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钢琴曲《春舞》音乐风格及演奏技术分析

2022-07-29杨晓欣何茜太原师范学院

艺术评鉴 2022年13期
关键词:触键大调小节

杨晓欣 何茜 太原师范学院

一、创作者简介和创作背景

(一)孙以强生平

孙以强先生是美籍华裔作曲家、旅美钢琴家、教育家,出生于1943 年的上海。自幼便表现出对音乐创作的热爱,5 岁习琴,19 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深入学习钢琴演奏及我国传统音乐,为其之后的钢琴创积淀了丰富的音乐素材,37 岁考入华盛顿大学攻读硕士,并进修钢琴博士学位的所有科目。孙以强先生曾说:“比起作曲家,我喜欢自己教育者的身份,而与演奏者来比较,我更喜欢自己作为一名演奏者。”现今78 岁的孙以强先生仍致力于钢琴教育教学工作,注重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与创作,钢琴事业是其毕生的热爱。孙以强先生的音乐作品,体现出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浪漫主义音乐作曲技巧的融合,音乐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并赋予民族性,音乐情绪明朗、活泼、热情、愉悦。

(二)《春舞》创作背景

《春舞》是孙以强先生1978 年创作,1980 年出版的一首中国钢琴作品。在写作前期,经过大量的文献整理工作,对于《春舞》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概述为孙以强先生受到刘诗昆老师的邀请,去新疆采风,在采风过程中,他看到新疆人民在明媚的阳光下忙碌地收葡萄,大家脸上洋溢着丰收带来的笑容,日落后,青年们带着一天劳动的成果,载歌载舞地回家,孙以强先生受到这样场景的启发,所以写了这首带有新疆风格的钢琴作品。第二种说法是孙以强先生并未在新疆采风,而是在北京看到一场演出,在民族宫当时有一场新疆舞蹈的表演,演员在台上穿着新疆的服饰,跟随新疆的鼓、弹拨乐器的节奏翩翩起舞,舞蹈的内容大致是劳动人民在果园劳动结束后喜气洋洋回家的场景,这一演出为孙以强先生《春舞》的创作带来灵感,同时这一钢琴曲也是刘诗昆老师邀约的作品,并且孙以强先生表示:“对于《春舞》这首作品的风格定义,他并不认为这首作品是新疆曲风格的作品,只是在作品中加入了新疆元素。”

尽管两种说法同中有异,但总体来看,《春舞》这首作品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改革开放初期创作的,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以政治为背景,吸收西方作曲技术精华,并融入中国传统音乐,表现出民族性、人民性。《春舞》同样反映出新疆人民在改革开放初期,一片祥和、生活美满的景象,暗示着中国未来前进道路的光明,全曲呈现出一种欢乐愉悦的氛围,为听众带来美好的听觉享受。

二、《春舞》曲式分析与音乐风格

(一)曲式分析

1.结构图

2.曲式分析

《春舞》为复三部曲式,2/4 拍,引子与呈示部为中庸的快板,中部为不过分的小快板,再现部出现宣叙调的抑扬手法,首部与再现部整体以d 小调为主,中部为渲染气氛频繁转调,整曲由引子、首部、中部、再现部四个部分构成。

引子为1~18 小节,以中庸的快板,优美的曲调进行。引子诠释了一首曲子的风格,中国钢琴曲通常都会先引子开始再进入乐曲主题,为听众带来情感的渲染。该首乐曲的引子由4 个乐句构成,明朗的D大调给人以心旷神怡明朗草原的氛围感。第一句为1~5 小节,前三小节为主题句,后两小节仿佛是对主题句的应答,如同另一个人的出现,两人交相呼应,轻柔抒情的曲调,仿佛置身于阳光明媚的草原上。6~10小节为第二句,连续两小节的三连音,与主题句相呼应,第8 小节高声部的颤音模仿了新疆弹拨乐器的音色,突出了新疆音乐元素,富有浪漫气息。第三句为11~15 小节,是主题句的变化再现,是对主题句强调,音乐情绪更为丰富。16~18 小节为最后一句,在主题句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疆手鼓节奏的音乐元素,在右手为主题句升华的同时,左手出现手鼓节奏切分音的伴奏音型,为乐曲首部主题的出现做铺垫,18 小节调式从D 大调转为d 小调。引子呈现出一种安静优美的音乐氛围,看似与首部热闹愉快的音调相冲突,但更表达了清晨人民苏醒前后的景象,以静进入动,更是这首乐曲引子值得专心琢磨的重点。

