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 理念下师范类专业内涵建设实施路径探究
——基于惠州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改革实践
2022-07-27陈益智杨水平陈国钦赵显贵刘玉彬
陈益智,杨水平,陈国钦,赵显贵,刘玉彬
(1.惠州学院 教务处;2.惠州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1 相关背景
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在教师。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石。教育部2017 年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7〕13 号)》[1],并启动了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为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2]《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3]等精神要求,教育部2019 年启动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当前,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所下滑,学生综合素质及教育教学技能亟待加强,培养环节存在一些共性问题[4-10]。不少师范类专业正努力探索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相关研究成果[4-10]值得同行借鉴。师范类专业认证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目的就是以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教育思想为基本建设理念和建设目标,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OBE是一种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范式,将OBE教育范式引入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育人过程需围绕学习结果和学生成长来组织和开展。与其他本科专业建设相比,师范类专业建设质量的提高对于国家科教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主体,师范类专业应较其他专业有着更高的办学理想和更深的办学情怀,把师范生发展作为专业内涵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师范类专业如何以专业认证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契机,全面落实OBE 理念,扎实推动专业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是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现实问题。
惠州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有40 多年来的高等教育办学历史,于2019年获批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 年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8项。笔者将结合自身在该专业所开展的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探究师范类专业内涵建设的实施路径。
2 师范类专业建设实施路径
2.1 强化专业建设顶层设计,系统谋划专业综合改革
“培养什么人、用什么培养、如何去培养、由谁来培养、需要何条件、如何来保障”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在师范类专业认证指标要求中,与之对应的一级指标分别是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见图1)。
图1 保障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对应指标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秉承专业认证理念,实施OBE理念下的专业建设范式(图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为导向,由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由毕业要求确定课程体系及课程目标,再由课程目标达成来支撑毕业要求达成,进而由此支撑培养目标达成,最终促成学生发展目标达成。同时,积极构建高校—政府—中小学校(U-G-S)校地协同育人平台,以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为关键,以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建设为支撑,持续完善质保体系,并不断打造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
图2 OBE理念下专业建设范式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在长期探索与实践中构建形成了“全方位全过程多支撑”人才培养模式(图3),即依托学校基于“模式共创、课程共建、师资共建、基地共建、成果共育、资源共享、质量共保”等七大建设任务的省级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以及校地数学教师教育联盟(U-G-S)协同育人平台,科学设置“认知+活动+实践”的“四阶递进、螺旋提升”课程体系,全面助力学生“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以下简称“一践行、三学会”)四个养成目标达成。
图3 “全方位全过程多支撑”师范生培养模式
2.2 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产出导向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需对标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与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结合教育行业专家、高校同行专家、用人单位、教师代表、校友代表、学生代表、第三方评价等提出的要求及建议,优化完善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构建以产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专业在培养方案修订期间如能完成《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报告》《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报告》《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报告》《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报告》等报告,则可为高质量修订培养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培养目标定位需要结合学校发展对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校友、用人单位对学校教育的需求,毕业生的职场表现跟踪,国际趋势、国家战略、社会需求的发展与变化等来确定。毕业要求需围绕“一践行三学会”四个养成目标来表述,再细分至“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沟通合作、学会反思”等8 个指标点来刻画。培养方案要特别注重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课程目标支撑课程体系,需根据认证要求和每门课程的重要程度优化课程模块设置,构建形成以产出为导向的、能更好实现“一践行、三学会”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且每门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需用对应矩阵列出高、中、低(HML)支撑,并对每项毕业要求的内涵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可观测、可衡量的指标点。一般指标点不宜太细或太粗,3-5 条为宜,进而确定相应的课程目标。
