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课改、新教材背景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以“气象灾害”中的洪涝灾害为例

2022-07-31江西汪艳英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气象灾害洪水案例

江西 汪艳英

(作者单位: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实验中学高中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的地理实践力素养,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意志品质和能力,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思考和归纳,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重视问题式教学,改变教学方式,可以采用案例探究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进而总结答题规律,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

一、改变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探究教学方式

“案例探究”教学模式是将高中教学中人文地理的重要载体——案例,作为探究的主要对象,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与其他成员充分合作探索并领悟基本的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视域下,教师如何选择课堂教学的探究案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案例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本文从案例探究的实践和反思入手,分析了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在气象灾害——以洪涝灾害为例这一节的知识点中,基于对洪涝灾害的产生原因和洪涝的防控措施,笔者设计了以下案例:

【案例1】城市洪涝是城市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金奈是印度的第三大商业和工业中心,但是金奈平均海拔160米,中心城区海拔仅6.7米,基础设施落后,洪涝多发。

结合案例,小组合作探究金奈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

【展示】金奈的经纬度地理位置示意图和金奈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图略)。

(小组合作,结合课本及身边实例完成成因分析,利于小组合作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培养。)

【解题分析】从材料信息得知,平均海拔160米,海拔仅6.7米,基础设施落后,分析形成的原因。

【答案】(1)从自然地理角度:①地形:低平、排水问题;②经纬度:夏季台风,降水量及强度;③海洋:顶托作用,排水问题。

【总结规律】(1)自然原因:

①“水”“热”在数量和强度上向某一“极端方向”发展;②充分地利用“整体性原理”和“水平衡原理”——来水(气候)、排蓄(地形、水系)、自然调蓄(河湖、植被、土壤、湿地)等。

(2)人为原因(改造或利用自然因素,向“水平衡”的反向发展):

①主要是对河湖、地形、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的改造利用;②聚落规模、经济发达程度影响受灾程度。

【总结】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

(1)自然原因:

主要受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响。

①从气候因素看,洪涝灾害集中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强度大、大量冰雪快速融化、冰凌堵塞河道;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②从地形因素看,洪涝主要分布在沿河、沿海的地势低洼地区。洪水的形成还与流域的汇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有关。

(2)人为原因:

毁林开荒,减少地面下渗,增加洪水发生概率,造成水土流失、淤塞河道、减少湖泊及水库库容,加剧灾害程度;围湖造田直接降低湖泊调节洪水的能力;过度抽取地下水引发地面沉降,造成排水不畅;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不完善。

【案例2】城市洪涝是城市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金奈是印度的第三大商业和工业中心,但是金奈平均海拔160米,中心城区海拔仅6.7米,基础设施落后,洪涝多发。

列举金奈在减轻洪涝灾害方面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

【展示】金奈的经纬度地理位置示意图,金奈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金奈1980年和2010年湿地和已开发区域面积变化图。根据商业和工业中心,基础设施落后,金奈1980年和2010年湿地和已开发区域面积变化图显示多条河流。(图略)

【答案】运用气象卫星,加强对暴雨等异常天气的监测和预报;修建水利(水库)基础设施,加大城市的排涝能力;增加人工湿地和植被面积,增加调洪蓄洪能力;城市建设铺设渗水路面,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控制城市开发规模,进行合理城市规划。

【总结】①从原因出发,突出措施的针对性。

控来水:通过水库、湖泊、植被、湿地、调水工程等调蓄水的时间和季节分布。

控排蓄:改造利用地形、水系、下垫面等。

②一般从灾前准备、灾中救助、灾后重建三个阶段给出措施。

③一般从个人与社会两个角度给出措施。

【案例3】结合2021年5月16日干旱等级分布图和海南水系图(图略),根据视频材料,结合图示,分析海南夏季旱灾严重的原因。

【展示】视频:海南省高温天持续,多地旱情报道。

【答案】自然原因:海南为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进退异常影响,副热带高气压带停滞,影响海南的时间长;持续高温天气,蒸发旺盛;中部为山地,西部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岛屿面积小,河流短小湍急,蓄水能力差。

人为原因:适合建设水利工程的区位少,难以充分发挥水库等的调蓄作用;不合理的工农业发展破坏植被、土壤、湿地等,使自然的调蓄能力减弱,蓄水量下降;夏季农作物的生长、播种需水量大,加剧水的供需矛盾。

