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休闲农业的教育与心理疗愈功能探索与实践*

2022-07-27何显红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营地园艺疗法

何显红,乔 方,陈 晓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2.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食品药品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3.广东白云学院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450)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如何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农业多功能性主要关注的是农业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中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1)经济功能:这是农业的基本功能,主要为社会提供农副产品,同时还依托农业提供服务而产生的经济价值,比如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和教育农业等;2)社会功能:主要是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是居民的健康和生存的最基本保障;3)政治功能:主要是保持社会稳定作用;4)生态功能:对生态环境的支撑和改善的作用上;5)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农业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提供教育、审美和休闲等的作用上[1]。农业是一个古老的产业,发展到今天的农业本身就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其内部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农业对教育、审美等有关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近几十年来在我国逐渐兴起的休闲农业则是农业多功能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形态。广义上讲,休闲农业还包括休闲林业、休闲渔业、休闲牧业、休闲农家乐等。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从过去单一的观光型农业开始向休闲、教育、体验型农业发展。过去休闲农业多是以农业观光和农家乐为主,功能单一,层次较低,现在休闲农业已不满足于这种单一的模式。在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和农家乐的同时,还开发乡村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资源、注重休闲、娱乐、养生、健身和回归自然的内容(表1)[2]。

表1 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经营类型

2 休闲农业的相关研究现状

休闲农业相关的研究也日益为我国学者所重视,笔者以“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按篇名和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结果(表 2,图1,图2)显示在2010后有关这三个主题的发表文章均出现急剧增长。考虑到这个三个关键字所涉及的论文可能出现重叠,我们将三个关键词合并重新进行检索(图3),检索结果也出现相同的趋势,2010年之后与这三个主题有关的文献急剧增长。从检索结果不难看出,最近十年休闲农业越来越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这也契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休闲的需求越来越大。

图1 历年发表的篇名含“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论文数量

图2 历年发表的主题含“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论文数量

图3 历年发表的篇名和主题含“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论文数量

表2 历年发表休闲农业论文篇数(单位:篇)

尽管我国目前的农业的休闲功能已经得到较大的发展,也有不少学者对当前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并尝试提出新的探索思路,但实际情况是目前大部分的休闲农业还是停留在简单地给旅游者提供吃、住两个方面的服务,并且娱乐、度假或农事体验功能较为单一,这导致目前产品特色不突出,仍然未能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如何提高我国当前的休闲农业的档次,是我国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3 休闲农业的教育功能

目前我国大部分休闲农业只停留在农业观光和农家乐为主,功能单一,层次较低。除了休闲功能外,休闲农业也可以满足教育和心理及精神层面的深层需要,下面我们先介绍一些提升休闲农业的教育与心理健康服务功能的理论基础,并讨论如何在基于休闲农业现有的功能基础上升级休闲农业的教育和心理方面的功能并以此为依据提供具有特色的服务体验。

虽然目前少有研究直接探讨农业的教育功能,与之比较接近的是环境/自然教育(nature education)和营地教育(campus education)实践。环境教育是以保护环境为主的教育活动,包括各种生态保护教育。而自然教育则是注重在自然环境下个体主动认识、感知和与自然产生联结,激发个体自主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环境教育。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都有发展较好的自然教育,我国近年来也开始出现自然教育的理念或相应的实践尝试,比如2014年深圳挂牌成立了全国第一所自然学校,截止2021年已建成17所自然学校和 36家环境教育基地[3]。但是目前的环境/自然教育的平台基本上还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主,尤其是公园或者林地。营地教育是在户外环境中以团队生活为方式,参与者通过亲身体验和环境熏陶达到身心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健康发展的目的教育方式。一般是以主题式教育,包括军事营地、生存类营地、运动类营地、自然教育营地等,也包括一些特殊技能营地,如说马术营、皮划艇营等[4]。有的营地教育还结合传统手工制作、村寨探访、农业体验等内容,帮助青少年了解当地的自然、历史、文化知识,这种类型的营地教育初步体现了营地教育与农业的链接。目前我国已经零星出现将休闲农业与自然教育或营地教育与休闲农业进行结合的尝试[5],比如笔者在深圳尝试开展“荔枝林里的自然教育”,将荔枝产业与自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拓展休闲农业的教育功能,提高社会效益,也是对传统以吃住玩为主的农业观光和农家乐的一个升级。但目前如何将环境/自然教育和营地教育与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农业进行有机结合,发挥休闲农业的教育功能,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尝试。

4 休闲农业的心理疗愈功能

来自生态疗法(Ecoptherapy)领域的相关理论和应用则为挖掘休闲农业的心理疗愈功能提供重要的依据。虽然这些理论没有直接讨论农业的疗愈作用,但是农业活动其实是在人与自然交互的一个部分,我们先介绍有关自然对人身心健康作用的理论观点,随后重点介绍与休闲农业相关的园艺疗法,并以此探讨如何提升休闲农业的心理疗愈功能。

