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莫三嗪应用于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2022-07-30朱磊
朱磊
癫痫俗称羊癫疯,是神经内科中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是因为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短暂性脑功能异常。目前临床还没有明确癫痫的发病机制,目前公认的发病机制是神经细胞电生理异常理论,患者在发作时从癫痫病灶中出现大的突触后电位,启动了负反馈机制,并致使细胞膜出现过度去极化,且长时间持续这种状态,以防止日常电位扩散所致[1]。癫痫能够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目前中国癫痫病例已经达千万人次,我国癫痫发病率在7‰左右,且大多数都是活动性癫痫,癫痫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感觉障碍、语言障碍、意识障碍、精神障碍、运动障碍,这种疾病需要进行长时间治疗。癫痫发作时,患者会出现突然猝倒、失神、意识障碍、肌肉僵直等多种症状,一般癫痫发作持续时间较短,患者癫痫发作之后会恢复正常[2]。但是如果癫痫频繁发作,将会对人体神经功能造成损伤,且如果患者突然发作时容易出现意外,对患者个人生活、工作、心理等都存在负面影响。临床治疗癫痫的方式主要是药物治疗,用药原则是规律、持续用药,且主要进行单独用药治疗,联合用药为辅助手段。通常癫痫患者为婴幼儿或者老年人,这两类癫痫疾病人群的癫痫发作频率比较高,因此对用药安全性的要求也更高,而选择何种药物开展治疗才能获得更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对患者疾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3]。本研究主要分析拉莫三嗪应用于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 年1 月~12 月本院收治的78 例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各组39 例。参照组:男20 例,女19 例;年龄最大60 岁,最小16 岁,平均年龄(44.63±2.13)岁;病程最长15 年,最短2 年,平均病程(6.63±1.96)年;体重最大75 kg,最小46 kg,平均体重(52.32±1.32)kg。实验组:男19 例,女20 例;年龄最大62 岁,最小17 岁,平均年龄(44.55±2.11)岁;病程最长14 年,最短1.5 年,平均病程(6.49±1.88)年;体重最大76 kg,最小45 kg,平均体重(52.42±1.29)kg。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均根据癫痫相关诊断标准确诊;②患者癫痫疾病病程>6 个月;③癫痫发作频率为>4 次/个月,且最近3 个月之内癫痫发作率稳定;④不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或者变性疾病者;⑤均对本次研究了解并签署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存在心肺肝肾等严重功能障碍者;②治疗依从性差无法遵从医嘱规律用药治疗者;③精神疾病者、情感障碍者;④同时服用拉莫三嗪相互作用的药物者;⑤既往3 个月有参与拉莫三嗪或者同种类药物的实验者;⑥无法坚持本次研究中途退出者。
1.3 方法
1.3.1 参照组 采取丙戊酸(湖南省湘中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0873,规格:0.1 g×100 片)治疗,根据患者的体重15 mg/kg 或600~1200 mg/d(分次服),初始剂量为5~10 mg/kg,用药1 周后逐渐增加药物剂量,直到病情被控制为止。注意每日用量>250 mg时,应分次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最大量一般为<30 mg/(kg·d)。连续治疗12 个月。
1.3.2 实验组 采取拉莫三嗪(三金集团湖南三金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0596,规格:25 mg×48 片)治疗,初始1 周的剂量为12.5 mg/次,2 次/d,之后调节患者的药物服用剂量,增加为100 mg/次,最大剂量为200 mg/次,2 次/d。连续治疗12 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疗效 判定标准:控制:患者在6 个月内癫痫没有发作,发作频率下降100%;显效:患者的癫痫发作频率下降幅度>75%;有效:患者的癫痫发作频率下降50%~75%;无效:患者的癫痫发作频率下降幅度<50%。治疗总有效率=控制率+显效率+有效率。
