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制造产业三螺旋创新合作演进研究

2022-07-29

中国科技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螺旋主体

王 京

(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0 引言

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触发了制造企业从传统生产型向面向服务的网络化制造转型[1]。全球制造业面临着新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云制造这一新型的制造模式以云计算、物联网和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为基础[2],将物理生产和数字世界中获取的信息相互连接,使制造业得到优化。云制造发展势头逐年增强,其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大学、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多方联动与共同努力[3]。在云制造起步阶段,以50余家产学研单位为核心成员,共同攻关云制造关键技术、支撑平台等,并取得重要成果,奠定云制造产业基础。

大学、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通常被认为是生产和传播知识的有效手段或机制,创新在三者的相互协作中产生[4-5],这与三螺旋理论思想不谋而合。三螺旋理论强调大学、企业、政府创造协同效应的重要性,目的是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很多学者也将三螺旋理论引入产学研创新合作的研究中,这是由于科研院所是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6]。从产学研合作被纳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到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无一不体现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等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政府往往在创新行为产生之初充当组织者角色,或为产学研创新项目直接给予所需资源,主要体现在政策引导、税收优惠等[7],具体参与创新活动情况较少。由此,将大学、企业、科研院所作为创新主体,利用三螺旋理论探究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演进规律,对促进制造业可持续良性发展、迈向制造强国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及实践指导。

本文收集云制造相关文献,按作者单位划归为大学、企业、科研院所、大学—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科研院所、大学—企业—科研院所这7种类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及空间分析法展现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时空演进场景,并计量云制造产业三螺旋创新合作能力,以此挖掘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演进规律,揭示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演进机理,以期从三螺旋视角完善与深化云制造理论体系,扩展三螺旋理论应用范围。

1 文献回顾

1.1 三螺旋创新演进研究

斯坦福大学Etzkowitz教授和阿姆斯特丹大学Leydesdorff教授于1990年提出三螺旋理论,用以描述政府、大学和企业3个创新要素之间的关系。目前学术界针对三螺旋创新演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①三螺旋创新主体转变研究。多数学者针对三螺旋主体中大学、企业、政府及混生组织的作用进行探讨[8-10],也有学者从不同角度扩展三螺旋主体的范围。Elias等[11]、武学超[12]分别以公众、环境为变量,构建四重螺旋、五重螺旋模型。Marcovich等[13]、吴卫红等[14]在传统三螺旋主体的基础上增加社会、研用资等创新主体构建双三、三三螺旋模式。由于科研院所具有部分政府属性,许多学者将三螺旋理论引入产学研的创新合作研究中[15-16]。庄涛[17]、王耀德等[18]利用三螺旋理论研究中国各地区产学研创新关系。②三螺旋创新能力演进。李培凤[19]针对不同数据,对中国三螺旋效果进行度量,并得出相应结论与建议。Eustache[20]对8个国家的三螺旋创新能力进行比较,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协同创新能力高于新兴国家。③三螺旋协同演进机理研究。Yan等[21]分析在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大型国有电力设备制造企业三螺旋关系的演变过程。Peng等[22]、韩增林等[23]将社会网络分析法与三螺旋理论结合,分别研究中国辽宁省电子信息产业及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官产学协同创新关系。

部分三螺旋研究指出,政府与大学、企业相比往往参与程度不高,或地位尚不明确。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可作为三类创新主体,在政府及其他相关机构的支持下,基于明确的职能分工进行创新合作活动。在三螺旋演进机理方面,部分研究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等,以时间为轴线探讨不同对象的三螺旋演进机理。多数学者以国家、区域三螺旋系统分析为主,也有针对不同行业三螺旋创新的探究,但基于三螺旋理论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云制造产业创新的研究尚不多见。对三螺旋创新能力的测度,学者多采用三螺旋算法,基于专利或期刊论文数据计算创新主体间二维及三维互信息结果。本文选择Cnki数据库中的论文数据进行三螺旋创新能力测度。这是因为:①论文是基础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对技术创新起到导向性作用。合著论文关系的建立为实际创新产品或服务的产出奠定坚实基础。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云制造产业,云制造概念由中国学者提出。Cnki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国内8200多种重要期刊,其中有关云制造的文献涵盖了中国云制造研究的基础及前沿。

