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调查研究
——以成都A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7-27李美清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14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问卷工匠

李美清

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形态,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一线劳动者的重任,既要传授专门的职业技能,还要开展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既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而这也正是“工匠精神”培养的题中之义。然而综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更多仍然是注重“实用”,远没有达到“工匠精神”所指向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培养要求。为了促进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本文在构建工匠精神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并辅以访谈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大国工匠”视角下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针对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提升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工匠精神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对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学者们对“什么是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李慧萍认为:“工匠精神离不开技能的载体,其精益求精的核心内涵并未改变,坚守专注和追求卓越成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础,同时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开放思维逐渐成为新时代工匠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1]张云河、王靖认为,“工匠精神是工匠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技能规范和道德伦理,是职业精神的一种,是匠人匠心独具的生活方式,是职业知识素质、职业能力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的综合体,其基本内涵包括精益求精、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水滴石穿、久久为功的专注精神,淡泊名利、德行端正的忧乐精神等”[2]。肖伯涛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一种思想境界,是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的完美结合。”[3]

综合已有学者给出的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本文认为“工匠精神”是“做事”与“做人”能力的有机统一,既有对技术技能的要求,也有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更包含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等影响个体未来发展的综合素养。此外,要养成“工匠精神”,也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时,要将“技术素质”与“非技术素质”有机统一起来。据此,本文提出了工匠精神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四个维度:专业技能、创新能力、职业道德、心理品质,见表1。

表1 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评价指标体系

(一)工匠精神的专业技能维度

工匠精神首先表现在对专业技能的精益求精和专心致志,是一个人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的专业追求。工匠精神并不是简单的道德观念,更重要的是真才实学,掌握高品质、高标准的专业技能是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不关注职业技术的精确把握、职业技能的娴熟运用,只停留在精神或者道德层面讨论工匠精神,无疑是舍本逐末,难免会陷入虚无的浪漫主义误区。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培育工匠精神是为了“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而“增”“提”“创”都是建立在精湛技艺之上的,由此可见,倡导工匠精神首先要拥有精湛的工匠技艺。

因此,在评价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现状时,首先要对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进行评价。而工匠精神的专业技能可以通过“掌握专业知识、熟练操控相关设备、进行专业分析、技能拓展能力”四个层层递进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工匠精神要求的专业技能,首先是能够全面掌握和理解自己从事工作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技巧,这是培养工匠精神的起点和基础。同时,利用专业知识进行专业分析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具有专业分析能力有利于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其次,“工匠精神”要求掌握的专业知识不能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还需要有触类旁通的拓展能力,不断扩充和拓展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二)工匠精神的创新能力维度

不断创造新工艺和新技术也是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一。工匠精神绝不是单纯娴熟地模仿现有技术和技能,不断开拓、大胆创新是工匠思维的核心。掌握熟练的技术技能是工匠立身之本,但如果缺乏创新能力,工匠就失去了生命力,无法在行业中长期立足。工匠精神要求劳动者通过不断改进技术、在解决问题中提出创造性的方法。创新能力不仅能产生社会财富,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是工匠精神根本价值的体现。

分析和评价职业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创新研究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操作能力三方面展开。创新的起点是对现有技术缺陷的了解,这就需要培养创新研究能力。创新研究能力是为了获取创新成果的原材料,通过现代工具观察、分析,对现有问题进行钻研,进而寻找技术上可能存在的突破点。求异思维能力是指在判断能力、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等方面与众不同,不满足于现有逻辑和技术框架,通过专业摸索和思考,不断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后使其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在研究和思考的基础上,将创新的想法实施出来,形成创新成果的能力,这就是创新操作能力,创新操作能力直接决定创新成果的质量。

(三)工匠精神的职业道德维度

职业道德是指履行职业过程中行为规范的总和,是职业素质的基础,而工匠精神对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法律法规不同,道德规范更重视行为人的自律性和义务性,因而也更能体现个人品质和素养。工匠精神不仅要求在工作中秉持精益求精的理念,同时也需要有一种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专注坚守的职业态度。爱岗敬业、立足本职等品质,不仅是传统职业道德对员工的要求,也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体现。在工业现代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尤其需要用职业道德规范员工行为,以提高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更好地提升产品质量,进而促进生产绩效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保证职业技能得到充分发挥,只有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才能在工作岗位中磨练出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职业道德维度可以采用三个指标来衡量,即自主劳动、爱岗敬业和专注坚守。自主劳动是劳动者在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的表现。与应付考核要求而被动工作不同,自主劳动强调的是劳动者在无外力强制的情况下,主动、自觉地去工作和学习,其更能够激发劳动者的潜能和积极性。爱岗敬业是把工作看作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方式,热爱工作岗位,将在工作岗位上获得的成就视为一种荣誉和尊严。如果仅把工作当成赚钱的方式,那么很容易为了某些私人利益而放弃职业操守,难以成就工匠精神。专注坚守是指劳动者在工作岗位上专注严谨、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品质。

