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融合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2022-07-28王乐潇叶建强罗庆
王乐潇 叶建强 罗庆
(温州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浙江温州 325035)
国民健康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健身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将全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形成了以“健康中国”战略为顶层设计,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行动纲领的全民健康活动。《纲要》指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性干预,要求针对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加快形成体医融合的健康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体育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积极作用。从国家角度来说,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是新中国在新时代的任务与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在体育事业上的具体表现。新冠疫情的肆虐,虽然在一定限度上促进了体育锻炼,但问题依然层出不穷,大学生体质不断下降,跑步意外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一方面,对目前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担忧;另一方面,急切地呼吁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如何深度融合高校体育与健康促进,深度发挥体医融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是当下面临的重大问题。该文就以此问题为中心,深入探讨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1 体医融合的概念和内涵
体医融合作为一个新名词,其提出的时间并不长。对于这一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赵仙丽认为,体医融合是运动医学、保健体育、康复医学、医学营养、健康评估、运动处方等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还有的学者从医学与体育的关系解释体医融合的概念,赵俊杰等人认为,它是以医学为基础,运用体育原理促进运动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从而达到促进体质健康、预防疾病、促进伤病康复的目的。宣海德认为,体医融合是指体育部门和医疗部门在医学检验、体质测定、运动健身和保健康复等方面的配合。郭建军、张剑威则从功能的角度进行解释,就是把运动和医学手段相结合,将体育运动作为促进体质增强、疾病预防的方法,充分发挥体育的价值功能。常凤也从国家角度出发,分析了“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体育与医疗融合的实验性和必然性。张鲲等人认为,体医融合是充分发挥体育的预防作用,以推动医疗的监督作用为手段,是促进体育与医疗改革的必由之路。
笔者认为,体医融合就是以政策为导向,有效整合体育、卫生医疗等政府服务系统,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提高人民体质和人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政府服务过程。
2 体医融合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2.1 青少年体质急剧下降
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慢性病已经成为当前危害我国国民身心健康的重大因素,作为守护国民生命的医疗手段,并不能彻底根除此类慢性病。根据2010年全国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青少年肥胖率的增长速度急速增加,7~22岁青少年的肥胖率达到了20%。这标志着中国青少年正式进入了肥胖流行阶段,需要引起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和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在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方面具有有效作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身体健康、体魄强壮是少年强、青年强的重要标志,是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进程之一。
2.2 高校体育课程急需改革
2.2.1 体育课程形式化问题严重
体育课程形式化的问题,根本在于健康思想的落实不到位。“健康中国”战略提出,学生每日体育活动时间应不少于1h,每周参与中等强度体育训练达到3次等意见。而实际上,学生缺乏运动兴趣,不愿参与体育活动,体育课上运动强度远远低于中等水平,教师上课流程化问题严重,课堂缺少生动性、活泼性。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无论是采用教师考核制度,还是教学考核分离制度,都无法摆脱学生只为获得学分而参与体育课程的思想。久而久之,教师丧失教学兴趣,体育课堂形式化严重。
2.2.2 高校体育课程健康元素设置不足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传授学生运动技能以及运动保健知识的重要平台。但目前高校运动安全问题频繁发生,让人们不得不审视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对于学生健康保健、运动康复、科学健身类知识的传授是否到位。由于体育长期不受重视,“重智轻体”的思想不断发酵,学生虽然参与运动,但不能形成有效的健康思想,进行健康的自我塑造。
2.2.3 与医学知识结合不够紧密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大多以技能训练为主,教学内容重视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而理论知识在体育课程中几乎不会出现,即便是体育专业或专业体育院校都很少出现与医学相关的课程。学生在缺乏运动医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锻炼就易出现拉伤、骨折等运动损伤,大大挫伤其健身的积极性。
2.2.4 体医人才缺乏
在高校体育课程师资力量的建设上,很少有“体”和“医”共同发展的复合型体育教师。长期以来,竞技运动项目一直占据着体育课程内容的主体,因此高校教师的招聘多以运动技能优秀的人才为主,以运动医学知识为主的运动理论一直被忽视。虽然课程改革一直在持续进行,但是从未撼动过竞技运动在体育课程中的核心地位。
3 体医融合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高校是国家培养社会中坚力量的重要场所,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各个学科都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而作为高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学科,体育对于提高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相关要求,有必要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
3.1 从体医融合出发设立教学目标,充实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中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体育教学目标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因此,在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对运动医学的认识,传授学生科学锻炼的知识。学校应当重新认识体育教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充分融入医学知识,让学生形成运动健康知识体系以及健康管理意识。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还是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其他理论教学几乎没有,学校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加入运动损伤的相关知识、运动损伤缓解的相关方法、运动康复的简单手段、科学健身知识普及、基础营养学普及等与运动医学、健康医学有关的知识,让体育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同时提高体育教学的趣味性。
3.2 运用运动处方理念,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199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融入体育教学模式中。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在体育教学模式中深化健康这一主题已经成为当今改革的大方向之一。该文根据体医融合计划,结合新兴的体育教学模式,提出一种新型体医融合教学改革模式。体医融合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为入学检测、教学设计、融合干预、实时监控、分析评估5个阶段(见图1)。
图1 体医融合教学模式路径
此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将运动处方融入体育教学中,在传统体育教学基础上将运动处方融入教学设计中,根据运动处方特点,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根据教学设施等多种因素,制定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模式。并在之后的实施中,通过设备监测,不断完善和优化,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兴趣的目的。
3.3 建立多元化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方法
我国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主要是由学生和教师双方为评价主体,对体育课程的教学手段、方法、环境以及教师进行评价。教学评价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依据。目前,主流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描述性评价、量化评价、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4 种。虽然教师和学生相互评价是从教师和学生双方出发,但角度仍过于单一,评价也过于主观。在体医融合的教学模式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也应当深度结合体医融合计划,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不仅有教师、学生互评,还通过长期的体质监测数据进行第三方评价,是一种量化评价、多元评价与描述性评价三者合一的评价方式。此外,评价的角度也可以更加多元化,不仅从教学目标的完成度、个性化差异化授课的程度,也可以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健康水平的改进度以及学生锻炼习惯与意识的养成情况,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最主要的目的是促进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4 结语
现如今,健康已经有了新的内涵,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更是良好的身体机能,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身心愉悦。但实际情况却不理想,大多数国民都或多或少有着不良的生活习惯,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特别是大学生的健康问题令人担忧。当前,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我国正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无论是体育,还是医疗,都是保障国民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体育与医疗的融合,不仅是人们的强烈诉求,也是时代进程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