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部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探析

2022-07-28

广东蚕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袁 静

南部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探析

袁静

(南部县委党校四川南充637300)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文章以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现代特色农业为对象,基于南部县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机遇,分析了南部县自身现有的融入基础,探究了南部县现代特色农业在共谋共推、互联互通、取长补短等方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可做出的努力。

现代特色农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部县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关注点。“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纵观新的时代大势,置身新的发展方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现代特色农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南部县需准确把握机遇,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主动融入,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品质示范区及优质产品输出地。南部县是四川省的农产品资源主产区之一,研究南部县的现代特色农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助于南部县把握好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机遇,找准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战略定位,选择好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路径,进而推动南部县实现乡村振兴,最终实现南部县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1 南部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发展机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1]。2020年5月21日,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调研座谈会上,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与重庆市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签署了《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共同实施十大举措,共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其中提出要“支持南充、达州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探索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利益共享机制”;“强化双城经济圈对重庆市、四川省其他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引领带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这为破除行政区划藩篱、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三农”领域合作带来了契机。

推动南部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主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精准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广大市场,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优质特色农产品资源,深入开展建基地、创品牌、促营销行动,全力打造川渝地区生态农产品供给地的现实需要。

2 南部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融入基础

2.1 区位条件优势比较明显

南部县地处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黄金节点”,是川东北地区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陆上交通四方通达,广南高速、成巴高速、兰渝铁路和建设中的汉巴南高铁在南部县交汇成网,G75兰海高速,国道212、245,省道206、207、208、304、305等国省干道过境南部县;水上交通通畅便捷,嘉陵江南部段Ⅳ级航道疏浚整治完成,500吨级的船舶可直达广元、重庆。综合性现代交通体系正加速构建,南部县至成渝“两小时”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将极大缩短南部县与成渝两极的时空距离。

2.2 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基本成型

“十三五”以来,南部县在持续稳定既有蚕桑、药业、养殖、优质粮油等产业的同时,不断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以晚熟柑橘为主导产业,与中药材、油料、蚕桑、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6个优势产业协调发展的“1+5”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2.3 特色农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南部县坚持以做大、做强、做精基地为前提,按照“新建一片、巩固一片、提升一片”的发展思路,创建一片、成熟一片、认证一片,有序壮大现代特色农业产业规模。

一是晚熟柑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2019年,晚熟柑橘种植面积从14.87万亩增加到30万亩,增幅达102%,年均增幅为17.3%(见图1)。

数据来源:《南部年鉴》(2016—2020)。

二是蚕桑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2019年,桑树栽种面积,从6 000 hm2增加到10 399 hm2,增幅达73.32%。蚕桑产业年收入,从2015年的6 000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18 936万元,增幅达215.6%(见表1)。

表1南部县2015年—2019年蚕桑产业生产情况

年份桑树栽种面积/hm2蚕茧产量/万kg桑果产量/t桑叶茶产量/t蚕桑产业年收入/万元 20156 0001506003.56 000 20166 666.672008004.38 000 201710 0003001 0004.510 000 201810 0663101 200515 000 201910 3993501 5005.318 936

注:数据来源:《南部年鉴》(2016—2020)。

三是粮油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2019年,粮油作物栽种面积从30万亩增长至50万亩,增幅达66.67%。油料总产量从2015年的7.4万吨增加到2019年的9.2万吨,增幅达24.32%(见图2)。

注:数据来源:《南部年鉴》(2016—2020)。

四是中药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2019年,中药材栽种面积从6万亩增加到13万亩,增幅达116.67%。中药材总产量从2015年的6.5万吨增加到2019年的11.5万吨,增幅达76.92%(见图3)。

注:数据来源:《南部年鉴》(2016—2020)。

2.4 新型经营主体加速壮大

近年来,南部县围绕“1+5”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坚持持续做好经营主体培育,经营主体持续发展壮大。一是家庭农场发展迅速。南部县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建立健全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培育了一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农户家庭农场。截至2020年,南部县家庭农场已达1 862家,与2014年相比,增幅达111.7%。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增长迅速。南部县以构建现代新型特色农业体系为目标,大力培育和发展专业农民合作社。截至2020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了2 056个,其中,培育国家和省级示范合作社25个。三是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特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截至2020年,南部县龙头企业增加到了157家。(数据来源于《南部年鉴(2020)》)

2.5 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持续创新

近年来,南部县因地制宜,创新探索了“三园共建”模式(见图4)、“股份合作型”“支部引领型”三种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并应用推广了种养结合、长短结合、高矮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果套药”“林套药”“果套菜”、林下生态养殖、莲下养鱼的立体复合增收模式。

图4 南部县“三园共建”模式示意图

目前,在三大模式辐射带动下,全县土地流转面积29.69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6.3%,土地流转农户数14.3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46.3%。三种新型产业发展模式有效防范化解市场风险,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6 特色农业产业链日趋完善

