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科夫斯基《六月船歌》的创作特点及演奏分析

2022-07-29孙赫阳哈尔滨师范大学

艺术评鉴 2022年13期
关键词:船歌和弦错位

孙赫阳 哈尔滨师范大学

柴科夫斯基1840 年生于福特金斯克市,他的一生都行走在音乐创作的路上,直至去世之前还一直从事音乐创作,他的作品几乎涉及所有与音乐有关的范围,自1864 年从圣彼得堡音乐学学院毕业之后,他创作的《第一交响曲》历时三年在莫斯科进行首演,得到了一致好评,之后又创作了幻想曲《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首作品可谓是人尽皆知,乐曲响起就会给人极大的代入感;随后创作了《天鹅湖》《意大利随想曲》、歌剧《黑桃皇后》、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等作品,直至1893 年去世前还创作了《第六交响曲》,这些作品时至今日都被广为流传,同时也成为了每个从事音乐行业的人潜心钻研攀登的座座高峰。

钢琴套曲《四季》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875 年,当时俄罗斯一家有名的文艺杂志社找到柴科夫斯基,当时在他们的期刊修订中有十二部诗歌,这十二部诗歌正好描绘了俄罗斯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风光,杂志的编辑想在这十二首诗刊登的时候附加上十二首钢琴曲,他的这一想法马上得到了柴科夫斯基的回应,柴科夫斯基也是通过研读这十二首诗歌获得灵感,从而创作出《四季》这一钢琴套曲。

这一套极具特色的钢琴套曲《四季》于1882 年正式出版。这一部套曲的整体感情基调是抒情的、忧伤的,我们也能够在作者的音符中,体味到他内心的感伤。这一钢琴套曲是他按照一年中十二个月的时令来进行创作的。里面的十二部作品,却是完全不同的种类,其中有描绘美丽自然风光的,有描绘人们所经历的场面的,还有想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而《六月船歌》是《四季》中的第六首作品,也是这组钢琴曲中最受大家喜爱的一首乐曲,它通过“船歌”的体裁进行创作,这首曲子徜徉婉转,将民族情感注入曲子,为人们呈现了曲子中的意境。这首曲子的节奏富于变化,旋律的歌唱感极强,旋律线整体呈现出淡淡的哀叹中,虽然时而出现个别欢快明朗的小节,但是很快又恢复到哀叹中,体现了作者对岁月的惋惜,更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忧郁情感,也因此被广为流传。

一、《六月船歌》的作品分析

(一)该曲的曲式及其特点分析

该曲为复三部曲式结构,整体曲式结构如下:

《六月船歌》是套曲中一首描绘初夏的旋律舒缓惬意的优秀作品,作者通过两次转调的手法以及对节奏型的调整来渲染曲中不同时间的变化与音乐色彩,但是其丰富多彩的音乐内涵给听众带来了听觉上的刺激,准确形象的地描绘出了一个阳光明媚的初夏时节的景象。

从曲式结构来看该作品共分为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几个部分,乐曲的引子部分为简短的两个小节,描绘出小船在碧波荡漾的水上游荡的画面,这部分以左手旋律作为基础,上行旋律连接到高音区,而且旋律的辨识度特别高,搭配小调的声音色彩进行渲染,使乐曲在一个充满着心事的感觉中慢慢的开始。引子过后从第三小节开始,右手部分奏出连贯的上行旋律,虽步入主题,但是意境还保留着引子部分的感觉,a 部分开始的第一拍融入合声的碰撞,给听众明显的听觉感受,同时旋律上行,在a 部分结尾的第六小节处加入了离调的手法,临时的变化音更加突出了调性的音乐特征,使整个a 部分都沉浸在一个安静祥和的气氛中,同时还夹杂着淡淡的忧郁。

随着乐曲的行进我们可以发现从b 部分开始,右手旋律部分出现了多次的大调之上的离调手法,而且此处的力度处理也为渐弱的处理,这种手法可以理解为作者的一种铺垫,为后后面作品深入的刻画情景以及更加切实的写景做铺垫,因为临时升降记号在旋律中的出现,我们会明显听到不属于这个调式的声音在其中,但是这里作者做了相应的解决处理,在保证了听觉效果的同时增加了乐曲的技术性,调整了之前单调的织体排列,同时利用收拢的手法作终止,使整条旋律听起来更加完整。