首部为19~73 小节,由a、b、a1 与连接构成的再现单三部曲式,调式从明朗的D 大调转为优美的d小调,轻巧的演奏,突出首部愉快热闹的音乐氛围。

a 段为19~37 小节,主题旋律首先呈现在中音区,右手采用上行音阶进行,并出现类似于弹拨乐器的颤音,左手持续以手鼓切分音节奏的音型出现,突出了新疆音乐风格元素,旋律线整体以拱形进行;在30~37 小节中,右手采用托塔卡式快速音阶交替的高音表现“加花”的主题旋律,变化再现句,节奏更加密集,音域更宽,在中、高音区转换,旋律更加紧凑,表现出异域风情。

b 段为38~53 小节,调性转为d 小调的同主音的D 大调上,旋律从二声部变为三声部,整体以高声部为主,音乐更加饱满,是首部的高潮。b 段右手旋律以a 段为动机,左手持续以切分音节奏进行,音区为高声部,音乐更加活泼,仿佛看到人民在葡萄园辛勤采摘,展现出收获颇丰的场景,舞蹈性更强;46~49 小节,是对b 段首句的加花再现,左手出现上下行音阶的进行,更加推进乐曲的流动,使音乐推向高潮,音乐情绪高涨。最后4 小节,以十六分音符与三十二分音符结合进行,渐强的力度与紧密的节奏型,使乐曲更加热情奔放、跳跃活泼。

a1 段为24~66 小节,是变化再现,调性回归到d小调上,该段乐曲前三小节通过减弱的左手手鼓节奏变奏音型过度,为八度再现做了铺垫,高音区灵巧的小回音与八度音程交相出现,更突出了“舞”的画面。67~73 小节是首部与中部之间的一个连接部分,该部分首先以级进下行音列,强后减弱减慢的力度与速度,而后出现左右手交替的级进上行四音音列,最终以d 小调六级皮卡迪大三和弦结束该乐段,为中部的展开做准备。

中部为74~175 小节,由c、d 连接构成的单二部曲式,调式从d 小调转为降B 大调并频繁转调,不过分的小快板,突出中部热情奔放的音乐氛围,中部引入新的音乐材料。

c 段为74~113 小节,降B 大调,中部的展开首先从左手pp 力度的五度音程进入,轻巧的音程好似均匀的鼓点节奏,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为右手旋律的出现做好准备,在持续4 小节的鼓点伴奏后中部“马蹄式”主题旋律出现,八分音符、后十六节奏及连奏断奏相结合的演奏手法,仿佛将一幅篝火下载歌载舞的场景带到听众面前。该乐段频繁离调,96 小节向降G 离调、100 小节向降b 离调、104 小节向f 小调离调,111 小节体现了维吾尔族音乐风格调式重叠的特点。调式的频繁变化、紧凑的节奏以及由弱到强的节奏,宛如由远及近清脆的铃铛碰撞之声,110~113 小节渐强的下行四音音列为d 段的呈现做铺垫。

d 段为114~165 小节,调式转为D 大调,该乐段是整首乐曲的高潮,114~121 小节为齐奏三声部级进上下行的八分音符音程,似马蹄声般,将听众从载歌载舞的篝火晚会带到万马奔驰回家的场景。122 小节开始以分解重叠的十六分音符变化再现上一乐句,采用托塔卡式作曲手法,将d 段主题乐句升华,在紧密的节奏下,营造热情高涨的情绪。130 小节调式转为G 大调,左右手音区更加宽广,对比明显,产生扩张的音响效果,渲染紧张气氛。146 小节乐曲转到G和声大调上,此处作曲家使用八度音程相互交替弹奏的手法,使乐曲达到高潮,旋律整体呈现在高声部,最后两小节的震音及fff 力度的高声部和弦将中段音乐在气势磅礴中结束。

166~175 小节为中段与再现段的连接部分,宣叙调抑扬顿挫,旋律在D 大调与d 小调上游离,减慢减弱的音响效果,为再现部做准备。

再现部为176~228 小节,176~186 小节调性回归到d 小调上,下移八度展现首部主题。187-199 小节乐曲采用三行谱进行变化再现,这一部分,为D 大调,旋律出现在中声部,高声部为加花式的配奏,乐曲纵向扩展,使听众听觉享受更加饱满。全曲最终以ppp 力度的波音结束,给听众带来意犹未尽的感觉。