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开展案例教学不但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能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高中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围绕地理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设计恰当的情境,提出反映地理学科本质和地理学科思想的问题,通过活动开展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引发学生的深度探究与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方式上,要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和形成过程的要求与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注重地理实践,创设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生活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思考、学会行动。

二、改变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方式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在地理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参与式教学中常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常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往往流于形式。因此,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这种学习方式的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做好小组组织建设,增强小组合作意识是基础;把握合作学习时机,精心设计小组学习任务是重点;调控合作学习过程,检测评价并汇总学习结果是关键。讲解灾害防避措施时,笔者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指导学生自学,找到洪水和洪涝灾害的区别

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1.洪涝灾害的主要类型

暴雨洪水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洪水,由较大强度的降雨形成山洪强降雨后,山区溪沟中发生暴涨、暴落的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雨量集中、破坏力强等特点,常伴有泥石流、山体滑坡、塌方等灾害融雪洪水主要发生在高纬度积雪地区或高山积雪地区冰凌洪水由于河道中的某一河段由低纬度地区流向高纬度地区,在气温回升时,低纬度河段上游先解冻,而高纬度仍在封冻,上游来水和冰块堆积在下游河床,形成冰坝,造成洪水泛滥,另外,河流封冻时也可能产生冰凌洪水溃坝洪水大坝或水库突然决堤、溃塌而造成的洪水

2.洪水和涝渍的区别

类型洪水涝渍实质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泛滥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出多发期(区)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蒸发弱、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地区分布纬度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地形区江河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地势低洼地区

(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本部分,小组合作探究找到洪涝灾害的防避措施(提示:可以从社会层面及个人层面考虑)

1.社会层面: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严格控制乱砍滥伐行为,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建立统一的防洪减灾管理体制和抢险指挥管理系统;组织灾前水利建设与防洪减灾科技研究。

2.个人层面:洪水前了解地势及警戒水位,规划逃生路线,做好防灾救灾准备;洪水中向高处转移求救,借助救生设备或者漂浮物逃离;洪水后做好防疫,不吃腐败食物,饮用水要煮沸,力所能及参与灾后重建工作。

板书如下:

(三)课后自我梳理

类型在中国的时空分布原因分析影响措施干旱台风寒潮风沙

在教学主体上,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发展差异,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观念,尊重和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出发设计和展开教学。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之间的实际水平的分层差异,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有效实施分层教学。

三、善于小结,总结答题规律

(一)自然灾害问题的一般分析思路

(二)影响(危害)——规律总结

影响分别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角度阐述对经济的影响;从人身、财产安全、日常生活和各类基础设施等角度阐述对社会的影响;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次生灾害等角度分析对环境的影响。

危害从直接与间接两个维度归纳:

直接危害: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间接危害:洪涝还会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此外,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三)课堂小结——洪涝灾害的一般分析思路

四、重视问题式教学,培育地理学科素养

以“解决问题”为要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思维方式,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并能够由表及里、层次清晰地分析问题、合理表达自己的意见。依托现实生活创设情境,基于《课程标准》,设计地理问题。其中地理问题设计是关键,问题要有体验性、探索性。进行子问题循环探究、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并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案。解决问题是目标,方案要自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验证总结,展示成果,可以通过戏剧、作品、实验等方式呈现。最后验证总结成果、评价反馈,推广迁移到新的真实情境,解决新的问题。

本节问题探究如下:

1.洪灾与涝灾的区别,成因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洪灾和涝灾在我国的时空分布,成因及其影响有哪些?

2.我国洪涝灾害多发、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3.指导学生阅读课件展示的图表以及相关资料,思考洪涝灾害带来的危害?危害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依托情境解决地理问题,聚焦现实问题,选取现实问题,基于问题创设情境。不片面地追求知识覆盖,不脱离现实梳理知识。设置的问题要具备学科逻辑价值,切实关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材料呈现要突出学科元素,符合学科逻辑。倡导真问题、小切口、深挖掘。整个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基于情境展开自主思维,做到问题服务于素养、素材服务于问题,答案突出逻辑性和开放性。

猜你喜欢

气象灾害洪水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又见洪水(外二首)
喀什地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广东省气象灾害对冬种辣椒生产的影响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该做的和不该做的
筑起堤坝,拦住洪水
猛兽威力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