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腔”技巧在民族声乐作品演唱中的表现形式及润饰作用
2022-07-29庞秋莹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庞秋莹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民族声乐演唱很讲究风格呈现、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甩腔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演唱技巧,在这三个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表达效果。早在1993 年,曾庆清就根据歌曲创作应用,把甩腔分为四类:伸缩型甩腔、重复型甩腔、三高潮型甩腔、结尾型甩腔。2004年,王建武、钟秀球、张敏桦在研究松阳高腔唱腔时,又把甩腔分为四类:头甩腔、引子甩腔、散句甩腔、非散句甩腔。然而,从演唱表现形式的角度出发,甩腔可统分为两大类:长甩腔和短甩腔。这两种甩腔表现形式不一样,在演唱中起到的作用也不同。
一、“甩腔”的概念界定
“‘甩腔’又叫抛腔、拖腔。它的特点是一字多音(腔),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民歌和戏曲音乐中广泛存在。”其中,甩腔属于众多润腔中的其中一种。润腔的加入对增强作品的风格韵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甩腔作为润腔中的一种,其可以把平淡的旋律丰满起来,变得更加艺术化、色彩化。梁佶中认为:“润腔,润是润色、修饰、调节、加工、造型的意思,腔是腔体、腔调、声腔的意思,合起来解释就是对声腔进行修饰、润色、造型、加工。”通过声腔对作品进行润色加工,作品会更加精美细致,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综上所述,甩腔就是对具有民族风格的作品进行润色加工的一种演唱修饰手法,通过声腔有意识的对作品内容进行润色,使之成为风格独特、色彩丰富的艺术品。
二、“甩腔”的几种类型及表现形式
(一)长甩腔
“长甩腔”在戏曲里又叫拖腔,它有旋律线条长,单音时值长的特点,一般都是在延长字腹元音的过程中进行旋律的变化。“由于每一字都能传达相当完整的意义,所以,就会出现有较多由一个字构成的歌句,在歌唱中,运用这种悠长、婉转的拖腔,便于传达感情、烘托气氛”。长甩腔又可细分为三种:波浪起伏式拖长腔、直线延长式甩尾音和自由吆喝式长甩尾。
1.波浪起伏式拖长腔
波浪起伏式拖长腔,指的是在声音延长的过程中保持明显的线条起伏感,整体呈波浪型延长音。这种长甩腔在戏曲演唱中较为常见,也叫拖腔,音域一般控制在五六度之间,呈上下递进式的走向。其中因为甩腔时间较长,部分长腔中间会设有休止符,方便呼吸换气,并为后面强调重拍做好充分准备,拖腔板眼分明。
谱例1.《荔枝颂》第232~243 小节
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的代表作《荔枝颂》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粤曲小调。以上谱例中最后一个字“枝”的演唱,就属于波浪起伏式拖长腔。艺术家把“枝”字拖长了足足8 个小节,声音起伏有致,娓娓道来,尽情表达出广东人对岭南佳果荔枝的赞美、喜爱之情。演唱时,我们要注意先把“枝”的口型提前准备好,口腔中上牙和下牙不可以完全合上,不然气息会变得很僵硬且不流动。口型快速准备好后,在气息支持下瞬间从装饰音滑到主音上,接着在换气的地方腹部快速一放一收换气,演唱过程中,口型基本不变,头腔共鸣和鼻腔共鸣积极打开,声音位置要高,假声成分较多。整个长甩腔过程要保持兴奋积极的状态,板眼分明,这样的演唱表现形式对气息的控制和流动性训练都很有帮助。
2.直线延长式甩尾音
