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驴业“加法” 助力乡村振兴
2022-07-26杨怀伟北京市房山区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文│杨怀伟(北京市房山区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2021年1月,《突泉驴友·甲卷》正式出版,为养驴业脱贫攻坚做了总结,也为养驴业乡村振兴开路。随着我国乡村振兴全面铺开,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广大乡村发展高质量“文化旅游驴”将大有可为。
2018年夏秋,应国家扶贫工作需要,笔者来到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注意到了当地养驴业产业的发展问题,也不得不反思北京市房山区的养驴业现实,并进行调查,研究比较了两地驴业历史发展和现状,有一些新体会,感到北京市房山区适度发展“文化旅游驴”是非常可行的。在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上,推动养驴业的高质量发展,依靠新发展理念养驴,不但毫无生态危害,还会促进生态和谐。养驴业不仅能助力乡村振兴,还能促进文化旅游融合的高质量新发展。
一、骑驴索句当年事
考古发现,我国已有4000年的养驴历史,“驴文化”也是丰厚富足。尤其是伴随农耕文明最为发达的时代,驴文化和中华文化相伴相生。驴产业最早形态是宠物,是宫廷皇家贵族豢养的玩伴动物,后来流入民间成为农业生产一般生活使用的动力,用于耕作和运输。达官贵人的墓葬中多有“驴文物”陪葬。近千年来,文人墨客对驴也有偏爱。唐诗宋词中,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有“驴诗”“驴词”。《全唐诗》中含“驴”的诗近70首;《全宋词》中含“驴”的词达33首;《全元散曲》中含“驴”的小令套曲达56首;在清朝诗集《晚晴簃诗汇》中含“驴”的诗也有163首。驴是牲畜、是工具,也是一种意象,更是艺术。
沧海桑田,建党百年。1920年2月,李大钊赶着骡车离开北京城,送陈独秀去天津,转到南方,相约建党。2021年,电视剧《大决战》第二集开始,于和伟扮演的林彪骑着毛驴出关东北。
1954年,全国养驴1270.1万头,是世界第一养驴大国。但是,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加速,驴产业不进反退,驴文化也之逐渐败落,进入历史的尘埃之中,留待未来考古发掘了。2020年,我国摆脱绝对贫困,驴存栏232.43万头,但是养驴业也陷入困境。驴同属于马属动物,而马业发展已经看到了新希望。2020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全国马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此时马存栏367.16万头;相较2017年,马存栏343.64万头,已经止跌回升。
二、中华“驴文化”是亟待拯救的文化遗产
在我国,“驴文化”自古有之,是我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却没有被普遍重视。和养驴业一样,社会进步逼迫旧的“驴文化”到了彻底转型的历史关节点、关键点,是彻底灭亡,还是走出新路。发掘创造“驴文化”迫在眉睫,驴产业复兴任重道远。
“驴文化”就是“驴历史”。最早驴就是稀有动物,不仅是“黔无驴”,而且是“中华无驴”。驴是高级礼物、贡品,这是最早的中华文化中驴的地位起点,从汉朝到了唐朝,文化地位则高开低走、一路下滑,最终彻底生活化、生产化,成为一件工具,失去了实用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贬义、负面意义的动物。
“驴文化”就是“驴文物”。驴的寿命在家畜中算得上长寿,但是三十多年的寿命和历史比,还是太短暂了。万幸的是,在我国考古和文物中,驴文物还是比较丰富的。任何文化的存在一定要物化,成为实实在在的物质才可以穿越历史的尘埃。青铜驴、驴的唐三彩、陶制的驴子、铜铁铸的毛驴、《清明上河图》中的驴群驴队、皇陵古墓中的驴骨架,都是实实在在历史遗留的“驴文物”,也是实实在在的“驴文化”。
“驴文化”就是“驴文学”“驴文艺”。文化离不开文学和文艺。我国传统文化中有无数有关驴的诗词歌赋,有大量围绕驴展开的戏剧、小说、曲艺作品。以驴为题目的书籍难以计数、数不胜数;有关驴的小说层出不穷;有关驴的诗词歌赋也是历史悠久、数以千计;传统民间艺术关于驴的节目也是非常丰富。
“驴文化”就是“驴体育”。骑驴、赛驴、驴球、驴鞠自古有之,虽然现代体育没有“驴术”,但是民间体育还是保留了一些。只要加以重视和引导,“驴体育”就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新的历史生态中得到超越自身的振兴。
