认知障碍。
1.3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及健康指导,随访内容为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诱因、基础病情知识、预防措施、不良反应、常规处置措施、饮食起居注意事项等,并提醒患儿按时复诊,随访3个月。观察组采用基于家庭教育的护理模式:①建立小儿慢性胃炎家属微信群,定期推送胃炎的相关知识,如危险因素、用药指导、预防、缓解疼痛方法、挑食偏食的不利影响、护理要点等,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推送。家属学习后对患儿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其进行日常生活的自我管理,定期与家属沟通,了解患儿病情恢复情况。对于依从性较好的患儿,给予鼓励及表扬,鼓励患儿坚持;对于依从性一般的患儿,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其对胃炎的重视;对于依从性差的患儿,通过微信沟通、上门随访等了解患儿产生抵触的原因,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积极引导患儿配合干预。②指导家属保持室内环境卫生,定期对患儿生活用品消毒;定期更换营养食谱,保证摄入营养均衡,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食物存放时间不宜过久;定期推送户外亲子运动方式及注意事项,注意适量运动。③指导家属与患儿交流,关注患儿心理状态,并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指导家属制定用药备忘录,包括用药剂量、时间、方法,讲解药物不良反应;观察患儿疼痛情况,疼痛发作异常需及时复诊。随访3个月。
1.4 观察指标①采用本院自制问卷从疾病诱因、疾病监测、症状识别、用药知识、预防措施等方面调查患儿及家属对疾病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②从遵医嘱用药、饮食控制、适量运动与休息、按时复诊方面评价依从性,每个条目分为完全可完成、基本完成、偶尔完成、不能完成,记为4、3、2、1分,分值越高则依从性越好。③采用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从生理、情感、社交、角色4个维度评估患儿的生活质量。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疾病健康知识评分观察组疾病诱因、疾病监测、症状识别、用药知识、预防措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疾病健康知识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的疾病健康知识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疾病诱因 疾病监测 症状识别 用药知识 预防措施观察组 60 8.79±0.86 8.84±0.91 8.34±0.79 8.80±1.02 8.74±1.12对照组 60 7.18±0.77 6.60±0.75 6.44±0.69 7.06±0.94 7.21±1.10 t 10.804 14.714 14.031 9.717 7.549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依从性评分观察组遵医嘱用药、饮食控制、适量运动与休息、按时复诊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依从性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的依从性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遵医嘱服药 饮食控制 适量运动与休息 按时复诊观察组 60 14.26±0.64 14.38±0.84 14.20±0.74 14.56±0.19对照组 60 12.31±1.55 12.06±1.65 12.76±1.30 14.31±0.33 t 9.007 9.706 7.457 5.086 P 0.000 0.000 0.000 0.000
2.3 生活质量评分干预后,观察组的生理、情感、社交、角色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生理 情感 社交 角色观察组 60 83.64±3.20 85.16±4.23 82.34±4.66 75.54±5.41对照组 60 72.64±4.81 78.15±5.22 76.18±5.99 69.42±6.58 t 14.749 8.082 6.287 5.565 P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慢性胃炎主要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其临床症状无特异性,随着病情进展,局部炎症可能逐渐扩大,增加治疗的难度[5]。儿童的体质较弱,故为慢性胃炎的高发人群,同时由于其痛觉敏感性较差,对健康的认识不清,不能早期发现疾病,延误治疗[6]。为避免慢性胃炎的复发,需在日常生活中指导患儿进行调养。
研究[7]表明,将健康教育用于慢性疾病的管理,可提高慢性胃炎患者对病情的控制能力。但慢性胃炎患儿由于缺乏疾病控制相应的知识及技能,同时家属欠缺疾病管理的知识,导致患儿出院后的治疗依从性较差[8]。延续护理强调为患儿提供连续的院外健康指导服务,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患儿及家属对疾病知识了解较少的不足,家庭作为患者疾病治疗的主要场所,基于家庭教育的护理模式较常规护理更易被患儿接受[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及家属对疾病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分析其原因为,基于家庭教育的护理模式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根据家属受教育程度,定期推送慢性胃炎相关知识,帮助家属正确认识疾病,并给予患儿健康教育指导,同时可帮助患儿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定期与家属沟通可及时了解患儿病情,有助于提高患儿及家属的配合性,增强患儿及家属对疾病的预防控制能力;加强对居家环境的改善,可帮助患儿调节心理状态;指导患儿合理饮食,可减轻不良饮食对胃黏膜的损害,利于患儿恢复;合理的运动干预可增强患儿体质,提高其自身抵抗力,促进患儿康复。
综上所述,基于家庭教育的护理模式可提高慢性胃炎患儿及家属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