(四)工匠精神的心理品质维度

工匠精神要求劳动者对本职工作执着热爱,但是绝大多数劳动者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地重复相同的劳动,枯燥、乏味很容易使人放弃,这就非常需要劳动者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能静下心来学习知识、钻研技术。衡量工匠精神的心理品质可以从自我认知能力、自制力和抗挫折能力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劳动者应当形成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正确认知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第二,自制力是指一个人在意志行动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在形成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劳动者需要克服自身的懈怠情绪,抑制冲动行为,为了实现突破创新忍受暂时的情绪波动。第三,抗挫折能力是指劳动者在遭遇挫折情境时,经得起打击和压力。工匠精神要求劳动者能够在长期工作过程中,学会适应、抵抗以及战胜挫折,保持百折不挠的精神,为成为“大国工匠”奠定心理品质基础。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

课题组依据工匠精神指标评价体系,以及问卷设计的系统性、相关性、回答问题的便利性、定量的准确性以及非导向性等原则编制了《“工匠精神”认知调查问卷》。问卷分为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调查问卷,学生问卷更多关注学生对“工匠精神”相关指标重要性的认可度,教师问卷关注具体指标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表现情况。在选项设置上均采用5选1的等级排列,学生问卷对学生“工匠精神”的认可度进行测评;教师问卷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实际状况进行测评。计分均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法,学生问卷按照“完全认可=5、较为认可=4、一般认可=3、较为不认可=2、完全不认可=1”来计分;教师问卷按照“好=5、较好=4、一般=3、较差=2、差=1”来计分。经检测,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均超过0.7,具有较好内部一致性。

(二)研究对象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成都A职业技术学院随机抽取49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189名,女生306名;来自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300名,会计信息管理专业125名,汽车维修专业70名;生源地为城区的118名,非城区的377名。同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该校76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基础课教师35名,专业课教师41名(含4名兼职教师);从事职业教育时间最短的为1年,最长的为23年。问卷回收后,对其中答案缺失、回答雷同的问卷进行排除,共得到学生有效问卷446份,教师有效问卷76份。问卷数据采用SPSS22进行统计,采用平均值(M)来表征受访者对某项指标的认可度。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专业技能维度分析

由表2可知,职业院校学生非常重视专业技能,在所有指标中“掌握专业知识”和“熟练操控相关设备”两大指标的学生认可度均值达到了4.65和4.66,而“进行专业分析”和“技能拓展能力”两大指标的学生认可度均值分别为3.77和3.78,由此可见,学生对专业技能维度四个指标的认可度都较高,尤其是与技术、技能掌握直接相关的“掌握专业知识和操控相关设备”,学生的认可度已经接近“完全认可”的程度。而从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教师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熟练操控相关设备”“进行专业分析”和“技能拓展能力”实际状况的评分均值都在一般值3分以下,特别是“掌握专业知识”“熟练操控相关设备”两项指标,学生认可度和教师评价学生的实际情况均值差达到了1.89和1.69,由此可知,学生对指标的认可程度与其对指标的实际掌握程度相差甚远。在专业技能维度的四个指标中,“技能拓展能力”指标的学生认可度均值和实际情况得分均为最低。

表2 专业技能维度数据分析结果

2.创新能力维度分析

由表3可知,学生对“创新研究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操作能力”的认可度均值分别为3.80、3.76和3.77,得分较低,表明学生还未能充分认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而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实际情况的评分均值则分别为2.83、2.86和2.71,全部在一般均值3分以下,表明教师认为学生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尤其是创新操作能力。