1.2 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研究

“云制造”概念由李伯虎等[24]研究团队率先提出。理论界及实践界普遍认识到云制造作为一种新型制造模式对于解决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先进技术突破困难、资源难于优势整合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云制造模式的进一步落地,需采取合作思想[25],更好发挥云制造优势。目前关于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的文献主要可以概括为:①云制造对创新合作的影响。金莹等[26]利用博弈论阐述云制造平台为成员间合作提供了信息高度共享的良好环境。杨欣等[27]指出云制造提高了企业敏捷性和绩效。②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形式及主体。周向红等[28]指出核心企业主要负责云制造合作伙伴选择,以此构建多源异构VIKOR方法。王京等[29]认为云制造联盟创新生态系统由知识创新生态系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服务创新生态系统构成。③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演进。Zhang等[30]从数量和质量上识别出中国云制造创新过程中每个阶段的主要交付参与者。朱宏琳等[31]在区块链视角下,讨论基于云制造平台的交易双方演化稳定策略。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云制造运作模式及相应的平台开发已经基本实现,但云制造的优势尚未完全表现出来。目前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云制造的应用与推广。虽然有部分学者从生态系统、产业联盟的角度阐释云制造企业间创新合作行为,但深入分析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演进的研究却鲜为少见。云制造作为一种新型制造模式,具有多主体、动态弹性边界以及高度复杂性等特征,本文将三螺旋创新主体作为状态量、三螺旋时空关系转变作为过程量,针对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静态模型与动态演进开展研究,旨在揭示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内部运行黑箱,为三螺旋及云制造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维方式与逻辑视角。

2 数据获取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获取与整理

首先,在Cnki中文数据库中检索云制造相关文献,利用文本挖掘软件分析文献名称、摘要、关键词等信息,明确本研究高频关键词,并将其作为主题词再次检索云制造文献。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文献数量稳定为止。其次,将检索出的文献进行数据清洗,删去重复、无作者单位等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得到各年文献数量,可以看到云制造文献数量较为明显的3个阶段变化。由此,将其划分为2010—2012年、2013—2016年、2017—2020年这3个阶段作为后文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演进的研究基础。最后,进行文献分类,若作者单位包含 “大学” “学院”等信息则划分到U类;若作者单位包含 “公司” “集团”或 “厂”等信息划分到I类;若作者单位包含 “研究院” “研究所”等信息划分到R类;若作者单位包含以上两类或三类的信息分别划分到UI、UR、IR及UIR类。

进一步整理文献数据,步骤是:①将 “中国科学院”发表的文献划分到R类, “中国科学院大学”发表的文献划分到U类。②若作者单位为 “*|*大学*|*学院”,将其统一为 “*|*大学”。③若作者单位为 “*|*大学*|* (国家、教育部、省)实验室”,将其划分到R类。④若作者单位为已经改制成企业的科研院所旗下的各单位,统一划归为I类。⑤若某一文献作者单位只有1个,尽管包含U、I、R中多个关键信息,则无法将其划分到合作文献,需依据单位性质及以上条件划归到相应类别。⑥将同一单位使用不同的单位名称进行统一,如将 “中国航天系统工程与科学研究院”和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统一为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2.2 研究方法

(1)社会网络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是基于图论、统计学等学科发展而来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适用于图形化地阐释行动者及行动者间存在的关联关系。Ucinet软件是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常见工具,本文使用Ucinet构建可视化的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网络,从整体网、个体网视角分别计算网络特征值,展示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网络结构演进过程。

(2)三螺旋理论的基本算法。三螺旋算法是基于香农信息熵理论延伸而来。信息熵是自信息的数学期望,代表信源的平均自信息量。假设随机变量为X,p(x)则表示变量X取值为x的概率,则变量X的信息熵H(x)可以表示为:

同理两个变量,二维 (X,Y)信息熵可表示为:

以此推演三维 (X,Y,Z)的信息熵表示为:

三螺旋理论以互信息熵结果代表多主体间的创新合作能力。利用不确定度的转接量测度两个随机变量 (X,Y)的互信息表示为:

T(x,y)=H(x)-H(x|y)=H(x)+H(y)-H(x,y)

3个随机变量 (X,Y,Z)的互信息表示为:

T(x,y,z)=H(x)+H(y)+H(z)-H(x,y)-H(x,z)-H(y,z)+H(x,y,z)

那么,大学 (U)、企业 (I)、科研院所 (R)三方的二维互信息T(UI)、T(UR)、T(IR)及三维互信息T(UIR)的公式为:

T(UI)=H(U)+H(I)-H(UI)

T(UR)=H(U)+H(R)-H(UR)

T(IR)=H(I)+H(R)-H(IR)

T (UIR)=H(U)+H(I)+H(R)-H(UI)-H(UR)-H(IR)+H(UIR)