直线延长式甩尾音,指的是单音直线延长数拍后尾巴突然往上甩,形成一种呼长音之后尾音上甩的表现形式。一般情况下,直线延长式甩尾音会给人带来一种长距离呼唤的立体效果,高位置真假声混合。根据谱面要求,有的延长二到四拍,有的则直线自由延长数拍后再甩,按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例如“陕北处在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基本以黄土塬、梁、峁、沟、塬等地貌为主,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当地人们的性格相对比较豪爽、淳朴善良,经典陕北民歌《赶牲灵》,在演唱时就要有那种站在黄土高坡上高歌的感觉,豪放、高亢,呈现出通透明亮的音色特点。该歌曲的第一句歌词“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的“哟”字,就明显出现了直线延长式甩尾音,把“哟”字的字腹拉长,四拍的延长快结束时把音尾轻轻往上一甩,在演唱这种长甩腔时,一般要注意爆发性的强出字头,接着在拉长字腹过程中渐弱,最后再渐强甩尾音,真声较多的真假声混合,呈现出一种豪爽的喊腔效果。
3.自由吆喝式长甩尾
自由吆喝式长甩尾,指的是无固定音高,模仿赶牲口的吆喝声或向远处呼唤的长甩腔,特点是声音穿透性强、自由、嘹亮、音程跨度大。
著名的云南民歌《放马山歌》是一首反映牧人生活的歌曲,歌词简练,七言两句为一段。歌曲中的衬腔吆喝声“哟哦”是整首曲子的亮点,谱面上没有固定音高标记,不强调歌唱性,但要求我们模仿赶马时的吆喝声进行自由甩腔,唱出一种浓厚的山野风格。这种甩腔方式就非常贴近生活,反映生活,所以我们在演唱前要尽量多了解观察,有助于我们得心应手的模仿演唱,使作品中的生活元素更好地展现出来。
(二)短甩腔
“短甩腔”指的是时值较短,在字头前或字尾处出现的小甩腔,一般为一字配一音的形式。它分为两大类:强调型上滑短甩腔和跨越型下滑短甩腔。短甩腔在地方民歌中运用较多,这与地方方言有着密切关系。语言是体现中国民歌独特韵味的关键,短甩腔的使用,不仅能突出地方独特的语言风格性,还能传达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特征。
1.强调型上滑短甩腔
强调型上滑短甩腔,指的是主音前加一个倚音辅助,多为二、三度音程关系,形成短抛物线型往上甩尾。字头前的上滑短甩一般是为了突出字头和加重语气感,起到强调性作用。
《洗菜心》是一首湖南地区脍炙人口的花鼓戏小调,全曲描述了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一个尚未婚嫁的女子情窦初开,在绣房为心爱的男子绣花,被妈妈唤去河边洗菜心,在河边不慎将心上人送的戒指洗丢了,妹子顺着河边找,正巧被心上人捡到,内心窃喜又害羞,最后喜结良缘。”作品第一句描述了绣房里的女子心情愉悦,一边想着心上人一边绣花的场景,在两“绣”字的演唱上就使用上滑型短甩腔,同样也是动词使用短甩腔技巧,灵活地体现风格。“绣”字在湖南话是阳声字调,演唱时甩腔也是依据地方方言进行运腔。在人物塑造方面,演唱者可以将自身想象成十几岁小姑娘,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进行演唱,唱出较轻巧的俏皮感,用稍有力度的甩腔演唱,像绣花一样细致精美。
2.跨越型下滑短甩腔
跨越型下滑短甩腔,指的是从一个音跨越到另一个音,抛物线状地往下滑甩尾音。这种甩腔有的是从主音前出现的音,跨越式的甩落到主音上,而有的则从主音出发,跨越式自由的往下甩开。这种短甩腔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节奏较缓慢时,能深刻传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活动,在演唱过程中,可以尝试尽量想到滑落过程中的每一个音,这样的演绎效果更佳;节奏稍快时,要注意字头的喷口,剩下的字腹巧妙运用气息带过即可,具备很强的灵活性。
