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康复训练指导对肺结核患者肺功能以及血气分析的影响
2022-07-30杨璐
杨璐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具有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病情复杂多变、临床复发率高等特点[1]。由于城乡人口流动加剧,导致其发病率显著上升,其可侵袭多种器官,其中以肺结核感染最为常见,其病理改变包括肺部出现渗出和干酪样坏死[2]。肺结核早期临床表现为患者出现低热、乏力、咳嗽、咳痰、咯血、胸痛、胸闷或呼吸困难等[3]。随着疾病的不断进展,肺实质和肺间质的不断破坏,导致肺组织破坏和坏死,而出现结构性肺疾病,如继发性支气管扩张、肺实变、纤维空洞性肺结核、结核性肺损伤等病理改变,其患者肺功能受损严重,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其直接影响着医患诊疗合作程度,及患者的预后[4]。目前抗结核药物主要用于临床治疗,但长期使用药物会导致明显不良反应,且不能修复受损的肺组织,对患者肺功能的改善作用有限。肺部康复训练作为一种新型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在提高机体活动耐力、减轻呼吸困难、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临床作用。有研究表明,肺功能与患者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早期临床治疗是减少患者肺功能损害的关键,但单纯的药物治疗无法满足患者康复需求,故改善患者肺功能和运动耐量,可改善其预后[5]。本文对此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在大连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结核部)就诊的60 例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 例。对照组中,男15 例,女15 例;年龄25~53 岁,平均年龄(43.26±1.62)岁。试验组中,男14 例,女16 例;年龄25~54 岁,平均年龄(44.14±2.7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中国结核病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肺结核诊断标准;患者均为首次得病,住院时间>2 周;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20~60 岁;无智力、听力、言语障碍,沟通能力正常;患者自愿参与研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存在精神系统疾病患者;存在恶性肿瘤患者;存在药物和酒精依赖患者;存在有其他肺部疾病患者;存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存在肝肾功能异常患者;存在多种慢性病患者;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临床常规康复方法,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肺部康复训练指导干预。①呼吸练习:引导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左手放在腹部,右手放置在胸前,嘴部处于闭合状态,通过鼻进行深吸气,胸部保持不变,同时右手施加压力使腹部充气,然后利用嘴唇慢慢呼气,同时用力按压腹部,尽量排出肺部空气。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约为1∶2.5,10 min/次,5 次/d。②加强呼吸体操训练:具体包括放松呼吸、站立呼吸练习,患者手臂抬起时吸气,双手紧握时呼气,伸直下肢时吸气,弯曲下肢时呼气;伸展上肢时吸气,双手按压腹部时呼气;抬起头时吸气,放松时呼气;站立姿势时吸气,蹲姿时呼气;训练3 次/d,10~15 min/次。③有氧运动训练:下肢肌肉锻炼包括行走和爬楼梯,是运动的主要部分。患者行走时上肢尽量前后摆动,使其与躯干的最大夹角达到60°,根据患者个人情况,临床可以逐步增加其快走速度,以及增加有氧电动自行车的训练,若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可以将2.0 kg 哑铃举过肩。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时,停止训练。患者的运动时间可以由15~30 min/d 逐渐增加到40~60 min/d,根据其体能可以选择一次完成或分阶段四五次完成,间隔时间不定,运动频率为4~6 d/周。④有效咳痰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地咳嗽和排痰训练,指导其尽量坐直,患者深吸后双手压腹,身体微微前倾,持续咳嗽,同时收缩腹肌,以利于排痰,5 次/d,10 min/次。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肺功能指标及临床依从性。根据美国胸科学会的指南,分别于干预后测定患者血气分析指标PaO2和PaCO2。用肺功能测试系统检测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临床依从性判定标准:依从优秀:患者坚持训练3~4 次/d,10 min/次及以上,充分掌握唇缩呼吸和腹式呼吸锻炼;依从良好:患者锻炼2 次/周及以上,仅掌握其中一种呼吸方式;依从较差:患者从不训练,未按标准进行两种呼吸方式训练。依从优良率=(依从优秀+依从良好)/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及肺功能指标比较试验组患者的PaO2(82.66±0.36)mm Hg 高于对照组的(72.51±0.39)mm Hg,PaCO2(46.33±0.56)mm Hg 低于对照组的(59.27±0.51)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75.14±1.83)%、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75.66±0.36)%均高于对照组的(70.59±1.92)%、(67.51±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及肺功能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及肺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依从性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临床依从优良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依从性比较[n(%)]
3 讨论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其通过呼吸道传播。通常患者很容易产生耐药性,其可以由先天性耐药菌发育形成,也可以在患者体内由于抗结核药物的乱用而迅速产生[6]。临床上多用药物治疗,可缩短感染期,降低死亡率和感染率。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抗结核杆菌药物要规律、全过程的早用、联用,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得到有效控制,但其疗程长,不良反应多,疗效降低,临床上很容易复发,患者恢复缓慢,免疫力下降,生活质量下降[7]。近年随着肺部康复训练的发展,其康复训练的效果,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其能有效改善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其肺功能损害程度,提高运动耐力[8]。呼吸功能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肺功能,其有利于改善气体交换,改善呼吸肌张力[9]。呼吸功能训练能增加患者膈肌活动度,改善肺通气,减轻呼吸肌功能丧失[10]。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能促进呼吸肌收缩。患者采取卧位,缓慢深吸气使腹部肿胀,几秒钟后呼气。肺结核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引导其快速有效地咳嗽,将粘附在支气管壁上的痰冲出,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肺结核术后患者伤口疼痛不能咳嗽,呼吸道被痰阻塞,采用雾化吸入来降低痰液粘度,用双手按压伤口以减轻疼痛[11]。采用呼吸功能训练效果良好的原因是,患者通过全身运动,即肢体活动、平板运动训练等,能显著增加肌力,提高其运动耐力,又能改善其肺通气功能,促进肺功能的改善;同时,通过呼吸功能训练,即人工呼吸阻力训练和全身呼吸体操,可显著提高患者肺泡通气量,增强肺功能,并可以充分调动患者的协调性,有利于提高康复效果[12]。
综上所述,肺部康复训练指导干预对肺结核患者的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以及血气分析指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