南部县在重点建好特色产业园的同时,规划建设精深加工园、现代物流园。一是特色产业园重点通过龙头企业引领、专合组织带动、规模经营驱动,实现产业的集约化和效益的最大化。二是精深加工园重点以工业集中区为依托,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提高本地特色产业的精深加工率,增强产业竞争力,目前有5个初加工基地、1个果品包装厂。三是现代物流园重点以火车站为中心,引进阿里巴巴等农村淘宝项目,建成县级电商服务中心2个、乡镇电商服务站点73个、村级电商服务示范点112个,并广泛布局“村村农家店”,配套形成以物流园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以村为终点的三级物流体系,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全覆盖的电商服务体系。

3 南部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路径探寻

3.1 共谋共推,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

立足县域实际,积极抢抓重大战略机遇,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开放发展。

3.1.1 深度融入川东北、渝东北一体化发展

借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机遇,坚持交通先行,加速构建成渝“两小时”交通圈,推动南部县与成渝地区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依托南部县晚熟柑橘、木本油料、道地中药材等农业优势产业,深化与成都市郫都区产业协同、人才交流,强化与重庆市江津区结对发展、对接交流,推动南部县与成都市郫都区、重庆市江津区在现代特色农业方面的合作,建设成渝北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3.1.2 全面融入阆苍南一体化与阆南仪协作发展

采取“融入、聚合、降本、协争”的协同发展路径[2],全力打造县级单元一体化发展创新示范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先行区。编制阆苍南一体化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构建阆苍南综合交通网络,建设红岩子湖旅游码头和城际云轨,开通城际公交和嘉陵江水上航线,打通阆中古城至升钟湖快速通道,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实施农业产业合作错位发展战略,加强融入阆苍南环嘉陵江特色农业产业带。进一步完善南部县定水镇至升钟湖晚熟柑橘产业示范带与阆中双龙、天宫相邻村的无缝对接,协同建成柑橘冷链物流加工基地,以嘉陵江、苍溪亭子湖、升钟湖为重点区域,协同建成生态有机鱼批发市场;深入推动阆南仪协作发展,整合比较优势,推进旅游资源互补,联合打造红色经典文化旅游和特色农业产业对接升级版,提升区域整体发展能级。

3.1.3 对接融入临江新区建设

抢抓南充市临江新区建设机遇,依托区位毗邻优势,加快与临江新区全方位协同共兴、合作共赢。主动融入临江新区开放口岸建设,共建南部县物流分中心和进出口基地,助推南充成为立体全面的内陆开放高地;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产业互相补链、协同配套,强化资源互补、产业整合,推动共建中国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探索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模式,重点加强与西南石油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合作。

3.2 互联互通,延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链”

坚持以建基地、育产业、创品牌、拓市场为导向,突出绿色化、智慧化、标准化、全链化、融合化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一体化生产加工体系,着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质农产品供给地。立足保持现代特色农业的长效性、实效性、竞争性,大力实施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3.2.1 深化产品加工链

围绕晚熟柑橘主导产业,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扶持引进和培育壮大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基础上,力争建成一批省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速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现代物流园的“三园格局”。[3]依托优质粮油作物、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资源,加快推进中药材示范种植及深加工项目建设,构建“龙头企业+中药材基地+医药产品”全产业链。

3.2.2 构建特色产业链

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实施农旅融合发展工程,着力打造一批农旅融合产业带、红色农旅小镇、嘉陵文创小镇、民俗文化村落等农旅融合精品项目。比如,南部县在推进“三区三线”建设的同时,升钟湖产业线可围绕“中国升钟湖、世界钓鱼城”定位,打造水墨百里湖湾、林海绿动水岸康养中心;八尔湖产业线可围绕“古味川北、百里乡湾”定位,打造绝美乡村田园景观;长坪山产业线可围绕“红军在川北盐乡”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实施“农业+旅游”“农业+服务”“农业+康养”三大行动,培育农旅结合新业态,持续延伸农旅结合价值链,促进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形成全域特色的产业格局,点亮乡村旅游产业双城经济圈。

3.2.3 健全产品流通链

大力发展物流配套产业,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园建设,重点推进县级快递物流集散中心、粮油果蔬仓储配送交易中心、物流仓储中心、农产品冷链体系等“三中心一体系”建设,健全乡镇物资中转站、物流集散配送节点,构建“园区+配送中心+服务站点”三级物流服务体系,提升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实施物流通道扩能提速建设工程,加快构建跨区域一体化电商、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和现代营销体系,畅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地区农产品销售网络,积极融入成渝物流大通道[4]。

3.2.4 突出靶向招商链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撬动农村特色农业发展的根本举措,紧扣农业特色产业,围绕“补链、强链、延链”制定针对性招商引资政策;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切实让优质企业、农业新型企业引得进、留得住。

3.3 取长补短,织好高质量发展“体系网”

