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在写作中的润色作用
2018-06-11张蓉龙淑华
张蓉 龙淑华
【摘要】诗歌语言精练、意象丰富、形式优美、感情深厚,能触动心弦、拨动情思。大量的诗歌阅读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更能给写作起到一定的润色作用,润色作用表现在对写作中词语的润色:对写作中修辞手法的润色:对写作中情感的润色。
【关键词】诗歌阅读 写作 润色
我国是“诗的国度”,现存大量优秀诗歌,这些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宝贵的遗产,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产生,到唐诗的鼎盛,宋词的大放异彩,元明散曲的别开生面,继而到清诗及五四运动前后的“白话诗”,我国的诗歌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大量的诗歌阅读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更能给写作起到一定的润色作用。
一、诗歌阅读对写作中词语的润色
诗歌中的语言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反复对比验证得到的,因此语言具有极高的准确性与精练性。“读万卷书,识万般理”对诗歌的大量阅读自然就可以积累丰富的词语和句子,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由字句堆砌而的。我国古代有《文选》“烂,秀才半。”“能读千赋则善赋”。①前人所谓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也是在辛苦的锻炼下生成的。没有一定的深厚功底,只怕再怎么天成也偶得不了。文章的写作归根到底都是表现情,而往往情的表现需要景的补托。所以诗歌阅读对写作中词语的润色,也就是对景和情的润色。
1、对景的润色。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绿字。“绿”是春天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也是春天的主旋律,“绿”成功的写出了,春回大地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因此“绿”字用得非常贴切。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②满三省同学,她在写作时很注意对字的考究,比如《故乡》中“月亮像一个银色的吲盘嵌在天上”。她这个“嵌”字就用的很好,“嵌”,是指把较小的东西卡进较大东西的凹陷里。在这里显得很贴切、很饱满,能把月亮的珍贵,与它在天幕上的煜煜生辉状态给表现出来。
2、对情的润色。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低、近”两字,低,是由于诗人的视象造成的,不是实际情形,之所有有这种视象,是因为原野空旷,诗人又在船上,视线被邻近的树木挡住了,只能从树叶的缝隙中望见远处的天空,所以天显得比树还低。“近”,月离人很近,给在异乡的诗人一点慰藉,这又反衬出他在异乡的孤独感。这两个字,将浓浓的客愁乡情,无声无迹融于画境,尤覺新意扑面。杜甫《登高》诗“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这个词总体概述作者对秋的感觉、再加上“落木下”,“长江来”,描绘出一幅肃杀萧瑟的秋景图,诗人的悲秋之绪溢于言表。
二、诗歌阅读对写作中修辞手法的润色
诗歌中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最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夸张、对偶、排比、借代、拟人等等。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得诗歌形象鲜明,境界自出。
1、对比喻的润色。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如《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文章,就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的展现的小屋的小巧、别致,独具浪漫情调。沈小敏同学在写《草》这篇文章时,她就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草的坚韧、顽强、以及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展现的淋漓尽致;龙丽同学的《傲雪》“冰雪覆在月季上,就好像给她披上了一件雪白的披风。”她把冰雪覆在月季上比喻成一件雪白的披风,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极富神韵。我们可以想像当风一吹,一个穿着在风中摇曳摆动的披风的女子向我们姗姗走来。王希同学的《梅》,她把梅比喻成一个落入凡间的天子。这样一个晶莹剔透,千层不染的梅的形象就凸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三位同学从小就是唐诗的爱好者,她们在写作时很多方面都是受到唐诗的一个启发。
2、对夸张的润色。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陈丽萍她在写作时就化用了这一句,“忧愁是白发”形象的表现了,她当时的心境,忧愁就像白发一样缠绕着她,让她欲罢不能。
3、对对偶的润色。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网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请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4、对排比的润色。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李茜茜在写《理想》的时候她就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我觉得我是草,是飞马,是树顶,是云,是流水,是天地相接的一个地平线”。这组排比句的使用,形象的展示了,在天地万物中,我是多么渺小,世界是如此浩大,但我仍然有一定的价值,有存在的意义。
三、诗歌阅读对写作中情感的润色
诗歌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不仅表露作者的写作目的,人生志向,而且包含了一定的生活哲理,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和审美情趣。
1、激励学生的远大志向:读过曹操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心中久久回荡;读过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断在耳畔回响;读过李白的《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总是抹之不去。这些诗句无不激励着学生在人生的征途上要有宏伟的报负,要立下远大的志向。如张小玲她在《我的梦想》一文中就引用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几沧海”,表现了她在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决心。肖芳玲在《飞》这篇作文中她引用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现了她会乐观的对待人生。
2、丰富学生的生活哲理: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明白了人无进退维谷的境地,只要努力奋斗,眼前总会呈现出一派花团锦簇的现象;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启迪学生在生活中看待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告诉学生只有不断的学习,补充新知,才能与时俱进。这些诗句帮助学生明白了生活中的许多道理,丰富了他们了人生阅历,指导他们在生活中一步步地走好。
3、激發学生的爱国热情:龚白珍的《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虽然辞官还乡,但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担心照汗青”,诗人为了国家,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些诗句无不让学生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己应该努力读书,为将来国家的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刘亚娟《回忆》一文中引用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担心照汗青”的诗句,表现了她爱国精神。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银装素裹的冬天淋漓尽致地展现地眼前,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边塞的奇丽风光,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这些诗句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也使学生深深地陶醉在其中,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5、教给学生的做人之理: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教会学生懂得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说人应该有奉献精神:陈毅的《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教育人应该敢于面对挫折。这些诗句无疑都指导着学生应该怎样去做人,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文献:
[l]王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2](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岳麓出版社2002年版
[3]别林斯基《俄国文学一瞥》 时代出版社1952年版
[4]艾青《艾青诗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吴亦农主编《写作原理》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