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新常态与技术封锁并存情景下如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政策选择的视角
2022-07-29胡文静马建霞
胡文静,马建霞,谢 珍
(1.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文献情报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2.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1408)
0 引言
目前,全球经济增长面临人口增速放缓、老龄化加速和环境保护日益严格等诸多约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呈现趋势性下降,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可能会保持较低的增速[1]。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改变了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回归某种程度上的国家干预主义,包括国家干预市场、管制贸易并利用它支持本国的产业政策,抑制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2]。在国内外形势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的可持续增长新常态。
从本质看,贸易战是国家科技创新特别是高科技的较量[3]。可以预见,随着中美贸易战、科技战全面升级,西方对华技术封锁将长期存在且有加剧之势,在一定时间内对中国的技术引进、技术存量造成不利影响。
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新常态发展模式的重要特征[4]。在新常态下,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指标是科技成果转化率[5]。相比于发达国家平均40%~5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0%,仍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6]。科技成果转化率与经济新常态的要求存在现实落差,成为掣肘创新驱动发展的瓶颈。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有效作为的直接结果。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与技术封锁并存情景下通过政策手段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 相关研究综述
从对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认知看,研究理念经历了从线性范式到互动范式再到系统范式的转变[7]。线性范式的理论依据主要是社会契约论。科研系统在财政资金支持下,鼓励研究人员进行 “兴趣导向”的自由探索,产业界根据需要寻找所需成果。在此,成果转化是一个被动的、单向的行为;互动范式的理论依据是资源稀缺论,科研活动围绕国家和产业的现实需求展开,研究即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呈现科研与产业双向互动的模式;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是系统范式的理论依据[8]。创新主体通过复杂互动网络,开展 “愿景导向”的科研与创新活动,强调 “研究即引擎”。科技成果转化成为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共同行为与落脚点。
从不同研究范式出发,现有研究主要从投入产出视角[9-10]、激励机制视角[11-12]、利益相关者视角[13-16]、法律视角[17-18]、转化模式视角[19-20]等分别强调R&D经费与人员投入、股权激励、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权利归属与转化模式选择等因素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从功能性的角度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在系统范式中的重要性。需要寻找一个理论支持,作为在系统范式下研究创新驱动理念下科技成果转化的依据;二是对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的研究还处在 “一对一”的影响、局部性分析阶段。影响强度的测度未考虑系统要素之间的联动效应。
大国竞争时代下的科技创新已发展到超大规模的资源投入阶段,它已不是通过简单的资源配置能够决定,更需要一套高效率运作的政策体系加以支撑[21]。从上述两点出发对已有研究进行补充,将区域创新能力理论应用于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模型构建,通过情景分析与政策模拟回答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与技术封锁并存的情景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创新的政策路径选择问题。
2 区域创新能力系统框架
区域科技创新理论起源于Freeman[22]的技术创新理论和国家创新理论,最早由Cooke等[23]提出,认为创新能力依赖于主体激励机制与外部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上,Tura等[24]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一种将经济、智力和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结合和利用的能力。其构成主体是由研究机构、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组成的科技创新战略联盟,通过整合创新价值链上的各类资源和交互式联动来实现系统的良性发展[25]。其落脚点在于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26],是在 “系统范式下”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功能的理论支撑。
借鉴陈江涛[27]的研究,科技研发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科技支撑能力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3个维度。吸收Roper[28]基于制造业创新过程提出的 “以成果转化为中心”的价值链理念,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29-33],拓展区域创新能力系统外延,构建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心的区域创新能力系统框架,以此作为影响因素的作用边界,如图1所示。
图1 区域创新能力系统框架
3 区域创新能力系统模糊认知图构建
3.1 模糊认知图
模糊认知图 (Fuzzy Cognitive Map,FCM)是一种可用于复杂系统的结构化建模工具[34],在结构层面上以图形表示,其节点表示所研究系统的概念,边表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FCM的构建需要输入所考虑系统的经验和知识。因此,FCM整合了有关构成系统的因素、特征和组件之间潜在因果关系的累积经验和知识[35]。通过模糊推理,FCM可对系统的未来状态进行预测。
FCM中各概念节点间的因果关系可以用 n×n的邻接矩阵 E =[eij]表示,矩阵元素eij代表连接节点ci和 cj的边权重,若两节点间无因果关系,则用0值表示[36]。
(1)
为了使系统在每次迭代中收敛,通过激活函数f (·)过滤状态向量的值。使用最多的为sigmoid函数与tanh函数。通常,tanh函数的收敛速度较快,故激活函数[39]为:
(2)
判断系统是否进入稳定状态的条件是所有因素的状态取值不再改变,或者达到迭代终止条件 |C(t+1)-C(t)| (1)文献分析。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在区域创新能力框架下初步识别出影响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11个因素,见表1。 表1 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 (2)半结构化访谈。在区域创新能力系统框架下对高校及研究院所科研人员、政府科技成果管理机构、创新型企业研发人员 3 类利益相关者进行访谈。通过提问 “当提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科技研发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科技支撑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时,您能想到哪些方面的因素?”受访者根据文献分析结果列出自己认为的补充因素。当被提及相关因素不再增加时,可认为影响因素数量达到理论性饱和。本研究访谈人数达到13人时,影响因素不再增加,包括高校及研究院所科研人员5人,政府科技成果管理机构人员4人,创新型企业研发人员4人,经过合并同类概念共得到31个系统要素,见表2。 表2 区域创新能力系统要素 (1)确定语言变量及隶属度函数。采用5级模糊语义供专家进行概念间因果关系强度描述。模糊语义采用隶属度函数进行定性到定量的转换,以保证权重准确性。设模糊语义变量集合为A,A={VW,W,M,S,VS},分别表示Very Weak (非常弱)、Weak (弱)、Medium (中等)、Strong (强)、Very Strong (非常强)。对应的隶属度函数为三角形隶属度函数 f (x),论域为 V =[0,1],如图2所示。概念间关系方向由访谈结果确定,在此仅需用语言变量表示关系强度。 图2 三角形隶属度函数 (2)确定权重矩阵。在半结构化访谈确定系统要素的基础上,聘请5名领域专家结合受访者意见,利用预先设定的语言变量对各因素之间因果关系方向及强度进行判断。利用重心法 (Centroid)对语言变量进行去模糊化操作得到精确权重数值,即求出模糊集合隶属度函数与横坐标包围面积的中心,选择中心对应的横坐标作为该模糊集合的代表值[36]。 选用Kendall协调系数检验不同专家所构建权重矩阵的内部一致性,协调系数为0.753 (P<0.01),在0.6~0.8区间,这说明5名专家对系统要素之间影响强度的判断具有较强一致性,结果可信有效。假定5名专家信度相同,采用等权重加权平均方式进行数据集成,最后得到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综合权值。集成后的模糊认知图包含31个节点、77条边,图密度为0.083,节点平均度为2.484。 根据在系统中的作用,模糊认知图中的节点可分为驱动节点、普通节点、接收节点3种类型[48]。驱动节点指可对模型中多个节点的状态产生影响或对某些节点的状态产生重大影响的节点;接收节点指自身状态的变化主要受到系统中其他节点状态变化影响的节点;普通节点对系统的影响范围及力度弱于驱动节点。3.2 概念节点设计
3.3 概念关系强度计算
4 区域创新能力系统要素功能分析
4.1 驱动因素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