《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这是吕远作曲、许敏歧作词的一首陕北民歌,创作于1960 年。“整首曲子具有方言的夸张特性,歌词的框架融合了方言土语和野嗓子的旋律声腔,尽管‘土’,却轻巧地表现出生活用语的生动性、形象性,这些方言土语是劳动者自己的声音,传递出浓郁的黄土高原地域特色。”所以我们在演唱时要尽可能接近方言,突出地方特色。作品中第一句歌词,第一个“里”字演唱时,可以在前面高八度的“li”跨越式的由上而下甩下来,起到强调性作用,使曲子开门见山地进入主题,演唱出陕北民歌风格的豪迈、宽广、洒脱性特征。接着“十里里”中“里” 也是明显地运用下滑型短甩。“九里里”“十里里”“一行行”“一排排” 等叠词都是夸张地运用跨越型下滑短甩腔形式,把陕北壮丽的美景由近到远立体展现出来,形象描绘出一幅当地秀丽的地域景象。
总之,不管是强调型上滑短甩腔,还是跨越型下滑短甩腔,都是为了更好地贴近歌曲表现需要,在短暂的时间里生动地表现内容。在行腔时要注意气息的控制,字头要有爆发力,短促有力,轻巧、灵活的短甩腔会让我们的演唱更具风格性。
三、“甩腔”技巧的主要润饰作用
甩腔技巧若能灵活运用于各类民族声乐作品当中,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明代著名戏剧理论家王骥德在他的著作《曲律》的“论腔调”一节中就指出:“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此话可理解为要灵活运用各种润腔技术、润色装饰我们所演唱的作品,使作品演唱的效果更佳。甩腔属于众多润腔中的一种,我们要运用甩腔技巧润色和装饰歌曲作品,使作品在演唱中可以更好地推动情绪、塑造人物及风格。
(一)帮助推动情绪表达
情到深处方动人。金铁霖在其教学法中曾说过:“在声乐艺术中,情是指演唱声乐作品的感情。用心去唱歌,也可理解为用情在歌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歌者通过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情感情绪恰到好处的完美呈现给观众,这也许是每一位歌唱演员至高的追求。甩腔技巧的运用就有助于推动情绪的表达,灵活运用于作品演唱当中,起到推动演唱情绪表达的润饰作用,使作品整体情绪更饱满丰富。
例如民族歌剧《白毛女》经典唱段《恨似高山仇似海》的开头部分。全曲开头强烈地表达出喜儿对黄世仁咬牙切齿的仇恨。为了帮助推动情绪表达,彭丽媛在演唱时就在全曲第一个“恨”字上加了跨越型下滑短甩腔。这样加倚音甩腔技巧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正字以加强语气感。“恨”字的音调为去声字调,如果按谱面规矩的演唱则为阴平字调,会过于平淡,没法真正表达出喜儿内心的愤恨之情,加入甩腔后,在辅助音调字正的同时还可以加强语气感。第二,开门见山直击主题。这种强有力的甩腔,能给人一种听觉冲击,把恨之入骨的情感令人震撼地传达给所有听众。还有,“雷暴雨翻天我又来!”接着后面的“哎”字强调了喜儿坚强的内心、报仇的决心,此处的演唱需要饱满的气息控制,在气息的顿挫中加入甩腔,特别是结束前最后一个音,再次运用了跨越型下滑短甩腔,为了再次强调和营造这种悲愤的氛围,加入叹气的感觉并下滑短甩,让整个开头乐段有很完整的画面感,将情绪直接地传达到听众内心。甩腔技巧的加入帮助推动了演唱情绪的表达,对作品情感的抒发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细腻刻画人物个性
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刻画人物个性是歌唱演员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完美细腻的诠释人物性格,需要对作品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仔细分析作品人物性格,揣摩旋律行腔技巧的运用等等,结合演唱者自身的文化修养,最后才能较为准确的塑造出作品需要的人物形象。
