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向、目标、关系及幸福感的构建

2022-07-27谢文静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幸福感目标生活

谢文静,勒 峙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校工会,广东 深圳 518055;2.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 后海小学,广东 深圳 518067)

习书记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①可以看出,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直存在的。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人们就不断追求幸福与快乐,可惜悲苦与灾祸从未间断,到底什么是幸福?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是在不断流动过程中发现自己存有,人如果只注重自己的过去就不会有未来,这个观点道破了正向的核心理念。正向带给人类一个新的希望。

1 幸福感的本质特征

幸福的英文词Happiness,其原意是愉快、满意、幸运。在中国文化背景中,幸的篆体的上面是“夭”,是灾祸;下面是“屰”,逆,相反之意,即夭的相反含义,故幸的本义是得福而免灾。福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会意字,是人捧酒樽往祭坛上进奉,本义是保佑、赐福。《现代汉语词典》上将幸福定义为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②。美好生活落脚于幸福感。

幸福感有一个术语是 Well-being,其涵义是“良好存在”,对生活、生存、生涯状态的积极情绪感受和体验。Well-being一种综合的生命状态,Happiness聚焦的是快乐。幸福感主要成分为Subjective Well-being(主观幸福,SWB)、Psychological Well-being(心理幸福感,PWB)以及Social Well-being(社会幸福感,SWB),三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不同视角描述幸福感,但核心都是关注生存、生活状况和个体对生活质量、社会关系质量的情绪体验[1]72。幸福感的源头是需要和欲望。欲望是对需要的意识、觉知,是意识到需要,是需要在大脑上的反映[2]。需要只有被觉知转化为欲望,才能引发行为,进而才组织引发人们追求幸福的行为。欲望是主观的,但欲望的满足和实现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食欲,无论怎么想象自己满足了,都不会得到满足;只有经过吃喝才能满足,才能解决饿的问题。欲望、目的实现和生存的发展才是幸福的客观内容。幸福的快乐心理体验是一种主观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诠释,在价值与道德上有文化和个体差异,快乐是时常发生的经验,是温和舒适的情绪,对生活满意度的整体感受,包含情感因素与认知因素。快乐属于幸福,但幸福不仅仅归结为快乐,而是人的积极心理功能的能动反映,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1]79。

按马斯洛需求层次的金字塔理论,人类需要可以根据层次进行排列,从对空气、食物和水的生理需要开始,接下来是心理需要的层次—安全、爱、自尊和自我实现,完成心理健康实践的过程,是实现幸福感的过程。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社会需要、精神需要,得到安全保护、公众健康和福利,实现物质生活幸福;得到公正与人性化的爱、奖惩分明、相互关照和关心,充分尊重每一个人,不论身处于何种地位,实现人际交往的幸福;产生对社会命运的责任和感知,实现自我的创造潜能,得到精神生活的幸福。越是高级的需要对于维持生存来说越不迫切,越可以被推迟;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够产生更大的幸福感,能够促进个体的成长,而这也要求有一个更为良好的外部环境[3]2。

幸福感是社会美好生活的核心要义,正向的社会心态是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把“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③作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活的幸福、人民的幸福、团结的幸福、和平的幸福、平安的幸福、健康的幸福、蓝天的幸福、精神的幸福、劳动的幸福、共享的幸福。”④国家必然要走向良好社会心态培育、正向社会心理建设与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

2 幸福感:目标、关系和正向思考

维持幸福感三个关键重要变项是目标、社会关系和正向思考。如果幸福感大约有一半取决于基因,10%是经济地位、种族、性别等生活环境结果,那么 40%就取决于个人的控制[4]56。提高幸福感第一个重要途径是努力改变可以改变的客观量。

(一)审慎目标:目标会帮助人组织生活,建构幸福愿景,以满足重要的存在感、社会、个人和心理需求;不论是职业、婚姻、关系或个人方面,都是自然的生活动力,驱动人向前的力量。审慎目标是微小又可达成的目标,让我们免于沮丧;尽管幸福感的强弱有不同,但个体达到目标时,会有幸福的经历。

1)目标的定位与内容。目标的架构对个体发展持续的满足感具有关键的作用,影响着幸福感的构建。根据SMART取向,设定包含有特色、可测量、可达成、实际的、有时限以及价值观一致的目标。努力朝正向目标,极力避开负向目标,对幸福感的程度很重要。即便是花更多时间在工作上,周末要跑 10公里等被认为是小目标,却也是很重要的目标,超前型的目标能促进幸福感。