全曲的首次转调在乐曲的13 小节处,由g 小调转为降B 大调,同时也是a 与b 两部分的交替处,作者之所以在此处选择转调是由于乐曲对应内容的行进出现了转变,所以此处的音乐色彩也要发生改变,《船歌》所描绘的是一艘小船摇曳在碧波之上,行进至此拨动的船桨惊起了水中的鱼儿,是一片热闹欢腾,生机盎然的景象,如果继续沿用之前的小调则会显得与所表达内容不符,同时所产生的合声效果也会十分诡异,所以作者在此选择了改变调式用来描绘情景和作色彩的渲染,这种手法在听觉效果上与之前的小调相比有着明显的对比。这一部分结束于22 小节处,且结束音的音级为五级,这种手法充分做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问继续转调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展开部的创作则以主调的同主音G 大调作为开始,也意味着乐曲高潮部分的到来,为这一部分作者为了更好的给听者以代入感,所以选用了左右手“错位重唱”式的创作手法,也就是说左右手的和弦在此处交替出现,错位弹奏,双手所表现的内容是交替呼应状的存在,其描绘的也正是一只只被船桨惊扰的鱼儿交替跃然于水面的情景,同时在这里作者要表现出乐曲的高潮部分,在节奏型上也从之前的4/4 拍变为了律动行和行进性较强的3/4 拍,增添了欢娱的气氛,再配合调式本身明亮的色彩,使整个展开部丰满到了极致,最后该部分选择在旋律七级之上来完成终止式写作,这种写作手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来承接连接部,为再现做准备。

乐曲的再现部分基本是属于原样再现,唯一不同的就是承接收尾的尾声部分,这里作者将原有的和弦改为分解和弦的写作手法,目的在于这个渐弱的收尾,描绘一个小船在水中渐行渐远,荡起层层涟漪的景象,全曲之处结束在这种安静祥和的意境中,与开始处形成呼应。

(二)和声特点

该曲的和声特点可以分为两方面进行论述,首先是和声的写作方面,从曲式分析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乐曲的开始是从g 小调进行展开的,和声的运用多采用属七到主的标准正格进行的方式,属于呈示型的和声进行,听觉效果也多为和谐传统的音效。当首次转调进入到降B 大调的时候,则使用K-属七-主的终止方式,为接下来转调作准备。

乐曲的B 部分调式转到G 大调上,属于同主音大小调的转换,运用调式的特有音效使乐曲的听觉效果更为紧凑,情绪上也愈发高涨,将整个乐曲推向了高潮,同时这一部分中还对节奏进行了改变,由之前的行进效果改为了拥有律动感的3/4 拍节奏,这一部分的和声写作也多为K-V-I 的方式,但是结尾处并未解决至主音,这样也是为了更好的与连接部分形成过渡,同时更好的回归到之前的g 小调,为了再现做准备。

从听觉上,该作品的A 部分多以舒展的旋律线条为主,而且和声则多以独立的和弦进行分布,这样的和声效果可以明显看出是为了突出旋律而刻意为之,同时在每个部分进入的时候会有一个明显的左右手对位和弦而产生的一个和声效果,而其他部分则注重的是旋律的展开而并非和声的碰撞,同时第一部分出现的平行大小调交替使用,其终止式也是对应着相应调式的承接,所以终止式和弦的听觉效果也更加靠近所承接的调式。

B 部分随着乐曲的行进,迎来了高潮的部分,这里和声的听觉效果更为立体,并且该部分为了烘托气氛而刻意的选用了明朗热烈的大调,在演奏的方式也采用了错位演奏的方法,左右手的旋律分开进行,为了让这种“错位重唱”的效果更加明显,还大量的采用了休止符的运用,使得节奏更加跳跃,富有激情。

乐曲的再现部分听觉效果与A 部分听觉效果相同,只是在尾声部分作装饰性变化,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意境的结束。

(三)织体特点

所谓的织体有两个层面的解释,首先织体所指的为该乐曲的曲式,而另一个层面则是反映的空间上音符的分配与排列,犹如一篇文章,织体排列分布就好比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运用的越丰富证明该乐段所表达内容的重要性,所以这部分的分析以其织体分布的特点进行具体说明。

