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上丝绸之路”建设视角下中俄贸易路径的开拓研究
2022-07-29刘新霞
刘新霞
(1.河北工程大学 文法学院,河北邯郸 056038;2.白俄罗斯国立大学 文化传播学院,白俄罗斯明斯克 220071)
一、引言
2017年5月,俄罗斯驻中国大使明确提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设想,同年7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时任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时表示要开展北方海航道的建设,同时中方致力于与俄方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以此来落实好两国的贸易互联问题。“冰上丝绸之路”是指通过北冰洋向欧洲开辟的北方海航道,它穿越北极圈,连接北美、东亚和西欧三大经济中心,是连接东北亚和西欧最短的海上航线。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北冰洋的冰川不断融化,客观上提升了“冰上丝绸之路”的航运价值。另外,北冰洋海域资源丰富,俄罗斯、加拿大、丹麦等国为了获得北冰洋的资源使用权而产生了一些领海争议。目前,大部分北冰洋的领域处于俄罗斯控制中,但是这些北冰洋领域大多数都是冰川,多为冻土,因此无法进行开采。纵然如此,北冰洋地区仍然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而“冰上丝绸之路”穿过北冰洋连接北美、东亚和西欧,必然能够为中俄两国带来更多经贸合作交流机遇,进而提高两国贸易交易效率。
二、以基建合作为基础
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中俄两国要以基建合作为基础,加强支点港口建设。基础设施及支点港口建设能够有效激发中俄 “冰上丝绸之路”发展活力,进而为两国经贸合作交流奠定坚实基础。
(一)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合理的基础设施规划,中俄经贸合作交流能够更为顺畅便捷。2020年,俄罗斯出台了《俄联邦北极地区国家政策》,计划将北极地区资源纳入国家经济发展层面,以此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在北极地区开通有利于国际合作的海上航道。俄罗斯之所以会提出这一国家战略,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美欧的经济制裁。2017年8月,美国政府宣布对俄罗斯进行制裁,禁止美国任何企业支持俄罗斯的海上开发项目。在此背景下,2018—2020年,俄罗斯在“冰上丝绸之路”北方海航道项目陆续投入45亿卢布,充分展示了俄罗斯开发北方海航道的决心,同时,俄罗斯邀请中国共同建设“冰上丝绸之路”北方海航道,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双方要以基础设施合作为主。[2]
目前,中俄在“冰上丝绸之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正在有序推进。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两国的国际贸易合作与交流也更为高效和多元,一方面能够带动俄远东楚克奇和马加丹偏远地区包括俄罗斯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能够提高中俄经济发展活力,为两国人民带来大量就业机会。目前,中国90%进出口货运量都是经由海上运输,而“冰上丝绸之路”将为中国上海以北港口至欧洲西部北海、波罗的海等港口开通一条新的海上运输通道。“冰上丝绸之路”一旦开通,将比中国传统的经由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的海运航程减少5100英里路程。此外,从气候条件分析,“冰上丝绸之路”能够完美地避开季风对海上运输的威胁,成为一条安全的海运航道。[3]
在中俄进行“冰上丝绸之路”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中,要加强对北方海航道的科学考察,充分研究北极气候变化及其对“冰上丝绸之路”国际贸易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中俄两国要鼓励北冰洋周边国家积极参与改善北方海航道运输条件,同时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到北方海航道基础设施建设中。此外,“冰上丝绸之路”北方海航道基础设施建设必然涉及技术支持层面内容,如采用核动力破冰船解决“冰上丝绸之路”北方海航道冰川问题。两国应精诚合作,投入更多的技术和人力、物力、财力,为建设好“冰上丝绸之路”、真正提高北方海航道航运价值作出积极贡献。
(二)支点港口建设
中俄两国开展支点港口建设具有一定的合作基础。首先是政治基础。目前,中俄两国都非常重视“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俄罗斯方面,在《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战略》中,将北方海航道即“冰上丝绸之路”界定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之一。中国方面,在《中国的北极政策》中指出,中国需要应用北方海航道来拓宽贸易交易市场,作为贸易交易大国和能源消费大国,北方海航道涉及的能源资源及经济效益巨大,中国有必要和国际社会一起参与到北方海航道的合作建设中去。其次是经济基础。俄罗斯方面,作为油气大国,油气资源在俄罗斯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市场需求巨大,俄罗斯的油气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随着油气开采力度不断加大,俄罗斯亟需拓展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在此背景下,“冰上丝绸之路”支点港口建设可谓正当其时。中国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油气的市场需求巨大,因此,“冰上丝绸之路”支点港口建设有利于中国改善油气资源不足的现状。
