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侧忽略及视觉电生理的影响
2022-08-01罗秋云覃建蓓钟丽芳
罗秋云,覃建蓓,钟丽芳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广东 惠州 516003)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1]。康复机器人训练是脑血管疾病治疗时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对脑卒中偏侧忽略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经颅磁刺激是一种神经电生理刺激技术,为非侵入性操作,无痛、安全,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有良好效果[2]。本研究探讨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侧忽略及视觉电生理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
90例脑卒中左侧偏侧忽略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脑卒中临床诊断标准[3],经影像学手段(MRI、CT等)确诊;②首次发病,病程≤60 d;③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脑血管疾病;②复发性,再次入院治疗;③伴有严重心肝肾肺等器质性病变;④病情不稳定,有新梗死病灶趋势。以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63.12±2.05)岁;病程12~45 d,平均病程(25.34±3.17)d。观察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63.59±2.07)岁;病程14~48 d,平均病程(25.82±3.20)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上海卓道上肢康复机器人进行辅助训练,方法如下:每天训练20~30 min/次,结合二维、三维游戏任务导向,如在增加前后活动范围的三维空间内进行二维跳跃、物品分类、击球、视觉反馈训练等。在可调节难度的前提下进行上肢肩肘腕及握力训练,包括手的抓握训练,肩关节的外展、屈曲、内收训练,肘关节的伸、屈训练。监控患者的恢复情况,最开始由治疗师配合机器人指导患者完成相关训练,当患者上肢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则由患者独自完成以上训练,持续训练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经颅磁刺激:指导患者调整体位至仰卧位,测定患侧静息运动阀值,选定的仪器为重复性经颅磁刺激仪。将直径为12 cm的“8”字形线圈中心置于头部第一躯体皮质运动区,线圈中心点必须与头皮相切,刺激强度调节至80%运动阀值,刺激频率12 Hz。单个序列持续5 s,间隔20 s,脉冲数共2 000个,每次治疗约20 min,每天1次,治疗5 d后停2 d,持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的偏侧忽略症状(中国行为性忽略测试-香港版,China behavioral inattention test,CBIT-HK)评分、视觉电生理情况、肢体功能(FM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量表(ADL)评分。FMA包含上肢仰卧位(66分)和下肢仰卧位(34分),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明肢体功能越好。ADL涉及大小便、修饰、用厕、进食等项目,满分100分,60~100分为生活基本自理,40~59分为生活需要帮助,20~39分为生活需要很大帮助,0~19分为生活完全需要依赖。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CBIT-HK评分和视觉电生理情况比较治疗后,两组的CBIT-HK评分和视觉电生理波幅均高于治疗前,潜伏期短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的CBIT-HK评分和视觉电生理波幅均高于对照组,潜伏期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CBIT-HK评分和视觉电生理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的CBIT-HK评分和视觉电生理情况比较(±s)
注:与该组治疗前比较,*P<0.05。
指标 时间 观察组 对照组 t P(n=45)(n=45)CBIT-HK评分(分) 治疗前 62.97±4.65 63.54±4.62 0.583 0.561治疗后 180.20±8.91*162.38±7.69*10.157 0.000潜伏期(ms) 治疗前 36.01±6.86 35.32±6.81 0.479 0.633治疗后 30.17±4.20* 32.54±5.78* 2.225 0.029波幅(mV) 治疗前 3.03±0.21 3.05±0.23 0.431 0.668治疗后 3.79±0.37* 3.25±0.30* 7.605 0.000
2.2 两组的FMA、ADL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的FMA、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FMA、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FMA、ADL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的FMA、ADL评分比较(±s,分)
注:与该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FMA评分 ADL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5 31.10±4.25 45.86±6.97* 26.27±5.51 40.20±3.57*对照组 45 30.87±4.23 41.37±6.02* 26.49±5.54 30.12±4.08*t 0.257 3.270 0.189 12.473 P 0.798 0.002 0.851 0.000
3 讨论
脑卒中偏侧忽略患者,康复性治疗至关重要,是整个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高质量的康复训练对改善偏侧忽略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康复机器人训练是一种机械式训练,是借助机器人的引导进行训练,具有机械性、规范性等特点,能够让患者跟随机器人进行训练活动,有利于提升训练的准确性,从而提高训练质量和水平。
随着临床康复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技术也明显提高。经颅磁刺激训练是一种新型的脑刺激疗法,在神经功能性障碍中已被广泛应用,其显著特点为无创、无损伤,有利于获得患者的认可,提升训练治疗的依从性,可促进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CBIT-HK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偏侧忽略患者的症状。经颅磁刺激治疗后,机体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生物反应幅度增强,对后续效果的稳定有积极作用,同时治疗后可刷新之前“记忆”,并被保存起来,多次累积会由量表转为质变,从而改变偏侧忽略症状[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视觉电生理潜伏期短于对照组,波幅高于对照组(P<0.05),这可能是经颅磁刺激治疗后,线圈可产生磁场并作用于脑组织上,穿透颅骨并直达大脑渗出神经元及远隔皮质,促使视网膜各层细胞持续兴奋,并向中枢神经传导[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FMA、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增强作用更明显。经颅磁刺激治疗建立在康复机器人训练的基础上,能够减少患侧皮质的抑制作用,从而增强肢体运动功能,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偏侧忽略症状及视觉电生理,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升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