3 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网络时间演进

3.1 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整体网时间演进

利用Ucinet软件分阶段绘制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网络图谱如图1所示,云制造产业整体网结构指标值见表1。随着云制造产业整体网络规模逐渐变大,网络密度逐渐缩小,说明参与云制造创新合作的产学研主体增长速度较快,网络变化对创新主体影响较小,产学研主体创新合作的紧密程度偏低。网络中心势、接近中心势及中间中心势均先降后升,说明第2阶段网络集中化程度最低、十分松散,第1个和第3个阶段处在网络中心位置的创新主体优势较明显,网络整体由逐渐松散向个别创新主体集中趋势演化,但第3个阶段网络中心势值不高,说明云制造产业整体网络汇聚效应不显著。

(a)2010—2012年

(b)2013—2016年

(c)2017—2020年图1 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网络图谱

表1 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整体网结构指标值

网络平均距离介于2.5~5.9,表明不同创新主体最短关系链中仅存在2~5个其他成员。随着网络规模扩大,聚类系数变化不大,意味着云制造合作创新网络并不是完全随机,具有 “物以类聚”的特征。根据网络规模,分别计算3个随机网络图的平均距离与聚类系数,发现随机网络的平均距离均大于云制造合作创新网络的平均距离,且聚类系数均小于云制造合作创新网络的聚类系数,由此显示出云制造合作创新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

3.2 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个体网时间演进

从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结构洞 (有效规模)3个方面详细分析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个体网时间演进过程。2010—2012年、2013—2016年、2017—2020年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3个阶段中各指标值排序前10名的机构汇总见表2。

表2 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网络演进个体特征汇总

2010—2012年,清华大学是该阶段网络的核心节点,其影响力最大。其次,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杂产品先进制造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理工大学也是网络中较为重要的节点,与其他主体联系密切,且位于其他成员的多条最短路径上,拥有较多的信息、资源与权力。本阶段核心创新主体多为大学和科研院所,只有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为企业类型,且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结构洞 (有效规模)指数均不突出,企业合作创新参与程度不高。各指标值排前6名的机构地址均在北京。

2013—2016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表现突出,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结构洞 (有效规模)指标值均占据前两位,说明与其合作的成员数量最多,担任其他两个结点之间最短路的桥梁的次数最多,对两个非相邻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较强的控制和制约作用,影响力最大。其次,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南昌航空大学也占据较为重要位置。企业在该阶段的重要性较低,各指标值的前10名,均没有企业。北京航天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结构洞指标值为2.750,排在第14名。虽然各指标值的前两位是北京的机构,但重庆、南昌、合肥、天津、武汉等地的相关机构也逐渐占据网络核心位置。

2017—202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依然占据网络中重要位置,清华大学各指标值排第2名。武汉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天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处在较为中心地位。企业的参与程度仍然不高,只有北京航天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及结构洞指数尚可。北京的机构依然处在网络的中心。

从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个体网络指标值变化总体看,大学一直占据网络中重要位置,中心度及结构洞指数较高,仅有少数科研院所及企业占据过较为核心位置。整体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直是网络的核心,第2个和第3个阶段尤其明显。由此可见,政策支持对云制造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处在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网络核心位置的部分机构,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 “云制造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等云制造主题项目的核心成员,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庆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北京恩维协同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家基于863项目大力支持云制造系统设计、关键技术的研究,表明国家充分认识到云制造模式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以此助推云制造落地与应用。

4 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空间演进

识别文献作者机构的地理信息,按照所属城市归类。统计各城市经度、纬度信息、与其他城市创新合作情况及参与创新合作次数,分别利用ArcGIS软件中的xy转线、添加xy数据及核密度工具,描绘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空间演进历程。

2010—2012年,从单个城市合作次数、城市间合作强度及核密度取值看,北京都是引领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的示范城市。北京拥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强大的云制造科研力量,是云制造理论产生、发展及扩散的基地。其次是长三角城市群及武汉等地。以上海、杭州等城市为首的长三角地区是全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云产业的发展长期处于国内前列,通过云计算应用带动制造业发展。武汉是中国地理位置上的中心,工业基础雄厚,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在云制造方面具备良好的研究基础,且与北京、重庆等地的机构建立了创新合作关系。此阶段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呈现三核鼎立局面。

2013—2016年,北京与全国各城市的联系持续增加,辐射天津、唐山等地,京津冀协同推动云制造产业创新。除上海、杭州外,南京、宁波、合肥等云制造创新合作实力凸显,长三角地区与京津冀、东北、珠三角地区、西安,武汉等地联系密切。长沙作为中部地区省会城市,是全国制造业重要基地,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破千亿元,与武汉等中部城市一起,助力云制造高质量发展。以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定位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该地区云科技与制造业不断融合,与香港、澳门等地建立创新合作关系。此阶段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以北京为核心,向中部及东、南沿海放射状布局。