(二)音乐风格——新疆异域元素及西方浪漫主义作曲手法的融入

孙以强先生作为中国钢琴家、作曲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融入其作品中,其创作的乐曲不管从创作手法、旋律调式还是音乐素材中,都能看出中国传统音乐元素,鲜明的民族性是孙以强先生音乐创作的特征之一。带有民族音乐元素的钢琴作品并不是将中国传统音乐的素材直接引到作品中,而是将民族的个性与特征挖掘出来,将其作为新的音乐元素融入到作品里,《春舞》 这首作品将新疆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术完美切合,孙以强先生通过节奏、装饰音、调式、和声将新疆音乐元素及西方作曲技巧完美融入到这首钢琴作品中。

旋律的单一性、线条走向及音乐意境的表达为民族音乐元素特征,该首乐曲中,旋律十分突出,单一且好吟唱,引子表达山河壮美、潺潺溪流的安静之美;首部突出辛勤劳作、忙碌采摘的欢乐之景;中部传送马背扬鞭、载歌载舞的热情之貌。装饰音与节奏同样是民族音乐元素的重中之重,乐曲中切分音节奏型模仿得便是维吾尔族手鼓的节奏型,强弱分明、律动感强,极具舞蹈性。中部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仿佛哒哒哒的马蹄声,如同哈萨克族冬不拉的音响效果。连接部悠长纯净的音调借鉴了塔吉克族音乐中的音调。琶音、颤音、波音是带有神秘感的弹拨乐器,属功能、四五度音程的运用,增强了音乐民族性。《春舞》在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入中,不难发现还有西方作曲技巧的影子,大小调、转调及离调的运用,赋予了浪漫主义音乐特征;连接部大量采用古希腊音乐理论四音音列过渡,使乐曲连接更加流畅;首部结束采用皮卡迪三度结束,增强了乐曲内部联系,使得乐曲空灵并富有舒适感。

三、《春舞》演奏技术分析

(一)和声与调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音乐就一直在借鉴西方音乐元素,以期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孙以强先生在其创作中更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作曲技巧融会贯通。和声作为西方作曲体系中的音乐语言,相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而言,这种固定框架的音乐体系似乎并不太适用于中国传统音乐中,但在研究练习《春舞》这首乐曲时,不难发现孙以强先生将中国民族性的线性旋律与西方传统大小调和声相结合,《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 一书上便指出:“在处理和声的纵横向关系时,着重强调横向的声部运动方式,并以逻辑化的声部线条作为和声结构的出发点,这便形成线性结构的和声方式”。乐曲中运用的d小调和声音阶、重属和弦以及四五度音程都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和声体系,属和弦与下属和弦的震音,为西方作曲和声技巧。中部强拍运用G 大调属四六和弦,在西方作曲技巧中一般四六和弦不用作强拍,这里便凸显了中国民族性的和声。114~121 小节,线条性的旋律与中声部持续音构成音程,体现出中西和声的结合,既表达出旋律的单一性,又丰富了乐曲的和声效果。《春舞》作为一首中国钢琴作品,其和声上既有中国传统和声体系,又融合西方作曲技巧,使该首作品音乐语言丰富,给听众呈现出一种饱满的音乐氛围。

调性布局可以推动乐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音乐的风格,调式是多声部音乐发展的灵魂。首部以基础调式d 小调为主,并结合同主音大小调D大调并置的创作技巧,以及中部频繁的转调与离调,孙以强先生通过调式的转换,将《春舞》中不同的音乐场景传递给听众,简单的调性转换体现出不一样的音乐内容。引子在明朗的D 大调进行,展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时的调式让听众感同身受,仿佛是春日明媚阳光沐浴在草原之上,使人心旷神怡,18 小节自然过渡到优美的d 小调上,预示首部主题的出现。首部优美的d 小调配以手鼓节奏型的伴奏音效,使乐曲拥有无限生机,并带有律动感,b 乐段调式回到D 大调,音乐情绪更为开阔,具有旋律性,再现乐段回归调性,并增添C-降B、G-F 等增二度音程,旋律更加紧密,充满异域风情,衔接部上行四音音列调性模糊,突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线性结构的转调技巧。中部以降B 大调主和弦五度双音开始,并出现调式的重叠,如第97 小节,降G 大调基础上保持B 大调属功能伴奏音型并向b 小调离调,模仿万马奔腾的场景,突出新疆音乐调式重叠的原则,d 乐段前句为D大调,后两句转为G 大调,146 小节后调性游离在G大调与g 小调之间,使乐曲音响效果更加热烈,将听众带到载歌载舞的新疆篝火晚会中,间奏回归D 大调,使乐曲结构更加稳定,为再现部的出现做好铺垫。再现部由d 小调转为D 大调,音乐从轻柔的氛围中变得明朗,预示乐曲即将结束,尾声从C 性质的和弦回到d 小调上,仿佛意犹未尽,然后平静安逸的结束全曲。调式的多变使该首作品听觉效果充满异域风情,切实将听众带入新疆采摘丰收忙碌愉快的一天。