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里的一经典唱段《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其中有一段讲述的是小芹做了一个梦,梦见二黑哥当上了模范。该乐段是全曲第四部分唱段,其中“梦见了二黑哥你当了模范”中的“当”字就使用了跨越型下滑短甩腔技巧,此处运用甩腔把小芹内心的兴奋激动演绎得活灵活现,看着二黑哥当上模范,小芹无比自豪和骄傲。接着,“站在那讲台前”的“站”灵活使用了跨越型下滑短甩腔,把二黑哥站在讲台前的动作描述得淋漓尽致。最后,倒数“好青年”中的“好”使用了强调型上滑短甩腔,突出二黑哥在小芹心里是个“好青年”的美好印象,对二黑哥赞叹不已。这几处甩腔润饰作用非常明显,使人物的塑造更加立体形象,把人物性格特征和内心情感活动灵活展现在观众眼前。
(三)巧妙体现地域风格
美国声乐理论家图姆斯·弗兰契斯·库克在《名歌唱家论歌唱艺术》(声乐文集)一书中指出:“公众好像并不需要那种完美的嗓音,而是需要那种有人情味的声音。这其中就包含有两层含义:民族声乐需要演唱技巧;民族声乐更需要演唱特色。”演唱特色是民族声乐演唱者一直在追求的,演唱特色可以通过风格来体现,风格的塑造十分重要。于是,将甩腔巧妙运用到作品当中,对突出地域性风格能起到一定的帮助。
谱例2.《挑着好日子山过山》第51~67 小节
这是一首蕴含壮族地域风格浓郁的广西歌曲。“反映了新时代壮乡人不畏艰辛、创建美好家园的心声,刻画了西部人民肩负生活重担奔小康的豪情与气概。全曲运用了夸张写意和拟人等手法,描绘了生活在十万大山中的壮家人生活,歌词中饱含壮家人豪迈与自信,清新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甩腔在歌曲演唱中起到突出广西民族地域风格的润饰作用。谱例中,衬词“尼的呀”在那坡县壮话里是“好的呀”的意思,“呀”在演唱时运用了强调型上滑短甩腔,强出字头后先把字腹“a”延长,再把尾巴往后轻轻一甩,能把说话时俏皮的语气感表现出来,全曲数次使用这个代表地域的方言衬词,将壮家人内心的喜悦巧妙表达出来。接着,“挑着好日子(哎)”中“哎”用了直线延长式甩尾音的表现形式,前面先直线延长数拍再甩尾音,声音控制方面可以采用由弱渐强的处理办法,把广西民歌中站在高山上呼唤的空旷感演绎出来。另外,歌词中“哎哎哎哎”,同一语气词的使用有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渐渐推向高潮,在最后一个“哎”结尾处巧妙地甩尾音,声音有一种甩向远方的呼唤感,突显独特的民族风格性。最后,“山过山(啰)”中“啰”是全曲最后一个音,也运用了强调型上滑短甩腔技巧,这是民族声乐演唱中常见的甩腔表现形式,出现在结尾处增强结束感,把广西乡民那种热情、淳朴、豪爽的性格表现出来。
甩腔是民族风格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方法,常香玉曾说:“甩腔不能乱用,也不能滥用。”意思就是甩腔的使用要有度,恰到好处的使用甩腔,能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总而言之,甩腔技巧灵活运用于各种声乐作品当中,可以辅助我们更好的诠释作品,通过甩腔技巧的运用,可以起到推动表达情绪、细腻刻画人物个格,以及巧妙地体现地域风格性,丰富作品的色彩等润饰效果。
四、结语
甩腔技巧在民族声乐作品演唱中运用广泛,本文将甩腔的主要表现形式大致分为两种:长甩腔和短甩腔。其中,“长甩腔”又可细分为:波浪起伏式拖长腔、直线延长式甩尾音和自由吆喝式长甩尾三种形式。“短甩腔”则可细分为:强调型上滑短甩腔和跨越型下滑短甩腔两种形式。甩腔技巧在演唱中会起到润饰作用,体现在强烈推动情绪爆发、细腻刻画人物个性以及巧妙体现地域风格这三方面。甩腔技巧虽然只是作为一种润色修饰手法,但它应该被引起重视,丰富的润色修饰作用会使我们的作品变为风格独特、色彩丰富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