人类早期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自然环境中发生和发展,所以自然对人类除了提供食物之外对人类的适应生存还具有一定的心理功能。有关自然对人类的身心作用直到近期才慢慢引起心理学界、生态学、社会学、休憩学和医学领域的学者的注意。目前在阐释自然对人类的身心作用上比较有代表性理论是:亲生命性假设理论(Biophilia)、注意恢复理论(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ART)、压力恢复理论(Stress Recovery Theory,SRT)和地方依恋理论(place attachment theory)。

1)亲生命性假设理论认为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某类自然环境(比如稀树草原、水源、花)的偏好可能具有遗传基础,因为这种中自然环境条件有助于提高人类的生存。比如花朵对人类来说意味着食物来源[6]。因此当人类处于这种偏好的环境条件下,他们会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从而变得更健康和快乐。

2)地方依恋理论则从环境的社会和情感功能出发,该理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与某个地方(place)建立起情感联接,当他们访问或在这个地方停留时,他们会感到舒适安全,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和幸福感[7]。人们对地方的依恋可以分为:地方依赖(Place dependence)和地方认同(Place identity)。地方依赖是指人们对一个地方或场所的功用性的依赖心理,如某个地方的建筑物其使用功能满足当地人们的生活需要,导致该地区的人对该建筑物产生依赖。而地方认同则侧重与人们对某个地方的一种较为强烈的正向情感联系,这个地方能从更加深入的层次激发了人们的内心共鸣,这个地方可能在精神层面或人生意义体验上产生作用,也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比如某些带有纪念意义的地方),目前地方依恋理论主要的应用领域是旅游观光和休憩学领域[8]。

3)注意恢复理论则认为亲近自然的作用主要是激发人类的不自觉注意(involuntary attention)。人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需要使用有意注意(voluntary attention),有意注意的长期使用会使人感到疲劳和注意力集中困难。而当人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欣赏时,他们活动使用的是不自觉注意,这时他们的有意注意就可以得到缓解。自然对人的注意之所以有这样的作用是因为人类的进化过程一直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当他们处于自然环境之中,他们所使用的注意已经转换成不需要努力和目标的不自觉注意。因此,观看自然景观(比如观看森林或绿色景观的图像)或身处自然之中(比如在树林里徒步)都能帮助人们重新焕发专注的能力。

4)压力恢复理论认为当人们处于自然环境或观赏自然环境时,他们会获得积极情绪体验,但不是所有的自然环境都能激发积极的情绪体验,只有那些被人们知觉没有危险的自然景观或植物元素。这种由于自然所激发的积极情绪能够帮助人们从压力中快速恢复回来。而自然之所以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情绪是源于人类的进化过程。如果人类在体验到应激后能够立即消除这种压力,则他将更有可能从压力事件中幸存,而消除这种压力体验的一个方法就是通过处于无威胁刺激环境来获得。

以上四个理论侧重于从机制上解释自然对人的身心方面可能存在的作用,而实际中将自然对人的积极作用运用到身心整合疗法中的应被称为生态疗法或自然辅助疗法[9]。自然辅助疗法是一系列疗法的统称,包括园艺疗法(horticultural therapy),动物辅助疗法(animal assisted therapy)、探险和户外疗法(adventure-based and wilderness therapy)等。其中与休闲农业发展可能结合的是园艺疗法。园艺疗法是对有必要在其身体以及精神方面进行改善的人们,利用植物栽培与园艺操作活动,从其心理、身体等方面进行调整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广义地讲,园艺疗法是指通过植物(包括庭园、绿地等)及与植物相关的活动(园艺、花园等)达到促进体力、身心、精神的恢复疗法。园艺疗法的功效是多方面的(表3)。在西方国家,园艺疗法已经整合进不同医学相关问题的治疗中,包括老年痴呆症、痴呆、癌症、压力相关疾病。园艺疗法也可以对普通的健康或亚健康人群起到保健作用。可以根据园艺治疗的对象,将园艺治疗分为两大类:①治疗型,包括身体和心理的治疗,主要是针对身心障碍者、身体障碍者、长期身体疼痛者,在此类治疗中,园艺好资料属于辅助性治疗,若患者并且过于严重,还是需要以药物治疗为主;②社会型,主要以心理治疗为主,包括精神压力大者、高龄者、个性急躁缺乏耐心者,通过园艺治疗可以提升生活品质、提高社会福利[10]。目前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均有专门的园艺治疗研究或应用的专门组织或机构。日本和韩国也建立起专门的园艺治疗组织,中国台湾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园艺治疗并出版了相关方面的书籍,中国香港近年来也开始普及园艺治疗。但目前中国大陆地区还未有这方面的专业组织或机构,只有部分农业专业的人士开始关注这一领域[11]。大部分的园艺疗法只是在室内或室外利用盆栽植物进行,目前未见借助农业活动来进行的。