2)目标的动机。检视目标的一个方法要依据目标动机。内在的目标动机是既定的满足如因为挑战性、对社会有贡献等;外在的目标动机是为了外在的报酬、优厚的薪资而提供服务。内在动机的目标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满足基本需求而选出来的目标,会比为了满足其他需求选出的目标得到更大的快乐。外在目标通常会被当成能让一个人达到想要结果的一项资源,透过内在动机的目标检视可以用来达到和外在目标相同结合的方法。图 1,用人类思考目标的两个主要向度:目标的内容与目标的动机。

图1 目标双向轴线图

3)目标间的冲突与目标产生的焦虑。目标常与价值联系在一起。一个人的目标可能有多个,彼此间可能不一致,一个女性可以把实现自身价值的目标设定在家陪伴孩子念书、做健康餐点等,也可以胜任一项职业,花时间在办公室思考专项计划;这两组目标会相互抵触,当目标和渴望存在冲突,在一段时间总是想着而不去力行解决,会给身体带来的压力、焦虑,导致疾病,对幸福感造成有害的长期的影响。在迈向目标时,产生的焦虑感是因为投入太多有意义的结果而产生的副作用。目标正向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停止所有的思考,开始行动;或给自己压力放假、休息1-2天,把焦点从思考问题转移到处理问题的行动上,赋能附加努力的动力。

从另一角度来说,伴随目标产生而发生的焦虑会具有生产力,能激励人,是期望的动力。达到目标,这个进步会引发正向情绪,帮助免除焦虑。为享受目标而努力、发展短期与长期兼具的目标,找出重要的目标。目标失败会出现焦虑,如果目标不可行,可考虑改变,不要过度聚焦在流行或物质这种自我满足的目标上[4]68。

(二)社会关系:除了情绪基因基础之外,有效看待幸福感一大影响因素就是“关系”。与家人、朋友、同事的关系会影响个人的幸福感,好的关系对健康不可或缺。

图4为控制系统的主电路,主电路主要包括:总电源回路、主油泵电动机电源回路、控制器电源回路、直流电源回路和伺服电源回路。

按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⑤,人际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和人的生涯发展。一切形式的社会关系提供了安全感、成长机会、甚至会促进身体健康[5]。塞利格曼研究中发现,快乐的群体与不快乐群体不同的特性就是亲近、信任的关系。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朋友、家人及感情伴侣会给我们必要的安全感及归属感。帮助他人可以使我们感觉很好,提升我们的价值感与能力。助人关系,不论是志愿奉献时间、捐赠金钱给科学、医药、文化和教育等有价值的事业,做好事可以收获快乐,提升积极性。个人生活的本质意义在于个人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无论是工作或待在家里,与他人友好的关系需要努力去发展与维持,这会带来有活力的工作与生活,就像跑完全程一样重要。高品质的关系可以促进个人价值感、创造力和灵感,会使我们对所从事的工作保持热情,激发发展新的灵感。人和政通,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正向思考:用正向眼光看待事物,容易带出有力量的引导,以激发人面对问题的潜能,从建构愿景与目标出发,探索优势,促使人拥有更快乐美好的生活。

学会思考快乐的习惯,正向思考是看到杯子呈现半满而非半空的心灵瑜珈。一个人的心理观点就是个体用来解释生活事件的心智习性。正向,在职场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值得信赖并且更有创造力。幸福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质:(1)使用正向思考习惯以维持幸福感;(2)身体健康;(3)用心看待关系,就像园丁悉心照顾植物一样[4]36。如果说基因码是生活的砖块与水泥,那么目标、关系、思考习惯就是大门、窗户、电梯以及其它可以移动调整的家具。快乐有强烈的基因成分,但是有意义的生活与良好的社会关系同样影响着幸福感。

常见的完美主义,其思考风格会导致在心智上自我挑剔,把位居第二看作“不是第一”,而不会看作已经超越其他人,从而加大心理伤害;如果不加以控制和修正的,会影响健康。完美主义者开始工作都是因认真、进步而兴奋、急于探索新点子,在工作上努力拿出最佳表现;后来因不完美的现实存在,陷入深深的矛盾,也会因为逃避失败或甚至居于次等位置而感到受伤。常见的还有就是想快速改变,让自己有能力忍受失败和跳脱困境的坏习惯,认为自己是痛苦忍受力的铁人。事实上,经济或工作上潜在的失落感会在想象中隐约变得比实际的失落感更大,容易引发立即性、比较糟糕的情绪反应。抚平这些不舒服的情绪,要经过两个月、半年或一年后。虽然人拥有从困难中恢复的能力,但从危机中回头、改变,或是从失败中站起来,恢复原力需要时间。常见的第三个思考模式,是非黑即白的,过度简化了事情。生活比二分法复杂多了,有更多的灰色地带。学习放松、认知性地谈话,会感觉身上负担没那么重。所以,正向思考习惯就像努力在体育馆健身一样,用来保持灵感、活力与动机。面对未来,拥有乐观的前景,有希望感的人容易获得好心情。

