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氏四级评估模式在“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改革中的运用研究*
2022-07-27邓洁华
邓洁华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是一个值得研究课题。目前对知识能力的评价已有很多相对成熟的方法,但对思想管理、价值观念及其转变的评价相对更复杂。目前企业经常使用的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对于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和课程思政教育评价是一个非常值得借鉴和应用的评价模式。本文以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为研究对象,结合柯氏四级评估模式的方法理念,探索研究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1 柯氏四级评估模式在企业培训效果评价中的运用实践
1959年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唐纳德·L·柯克帕特里克提出柯氏四级评估模式(简称“4R”)。柯氏四级评估模式由于评估维度多在企业培训中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柯氏四级评估模式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层次。
1.1 反应评估层面
主要评估被培训者的满意程度。反应层评估是在培训结束时通过问卷方式来收集培训对象对培训师、培训组织者、培训内容、方式、工具效果与满意度的反应。培训组织者在培训中即时采集学员对培训内容、形式、教学进度等合理建议,从而积极回顾达到总结的效果。这层面评估不能作为培训评估的最终结果,因为这只是表面评估。
1.2 学习效果评估
主要测定被培训者的学习获得程度。培训组织者可以通过笔试、面试、操作测试等方法来了解受训人员在培训前后知识以及技能的掌握程度如何。
1.3 行为评估
主要考察被培训者的知识技能运用程度。行为评估是在培训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通常为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或一年,由被培训者的上级、同事、下属或者客户观察他们的行为在培训前后是否发生变化,是否在工作中运用了培训中学到的知识。也可以包括被培训者参训一段时间后的自我感觉。
1.4 成果评估
主要计算投入培训后能产出多少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成果评估就是判断培训是否给企业经营成果带来具体而直接的贡献。这一层次评估提升到组织战略层面,能够回答培训为企业带来了什么影响,培训能否帮助企业达成新的战略目标,培训是否帮助价值观的正确传递、组织文化的塑造与固化等问题。效果层评估可以通过监测培训相关联的指标前后变化,如事故率、次品率、生产率等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变化分析,管理层能够了解培训是否帮助组织增加经济效益;通过组织公众形象、员工满意度、员工价值观以及用户满意度等指标变化判断培训是否带来社会效益。此层面培训项目可以是岗位技能、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精神层面的培训。
冰山素质模型将人员个体素质划分为两部分:一是知识、技能等外显的素质为冰山之上的部分,这些部分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亦可以通过柯氏第一、二层面培训和评估帮助实现;二是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如社会角色、自我形象、品质、动机、价值观等。这部分属于深藏冰山以下部分,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自动显现,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可以通过柯氏第三、四层尤其是第四层培训和评估来实现。企业培训评估最开始常用的方法是第一、二层,随着科技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各种大数据、虚拟现实、深度学习等技术运用,使得第三层行为层评估可以得到很好的实现。然而,培训成本较高实施难度较大但是最有用的还是第四层培训及其评估。
2 4R评估模式在高职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评价中的运用探索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要想取得好效果,首先要解决价值培养的成效问题,我们借鉴 4R评估模式的逻辑对教学评价进行了设计。
2.1 评价价值取向的均衡
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价值取向要由单一的管理价值取向评价转为教育价值取向和管理价值取向相结合的模式,见表1。
教育价值取向是价值理性在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中的具体表现,表现为教师教学评价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也被称之为教学评价内生动力。
管理价值取向是工具理性在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中的具体表现,表现为教师教学评价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管理者对教学活动及教师进行管理,这也被称之为教学评价外在动力,实现教学评价效率性。
通过对表1中教育价值取向和管理价值取向的评价理念、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清晰明白这两种价值取向的评价力量来源是不一样的,教育价值取向更多地是来源于教师的内驱力,管理价值取向的更多地是来源于管理教学机构的外驱力。对于课程思政教学核心——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引导、评价是一个时间沉淀过程,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即时教学数据分析、教学结束后即时课程学习成绩,以及教学结束一段时间后行为改变、教学结束较长一段时间后价值观的转变,还包括是否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这一过程中时间和评价维度在增加,需要由单一的管理价值取向评价转为教育价值取向和管理价值取向相结合的模式。
表1 两种价值取向下教师教学评价的具体表现[1]
2.2 突出学生行为层和价值观的转变与固化
在“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对课程思政内容、思政主线与元素、思政教学活动主题与形式等进行教学设计,还需要对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进行重新思考与设计。管理学课程思政核心内容实质就是个体价值观的塑造与引导。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以量化评价为主,评价指标主要围绕“冰山上的素质”如知识、技能、能力层面,对于“冰山下的素质”如品质、价值观等方面评价较少,这是因为品质、价值观指标较难量化。
对照柯氏四级评估模式,可以看出目前课程教学效果评价还只是停留在第一级反应层:每学期结束时学生对教师的质量测评、第二级学习层:每门课程结束后学生课程成绩表现。而这两级评价维度和跨度不足以支撑评价课程思政建设。
2.3 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运用过程
1)确定主体、层次及时间节点。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依据柯氏四级评估模式分四个层面依次展开评估。评价主体有学生、教师、学校相关部门,评价需要涉及的相关人员和机构变得多元化,不仅有学生、教师,还有学生毕业后工作所在企业、上级领导、同事。与传统评价不同的是增加了学生工作所在企业及相关人员[2]。评价内容与课程思政内容教学紧密关联。评价标准或指标不仅多维度、可量化而且要增加客观性、描述性。评价形式可以采用结果与过程评价、实时与动态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评价时间拉长,评估时间跨幅达到一定的年限以上。
2)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质量评估。第一级反应评估实施方案主要解决课程中和课程后即时学生对教师的质量评估问题。对常规的教学量化评价指标要增加思政教学评估维度,围绕思政内容、思政教学方式、思政教学设计、思政教学活动等主题增加有关思政教学量化指标,即时收集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满意度,了解学生反应和感受。在这阶段的评价主体是学生、教师、学校相关部门,评价客体是学生、教师。在这层评估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互相评价。
3)学习效果评估。第二级学习评估主要解决学生课程成绩评估问题。评估形式可以多样,如问卷调查、主题座谈座会、线上平台学习行为大数据分析报告等量化指标评估等。
4)学生行为评估。评价方式可以是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或焦点小组访谈等。如假设评估时间节点设为大三第二学期(即第五学期),评估可以设定为对原来上过管理学课程的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重点追踪调查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二年内是否运用管理知识、价值观识别能力、价值观选择能力。在这一层级评价中还可以充分利用线上平台的过往原始数据库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如管理学在讲授计划职能时,会要求学生提交个人作业“通过 OKR工具制定大学三年计划”,通过数据库信息提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深度访谈或焦点小组访谈对象,调查人员与学生围绕他/她上管理学课程所制定的 OKR大学三年计划里的目标和行动方案去展开回访,并做好相关的访谈记录,通过整理访谈记录了解访谈对象行为是否发生改变。
5)学生发展评估。第四级成果评估以在毕业若干年(如5年)的学生为对象评估本课程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评估重点追踪学生在毕业5年后职业发展。
3 运用4R评价模式实现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体会与建议
目前 4R评价模式的第一、二层已在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实施,第三、四层具有合理性、逻辑性和可操作性,并且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如加以推进,将会给教学评价改革尤其是思政教学评价改革带来新的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