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时间共享机制的养老服务模式构建问题研究

2022-07-29罗永珍郑洁如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2年7期
关键词:养老老年人服务

罗永珍 郑洁如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福建 泉州 36226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2020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 40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70%;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 06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50%。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周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周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个百分点。预计2025年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2033年将突破4亿,2053年将达到4.87亿的峰值,这意味着我国将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2018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显示,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约76.4岁,其中,男性75岁,女性77.9岁。按照年龄可将老年人分为低龄老年人(60~69周岁)、中龄老年人(70~79周岁),高龄老年人(80周岁以上)。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会出现顶部的堆积,人口老龄结构顶端老化,人口高龄化更加突出。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的数量增长速度加快,比重上升,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我国传统养老模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居家养老模式。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上三四代人同居的家庭模式被逐渐打破,转变为城市里常见的小型化“4-2-1”家庭结构,这一现象使原有的大家庭养老转变为小家庭养老,进一步对居家养老提出更高的人力物力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加快了人口流动。大部分农村年轻人都流入城镇,导致农村内的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数量不断增加。

如何实现“老有所养”,缓解我国的养老压力,是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的社会问题。2019年4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了6个方面共28条具体政策措施,为突破养老服务发展体制机制发展障碍,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提供政策支持。2019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福建省推进养老服务发展(2019—2022年)行动方案》,将推进养老服务发展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注重分类指导,加快提质升级,完善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体系。晋江市政府针对养老问题这一民生短板,积极探索多样化、人性化、全民化的养老新模式,先后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慈善公益助力等创新养老模式;同时针对当地自然村落中的农村养老问题,提出“离家不离村”模式,优化晋江市的养老模式体系。但截至目前,晋江市的养老帮扶问题仍较突出,主要问题在于养老力量不足,政府基层部门的人力、物力有限,以社会志愿者为主的补充力量相对需要帮扶的老年群体而言仍显不足。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有研究者认为,居家养老服务起源于英国,居家养老服务能有效地促进家庭成员积极赡养老人[1]。有研究者对比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和家庭养老模式,结果发现老年人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能获得更温馨的照顾,而家庭养老服务的形式较为单一[2]。邓大松指出,居家养老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依托城乡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但发展程度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与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要求不相协调,在运行机制、筹资机制、服务项目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3]。曲绍旭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除了照顾失独老人外,还应当对患有疾病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外出代购、医疗保健、社会活动、文化娱乐,甚至还可以包括提供老年人心理咨询以及必要的法律援助等服务[4]。郝彬等人提出,相对于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服务更适应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更能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也更符合大城市中心城区发展的社区养老服务的新思路[5]。

综合以上国内外对养老问题的研究情况,可知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是各国人民接受度较高的两种养老模式。在养老过程中,不但要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还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社交需求,改善养老过程中的各项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达到“健康养老、快乐养老”的目的。但以往研究成果主要针对养老模式创新、养老服务需求等,对于如何缓解养老过程中人力不足问题的研究则较少。若能在构建新型养老模式中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将对解决社会养老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2 基于时间共享机制的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2.1 概念界定

时间银行,亦称“时间储蓄”,是美国学者埃德加·卡恩于20世纪80年代率先提出的概念。埃德加·卡恩设想,在经济危机时期失业者虽然不能通过劳动交换金钱,但是可以通过劳动交换服务,劳动者1小时的服务可以换取他人1小时的服务。卡恩基于“时间货币”的概念,以“时间等价”理念提出一种有别于金钱交换的替代交换模式。穆光宗认为,“时间储蓄”可以界定为志愿者通过志愿时间储蓄卡将服务时间记录下来,当志愿者需要获得服务时,再由其他志愿者无偿为其提供服务的一种养老服务形式[6]。陈功等人提出在实践中,将时间银行模式本土化,将志愿者的服务时间以“时间币”的形式记录下来并进行存储,以便将来获得一种可预期的回报或者激励[7]。张文超、杨华磊总结时间银行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与志愿服务绑定在一起;二是以低龄老人为主要服务主体,以高龄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三是以时间作为衡量服务标准和兑换凭据[8]。吴雅琴提出,共享养老就是通过一定的政策支持或者引导实现养老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从而在有限的空间范畴内满足更多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从而提升养老服务质量[9]。谢春燕等人认为,“共享养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但“共享养老”作为新模式,起步晚,发展不成熟,存在着养老服务产业中不可回避的诸多问题,其发展与人民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10]。易艳阳、周沛指出,夯实“共享养老”的政策基础、场域基础、技术基础与社会基础,是“共享型”社区居家养老产业推进发展的实践保障[11]。

2.2 构建基于时间共享机制的养老服务体系

养老问题是家庭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共同面临的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全社会携手共进,通过政策扶持、新技术新模式整合全社会的力量,群策群力,采用多种方式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养老服务模式,基于时间共享机制的养老服务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时间共享机制的养老服务模式

