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仓储体系概述

2022-08-01湖北物资流通技术研究所牛秀明

物流技术 2022年7期
关键词:甘泉太仓汉书

湖北物资流通技术研究所 艾 振,牛秀明

武汉纺织大学 周兴建

1 中央直属核心大仓

1.1 敖仓

上一期里,我们对敖仓的规模、作用,包括对时局尤其是楚汉战争的影响做过介绍。实际上,在后续两汉时期的很多重大事件中也都有它的身影。

在军事上,敖仓依旧是焦点。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叛乱。谋士薛公给刘邦分析了英布可能采取的上、中、下三种策略。“东取吴,西取楚”之后,上策是“并取齐鲁,传檄燕赵”,中策则是“并韩取魏,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其余都是下策。也就是说,在“以关中制山东”的格局下,英布的最佳选择是控制国内主要经济区,从而直接占据山东;如若不能,则退而求其次,迅速攻占关中与山东之间的咽喉:敖仓,如此则“胜败之数未可知也”;但偏偏有勇无谋的英布用了“归重于越,身归长沙”的下策,故而叛乱很快被刘邦平息。

公元前177 年,刘兴居起兵反汉,“欲袭荥阳”未遂,仅过两月即被镇压。公元前154 年,吴王刘濞谋反,谋士应高曾判定:如果胶西王一起反叛,就会有“吴王率楚王略函谷关,守荥阳敖仓之粟,距汉兵……则天下可并”的结局。吴少将桓将军也曾进谏:吴王不应贪图一般城池,而应“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史记》《资治通鉴》等均载)。可惜吴王未曾采用。至吴、楚等七国反时,汉主将周亚夫抗命舍弃救助梁国,“绝吴、楚兵后,塞其饷道”,从而大破敌军。

到东汉末年,仍然可以从曹操等人身上找到“据敖仓”以实现自己战略意图的史实。

在漕运中转上,直至东汉时期敖仓依然担当着重要角色。

例如,据《东观记》记载,永初七年(113年),“滨水县彭城、广阳、庐江、九江谷九十万斛,送敖仓。”以每船可运载400到500斛计算,运送这九十万斛粮食到敖仓大概要用2 000艘船,可见敖仓的规模以及围绕敖仓而形成的水陆运输网络之庞大。

只可惜,定都洛阳的东汉较之定都长安的西汉而言,其战略中心发生了转移,“以关中制山东”的国策也随之发生变化,加上其它国家级仓库的陆续建设,敖仓的地位日渐降低,甚至废置。

1.2 太仓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 年),“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武库、太仓。”(《资治通鉴》)其壮丽程度及规模之大,一度让刘邦在初见它时有“甚怒”的表现。萧何解释说现在建大一点有益皇家威严,而且后世子孙也不必再费财力进行扩建,即“无令后世有以加也”,才令刘邦满意,由此可想见太仓之大。

文景之治时期,汉朝经济复苏,太仓积储充实。

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廪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史记·平准书》

《汉书·贾捐之传》和《三辅黄图》也都有“太仓之粟红腐而不可食”的记载。

当然,太仓除了指萧何在长安附近建造的超大粮仓之外,它还可能统称直属中央的所有粮仓。例如徐天麟在注释“荥阳有敖仓”时,引用《汉书音义》的说法:“敖本地名,临河有太仓。”可知“敖仓”后来也有“太仓”之称。

1.3 京师仓

京师仓又称华仓。建于汉武帝时期,根据考古发现,其仓城前身可追溯到秦惠文王时期得之于魏,前称阴晋后称宁秦的战国古城。它是西汉用于漕运中转的又一重大仓储设施。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为解决漕运关东粮食到长安时水道曲折回远,“时有难处”的问题,时任大司农郑当建议“穿渭为渠”,开凿从长安到华阴黄河口的三百多里直渠,不仅有利于漕运,还可以灌溉沿途一万多倾民田。汉武帝以为然,随后“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史记·河渠书》)据考古工作者的考证,京师仓位置正当漕渠渠口。

京师仓旁还有函谷关西通长安的大道经过,由此推测:它的选址充分考虑到了水运和陆运通道的便利性,仓、道结合,极大地提高了仓配和运输效率。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京师仓进行了正式挖掘,并于1990年出版发行了《西汉京师仓》一书,较为系统的介绍了京师仓的阶段性发现和研究成果,可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1.4 甘泉仓

甘泉仓,具体修建年代待考。汉武帝时,因云阳(今陕西淳化)甘泉通直道,交通便利,又南邻长安,北靠边境,在此重修的甘泉宫与未央宫一样成为汉代帝王的长居之所,云阳也成为重要的皇家祭祀中心和第二政治中心,甘泉仓便修建于此。因为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交通条件,甘泉仓的积粟在供给军需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令民能入粟甘泉各有差,以复終身,不告緡。他郡各輸急處,而諸農各致粟,山東漕益歲六百萬石。一歲之中,太倉、甘泉倉滿。邊餘谷諸物均輸帛五百萬匹。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史记·平准书》