2017—2020年,中南部各城市间联系愈发紧密,从城市增长、创新合作次数增加速度等方面分析,长三角地区云制造产业迈入快车道,核密度值增长较快,该地区以经济优势和互联网优势在云制造领域处于中国前列。京津冀云制造优势依旧明显,除了与长三角、武汉等地的强创新合作关系外,加强了与东北、珠三角、西安等地区的合作。与前两个阶段相比,珠三角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显著增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并培育出一批工业互联网 “双跨”平台。武汉、长沙、南昌、郑州等中部城市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具备云制造发展的全局性意义。尤其是西安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协同效应增强。此阶段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呈现场域式扩张场景。

5 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能力演进

根据三螺旋机构发文数量统计看,大学、企业、科研院所的单独发文量逐渐上升,其中大学的发文量占据绝对优势,企业的发文量增长速度最快。大学—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科研院所的联合发文量稳步增加,其中大学—科研院所的发文量为3类中最多,大学—企业发文量速度增长最快。大学—企业—科研院所的联合发文量呈现上升趋势。

利用三螺旋算法,测度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能力,结果见表3。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能力二维互信息熵T(UI)、T(IR)、T(UR)的值均为正,且T(UI)、T(UR)的各阶段取值大于50mbit,说明大学和企业、大学与科研院所间合作状况良好。T(UI)为持续上升趋势,T(UR)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T(IR)是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在前两个阶段大学和科研院所创新合作密切,且远高于大学和企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紧密度,后期大学与企业创新合作能力增长较快。整体看,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关系最不紧密。

表3 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能力二维信息熵、三维信息熵计算结果

三类二维互信息熵的变化主要依据企业的参与程度而改变。2010年以来,国家大力建设及推广云制造平台,尤其在开展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后,企业纷纷加入云制造阵营,推进制造需求和社会化制造资源的高质高效对接。企业虽然在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网络中核心地位不高,但随着发文数量显著上升,对大学及科研院所的影响力逐渐加大,共同探索制造业领域的云共享经济新模式。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能力三维互信息T(UIR)的值在3个阶段均为负,说明大学、企业、科研院所的协同合作始终为自组织状态,两两合作占据主导地位,T(UIR)值逐渐变大,表明自组织程度逐渐降低,向中心协调型转化,大学、企业、科研院所关系越来越密切。

为云制造产业实现更大的创新价值,大学、企业、科研院所趋向联合,协同完成创新产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学、企业、科研院所对云制造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云制造平台体系结构、个性化云制造服务、云制造资源匹配、云制造协同创新伙伴选择、云制造战略目标等合作研究,为云制造基础理论及技术研发奠定坚实基础。

6 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演进机理

三螺旋视角下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演进是创新主体、数量、创新链条增加、主体间关系复杂化、创新能力不断增长的过程。云制造三螺旋协同空间不断扩张,动静结合、横纵交错是其演进主要特征。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网络时空演进显示其横向扩张状态,三螺旋创新能力提升体现纵向演进两方面,以此深入剖析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演进机理。

6.1 横向扩张

Etzkowitz指出创新的三重螺旋是一个在不同知识资本化的过程中会捕获多个三螺旋相互关系的模型。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三螺旋横向循环是三螺旋主体关系由核心结点连至成线、众多链接形成创新场效应的依次递进过程。

(1)点。云制造产业创新优势的形成,往往依靠关键物种的引导,三螺旋主体都可作为优势物种。由上文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时空演进过程展示可知,大学在创新网络中时时占据核心位置,这是由于高校在基础研究方面实力雄厚。依托国家863计划 “云制造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等项目,大学、企业、科研院所联合研发,支持云制造模式研究的开展。同时,北京、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指数高,在市场及利益驱动下,其他地区相关组织、机构自组织聚集在其周围,形成层次分明的云制造生态群落。

(2)线。不同类型的新成员先后进入云制造产业,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在一次次合作中建立与加强信任关系,彼此由于云技术和资源的互补,相互协作、互惠共生。此时,虽然与之前相比,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三螺旋主体间联系有所加强,但仍具有较强的边界划分,部分主体处在多条创新链上。从区域发展看,加入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的城市和省份明显增加,除了珠三角外,新疆、云南等地理位置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亟待借助 “云端”培育制造业新模式。