图2 幸福感构建图

3 正向力:展现自我能量,构建幸福感

人类知识日新月异,往前看,带着自己正向能力与理解,开发最佳潜能优势,在心流中去发现、创造,建构幸福感。世界上的幸福来自一个坚定的信念,劳动开创未来。习近平的“奋斗幸福观”揭示了幸福与奋斗的关系,回答了个人幸福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现问题,奋斗离不开辛勤耕耘,幸福是劳动创造的,有劳动才有幸福[6]。

(一)积极学习力,选择学习和努力工作。教育是人类安身立命之本,有助于就业的稳定性和收入,可以间接地提高幸福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坚忍不拔,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为人生一大使命。享受教育带来的幸福,幸福是教育的本质,才智一直被认为与高水平的幸福感相关。

工作是重要的生活领域之一,通过提供收入、身份认同、支持性的社交网络和增加生活意义来提高幸福感。工作负荷、报酬、团队、公平、价值观相匹配,工作投入对幸福感来说十分重要。投入最强的优势和才能,动用全部认知和情感资源,时间好像停止,无暇思考和感觉,人、物合一,在心流中获得更多人生意义和更多成就,增进幸福感力量。

(二)树立志向,善用优势(发挥己所长)。叔本华说“愿望,亦即缺陷。”影响幸福感的主观因素是欲望,需要、欲望、目的是幸福和不幸的共同根源。罗素说:“我们的冲动与欲望是创造我们幸福的要素。”⑥“志当存高远”与“知足常乐”,如何把握?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生才贵适用…。才能,决定了幸福感的构建。用自己的长处比他人的短处,在人际比较时通过心理调整来提高幸福感;减少超过自身能力的欲望,在能力和意志之间得到充分平衡。用现在的好处比过去的不足,人类的进步带来越来越富有的物质生活和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有利于提高幸福感。人类已经拥有的,本身就是幸福的基础。

人的需要与欲望,只有通过与外部世界发生接触的实际行动,才能得到所需要的、所欲望的东西。同样一件物品,他人给的和自己创造出来的,感觉截然两样,依靠自己创造出的东西更有成就感。在奋斗过程中所遭遇到各种难题,让人疲惫、无助甚至痛苦,但经历越大的艰难险阻,付出的辛劳越多,日后反而更能收获持久的幸福感[6]。

(三)把应对负面事件的力量转到复原力和成长上。潜在的才能转化为实在的才能,依靠后天努力;一个人越努力,才能转化越充分,幸福越容易实现;越可能取得较大的成就,幸福感越强。克服困难,追求幸福本身就是发展动机,实现的倾向是一种基本的动机性驱动力,是一个人主动、积极的过程。以困难为机遇,积极发挥能动性,从艰难困苦中复原,是应对困境的一个关键力,成为实实在在收获幸福的不二途径。

人身处逆境时,现实目标往往由于层层阻碍实现不了;但逆境也可能给其他潜能的实现开辟了道路,并赋予一种激励和锻炼,更加发奋努力,从而实现这些潜能,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梅花香自苦寒来。

(四)发现品德和塑造品格,让世界美好。人是社会存在物,生存、幸福、一切都是社会和他人给予的。如果品德好,造福社会与他人,就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赏誉而获得幸福。幸福是物质的,但更是精神的,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一种追求,更是对健康和谐、让人身心舒畅的生活环境的要求,其意义也在于被追求、被创造和被分享的过程。人类为预设的目标奋斗,责任和个人意志在困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着最大的心理潜能,其中的酸甜苦辣体验和对生命意义的感悟,是一个实现快乐并有意义人生的过程,这是幸福且有价值的。因为整合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使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结合,并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在人类刚刚开始研究幸福的时候,亚里士多德把幸福与道德相联系,而责任也是道德的核心范畴。所以,幸福是一种责任。有了责任感,就能够快乐地工作与生活。有责任的人,会对自己生命、父母、家庭负责,对职业、工作的单位、国家和社会负责。会珍惜生命所发出的光和热,珍惜幸福,哪怕是幸福的每一个片段。只有为人类创造了幸福,才确证了自身的本质力量,最终产生强烈的幸福感。人类所要追求的是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总是伴随着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来改变世界。

注释:

①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EB/OL].[2012-11-15](2022-03-0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2/1116/c1024-19596289.html.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扬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1469.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www.gov.cn).

④ 习近平“幸福十谈”[EB/OL].[2015-08-11](2022-03-0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811/c1001-27443085.html.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8.

⑥ [英]伯特兰·罗素.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M].沈海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4.

猜你喜欢

幸福感目标生活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幸福感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