甘泉仓与太仓并列,可见其地位与规模。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在级别上甘泉仓虽是国家级大仓,但仍稍逊太仓一筹。汉代中央统管仓储的最高长官为位列九卿的大司农,大司农下又设太仓等五令丞,太仓最高长官为太仓令,而甘泉仓最高长官为甘泉仓长,“长”低于“令”。

1.5 其它中央直属大仓

除以上介绍的几座核心仓之外,仅在长安附近就另有多座直属中央的粮仓。例如,长安以西、渭水以北建有“重点工程”细柳仓和嘉禾仓。《三辅黄图》记载:“细柳仓、嘉仓,在长安西、渭水北。古徼西有细柳仓,城东有嘉仓。”对此,王应麟考注说:“在长安西渭北石徼,西有细柳仓,东有嘉仓,初建一百二十楹。”初建第一期就有120间库房之多,更是进一步说明了其仓储规模。

实际上,汉宣帝曾发诏令:“丞相以下至都官令丞上书入谷,输长安仓。”(《汉书·宣帝纪》)照此推测,西汉时,长安地区的各个中央或国家级大仓已然形成协调统一、管理有序的仓储系统。西、东两汉交替之间王莽建议在长安修“常满仓”、又“为大仓”(《汉书·王莽传》),可能再次扩大或补充了长安的仓储系统。

2 郡国仓

西汉郡、县两级机构以及汉天子所封的诸侯属地均有常设之仓。郡国仓中最著名的当属齐太仓和吴太仓。《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录了文帝时期齐太仓长淳于意的事迹;《封泥汇编》“汉官印封泥”中则录有“齐太仓印”与之佐证。《汉书·枚乘传》、《续汉书·郡国志三》等文献则记录了吴王建在海陵的吴太仓的简要情况。

另据王子今先生的统计,文献或其它史料中有明确记录的汉代郡国(县)仓还有以下诸处,见表1。

表1 有明确记录的汉代郡国(县)仓

一方面,那些西汉分封制下的地方粮仓,曾是西汉早期诸侯势力对抗中央政权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仅《汉书》和《后汉书》中对开郡国仓以“贷种、食”,赈济灾害的记载就多达数十条,分布各地的地方仓库显然是两汉时期中央政府调运粮食、调整国民经济、稳定社会生活的重要工具。

在职官设置上,一般而言,郡国仓的最高长官为仓长,辅以仓丞,管理郡国仓的收纳支出等各项具体业务,其直接上级为“中央干部”大司农。但从地方上而论,郡太守为一郡之长,对本地粮仓有一定管辖权,其下设仓曹椽和仓曹吏,主管郡仓事务,直接对郡太守负责。据《金石萃编》之《苍颉庙碑》的描述,仓曹吏有左、右之分,位在掾之下。其它见于记载的郡国仓官员还有“不入长吏之列”的仓啬夫等。

3 河西屯戍仓

关于汉代的屯戍仓,虽然传世的文献少有涉及,但从不断出土的简牍材料来看,它们应当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仓储体系。我们以材料较为丰富的居延地区为例做简要介绍。

3.1 屯戍仓的建制与布局

汉代边防的高级军事长官为都尉,最高等级的屯戍仓建于都尉所驻城内,称都尉仓或城仓,负责整个都尉府所辖属吏、戍卒的后勤补给,为总储仓。其管理人员职位由高到低大致分为:仓长、仓丞、仓掾、仓曹、仓令史、仓啬夫、仓佐等。都尉下有候官,各候部设有候官仓,为屯戍仓的次总储仓。候以下各部又设部仓、燧仓等,但根据实际需求并不是每燧都设有粮仓。一般而言,一个都尉所辖区域有五个左右的大粮仓和若干小型粮仓组成,形成由点及面、逐级铺开、布局严谨的仓储体系,有效保证了各项军需补给。

另外,因为汉代代田法的颁布与实施,边境粮食生产得到有效提升,代田仓、斥胡仓等屯田仓也随之出现,由仓监、都丞、亭长等专吏管理,在屯戍系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3.2 屯戍仓的形制和建筑特点

从考古发现来看,屯戍仓的形制与普通仓类似,无外乎仓、窖两大类。但由于其特殊性,屯戍仓的军事特点也有明显的体现。

它们或建于大道旁:例如玉门关外有一处屯戍仓遗址(很可能是玉门都尉仓级别),仓长560尺,其围墙分内、外两层,仓墙高大、坚厚,只在高处留有几个孔穴用以流通空气,四角建有碉楼,防卫功能显著,即使现在看来依然气势非凡。或建于河道边:例如居延遮虏仓,就“其下有河”。这种做法显然是综合考虑了仓库防火、物资运输、防卫防范等多方面因素后的慎重选择。

窖储的方式传承已久,汉代出土的遗迹中以圆形粮窖为主,其布局合理、排列整齐,通风、排水等设施构建独特,技术高超。

3.3 屯戍仓的管理

鉴于其军事属性,屯戍仓的管理较之普通仓更加严格,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严格管理粮食出入。粮食入仓先要登记,记明数量、时间、相关人员及运输工具等明细,继而上报主管部门以备核查,然后再形成文书,用于上报下行。粮食出仓则要先确定发放对象,记明时间和发放对象单位、数量等信息,然后下发发放通知,领用方凭通知文书领取粮食,仓库管理人员核验文书和必要的“封符”后进行发粮,最后行文上报主管部门备案,可谓严肃、缜密。

