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研究
2022-07-27卢元丽张颖郝玮卢桂龙张志国韩磊
卢元丽,张颖,郝玮,卢桂龙,张志国,韩磊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 肿瘤内科,北京 102600)
0 引言
非小细胞肺癌疾病为肺癌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较高,约占80%;由于非小细胞肺癌发病初期的临床症状不典型,确诊治疗时多进展为晚期,手术治疗效果不佳,预后质量不佳。有相关研究表明:患者炎性反映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的进展密切相关,炎性细胞通过分泌大量的生物活性因子,DNA受损,促使细胞增殖,使得肿瘤细胞发生转移[1]。外周血炎症相关参数可将患者机体免疫状态实时反映,以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质量进行预测,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计算公式为:SII=P×N/L;其中P 表示血小板计数、N 表示中性粒细胞计数、L 表示淋巴细胞计数[2]。现阶段,国内外关于SII 与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预后的相关性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此为立足点,以期实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方案的制定。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理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2018年1 月至2021年1 月初治的88 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47 例,女性41 例。中位年龄62 岁,ⅢB 期30 例,ⅢC 期22 例,Ⅳ期36例。所有患者接受了至少4个周期的免疫方案(单克隆抗体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 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治疗。高SII 组与低SII组的比例为1:1。整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P>0.05。
1)入组标准:①经组织学及影像学确诊为ⅢB- Ⅳ期NSCLC 患者,且标准治疗失败后(疾病进展或无法耐受,如化疗、靶向治疗以及除针对PD-1/PD-L1 以外的其他免疫治疗等)或未经治疗的晚期NSCLC 患者;②至少接受4个周期的PD-1单抗治疗;③一般状况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0-2 分;4)具有可测量的,符合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 版标准的可供评价病灶。
2)排除标准:①伴随急性或慢性炎症(包括人免疫缺陷病毒、肝炎)的患者;②长期使用造血因子或激素的患者;③有肺间质性病变的患者;④既往或现有自身免疫紊乱性疾病的患者;⑤合并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⑥未按医嘱进行正规治疗;⑦随访资料缺失或失访。
1.2 方法
研究人员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计算SII 指数,并积极展开随访工作,随访时间为6个月。
1.3 观察指标
分析SII 对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的影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卡方检验分析SII 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Cox 回归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2 结果
2.1 SII 与晚期NSCLC 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SII 水平与临床分期、KPS评分密切相关,P<0.05,见表1。
表1 SII 与晚期NSCLC 患者临床特征分析[n(%)]
2.2 晚期NSCLC 患者预后情况分析
高SII 组 的 患 者 有 效 率(ORR)、无 进 展 生存(PFS)较低SII 组有降低,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2。
表2 晚期NSCLC 患者预后情况分析
2.3 影响晚期NSCLC 患者总生存期的Cox 回归因素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SII>660×109为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表3 影响晚期NSCLC 患者总生存期的Cox 回归因素
3 讨论
非小细胞肺癌疾病确诊时,多为晚期患者,生存率不高,降低患者预后生活质量[3]。非小细胞肺癌演变进展与炎症微环境密切相关,常见的炎症因子为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一旦机体发生炎症反应,机体内中性粒细胞含量增加,其可产生与肿瘤相关因子,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构建有助于肿瘤细胞转移的微环境并加剧肿瘤病情;中性粒细胞释放活性氧、一氧化碳,可灭活淋巴T 细胞,淋巴T 细胞含量降低,抑制淋巴T 细胞作用,机体免疫功能降低,难以抵抗肿瘤细胞的侵袭[4]。相关研究表明:相比较于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较低患者,高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的癌症患者总生存期缩短,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生存期呈现负性相关[5]。淋巴细胞计数水平的提高,可遏制肿瘤疾病的进展,改善癌症患者预后质量,若机体淋巴细胞计数水平降低,其免疫反应减弱,难以发挥抗肿瘤作用,加快肿瘤细胞的转移、浸润,降低肿瘤患者的生存期[6]。机体发生全身免疫反应后,炎性细胞刺激巨核细胞,促使机体血小板数量增加,增加血栓发生率,进而增加肿瘤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率[7]。血小板激活大量生物活性因子,使得肿瘤微血管通透性增加,肿瘤细胞黏附能力增强,有助于患者肿瘤细胞浸润[8]。由此可知,炎症因子与肿瘤进展密切相关,可作为肿瘤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有相关研究表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构成的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可反映患者免疫情况、炎症情况,为患者免疫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对患者预后改善有积极影响[9]。若SII 指数水平升高,则表示患者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增强,免疫反应减弱,患者癌症病情加重,生存期缩短[10-13]。本项研究结果显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SII 水平与临床分期、KPS 评分密切相关,P<0.05;研究就患者临床资料信息进行整理,SII 水平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多为Ⅳ期,且患者生活功能状态不佳,反之亦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SII 水平越低,生活功能状态愈加良好。高SII 组的患者有效率(ORR)、无进展生存(PFS)较低SII 组有降低,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SII>660×109为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此可知,SII 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于后指标,对于患者预后的预测效果显著优于其余外周血标志物,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用药调整的依据,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延长患者生存期。本项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于研究样本较少,研究时间过短,但本研究结果与以往学者研究结果相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治疗期间,注意SII 水平变化情况,实现对患者生存情况预测,可作为患者预后情况的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