(二)节奏与触键

节奏对乐曲风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听众提到圆舞曲或者进行曲时,首先便会想到鲜明的节奏特征。《春舞》作为有着新疆元素的钢琴作品,将新疆音乐中的节奏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听便知此曲有浓厚的异域风情。弱起节奏是新疆维吾尔族“抑扬格”的特点,增加了乐曲的叙事性,使音乐内容更加生动。切分音为新疆维吾尔族音乐中的节奏风格,节奏欢快,强弱分明,重音应放到第二个音符上,该首乐曲中,左手切分音节奏几乎贯穿全曲,突出新疆“舞”的清晰特征,具有律动感,通常在切分音后都会伴随着两个平八的音符,这更是新疆风格的辨识方法之一。中段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类似于“马蹄式”的音效,并伴有均匀八分音乐的伴奏音型,极具舞蹈性,突出挥鞭马背、奔驰草原的气概,八分音符托塔卡式节奏型的模进,体现出新疆人民狩猎的场景,使乐曲紧凑而热烈。《春舞》鲜明独特的节奏型是其音乐风格确立的标识。

《春舞》这首作品对演奏技术的要求极高,不同的乐段风格迥异,对于演奏者来说用不同的触键方式,弹奏出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引子部分要甜美柔和的演奏,轻柔淡雅的旋律弹奏时要注意指尖触键,音要圆润、绵长、轻柔;pp 很弱的力度,要保持触键下沉而缓慢,并且注意音的时值要足够,不能因为柔和而将音弹虚;三连音弹奏时手掌关节需支撑抬起,触键较浅并整齐下落,突出主旋律;琶音触键要干净利索,使音流畅。首部的伴奏音型,落键要轻控制好力度,重点突出第二个重音,右手主题句弹奏要活泼,每一小乐句要起手呼吸,使音乐舞动起来;颤音弹奏时手指需放松,运用指尖力量灵巧触键,这里的颤音模仿的是新疆弹拨乐器,弹奏时不易过快,但要灵活轻巧;30~37 小节托塔卡式节奏型弹奏要注重和弦外音触键力量要回收,手掌移动速度要快速并精准触键;56~66 小节八度跳音连奏手臂需下沉贴键弹奏,快速落键离键,指尖要有爆发力,移高八度三十二分音符弹奏时手臂放松,运用灵巧的指尖清晰触键。中部左手五度音程进入时要注意触键轻而不虚,类似于“啄米”式触键,直击听众内心,右手“马蹄式”旋律型触键要突出音头,有层次、有颗粒性的跑动,表现出热情奔放的氛围;114 小节开始,左右手同时落键,音短而急促,手掌半圆呈拱形,指关节不要软,将音弹扎实;122 小节左右手交替弹奏,这里需要演奏者手指力量向内聚拢,肩膀放松,手腕配合大臂交替下落,控制力度并保持音的弹性,表现出万马奔腾的场景;132 小节,右手上下行音阶弹奏要流畅,触键干净,手指跑动既要快又要准,左手八度音程触键要下沉,将旋律弹出;146 小节八度音程交相出现,手臂力量带动手腕以及手指,触键要扎实,重音记号需要注意身体重心前倾,将力量传送到指尖。再现部需厚实的贴键弹奏,指触面积要增大,缓慢而轻柔的触键,将乐曲从热闹回归平静,进而结束全曲。《春舞》演奏时要有思想的触键,有思想的触键才能更好的表达乐曲的情感,将情感通过指尖传递给听众。

四、结语

20 世纪80 年代,我国以中青年为主体的一批作曲家大胆借鉴西方作曲技术进行创作,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都体现了“改革开放”后的社会新面貌,力求反应人民真挚的情感,以美的形式感染人,审美情趣多样化并体现民族性。本文主要通过对孙以强《春舞》创作中的曲式结构、新疆异域元素及西方浪漫主义作曲手法的融入、调性和声、节奏触键进行深层次分析,了解该曲的创作背景,更好的诠释乐曲背后的思想内容,为更好的诠释该作品做充分的准备。

猜你喜欢

触键大调小节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快把我哥带走
G大调随想曲
“跑调”了怎么办
钢琴演奏中触键对音色表现的影响
让情感在指尖流淌
节节草的秘密
浅谈钢琴演奏中的几种触键方法
演奏西贝柳斯《d小调协奏曲·作品47号》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