二是严格防范偷盗等行为。汉代特别注重屯戍仓的安全,要求“一日一夜”即昼夜不停的巡视仓库,并记录和上报巡视情况。若巡视不利造成损失,会视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对防盗、捕盗有功者,则予以相应奖励。

三是重视各类审核。主管部门对各级屯戍仓的审核十分重视,不仅对出入仓等各类文书随时核验,还会定期在“会月”“会日”对各仓进行账、实相校,以评判优劣等级,进行奖惩。

4 农官属仓

水衡、少府、太僕、大農,各置農官。——《汉书·食货志》

两汉时期,除了主管农业和财政的大农系统外,中央其它各级部门也都各自设有农官,边境地区还特设农都尉官,主要负责经营各地公田和边境屯田。既然如此,我们可以推测这些农官管辖之下,也必建有仓储设施来存储各类收获。

5 私人仓与商业仓

除了各级官方粮仓之外,汉代的私人仓和商业仓应普遍存在,且数量不少。

5.1 私人仓

故宫博物院中藏有刻有“私仓”字样的汉印,据罗福颐等学者考究,这些“私仓”或指皇亲国戚或诸侯之自有仓。《续汉书·百官志》载有“太子仓令一人,六百石,主仓谷”的语句,说明太子拥有私仓且级别较高。《封泥考略》有“长信仓印”的记录,说明作为太后或太皇太后居所的长信宫也有自己的仓库。而作为掌管后宫的皇后,其私藏之处自然也不可或缺。

汉代鼓励有能力者捐助官仓或救济灾民。例如,汉成帝时,会给予“入谷物助县官振赡者”优惠补偿;汉桓帝时,曾宣布:“若王侯吏民有积谷者,一切贷十分之三,以助廪贷。其百姓吏民者,以见钱雇直。”(《后汉书·桓帝纪》);汉武帝时,有“举吏民能假贷贫民者以名闻”“吏民有振救饥民免其厄者,具举以闻。”(《汉书·武帝纪》)等的记载……这都间接说明了汉代吏民大户中私仓的存在。

再往“基层”看,真正的民间仓库也见于各类史料:《四民月令》中讲述了大雨前要求居民储备好“米谷薪炭”,以备道路不通的案例;《九章算术》和《西京杂记》中则有计算汉代私人储米的题目或故事;汉代大量保留至今的画像和出土的陶仓模型也说明了私仓在民间的普及。

5.2 商业仓

上一期中我们介绍的宣曲任氏因“独窖仓粟”而起,以此“富者数世”即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商业仓的存在。

漢興,海内為一,開關梁,馳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史记·货殖列传》

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汉书·食货志》

事实上,随着汉代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很多商业仓储也随之发生了质的飞跃,汉朝因存储各类物品“殖货”发家的商人大有人在。除了日常消费和稀缺、贵重物品外,甚至存储丧葬用品也能致富:“茂陵富人焦氏、贾氏,以数千万阴积贮炭、苇诸下里物。”(《汉书·酷吏传》)而政府也为商业仓储的发展提供了直接条件,西汉城邑中建有专门的商业市场,市场内专门设有“栈”或“廛”,即商人临时存储待售、待运货物的小型仓库设施。而《盐铁论》中记载汉武帝曾“开委府于京师以笼货物”,则进一步表明了官营商业仓储的发达程度。

6 汉代仓储思想

汉代的仓储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仓储思想家。

贾谊在汉初写下了著名的《论积贮疏》,提醒统治者重视仓储,指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把重储思想提升到更高的层面。

主张“贵粟重储”的晁错写下了《论贵粟疏》,指出“粟者,王之大用,政之本务”,建议统治者“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

曾任治粟都尉和大司农的桑弘羊则继承和发展了管子的“轻重”思想,主张“执准守时,以轻重御民。丰年岁登,则储积以备乏绝;凶年恶岁,则行币物,流有余而调不足也。”他建立了平准、均输制度;他认为商品流通可以“均有无而通万物”,推动了官办商业仓储的发展;他的一些辩论被编成了《盐铁论》,促进了政府、社会对仓储的重视。

耿寿昌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提出了建立常平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它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最重要的仓储制度之一,几经兴衰,影响千年。

陆贾、仲长统、王充、董仲舒、王符、崔寔等人也就自身对仓储的认识和见解阐述过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不管正面或负面的,无论直接或间接的,无疑都对汉代的仓储发展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限于篇幅,我们不做逐一介绍。

另外,关于汉代仓储设施的具体形制问题,现有的文献或考古资料中已有较多涉及,在此我们也省略不提。

猜你喜欢

甘泉太仓汉书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支部联建润“甘泉”
“我为太仓写首诗”全国现代诗创作大赛获奖名单
走近岭南大儒
悬梁刺股
易筋经(九)
易筋经(八)
被皇帝逼出来的“学霸”
我的第二故乡
巧用一条线解决一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