1.4.2 癫痫控制效果 采取国际通用癫痫发作评价标准评价:1 分:患者不存在任何的抽搐现象或者疾病发作现象;2 分:患者不存在抽搐现象,但是存在一定的疾病发作现象;3 分:患者癫痫发作次数≤3 d/年,不对其先兆发作现象进行严格区分;4 分:患者癫痫发作次数在4 d/年左右,相对应的发作频率减少幅度>50%;5 分:患者抽搐发作频率减少<50%;6 分:患者抽搐发作的频率并没有减少,甚至有增加现象。完全控制:1 分;部分控制:2~4 分;控制不理想:5~6 分。癫痫控制有效率=完全控制率+部分控制率。
1.4.3 癫痫发作次数、癫痫控制时间 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用药治疗之后的癫痫发作次数、癫痫控制时间。
1.4.4 不良反应 包括腹泻、胃肠道痉挛、恶心或呕吐、嗜睡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 两组癫痫控制效果比较 实验组的癫痫控制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癫痫控制效果比较[n(%)]
2.3 两组癫痫发作次数、癫痫控制时间比较 实验组的癫痫发作次数少于参照组、癫痫控制时间长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3 两组癫痫发作次数、癫痫控制时间比较 ()
表3 两组癫痫发作次数、癫痫控制时间比较 ()
注:与参照组比较,a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癫痫的产生可能是因为大脑生长发育时期遭受到不恰当的外来损害,导致大脑可塑性遭到破坏,从而导致癫痫疾病产生。癫痫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突然发作的全身强直性痉挛,某些患者则有可能表现出流口水、短暂呆愕、做咀嚼或者紧纽扣等动作,并且发作时间可持续数秒或者数分钟。癫痫这种神经系统慢性疾病在我国中极为常见,有关数据统计,我国近5 年来活动性癫痫的发病率已经高达50%,每年都有不等数量的患者产生癫痫症状[4]。癫痫的病程极长,易反复发作,对患者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情节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有研究认为,癫痫的产生与离子通道、神经递质以及神经胶质细胞等改变存在一定相关性[5]。目前临床治疗癫痫的方式主要是药物治疗,一般70%~80%的癫痫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之后其疾病能够得到控制,但是其中有20%~30%的癫痫患者属于难治性癫痫疾病,此类患者不仅遭受疾病所带来的折磨,在病情发作的时候常常会遭遇他人异样目光,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严重危害,导致患者出现一定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工作与生活[6]。因此必须采取更有效的药物对癫痫患者实施治疗,改善治疗效果及提高生活质量。
丙戊酸是临床上常用到的一种抗惊厥药物,其可以抑制肝脏细胞色素的P450 酶,降低患者神经元兴奋性,促使机体氨基丁酸合成与分解速度加快,以此获得明显的抗惊厥果。此外,丙戊酸可以促使人体血液浓度增大,以此延长药效半衰期。有关研究显示,丙戊酸用于治疗癫痫疾病,特别是对于失神、失去张力、肌阵挛、强直-阵挛类的癫痫,能够发挥出更有效的治疗效果[7-9]。但临床实践发现,单独服用丙戊酸容易引起多种不良应,会显著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整体疗效欠佳。
拉莫三嗪是一种笨基三嗪类抗癫痫药物,其可以缩短海马神经兴奋时间,有效降低丙谷氨酸与天门冬氨酸的水平,同时可以对钠离子(Na+)内流情况进行抑制,还能够抑制动作电位爆发,有效降低患者癫痫发作次数[10-12]。有关研究发现,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疾病的药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面:①拉莫三嗪可以通过Ⅱa型Na+通道,确保细胞膜性质的稳定,对细胞异常放电进行有效抑制;②可以抑制电压门控制通道,以此来控制异常放电,拉莫三嗪不但可以抑制谷氨酸的释放,同时还可以控制谷氨酸诱发动作电位的爆发;③能够稳定突出前膜性质,避免谷氨酸内兴奋性地质释放太多[13-15]。另有研究发现,拉莫三嗪在服用之后不会受到食物的影响,通过口服之后能够快速的被肠道完全吸收,其具有的生物利用度高,不仅不会对患者的认知功能造成影响,还可能提高其认知功能[16-18]。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的癫痫控制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的癫痫发作次数少于参照组、癫痫控制时间长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控制癫痫症状,减少患者的癫痫发作次数,且不会导致患者出现太多的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性高,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