从政策层面上支持借助新技术新思路对养老新模式的探索,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对家庭养老进行有效补充,协助解决养老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力量的新型共享时间机制的养老模式。在校大学生相对于已经就业的人群来说,有资源充足、年富力强、自由时间较多的优势[12],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充足的帮助。笔者认为,可将共享时间机制的养老帮扶工作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为走进需要帮助的老年人的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社会价值,树立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还可以通过累积服务时长,置换成自己所需的资源。构建社会、学校、学生群体多方受益的共享机制。

2.2.1 基于时间共享机制的养老服务模式参与者分析

以“时间银行”为基础的共享养老模式的推行,离不开政府、企业、社会、社区和家庭五种力量的协作,也离不开资金投入、政策投入、人才投入、物质资源投入等,在整个过程中尤为重要的就是服务模式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在校大学生。首先,在校大学生有较多的课余时间,年轻有活力,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老年人接受度比较高。其次,将志愿服务实践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以居委会为代表的基层支持。养老问题一直是举国上下关注的热点问题,所以在推行“时间银行”为基础的共享养老模式时,借助当地居委会的力量,有助于推广“时间银行”模式,能够更好地解决共享养老模式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例如信任缺失、语言不通(部分老年人不会说普通话)、环境适应困难等问题。

(3)社工群体。社工群体所接触的养老服务,主要以政府购买的服务为主,委托社工机构提供养老服务。然而,目前社工机构的人员有限,全面开展的难度非常大,所以也在不断寻求与高校建立合作机制,借助在校大学生的力量完善养老服务内容。

(4)以志愿者为代表的社会人群。主要来自社会中愿意奉献爱心的志愿者。但受限于志愿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能用于帮扶老人的时间有限,只能作为养老服务的补充力量。

2.2.2 运行管理机构的建设

在高校内结合团委学生会、志愿服务大队设立“时间银行”管理机构,面向全体师生招募志愿者,并对志愿者开展日常管理培训,形成规范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团队。优化内部管理机构,形成完善的志愿者招聘、选拔、监管、激励和考评制度[13]。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各个二级学院、书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将老年人志愿服务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结合,引导每位同学参与养老服务机制的建设,提升社会责任感,树立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当地社区形成共建模式,在居委会的引导下,在每个社区内设立“时间银行”管理网点,形成网格化。依托居委会开展工作,构建服务平台,同时对服务起到监督作用。

2.2.3 服务分类

(1)集中服务型

集中服务型主要面向社区共享型养老人群,主要偏向于有一定自理能力,行动方便,并且愿意参与集体活动,有一定支付能力或其家庭愿意为其支付费用的老人群体。通过共享统一提供的社区资源、养老志愿服务、系列的文化产品来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例如可以参与社区建立的“老托中心”“老年食堂”“老年心理咨询”“老年大学”等,由高校组建的志愿服务团队,以集体服务的形式参与其中,定期到社区开展服务;同时按照社区参与养老群体的需要,制定不同的活动方案,打造多样化的老年社区生活,满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

(2)私人订制型

私人订制型主要面向居家养老人群,主要是指没有能力并且没有意愿参与集体生活的老年人。其中包括高龄、生活不能自理、行动不便等,以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为主。这类老人的子女或其他赡养人因为工作等原因无暇照顾老人,有出资购买养老服务的意愿。其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家政服务、亲情陪伴、代办服务、医疗救护等,部分经济不甚宽裕的老人还希望获得经济帮扶。前期做好入户调查,收集相关资料,根据每位老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相应的志愿服务方案,在校大学生根据自己的课余时间安排参与服务。

(3)助人自助型

助人自助型主要面向低龄老人群体,自身有能力参与养老志愿服务,可通过自己服务累积时长,待需要时进行相关服务的置换。不仅降低了自身的养老成本,同时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加强了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进而找到退休后的自我价值。

2.2.4 共享养老模式下的运行平衡

为了能够让项目得到顺利运营,研究小组提出以“时间”作为通兑单位。受助者根据自身情况支付一定的养老服务所需的费用。服务者利用自己的时间和技能为受助者(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服务,根据服务时长的累计,来换取相关的资源。实现项目收支平衡,确保参与者的积极性,确保共享养老模式的运行平衡。

(1)受助者的付出

老年人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支付一定的养老服务所需的费用,我们将其可以划分为自费、半自费和免费三种情况。自费的老年人群体是指其家庭经济实力可以支持其开销,或者自己的退休金足以支付所需的养老服务费用;半自费的老年人群体是指在自身能力范围内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换取一部分其他所需服务的人群;免费的老人群体主要指完全没有支付能力的,依靠社会救济的老人群体。