(3)场。随着云制造产业发展,三螺旋主体不断增多,多数机构都处在多条创新链上,产生多个复杂的子创新生态链网络,这些垂直的供应链网络和水平的产业网络,不断交叉互动形成云制造产业创新立体螺旋生态效应。三螺旋主体间联系逐渐紧密,并在空间领域持续扩张,无论东南沿海还是内陆城市,均加强在云制造方面的探索,云制造应用领域日益增多,市场更加细分,创新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凸显。

6.2 纵向演进

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纵向演进是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互相合作,不断克服和突破固有边界、障碍,累积大量知识、建立共识机制并最终推动创新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云制造产业三螺旋创新合作沿着资源共享、主体共生、产业共荣的路径进行演进。

(1)资源共享。云制造形成的动机是希望汇集制造资源,并由需要发展信息技术、制造服务能力等的共同愿景所驱动。不同类型的三螺旋主体导致创新资源的多样性,云制造产业不断整合收集到的大量、多源、多形态的云资源。云制造平台的建设秉承资源共享的运作方式,让不同的创新主体走得更近,使它们在遵循个体战略的同时,在共同利益和目标部分趋同的基础上进行互动。

(2)主体共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三螺旋主体间的认知距离被拉近,这通常是由创新主体自发地感知和响应云制造市场需求所决定的,三螺旋主体共同提升自身能力,开展创新活动和策略实施。由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时空演进看,大多数主体倾向于与一个或多个中心创新主体战略方向保持一致。那些担任领导角色的主体可能会随产业演进的深入而改变,但核心主体一般都会找到相互支持的组织,能够朝着共同的愿景前进。

(3)产业共荣。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的三螺旋主体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平衡、繁殖和学习,保持其交替使用集体和竞争战略的概念来不断扩张三螺旋创新效应,其中具有特定技能的三螺旋主体可能或多或少地参与其中一方所进行的价值创造集体过程。创新不再局限于某一行业内,航天、轨道交通、模具、3D打印等都是云制造应用案例,产业共荣最大利好是研发的新技术可以很快实现上下游贯通及与其他领域融合,满足发展需要。

7 结论及启示

基于云制造文献数据,分析大学、企业、科研院所创新合作网络演进过程及特征,描述三螺旋主体所在城市的空间演变历程,并计量云制造产业三螺旋创新能力,以此揭示云制造产业三螺旋创新合作演进机理。

(1)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时空演进呈现明显的特征。从时间演进看,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网络具有小世界性,三螺旋合作主体增长较快,但集聚效应不明显,大学始终处于网络核心地位,其次为科研院所,企业的影响力最弱。从空间演进看,参与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行为的城市逐年增加,其中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与其他城市在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方面最为频繁。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空间分布总体呈现从中东部地区向外扩张趋势。

(2)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能力逐渐增强。云制造产业三螺旋主体以共识意识为基础,提供不同的云制造专业知识和能力,彼此加强合作,并从不同角度发现和认可云制造相关的新思想、新技术、新应用等。其中,大学与企业、大学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占主导地位,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亟待加强。

(3)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是非线性创新交叉融合模式,演进在横纵交错过程中进行。大学、企业、科研院所的平衡协作是云制造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在逐步构建创新合作空间的过程中,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横向演进呈现由核心结点连成线、众多链接形成创新场效应进行,其纵向演进沿着资源共享、主体共生、产业共荣的路径进行。

基于以上结论,得出以下管理启示。

(1)提升企业在基础研发中的主体地位。云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最终落地需要企业主动拥抱互联网,走上 “云”端。由此,企业应与大学、科研院所形成互补性合作,充分发挥基础研发的导向性作用。同时产学研三方应秉承共享共赢的价值观,积极构建云制造生态合作伙伴圈,优化配置云制造资源,并不断扩张,带动更多中小型制造企业云化转型。

(2)发挥核心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立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云制造优势区域,联合中部地区,鼓励地区聚集和共享云制造创新资源,充分带动东北及西部等省市云制造产业发展。以全国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为契机,大力建设及推广云制造平台,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制造业向高端领域转型升级,促进云制造技术快速转移扩散及多领域商业化应用等。

(3)完善云制造政策支持体系。中国云制造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发展处于世界前列,离不开政府的导向与政策指引。虽然863项目 “云制造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的研究成果推动中国云制造快速起步,但目前专门针对云制造的政策数量较少,且由于数据安全等问题,企业主动上云积极性不高。政府应支持产学研进行云制造技术攻关,加大创新投入,整合多种政策工具,为打造云制造产业生态提供长期政策支持,指明云制造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螺旋主体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论碳审计主体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何谓“主体间性”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科研院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提升研究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