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盆底肌肉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2-08-01马界姚艳艳王改丽
马界,姚艳艳,王改丽
(荥阳市妇幼保健院 孕产保健科,河南 荥阳 450100)
盆底功能障碍是由盆底支持组织受损、退化等引起的盆底功能缺失,主要临床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阴道壁膨出、盆腔脏器脱垂等,是临床常见妇科疾病[1]。妊娠与分娩是导致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妊娠期间盆底肌承受力不断增加,长时间维持高张力状态,导致盆底肌力下降;加之自然分娩时盆底肌肉受到牵拉,造成盆底解剖学改变,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风险增加,不利于产妇产后恢复[2-3]。目前临床主要通过盆底肌肉训练促进盆底肌力恢复。但盆底位置特殊,多数产妇难以准确锻炼该部位,造成盆底功能恢复过程缓慢。生物反馈电刺激是一种物理辅助康复仪器,目前在产后康复、妇科术后康复中运用较为广泛,具有操作简单、见效快等优势[4]。鉴于此,本研究探讨早期盆底肌肉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于我院分娩的86例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观察组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8.54±2.10)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82±0.44)周;孕次1~4次,平均孕次(1.87±0.13)次;新生儿体重2 247~3 179 g,平均体重(2 864.55±27.43)g。对照组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28.72±2.22)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71±0.55)周;孕次1~3次,平均孕次(1.91±0.12)次;新生儿体重2 252~3 186 g,平均体重(2 870.70±28.19)g。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单胎足月妊娠分娩;自然分娩;产妇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泌尿系统感染史;认知、交流障碍;子宫肌瘤等手术史;膀胱恶性肿瘤。
1.3 方法两组均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如盆底功能障碍知识宣教、心理疏导、饮食干预等。对照组接受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分娩后第2 d,在产妇身体状况稳定情况下指导其行早期盆底肌肉训练,训练前协助其排空膀胱,取卧位,双髋屈曲,缓慢吸气的同时紧缩肛门、会阴、肛提肌等部位5~8 s,缓慢呼气,同时放松肛门,重复上述动作,10~15 min为1组,每日3~5次,持续锻炼至产后第8周。观察组于盆底肌肉训练第4周(恶露排尽)时使用Vivalns公司生产的PHENIX生物刺激反馈仪:使用前指导产妇排空膀胱,仪器专用探头放置于产妇阴道中,确认盆底肌跳动,且不疼痛,提示探头位置正确,设置频率30 Hz、脉宽500μs,根据产妇耐受程度灵活调节;仪器使用过程中可借助仪器显示的压力波形(盆底肌肉活动情况)指导产妇有针对性地实施盆底肌肉锻炼,每次20~30 min,每周2~3次,持续至产后第8周。
1.4 观察指标①盆底功能:于干预前后评价两组产妇的盆底功能,包括盆底肌电压与盆底肌力。使用仪器测定盆底肌电压;使用盆底肌力牛津分级系统(Oxford Grading Scale)测定盆底肌力,0~5分,分值越高则盆底肌力越佳。②生活质量:产后第8周随访两组产妇,使用生活简易量表(WHOQOLBREF)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4个领域评估,每项均为100分,分值越高则生活质量越佳。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盆底功能干预后,观察组的盆底肌电压、Oxford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盆底功能比较(±s)
表1 两组的盆底功能比较(±s)
组别 n 盆底肌电压(μV) Oxford评分(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43 5.97±1.12 13.66±2.30 1.75±0.35 4.09±0.11对照组 43 5.88±1.06 10.28±2.15 1.67±0.24 3.64±0.20 t 0.383 7.040 1.236 12.928 P 0.703 0.000 0.220 0.000
2.2 生活质量产后第8周,观察组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生活质量比较(±s,分)
表2 两组的生活质量比较(±s,分)
组别 n 生理 心理 社会 环境观察组 43 82.13±5.31 83.11±5.89 81.02±6.48 83.22±6.72对照组 43 75.12±6.02 74.81±7.97 72.49±5.89 73.79±7.08 t 5.727 5.492 6.388 6.335 P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盆底组织是由封闭骨盆出口的多层肌肉与筋膜组成,对膀胱、尿道、直肠等具有保护作用,一旦盆底功能出现障碍,则会造成盆腔脏器移位,排尿等功能异常[5]。相关研究[6]表明,盆底功能障碍发病与妊娠、分娩关系密切,均会对产妇盆底组织、神经肌肉产生不同程度的压迫与牵拉,损伤盆底肌功能,甚至造成不可逆损伤,严重降低产妇产后生活质量。
早期盆底肌肉训练是一种有效促进盆底损伤恢复的康复手段,通过产妇自身进行盆底肌肉自主收缩,以实现恢复盆底肌力的目的。临床指导产妇有意识地收缩盆底会阴、肛门等肌肉,使盆底肌肉进行被动运动,利于增强盆底肌肉及筋膜张力。同时配合锻炼肛提肌,能够提高该部位肌肉的收缩力与紧张度,有效激发盆底神经,从而恢复并维持运动器官的功能与形态,有效促进代偿机制的形成、发展,改善盆底功能及生活质量[7]。但盆底肌肉训练具有见效慢等弊端,且盆底功能恢复效果因人而异,临床应当采取其他见效更快、效果更佳的辅助康复手段。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盆底肌电压、Oxford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早期盆底肌肉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利于改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提高生活质量。生物反馈电刺激利用置于阴道内的电极片释放不同频率电刺激,刺激盆底肌肉产生被动收缩,通过增强盆底神经与肌肉的兴奋性,唤醒肌肉本体感觉,纠正并恢复盆底肌肉正常功能,从而改善盆底肌力[8]。生物反馈则是借助模拟视觉信号或声音,反馈产妇盆底肌肉活动状态,协助医生与产妇了解盆底肌肉活动情况,以此制定有针对性的盆底肌肉训练计划,从而进一步增强盆底功能恢复效果,改善产妇生活质量。临床在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基础上辅以现代化医疗技术,依据产妇盆底恢复情况合理规划刺激强度,可取得令人满意的盆底功能恢复效果。
综上所述,早期盆底肌肉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在产妇产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利于改善产妇盆底功能,增强盆底肌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