3.3.1 完善农业经营体系

一是提升龙头企业综合实力。坚持“引育”并重原则,精准招引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市场适应性好,且与本地特色农产品连带度高、需求空间大的龙头企业;鼓励引导龙头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探索县、乡、村、户“四个轮子”一齐转,集体、个体、私营、股份四元主体一齐上的投资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二是创新专合组织经营模式。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实施“产业带上建党委、产业链上建支部”的产业园区管理新模式;加强机制创新,完善“大园区+小业主+农户”“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劳务承包、返租倒包、股份合作等方式,让群众在取得土地流转金、入园务工薪金的同时,还可实现多途径增收。三是完善农业产业服务体系。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探索建立以政府部门、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和民办服务组织为主体的农业产业综合性服务体系;完善信息、物流等配套服务,引导成立各类机械化、信息化服务公司,持续加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

3.3.2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加快建设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智能化现代园区,逐步推广晚熟柑橘产业园水肥一体化及配套设施建设;鼓励龙头企业牵头,与成渝两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5]。二是建立农技科研队伍。依托“嘉陵江英才工程”和“归雁计划”,吸引农技专家和高技能人才,打造一支支农专家队伍;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养一支新型职业农民、致富带头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农村职业经理人等乡土复合型人才队伍。三是拓宽科研经费投资渠道。丰富农业科研经费投资来源,采取价格政策、税收优惠等激励手段,鼓励企业加大对特色农业的科研投入,探索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特色农业产业化组织结构,实现农业科研机构与特色农业产业化融合经营。

3.3.3 提高品牌知名度

一是建立区域公共品牌。加快南部县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策划设计,紧密对接成渝地区区域公用品牌,有效整合南部县农产品产地、产品、产业和农耕文化资源,培育统一产品商标、统一地域标识的农产品公用品牌。二是培育特色优势品牌。主动对接、积极融入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建立与重庆市江津区、成都市郫都区等地园区合作机制,搞好品牌培育,创建一批“中国晚熟柑橘之乡”“升钟湖有机鱼”等国内知名品牌、驰名商标[6]。三是做好品牌市场营销。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利用世界钓鱼城升钟湖、红色盐乡、状元故里等历史文化资源,提升特色农产品品牌社会认知度、认可度;丰富营销手段,在有效参与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等传统线下销售模式的基础上,大力挖掘和培养直播营销、网红营销带头人,积极探索自媒体直播带货等新型线上销售模式,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7]。

3.4 同心同力,按下要素保障“快进键”

结合实际情况,强化政策、资金、金融等要素保障,推进南部县现代特色农业健康快速融入双城经济圈。

3.4.1 加大资金持续投入

坚持“向上争”与“积极引”相结合的原则,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特色农业资金投入比重,适度加大特色农业补贴力度,同时将县级财政资金作为“药引子”,不断吸引、整合、撬动各类资金,破解特色农业发展资金主要依靠财政补贴,县级配套难、农户出资难、社会参与难的困境。

3.4.2 拓宽产业融资渠道

激发社会资金活力,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农业开发等项目的信贷支持,引导民间借贷机构参与考察论证农业合作社、农户生产所需的小额信贷,融合强大的社会资金力量向特色农业投资;完善“农贷通”平台服务体系,搭建多功能的“政银保企”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融资对接服务[8]。

3.4.3 完善金融保险机制

建立健全风险规避机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保险业,以晚熟柑橘保险保障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建立政策扶持、农企互助、金融机构联合等多方联动的新型特色农业产业化保险体系。

4 结语

总之,只有把握好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机遇,找准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战略定位,选择好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路径,努力练好自身内功,全力跑出发展速度,南部县现代特色农业才能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竞争中抢得先机,进而推动南部县乡村振兴,最终实现南部县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1]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EB/OL].(2020-01-03)[2022-05-2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1/03/c_1125420604.htm.

[2]何安华.中国特色农业发展40年:历程、特征与经验[J].当代农村财经,2018(9):13-16.

[3]黄雨.发展壮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探析:以宜宾市为例[J].新西部,2019(10):63-64.

[4]赵路,朱昱霏.区块链技术下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与发展对策[J].今日财富,2020(20):50-51.

[5]曹亚.国内外县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8,32(1):19-23.

[6]林树恒,许忠裕,黎丽菊,等.广西特色农业强优的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3):32-34.

[7]谭浩麟,蔡瑜,梁嘉益,等.利用“互联网+农产品”推动“两广”滩涂经济圈发展研究:以海鸭蛋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8(20):306.

[8]庞康强.海南省特色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8,43(3):110-115,120.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6.32

F327

A

2095-1205(2022)06-96-04

袁静(1981- ),女,汉族,四川仪陇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基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国数字贸易出口促进效应研究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轨道上的“双城”之路
成渝中线高铁开工 建成后50分钟通达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三年
——大首都经济圈呼之欲出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