2.3 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改革,深入推进一流课程建设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建设要强化课程思政,可以师范类专业认证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为契机,引导教师坚持OBE 教育理念、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挖掘课程育人元素、强化课程思政建设,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发挥基层教学组织作用、提高课程团队水平,健全学业评价体系、促进教学协同发展。教师在开展课程建设时,可以对标一流本科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制定整体规划科学合理,课程内容安排注重“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教学方法选择科学合理并注重使用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驱动式、体验式、项目式、自主式等方法,教学手段注重信息技术及智能工具等的使用,课程考核注重多元并实施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以学校课程思政“五个一”行动计划为指引,不断强化课程思政与信息化建设,以教师全参与、课程全覆盖、过程全渗透为原则,引领课程组协同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总结凝练形成模式,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在制订专业课程目标时,要求教师结合专业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将课程思政目标融入课程目标,并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以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有机融合。同时,要求教师充分挖掘课程核心知识的思政元素和育人资源,统筹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与价值,将家国情怀、师德情操、科学精神、思维品质、数字文化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将教育教学的行为统一到育人目标上来,实现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专业团队也于2021年获批广东省首批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示范团队。
2.4 构筑U-G-S发展共同体,联动多方资源协同育人
良好的协同育人环境对师范生的培养至关重要。OBE理念下协同育人共建机制需从内到外、从外到内、内外结合、双向互动的形式系统建构、整体统筹。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以惠州学院—惠州市教育局共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为契机,积极构筑校地数学教师教育联盟(U-G-S)协同育人平台,主动与所在区域的中小学数学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教研员等建立紧密联系,打造校地数学教师教育发展共同体。例如,借助学校“基础教育名师进大学校园系列活动”平台,常态化邀请区域名教师(班主任、校长、教研员)等开设讲座、指导竞赛;以“嵌入式教学”方式与高校教师共同讲授教师教育类课程等,或依托省“强师工程”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项目,让师范生深度参与整个培训过程,以此提升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与教育教学能力;鼓励高校教师协同中小学教师开展教研教改、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成果培育等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促进高校教师提升自我服务基础教育能力,进而增强师范生培养能力和水平。
2.5 外引内育结合多措并举,建强优化教师教育师资
师范生的培养离不开数量足、结构好、水平高、肯投入、可持续的师资队伍支撑。学校可以“培育、引进、合作”并重,不断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如通过挖掘内在动力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出台并实施青年教师助教制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等,强化教师师德师风,不断提升教师的能力素质;通过外部引进高层次人才,由学校与合作单位共同制定“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引进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等措施,建强职称、学历等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在学校平台资源的基础上,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精心打造高素质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通过师德师风和课程思政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意识与能力;通过配备教学科研双导师,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水平;以省级与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鼓励教师将科研与指导学生竞赛、科创项目等相结合,强化科研服务教学的教学团队;构建基层教学组织与基层党组织“双融双促”工作模式,助推专业党建工作协同发展;通过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研讨、教育教学大讨论等,全面落实学校“四大提升计划”。专业建成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 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1 个、省级重点学科团队1个、省样板支部1个。
2.6 积极拓宽专业筹资渠道,增强教学设施资源保障
专业建设的有效运行需要经费、资源、设施等各方面的条件支持与保障。专业要积极拓宽专业筹资渠道,确保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经费、教育实践经费等都能很好地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专业要加强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建设,确保满足师范生”三字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等实践教学需要,加强信息化教育设施建设以此适应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要求,并完善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以方便师范生使用等。专业也要持续完善教学资源,包括建设较为丰富及使用率较高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拥有充足的教育类纸质图书,建设充足的中小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库等。
2.7 完善质量评价保障体系,构建追求卓越质量文化
加强日常教学质量与运行的管理与监控力度是教学质量保证的关键途径。专业需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凝练质量文化,将质量保障和监控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方面,专业需持续完善内部质量监测机制,努力构建内部评价的完整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另一方面,专业需重视外部监测,从增大评估过程中外部专家的参与力度,到吸纳更多的用人单位对教学评估的参与,最终形成一个政府部门、学校、社会中介机构、社会舆论、用人单位等共同参与的运行良好的长效质量监测体系。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根据校院两级的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于证据的人才培养质量全程监控与持续改进机制。依据校院两级制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等达成度评价方法和实施细则,定期开展达成度评价,通过反馈分析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课程教学设计等,逐步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