所谓支点港口,是指海外的固定补给点及贸易交流支撑点。在北方海航道建设过程中,由于北极地区气候环境恶劣,要想建设好“冰上丝绸之路”,中俄两国必须做好支点港口规划和布局,积极开展交流合作。
首先,要充分利用好俄罗斯原有的、良好的支点港口建设基础。俄罗斯在北极地区建设过大量军用港口,如库尔曼斯港。虽然这些港口年久失修,进行国际贸易的价值有所下降,但这些港口一直有居民居住,具有良好的建设基础。其中,库尔曼斯克是北极沿岸的不冻港,该港口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中俄在进行支点港口建设合作中,应主要以这样的不冻港作为合作考察对象。其次,要做好支点港口选择工作。支点港口选择主要从地理位置、开发潜力、自然条件等角度进行评判分析,包括支点港口的气候条件及港口战略价值及支点港口建设布局等,以建设出更为高效的贸易交流航道。[4]一般来说,支点港口最好是不冻港,这样港口就不会受到冰川威胁,进而为过往船舶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以产业合作为核心
加强北极地区能源工业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合作。通过能源工业产业合作及文化旅游产业合作,有效提升中俄两国在北极地区开展贸易合作的积极性。
(一)能源工业产业合作
位于北极圈内的俄罗斯亚马尔天然气项目是“冰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该项目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与俄罗斯合作的首个大型能源合作项目,其天然气可采量为1.3万亿立方米,油气可采储量为6000万吨。未来,亚马尔天然气项目将建成三条年产量550万吨的LNG生产线,年产油气资源达到1650万吨。中俄两国在亚马尔天然气项目合作中,积极应用新科技,大幅提升了两国的合作效率,如应用AI技术有效开展能源勘测。图1为2019—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及规划,由图1可知,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由2019年的510亿元增至2020年的1500亿元,预计2025年、2030年将达到4000亿元和10000亿元。[5]
图1 2019—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及规划
另外,中俄在进行“冰上丝绸之路”能源工业产业合作中还涉及俄罗斯北部沿海地区的另外两个液化天然气项目。一是北极-2天然气项目,该项目位于俄罗斯北极格丹半岛,是俄罗斯继全球规模最大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之后,在偏远北极地区开发出的第二个大型天然气项目。北极-2天然气项目天然气储量为2350亿立方米,同时拥有约900万吨的液体烃类,该项目的开发能够有效促进中俄贸易合作交流。二是俄罗斯计划在北部沿海地区建立伯朝拉液化天然气项目,该项目天然气储量初步估计在1650亿立方米左右。在北极-2天然气项目及伯朝拉天然气项目支持下,中俄的“冰上丝绸之路”能源工业产业合作必将更为高效多元,进而为中俄创造更多贸易交流机遇,有效满足中俄两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二)文化旅游产业合作
第一,中俄开展北极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必须加强对“冰上丝绸之路”北极地区的科考研究,明确该区域开展文化旅游产业合作的优劣势。俄罗斯方面,要通过对北极地区的科考,尽快掌握北极地区的海洋环境状况及石油资源储备状况;中国方面,早在1996年,中国就已经开始推进北极科考工作,截至2020年中国已经进行了11次北极科考。总体看,中俄两国在北极科考方面都有一定的战略需求,这为开展“冰上丝绸之路”北极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中俄开展北极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早在20世纪50年代,北极旅游就已经出现,而成规模的北极商业旅游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前,各国都已经意识到北极旅游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北极旅游能够有效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为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收益。因此,进入21世纪以来,多个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开发北极旅游项目,推进北极生态发展。在此背景下,俄罗斯通过公开展览珍贵的北极动植物标本、人工讲解俄罗斯北极地区开发历史等,积极推进北极旅游项目开发。中国虽然在北极旅游项目政策开发上相对滞后,国内的北极旅游产业发展也不完善,但社会各界及政府都非常支持北极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应采取有效措施,加速两国北极文化旅游产业合作。
第三,中俄要为开展北极文化旅游产业合作保驾护航。一是立法方面。两国要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为开展北极文化旅游产业合作保驾护航。二是安全方面。中俄要采取措施,通过制定安全出行方案,切实保障北极文化旅游游客出行安全。如基于北极海域自然环境恶劣,中俄可以在北极地区部署相关战略合作要地来保障游客出行安全。三是经济层面。两国要积极鼓励各自国内企业投资开发北极文化旅游项目,合法合规设置相对应的北极文化旅游产业内容。综上,中俄开展北极文化旅游产业合作,要从立法层面、安全层面及经济层面出发,开展高效的“冰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业合作。
四、以多元政策为保障
中俄要以多元政策为保障,确立多边和双边相结合的合作政策,有效融合国际机遇与挑战,出台较为灵活的“冰上丝绸之路”发展政策。
