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肢体训练与针灸共同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2-07-28王瑶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11期
关键词:脑瘫肢体针灸

王瑶

(中牟县妇幼保健院,河南 郑州415450)

关键字:肢体训练;针灸;小儿脑瘫;临床效果

0 引言

小儿脑瘫是一种由多种因素而引起非进行性的中枢神经损伤后功能障碍症,该疾病类似于成年人脑血管病发后引起偏瘫后遗症,主要表现为智力低下、肢体功能障碍、听觉与视觉及语言功能异常等症状[1]。目前临床认为,引起患儿脑瘫的主要因素为出生前(宫内感染、发育畸形)、出生时(脐带绕颈、吸入胎粪)以及出生后(黄疸、外伤)。由于患病后肌张力显著增高,当拮抗肌肉力量及牵张反射力出现亢进时,其肢体活动会受到一定限制,从而导致其肢体功能协调出现异常,进而会影响到日常的生活质量[2]。此病目前并未有特效治疗药物,故临床中多会采用康复训练配合针灸等方法进行治疗,达到促进患儿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目的。本研究主要分析肢体训练与针灸共同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效果。具体研究情况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此次研究纳入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中牟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0例小儿脑瘫患儿为对象,以随机对照为原则,经拼音字母表法分为常规组(45例)和研究组(45例)。常规组中男患儿/女患儿分别为24例(53.33%)/21例(46.67%),年龄3月-6岁、平均(2.06±0.97)岁,分娩方式:剖宫产16例(35.56%),阴道顺产19例(42.22%),低位产钳10例(22.22%);研究组中男患儿/女患儿分别为23例(51.11%)/22例(48.89%),年龄5月-6岁、平均(2.12±0.83)岁,分娩方式:剖宫产18例(40%),阴道顺产16例(35.56%),低位产钳11例(24.44%)。两组基础资料经过统计学对比后显示匹配且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标准符合我院医学伦理会规定内容。

入选标准:(1)入组患儿均符合《小儿脑性瘫痪诊疗指南》[3]中所提出的脑瘫患者的临床诊断标准,且均存在《小儿脑性瘫痪研究进展》[4]所提出的瘫痪临床表现,即均存在肌张力异常、反射异常、姿势异常为特征的肢体障碍;(2)临床病例资料完整、无缺失;(3)患儿家属自愿接受本研究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有心、脑、肝等全身重要脏器疾病;(2)感染性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3)不配合治疗、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常规组:对组间患儿实施常规康复训练:(1)对患儿肢体痉挛部位实施按摩,从远端至近端进行按摩,促进患儿肢体血液循环,并降低其肌肉张力,同时可消除患者疲惫感;(2)帮助患儿完成上肢牵拉运动,训练其上肢屈肌肌肉,完成上肢全范围内的关节活动;(3)协助患儿坐立并保持抗痉挛体位。

研究组:对组间患儿实施肢体训练+针灸:(1)肢体训练:护理人员需在康复科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帮助患儿进行包括对患者的“肩、手肘、膝关节、踝关节”无疼痛的屈、伸、内旋、外展的肢体训练,可通过借助滚筒等康复器具在床上进行下肢的桥式运动、上肢分离运动、肢体控制能力训练,同时做手腕旋转、双手手指对撑、手指关节抓握以及双肩耸动,双手交叉上举等训练。(2)下肢功能锻炼:由于患病后患儿无法自主控制肢体关节的活动,因此护理人员在给患儿进行肢体关节训练后,可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护理人员指导或辅助患儿坐于病床上,双腿保持放松并垂直悬空放置于床边,保持坐姿练习至少10min以上;帮助患儿在病床上取坐位,在双踝关节下方垫软枕保证膝关节未接触床面,保持膝关节不出现弯曲状态后做拉伸训练;选取平卧位,帮助患儿抬高双腿做类似于蹬自行车动作的练习,双腿各做10-15次,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需时刻注意患儿的状态,以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3)上肢功能锻炼:通过肢体训练使患儿的肢体关节功能得到一定改善后,护理人员可训练患儿抓握如较大的玩具、水瓶等物品,随后替换为较小的坚果、糖果等物品,锻炼患儿的手指关节灵活度;此外指导患儿先练习使用汤勺进食,等能够熟练使用后,替换为练习使用竹筷的进食。(4)针灸:穴位选取:肢体瘫痪取曲池、外关、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等穴位,伴有智力障碍选取大椎、百会、风池、哑门等穴位;方法:帮助患儿取俯卧位,对选取穴位附近皮肤使用2%的碘伏消毒随后再用75%乙醇脱碘,选择约3mm左右毫针,以右手持长针,左手固定穴位,银针倾斜15°刺入对应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分别为提插、捻转,留针20min后可取出,并用棉球擦拭扎针处的微量出血;每次针灸时间为30min,1次/日。

1.3 观察指标

(1)肢体功能:采用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估其治疗前后上下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测评内容包括对上下肢肌腱反射、各关节分离与屈伸等几方面,总分为100分,评分越接近满分表示患儿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越好。