2.8 构建完善四个养成体系,全面支持学生成长发展
为达成师范生“一践行、三学会”毕业要求,需要专业以学生“一践行、三学会”为养成目标,努力构建四个相应养成体系,全面支持学生成长与发展。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根据毕业要求,科学设置课程体系,融合第一第二课堂,并通过“课程+活动+实践”等系列举措,构建形成“一践行、三学会”四个养成体系。
2.8.1 “师德养成”体系构建与实践
践行师德规范、涵养教育情怀是师范生“践行师德”养成目标中的主要指标要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除认知课程外,还设置活动课程与实践课程,从养成目标、养成课程、养成方式、养成评价等方面来实现。通过认知学习、实践体验以及第二课堂主题活动等途径,循序渐进地全面帮助师范生认识教师职业的神圣使命和职业要求;通过师德养成环境的营造和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师范生的教师角色领悟和情感体验,促使师范生将师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培养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通过师德养成评价,建立“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个人成长档案袋”作为评价依据,以“师范生双导师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作为实施保障,推进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该专业也确立了分步进阶的年度师德养成目标:第一学年,加强职业认识、树立教师职业理想;第二学年,形成基本素养、坚定教师职业追求;第三学年,深化理论认识、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第四学年,践行师德规范、涵养教育情怀。养成课程除了常规的认知课程,还通过融合主题教育和实践课程等第二课堂活动的方式强化实践体验。如开展主题活动:师德教育征文活动、师德主题演讲活动、教师节师道传承活动、师德经典电影巡展活动、教书育人校园情景剧、教师礼仪活动月、卓越教师大讲堂(师德)、校友返校相关活动、寒暑期社会调查活动、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活动、优秀教师交流报告会活动、中小学名师进校园系列讲座等,开设实践体验课程:课程实践——师德主题研讨、教育见习与研习—师德主题调研与研究、寒暑期社会实践(义教支教与志愿者活动)、教育实习—践行师德规范与涵养教育情怀等。养成评价主要通过组建师德养成指导小组和建立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个人成长档案,按学期分个人、小组及指导教师评价填写《师范生师德养成记录册》,由此来加强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2.8.2 “学会教学”养成体系构建与实践
提升学科素养及教学能力是师范生“学会教学”养成目标中的主要指标要求。学会教学养成体系主要分为学科素养及教学能力两个指标。为此,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除开设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要求的数学教师教育课程,还构建了全程化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次院级以上的比赛(如大学生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信息技术比赛等),以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进、以赛促就业的目的;精心组织学生参加教育见习、研习与实习活动;定期邀请基础教育名师、省市县区教育局教研员、省市名教师工作室团队进大学课堂,开设教学能力提升讲座协同培养师范生;邀请数学教育名家开设讲座,提升学生教学理解能力与学科素养;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数学文化讲堂等数学文化节系列活动。以此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其数学教学能力与素养。
通过构建“学会教学”养成体系,以期达到以下年度培养目标:第一学年,形成基本的教学操作技能及良好的专业思想;第二学年,教学基本技能培养进一步深化,并形成初步的教学认知能力;第三学年,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育技术技能、信息化素养等进一步提升,具有一定的教学反思、教学研究能力;第四学年,学生教育教学、教学反思、沟通合作等能力得以全面提升,职业素养、专业品质得以进一步加强,能适应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2.8.3 “学会育人”养成体系构建与实践
学会班级指导及综合育人是师范生“学会育人”养成目标中的主要指标要求。为提升师范生的班级指导与综合育人能力,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除开设教师教育类课程外,还开设一系列教育心理学与班主任工作能力提升等讲座,举办班主任工作能力大赛,邀请基础教育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等进行嵌入式教学,组织学生前往中小学校参加义教、支教、见习、实习、研习等活动。通过构建学会育人养成体系,以期达到以下年度培养目标:第一学年与第二学年,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等课程的基础知识;第三年,掌握班主任工作艺术等课程的知识,了解中小学班级工作、班级班风建设、班集体活动组织等内容及方式方法,到中小学校见习主题班会课以增强实践体验;第四年,到中小学校进行教育实习研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感悟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对班主任角色与班级工作的认识,提升班级工作能力。
2.8.4 “学会发展”养成体系构建与实践
学会反思与沟通合作是师范生“学会发展”养成目标中的主要指标要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除开设数学建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等课程外,还定期邀请基础教育名师主讲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讲座;开设教科研专题讲座(如说课、说题、模拟课堂等课例示范与经验分享等)提升学生的教科研能力;组织学生参加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活动(如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及美国大学生建模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各类科创项目),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团队协作能力;精心组织学生参与省级中小学教师研修培训,在探索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同时增强学生的专业成长动力和职业规划能力。这些活动贯穿大一至大四的各个学期,有效促进数学师范生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3 结语
OBE理念下师范类专业内涵建设需紧密对接教育改革发展需求与专业认证标准,明确专业目标,不断深化课程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寻专业认证标准与内涵建设有机融合的路径,打造专业内涵特色。基于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要求,结合惠州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建设改革实践,本研究介绍了OBE理念下师范类专业内涵建设实施路径及实践成效,相关建设成果在校内外进行了经验介绍与推广,也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网、南方日报、学习强国等媒体平台宣传报道。当然,师范类专业内涵建设举措实施成效也会因地域、学校、专业等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这都有待各个专业结合自身实际再进一步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