表3 园艺疗法的功效

5 休闲农业的教育与心理疗愈功能及实践构想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教育和心理疗愈功能深层次的功能并未被很好挖掘,已有的自然教育/营地教育和生态疗法则只是集中在相对狭窄的领域应用,我国有非常广阔的农业基础,这给拓宽休闲农业的教育心理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另外我国的农业在面对社会的转型升级,除了继续提升其经济功能以外,进一步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和地方体色进而发挥休闲农业的教育和心理功能将是未来一个非常具有前景的发展。此外,随着我国国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休闲农业也越来越受到普通民众的接受,未来民众对休闲农业的需求不仅满足于低层次的吃喝玩乐的农家乐服务,如何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的服务档次以满足民众的更高消费需求是一个重要课题面。

5.1 多学科跨界协同发展打造特色服务

目前大部分的休闲农业都主要还是农业种植和农产品消费形式为主,围绕农产品消费服务为主,未来的休闲农业可以在农产品消费的基础上向服务多元化发展,这就需要利用多学科的交叉合作,未来的休闲农业可以考虑结合农业、旅游观光、休憩学、景观设计、教育学、心理学和环境保育学跨学科发展。以生态农庄为例,除了考虑农产品种植外和销售外,可以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特色动植物资源、地方风土人情,打造农业生态教育营地,包括对农业生态知识教育、自然环保教育、农事体验营地和特定主题的营地教育。还可以进一位拓展更为深层次的高端心理服务功能,结合景观设计和园艺花园设计,让来农庄休闲的客人不仅享受到农产品,还可以体验心理上的放松与疗愈,比如可以利用园艺疗法中的五感花园,将农庄按照不同的感官通道进行分区设计,然后由具有园艺疗法的专业人员为客人进行五感体验。传统的休闲农专只是客人进行采摘和品尝,可以利用园艺疗法将这些过程的心理疗愈作用进行进一步的提升而不会仅限于品尝。这样可以避免当前休闲农庄千篇一律的服务模式,不同地区可以结合当地的地理、气候和农作物特定提供特色的实物和心理服务,这不仅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更能提高消费者对农庄的顾客忠诚度。

5.2 培养专业人才和认证机制

目前大部分的休闲农专还是传统的经营模式,主要以农业种植和管理人员为主,未来的休闲农庄需要更为专业的人才,具有善于农业种植和养殖,同时掌握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该领域的从业人员进行再培训,鉴于当前我国并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培养,未来可以考虑以休闲农庄与高校合作,联合培养创新性培养这种创新性人才,这种人才既能够胜任种植和养殖还能够进行景观设计和提供心理服务、自然教育的专业人才,这将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可以尝试探索建构该领域专业人才的认证体系,为该领域提供更多符合要求的专业人员。

5.3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目前大部分休闲农庄还是以经营收益为主,缺乏服务效果和发展的评估体系,未来如果休闲农业转型为以提供服务为主,则需要对服务进行项目评估,比如对资源的配备,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顾客在享受心理服务的效果上均需要专业的评估,建构完善和标准化的项目评估体系将是未来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机构发现问题并发现新的发展方向。

5.4 互联网+休闲农业

随着互联网信息科技的普及,近年来“互联网+农业”或“智慧农业”已经成为农业创新的热点问题。有关互联网+农业主题的研究在近年来呈爆发式增长(图4)。目前有关农业+互联网的探索主要还是集中在网络平台的建构、农业信息的共享、农产品的网络分销、农业互联网金融等方面。未来“互联网+”引入休闲农业,一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农业种植监控、管理。另外一方面可以实现休闲农业的信息化,包括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信息化和服务的信息化,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端的APP、公众号、二维码扫描获得相关的农产品、种植信息、特色服务的信息,还可以利用网络运营手段(APP、公众号、直播等)将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农副产品品牌化,赋予其额外的品牌价值,打造当地特色的区域文化品牌[12]。最后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深度挖掘休闲农业的消费变化趋势,及时根据消费者的需要调整更新,提供更为精准的特色服务。

基于以上的回顾和分析,笔者提出了一个休闲农业功能整合模型(图5)。我们认为在已有的休闲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基础上以及休闲功能基础上,结合当地的自然产物和人文特色,融入自然教育、营地教育和园艺疗法升级休闲农业的档次,并借助互联网进行产品和服务传播、与消费者互动,打造“荔枝林里的自然教育”以产生品牌效应并加以推广,实现休闲农业教育与心理疗愈可持续发展模式。

图5 休闲农业功能整合模型及实践构想

猜你喜欢

营地园艺疗法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Camp welcomes kids back
欢迎订阅2022年《北方园艺》
回归营地活动
园艺系
园艺
我和园艺村的约会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中医毫火针疗法的研究进展
板龙很呆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