(一)“多边”与“双边”结合
首先是多边合作。中俄要加强与北欧国家包括挪威、瑞典、芬兰、冰岛及丹麦的多边合作。(1)挪威。挪威在北极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早在20世纪20年代,相关国际组织就允许挪威在北极地区进行科考及从事经济生产活动,是国际上首个有此特权的国家。目前,挪威就北极地区与中国等亚洲国家在现有法律政策下开展多边合作表示支持。(2)瑞典。目前,瑞典已经颁布了涉及气候和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人文交流的北极政策。此外,瑞典拥有先进的北极航运技术及破冰技术,这有利于助力中俄“冰上丝绸之路”建设。(3)芬兰。芬兰东西部分别与瑞典和俄罗斯为邻,是积极推进北极治理政策的先导者。2019年,中国出台了《中芬北极合作报告》,芬兰对与中国开展北极项目合作表示大力支持。(4)冰岛。冰岛密切关注北极事务,同时极力维护本国在北极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5)丹麦。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丹麦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和海外第二大投资国,丹麦对中国的北极合作项目表示支持。[6]
其次是双边合作。主要是指与东亚国家的合作。(1)日本。作为海洋岛屿国家,日本的生存发展与海洋领域的变化息息相关。日本政府多次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制定海洋合作战略规划,其中,在北极事务方面,日本积极倡导北极领域绿色开发,呼吁要从绿色生态视角构建北极合作项目。为此,日本培养了大批北极科研人才。(2)韩国。相对来说,韩国关于北极的研究起步较晚。2013年,韩国相关机构正式发布了《北极综合政策促进计划》,提出要加速在北极地区的国际合作及科研合作进程。在该《计划》指导下,韩国的北极合作项目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基于韩国对对外贸易和能源进口的依赖度较高,韩国希望推进“北向”战略,与中俄等国家积极开展港口建设合作,更深度融入北极事务中,以此获得更多的能源支持。
(二)“挑战”与“机遇”结合
一是挑战。随着国际政治形势愈发严峻,西方国家对“冰上丝绸之路”建设设置了诸多阻力。一方面,西方国家与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军事竞争愈加尖锐。北极地区位置独特,连接着北美洲、欧洲和亚洲三大洲,同时连接着大西洋、太平洋。因此,北极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对中国参与北极事务进行了种种制约。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认为,中国寻求北极合作是越界行为,必须加以阻止。同时,近些年美国宣扬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也给中国的“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此外,中俄在建设“冰上丝绸之路”过程中还面临着一定的内生阻力。基于北极气候条件恶劣,“冰上丝绸之路”北方海航道开发存在一定的技术限制。一方面,航道开发的航行设备数量及技术不足,给北方海航道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阻力。目前,俄罗斯破冰船破冰后所形成的通行道一般在30米左右,而国际贸易货船的通行宽度一般要在40米以上。为了保障大型国际货运船通行需求,中俄两国要探寻更高效的破冰船技术。另一方面,北方海航道信息获取较为困难,北极海图测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其中,由于北极地区气候条件恶劣,致使北极海图测绘更为艰难。[7]
二是机遇。首先,两国对“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都有一定的现实需求,通过“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两国的国际贸易交流能够更为高效。白令海峡地区拥有乌鄂连港和普罗维杰尼亚港两座军事化港口,对“冰上丝绸之路”国际贸易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中俄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白令海峡支点港口的技术投入力度,如中国可以应用5G技术优化港口信息基础建设,以5G技术为支撑,发挥白令海峡支点港口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图2为2020—2030年中国5G带动经济产出预测示意图。
图2 2020—2030年中国5G带动经济产出预测
由图2可知,2020年5G带动中国直接经济产出0.5万亿元,预计2025年达到3.3万亿元,2030年达到6.3万亿元;从间接经济产出看,2020年为1.2万亿元,预计2025年为6.3万亿元,2030年为10.6万亿元。因此,在进行“冰上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中国应尽量发挥5G技术的作用,不断提高“冰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交流质量。其次,中俄能源资源合作前景广阔。“冰上丝绸之路”沿线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非常丰富,仅白令海峡以北的北冰洋大陆架就蕴藏了约1100亿吨油气资源,其中可供开采的原油近860亿吨。以现有开采技术,每年可持续产出原油近10亿吨。[8]此外,“冰上丝绸之路”沿线拥有非常丰富的渔业资源,同时白令海峡还是俄罗斯远东地区重要的木材生产区域。综上,无论是从现实需求出发还是从能源资源合作角度出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都为中俄两国提供了强劲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