我们会感受到这是一首旋律婉转优美的乐曲,而且织体的分布层次分明,多以清晰的大旋律线条为主,和声之间的关系也较为明确,从引子到A 部分基本上是以大连线的形式来构建的旋律,在节奏处理上用四拍子展现小船荡漾的形象,小调的听觉效果静谧而忧郁,左手的柱式和弦做简单的配重支撑,右手以八分音符为主题,4/4 拍的节奏型富有流动性,使人听起来里格外惬意,这也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效果在其中,同时渐强与渐弱记号的恰当出现,使乐曲更加富有“呼吸”感,随着增加了张力,连贯的上行旋律使乐曲更加富有歌唱性。而这种上行的手法并非无规律的进行,而是通过遇属音下行的方式继续从低音区上行,形成循环式的上行旋律,增加了律动感与演奏的趣味性,也更加符合六月那温暖惬意的感觉。

B 部分的感觉不论是听觉上还是音符的密集程度上都明显区别与A 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描绘的是船行至一处鱼儿栖息之处,船桨荡起的涟漪惊起了一群鱼儿,鱼儿欢腾的跃然于水面,此时的乐谱变得复杂了起来由之前的循环上行旋律变成了富有跳跃性的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相互交织的形态,同时速度要求也稍有变化,变为了更加富有律动性,此时高音部分与低音部分形成了呼应的错位演奏,不再讲究之前的对位弹奏而是强调呼应的错位重唱形式,这种形式持续了八小节,直到节奏由4/4拍变为了律动感十足的3/4 拍,这一处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动态的图画,小船行至此处鱼儿交替着跃然水面,此处运用大量的开放式和弦手法,烘托出一片热闹欢腾充满生机的景象。

再现部分与之前的A 部分相比大体相同,但是尾声处的处理则格外细腻,其织体的排列借鉴了B 部分的音乐素材,同时又融入了再现部分的音乐风格,富于意境的尾声处采用了四组分解和弦快速的弹奏出一段流畅的旋律,意在模仿小船慢慢的划向远方,在水面上划出层层涟漪,逐渐的消失在视线中。

二、《六月船歌》的演奏技巧

《六月船歌》创作的初衷是结合了描绘六月胜景的诗歌而诞生出的一首写景的乐曲,其曲式结构采用了三部曲式,所以在演奏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情感而分段进行处理。乐曲刚开始的时候,演奏者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代入感在其中,引子部分要控制好速度,而且笔者认为为了烘托气氛,可以不用刻板的按照谱面的节奏去演奏,可以更为慵懒和松散,同时控制力度,用抚摸键盘代替敲击键盘所带来的音效,展现出一种小船荡漾的感觉,这种手法直至引子结束,从3 小节开始用正常的速度与力度进行弹奏。这时的主题旋律讲究的是连贯性与旋律的歌唱性,因为开始的第一乐句的旋律是这首乐曲的主题,不论是从旋律的舒缓性还是它自身的广为流传的程度,都透露着其在全曲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演奏的时候要格外清晰,手指的力度均匀分配,一定不要用肩膀的力量去推动旋律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注意的就是节奏型自身的强弱特性,4/4 拍的强弱规律为强、弱、次强、弱,通过这种强弱规律来保证旋律本身的呼吸性,切不可忽略了这一点的存在。

当演奏到第十二小节处时,要注意的是调性的转变,此时要注意力度的控制,从小调转向大调,其音乐色彩的转变不仅要靠乐曲本身的特性,同时也要通过演奏手法进行控制,小调乐段为了烘托气氛和特有的忧郁气息,我们可以用轻柔的手法去演奏,而大调的部分则需要在力度上进行调整,同时配合踏板的处理,此处踏板不可拖泥带水,要严格按照谱面的要求与记号进行,同时手指力量集中,用小臂带动手腕,力量均匀的分配到每个手指,尽可能的去诠释大调所带来的官能上的冲击,但是这种力量的运用依旧要遵循着节拍内的强弱规律进行,不可为了强而强,为了气氛而过分的增强力度。