(2)服务者的所得

服务者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时间”货币,通过时间的累计,换取自己所需的资源。根据服务时长获取相应的素质拓展分,素质拓展分是高校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一项标准,更是学生评奖评优、发展党员的参考依据;获得校内评先评优的优先权、国家奖学金的优先权;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根据服务时长兑换一定的奖学金,帮助其完成学业;根据服务时长兑换相应的学习、生活用品;也可以将所累积的时间置换为实习期间的实习推荐信,等等。

2.3 养老模式下的服务专业化拓展

由于项目依托高校作为基地进行实施,可以借助高校专业多样化,高校培养人才符合社会实际用人需要的特点,结合养老服务中所需的专业知识,进行服务专业化拓展。例如,募集医疗专业、护理专业的学生形成特殊照顾服务组,设计一对一的私人订制型的养老服务,面向需要专业医学知识护理的老年人群体提供服务。由心理学专业以及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生形成身心健康服务组,设计以老年运动为主的服务模式,面向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由艺术类、语言类专业或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建立课程服务组,在社区开设兴趣班,丰富老人的退休生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建立信息化服务组,收集整理“时间银行”管理网点的大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按照不同区域的不同需求建立专业化服务团队,使得服务更加专业化、精准化,达到更好的服务效果。同时让各专业的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能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3 项目实践成效

“时间银行”公益项目于2017年开始启动,以教师带学生的方式完成项目的创建、启动和实施。项目创建以来,一共有200多名学生参与了该项目,先后为86名老人(以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为主)提供了服务。服务内容包括日常陪伴、保洁收纳、文艺表演等,共计服务时长为318小时。学生以思想政治实践课程的形式参与项目服务,每次完成服务后,总结自己在此过程中的感想和收获,作为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素材。“时间银行”公益助老项目的实践成效分别从社会服务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方面进行阐述。

3.1 社会服务成效

3.1.1 日常陪护

日常陪护主要面向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养老院需陪护的老人,包括亲情陪伴、代办服务、就医导诊等服务内容。研究小组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或周末的空闲时间,先后在晋江市内坑镇多个自然村为独居老人提供亲情陪伴,并多次在晋江市医院针对老年人开展医护导诊服务,为老人提供排队挂号、引导就诊、协助取药等服务。

3.1.2 保洁收纳

很多老人由于行动不便,无力打理自己的居住环境。我们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或周末的空闲时间,为独居老人提供住所保洁收纳服务,让老人生活得更加舒适和健康。

3.1.3 文艺表演

老年人的生活除了要有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小组组织学生在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到敬老院与老人们一起过节,同时准备文艺表演,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3.1.4 安全防范

近年来,老年人上当受骗的事件时有发生。受骗老人在遭受经济损失的同时,精神上也备受打击。志愿者们在日常助老服务活动中,除了日常的沟通和交流之外,还帮助老人们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利用在学校所学的防诈骗知识以及上网搜集整理的防骗小视频,为老人们举办防骗讲座,最大限度地保障老人的财产安全。

3.1.5 心理健康

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缺乏亲人陪伴,常会因为生活上的不便或琐事而胡思乱想。为了维持老年人心理健康,排解生活上的愁闷是保障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一环。借助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师资力量,带领项目服务志愿者定期针对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提高老人的幸福感。

3.2 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3.2.1 敬老意识培养成效

在敬老服务项目开始之初,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规定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应完成48小时的志愿者服务,其中应包含24小时敬老志愿服务。起初,学生表现出明显的抵抗情绪,不愿意参加相应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前期引导,以及社工专业的教师、晋江市医院的医生为同学们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性以及急救知识的培训,引导同学们培养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意识。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让学长学姐带着新志愿者们到服务对象(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家里开展敬老服务,从简单的保洁收纳、防骗宣传、智能设备使用指导等,到后来的日常陪伴、文艺表演,使学生与老人们之间的感情日渐深厚,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敬老意识。部分学生在实习和毕业之后还会不定期地回去看望老人。

3.2.2 就业引导成效

通过敬老服务项目,学生树立了敬老意识,培养出社会责任感。通过敬老服务活动,看到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具体需要,部分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社工(敬老)作为自己的就业方向。

4 总结

基于时间共享机制的养老服务模式在学校和社会服务试点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来自老人、来自社会的认可。将敬老服务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项目实施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项目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一,在人力保障和连续性方面有一定欠缺。另外,因为资金、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规划中的养老服务专业拓展还处于筹备阶段。目前,我国已将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国家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把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提升到了“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的战略高度。这要求我们不断进行养老机制的探索和实践。在养老服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我们将继续探索基于时间共享机制的新型养老模式,期望能整合社会各方力量,打造全民共享养老的新模式,切实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

猜你喜欢

养老老年人服务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