(2)功能综合:采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估其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此量表主要包括躯体功能和认知功能两方面内容,共计18个项目,采用1-6分级法进行评估,总分共计108分,分值越高表明其综合功能越好。

(3)生活质量:采用本院自行创设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本次调查表中包含:心理状况、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精神状态、生活状态等五项评分内容。每项内容为2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4)家属满意度:采用我院自行创设的治疗效果满意度调查量表进行评估,满分为100分,80分以上即非常满意、60-79分即满意、40-60分即基本满意、40以下即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纳入统计学软件SPSS 22.0进行处理,FMA、FCA、生活质量评分均为计量资料,均采用(±s),并行t检验;家属满意度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并行卡方(χ2)检验,当P<0.05时表明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FMA、FCA评分对比

两组治疗后FMA、FCA评分改善,研究组评分提高程度高于常规组(P<0.05),数据符合要求,全部纳入。详情参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FMA、FCA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FMA、FCA对比(±s,分)

注:组内治疗前后相比,1)P<0.05。

组别 n FMA FCA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45 48.85±4.45 80.18±6.121) 42.33±4.31 95.74±5.231)常规组 45 48.94±4.52 73.84±5.201) 42.25±4.37 84.82±5.161)t-0.0952 5.2958 0.0874 9.9705 P-0.9244 0.0001 0.9305 0.0001

2.2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改善,研究组评分提高程度高于常规组(P<0.05),数据符合要求,全部纳入。详情参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s,分)

注:组内治疗前后相比,1)P<0.05。

评分项目 时间 研究组(n=45) 常规组(n=45) t P心理状况 治疗前 7.48±2.41 7.43±2.46 0.0974 0.9226治疗后 16.37±3.151) 11.34±4.181) 6.4467 0.0001健康状况 治疗前 8.17±2.19 8.06±2.23 0.2361 0.8139治疗后 16.59±2.121) 11.72±3.491) 8.0003 0.0001生理功能 治疗前 7.39±2.32 7.43±2.25 0.0830 0.9340治疗后 16.34±2.371) 11.95±3.271) 7.2920 0.0001精神状态 治疗前 7.34±2.65 7.41±2.59 0.1267 0.8994治疗后 17.34±2.141) 11.46±3.431) 9.7566 0.0001生活状态 治疗前 8.43±2.45 8.39±2.57 0.0756 0.9399治疗后 18.62±1.041) 12.68±3.961) 9.7323 0.0001

2.3 两组患儿家属对治疗效果满意度对比

与常规组家属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82.22%)相比,研究组(97.78%)更高(P<0.05),数据符合要求,全部纳入。详情参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家属对治疗效果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通常脑瘫患儿的发病因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会受到损害,导致其自身肢体活动无法受到大脑的有效控制而出现痉挛、抽搐等现象,其肌肉张力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受限及障碍[5]。现阶段临床中主要对其实施肢体康复训练的方式,通过外界手段的干预来改善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以达到缓解肢体痉挛或肢体功能障碍的症状,但并无法得到理想的效果。祖国医学中将脑瘫归属于痴呆、痿证的范畴,是因气血充养, 髓海不足、肾精无以生髓充脑、脑络阻滞等多种原因引起痉挛的主要因素为血气瘀阻、经脉不畅、脾肝肾心脑窍失职[6]。以上方法的应用效果已得到多数医学者研究证实,但目前大多仅以单一治法的疗效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提升该疾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将对肢体训练与针灸共同治疗此病进行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经肢体训练与针灸共同治疗后其肢体功能障碍均得到显著改善,其FMA、FCA评分提高程度高于常规组,此外研究组患儿经此方式共同治疗后其生活质量评分的提高程度也高于常规组,与常规组家属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82.22%)相比,研究组(97.78%)更高,数据代入统计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进行肢体训练,可促进肢体关节神经的反射和重建,进而达到肢体功能的康复效果;此外由于人体的经脉血管与全身组织器官均存在紧密联系,故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原则,对特定穴位分别实施针灸治疗对改善患儿的神经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治疗效果也更具有针对性。本研究中针刺所选穴位分别为曲池、外关、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大椎、百会、风池、哑门,其中百会穴汇集体内各经脉气,可调节全身气血运行、补养脾肾经精气,曲池则可清热解表、疏经通络、外关属手少阳三焦经,可联络气血,补阳益气,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可主治机体多种痛证,委中和承山可舒经活络、活血化瘀、通经止痉,对以上等穴位施以针灸治疗可明显改善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肢体关节的肌张力,故而可显著的提升患儿的生活质量[7-8]。

综上所述,临床中应用肢体训练与针灸共同治疗小儿脑瘫的效果更加,不仅能提高患儿的肢体功能与综合运动功能,还能显著的改善和提升其生活质量,因此具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以及应用效果,故可在临床中普及使用。

猜你喜欢

脑瘫肢体针灸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肢体语言
针灸
肢体写作漫谈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
心理干预对轻中度脑瘫儿童综合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面试六禁忌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