表3 学生创新能力维度数据分析结果

3.职业道德维度分析

由表4可知,学生对“自主劳动”“爱岗敬业”和“专注坚守”三个指标的认可度均值分别为3.78、3.85和3.73,其中对“专注坚守”的认可度在所有指标中得分最低,表明学生对“职业道德”,尤其是对“专注坚守”的认识是不够的。而教师对职业院校学生在“自主劳动”“爱岗敬业”和“专注坚守”等方面实际情况的评分均值分别为2.83、2.83和2.62,得分均低于一般均值3分。三个指标中,指标“专注坚守”的均值差最大,表明学生在实际表现中,该指标的相关能力最为欠缺。

表4 学生职业道德维度数据分析结果

4.心理品质维度分析

由表5可知,学生对“自我认知能力”“自制力”和“抗挫折能力”的认可度均值分别为3.75、3.77和3.77,而根据教师问卷,教师对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品质维度实际情况评分结果分别为2.79、2.41和3.1。其中“自制力”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得分最低,且均值差达到1.36,表明学生的认知和实际之间还有很大差距;而抗挫折能力则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实际情况得分最高,是整个指标体系中唯一一个实际情况均值超过一般均值3分的指标,表明职业院校学生在“抗挫折”方面的能力得到教师的认可。结合该学院对2020级学生入学心理测评来看,4050名学生中发现有异常心理的学生有923人,异常比率为22.79%。其中,学生经常表现出强迫症和敌对情绪,即一些事情或者一些想法明知道没有必要,但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为此感到无比困扰,同时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普遍缺乏自制力。

表5 心理品质维度数据分析结果

5.问题与讨论

总体上来看,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存在不少问题。从专业技能维度的分析结果来看,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技能指标的高度认可与实际掌握技能的情况形成反差;二是学生对“专业分析能力、技能拓展能力”指标表现出的认知不足和实际能力的匮乏。而这二者共同指向的是职业院校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和教学理念有待改进。从创新能力维度的分析结果来看,一方面是学生对该维度的各项指标认可度均值都较低,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评分均在一般值3分以下,表明对创新维度而言,学生的认识和实际能力都有很大不足,这实际反映出的是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上存在不足,而这种不足的形成可能与职业院校长期以来“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有关。从职业道德维度的分析结果来看,学生对职业道德各相关指标认可度一般,而教师对学生实际职业道德的表现评分更低,可以看出,职业院校学生培养过程中缺乏对职业道德的着重培养,使得学生从思想意识到行为都表现出职业道德的不足。从心理品质维度的分析结果来看,一边是得分最低的自制力,另一边却是得分最高的“抗挫折能力”,这要求职业院校在巩固学生“抗挫折能力”教育成果的同时,更要积极加强学生“自制力”的培养。

四、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水平提升的建议

(一)构建三位一体“工匠精神”培养体系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努力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努力让每个劳动者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4]。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落实者,职业院校是工匠精神培养的主要推进者,需要改变过去“将工匠精神和其他课程割裂开来,单独在新生入学时开设一门工匠精神课”的做法,将工匠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重要内容,把知识、技术、能力、素质、职业素养和心理品质等有机统一,融入专业课堂、教育活动中,构建起专门课程、专业课程、教育活动“三位一体”的工匠精神培养体系。

(二)营造厚植工匠文化的校园环境

2017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5]工匠精神不会凭空出现,它存在于产品、服务、人们的口碑中,是千百年来若干匠人心血的集成,其培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完善和加强对学校文化建设中工匠精神培养的政策引导、制度保障,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观念等主要内容与校园环境、文化氛围进行融合,积极营造厚植工匠文化的校园环境和人文环境,以获得学生内心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可,实现工匠精神入脑、入心,使工匠精神成为真正引导学生发展的内驱力。

(三)坚定着眼未来的教育理念

长久以来,“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观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长远发展的可能性。“以就业为导向”简单来说,就是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从短期来说解决人才供需矛盾是可行的。但是,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以就业为导向”只是在追赶产业发展,而无法做到领跑。所以,职业院校应当转变教学理念,要更加着眼未来,将工匠精神的四维能力要求有机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不光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卓越的创新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心理品质。

(四)着力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思想、行为的引领和楷模。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人格魅力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更需要着力于提升师资队伍水平。要深化师德长效机制、建立教师成长机制、完善引进评价机制、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教师做“工匠精神”的研究者、宣传者、践行者,自觉地将工匠精神循序渐进地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和熏陶。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问卷工匠
90后大工匠
傅维利,于颖: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独特品性
光影视界
浅谈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工匠神形
基于加强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致敬!老工匠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