展开部音乐色彩的转变,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一种浓郁的柴科夫斯基所特有的作曲风格在其中,低音区的节奏型变成了律动感极强的切分节奏,所以这里的演奏就要求演奏者拥有良好的节奏掌控能力,同时落指要果断轻盈,踏板要严格遵从谱面的要求,同时还要保证呼应式演奏的准确性,这种错位式的演奏方法我们可以用一个通俗的词汇来概括,那就是“卡反拍”,我们对待作品时习惯性的将力量运用到重拍当中,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但是这一部分一反常态的要求我们错位演奏,虽然大部分的低音区仍然在对应的重音上进行演奏,但是右手的高音区则完全与其相反,形成了错位的效果,而且这部分的和声效果讲究的是呼应而不是重合,所以这里也成为了演奏者日常练习中的一个难点,虽然占用的篇幅不多,但是足可以认为是作者点睛的神来之笔。

这一段的日常练习中首先要格外注意的是左手部分的休止符处理,八分休止符的果断与干净,不可拖沓,不可过短,平时的练习中可以配合节拍器进行练习。其次就是旋律部分,旋律部分大部分都是以独立状态演奏的和弦,但是依旧存在具有歌唱性的旋律在其中,不可忽略了乐曲本身的旋律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双手的错位演奏与重唱效果的形成,此时可以先进行分手训练,熟悉以后再合手练习,同时口中要数拍子来代替节拍器,熟练后再上节拍器,这样会让练习的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从而更好的诠释作者想要传递的乐思。

再现部分的要求与A 部分的演奏要求相同,同样是注意意境与旋律的歌唱性,但是此处需要重点提及的就是尾声的部分,尾声部分的处理笔者认为其难度丝毫不亚于B 段的错位演奏,旋律部分在每一拍的后半拍都划分出一个单音,这里的单音处理十分细腻,行进到86 小节处还出现了一个8 分音符时值的音程,与接下来的旋律没有完全进行连接,这里就要求演奏者严格按照谱面的指法要求进行演奏,在此笔者不建议演奏者采用日常练习时习惯的指法,那样的处理只会适得其反,甚至出现错误演奏的情况。最后四小节的力度要越来越弱,营造渐行渐远的感觉,声音在意境中消失,仿佛小船划出了人们的视线,消失在云水之间。

另外,笔者想简要谈谈《六月船歌》在当今音乐环境中的使用情况演奏要求,“老歌新用” 在当下十分常见,将古典音乐编入流行音乐中的例子也可谓比比皆是,例如将《卡农》用摇滚乐的风格进行演奏,再例如五月天的《纯真》 就沿用了贝多芬的 《欢乐颂》,而周杰伦的《琴伤》的伴奏则完全选用了《六月船歌》的a 部分,间奏的部分则采用的《土耳其进行曲》过度,通过变奏转调的手法进行衔接,之后完全再现之前的部分,直至结尾,旋律都一直采用《六月船歌》的a 部分。这里歌曲巧妙地运用了乐曲本身a段的小调色彩来烘托歌词中忧郁的内容,同时采用了一个乐句两句歌词的说唱形式,歌词的进入直接从a 部分的旋律处起,采用了大量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形式,与船歌的旋律进行完美的融合,而进入副歌的片段改变了节奏型,与船歌的旋律相吻合,同时配以“摇摇晃晃,船以去港”来呼应《六月船歌》的本体内容。中间的间奏利用了《土耳其进行曲》的旋律,使得一首歌曲中出现了两首经典钢琴曲的碰撞,虽然古典,但很流行。在演奏这部分钢琴伴奏时,可以借鉴传统演奏的方式,把音乐情绪较好地烘托出来。

三、结语

柴科夫斯基的一生都行走在音乐创作的路上,他所创作的很多作品可谓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他的作品总是给人以最优美的旋律和旋律背后最美好的画面。这首《六月船歌》就为听众编织出一个初夏泛舟于小溪之上的唯美画面,即使当时的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并不光明,但是这首曲子却满满的都是对光明与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聆听之后内心充满了美与希望。

通过对本曲的分析,从创作背景到曲式分析、和声写作以及演奏技巧上都对本曲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感悟,通过探究了解了方式作者创作此曲时的内心,同时也明白了想要演奏好一首曲子就要发现乐谱以外的东西,从多角度对乐曲本身进行剖析,这样才能诠释出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在思想,同时也可以提升演奏着的音乐素养,结合各方面的因素从而更好的完成一部作品,将自己所学更好的融入到音乐作品中。

猜你喜欢

船歌和弦错位
乌苏里船歌
熊轲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往事
群策“错位相减法”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错位相减法”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