历史就是生产和生活,所以“驴文化”就是“驴生产”,“驴文化”就是“驴生活”。人在驴中生产生活,驴在人类社会中生产生活,彼此交融、和谐共生,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生态,是一种传统自然的农耕文化的“生态驴”。生态是文化,文化是生态,这是一种更加高级的文化存在。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驴文化就是这样潜移默化承载着历史传统。
随着现代化铺天盖地、翻天覆地的降临,驴作为一种物质正在逐渐消失。我国越现代化,驴可能会越稀少。现实的物质基础动摇了,驴的肉体化为尘埃或者粪土;实体消失了,空洞的驴也成为虚无的、非物质化的存在,这就是中华“驴文化”的衰落——脱实向虚。
三、英国毛驴避难所案例的启示
英国毛驴避难所(The Donkey Sanctuary)是英国的慈善组织,始建于1969年,总部位于德文郡,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关于骡子和驴的动物保护慈善团体。在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已有14500头被忽视和虐待的驴得到照顾和保护。
毛驴庇护所资金来源比较稳定。2002年筹得了1300万英镑的捐款,其中70%以上的捐款来自毛驴爱好者的赠予。当时,庇护所已收养了5000头毛驴。驴庇护所里驴满为患,也迫切需要外界支援。
2008年,毛驴庇护所收到捐款两千万英镑,而此时著名的女性救助慈善团体“避难所”“英格兰女性救助联盟”“义福女性之家”的全年收入总和只有1700万英镑。每年5月,毛驴庇护所都要举办“毛驴周”。每年吸引来此参观的人已超过25万人次。
2019年,毛驴庇护所曾发布“白皮书”,批评了我国养驴情况,主要是指责了阿胶生产使用驴皮对世界养驴业的影响。
比较是发现问题的好办法,为什么不一样?思考各时期养驴业发展变化的差异和相同点,一定会有很多有价值的发现,可为未来养驴业发展提供借鉴。
第一,变化趋势不同,有各自的特点。贫穷的养驴业一直在波动,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而富裕的养驴业低开低走,养驴业还没有实现现代化就已经消亡了。
第二,发达国家会是发展中国家的榜样吗?几乎没有人认为我国的畜牧业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哪怕是最先进的饲养方式也是不够现代化。几十年的现代化发展水涨船高,现代化的饲养技术普遍实现,但是很多局部还是没有实现,所以总体上就不能说是现代化了,即使是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超过了当年设立现代化的最高水准。
养驴业现代化应该走“驴退驴无”的道路。近年来,北京市包括房山区农牧业中养驴业的现代化道路是都市型,但是,最终结果不能说是完全成功的,因为畜牧业和驴业几乎没有了,家畜家禽也随着城市化一步步萎缩、消失了。
其实,畜牧业与城市化的关系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发达国家先行先试,但是也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城市型畜牧业如何发展还是应该由各个城市自己来解答。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畜牧业现代化的道路探索一直没有停止,现代化道路的问题也一直伴随畜牧业内部各个领域的发展。一般来讲,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模式是比较固定的,大规模、化学化、物理化、科学化、智能化等,一路走下来,传统的畜牧业一步步发生变革,这是历史的必然。
四、畜牧业绿色发展离不开生态
乡村振兴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但是,“去畜牧业”可能会产生绿色生态的缺陷,例如,2019年有媒体报道部分景区疏于管理,游客体验不佳,如通州区花仙子万花园,参观区域面积约四五万平方米;房山区天开花海景区,三万多平方米的向日葵花海;昌平区小汤山农业园等。进入暑期,北京迎来了旅游高峰。当市民根据各种推广的旅游年票、年卡、一卡通,兴致勃勃地来到一些景区,却发现景区疏于管理,景色和体验都不尽如人意。
2019年8月,笔者特意在北京市丰台区和房山区的绿道,骑自行车转了转、看了看,对于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又有了一些新的体验。房山区无畜牧业的绿色生态单一性且有生态缺陷。绿道旁边的低端养殖场被拆掉了,建筑垃圾还堆在原地,而农民养的山羊在绿道旁边散养,水务、园林工人在夏日里,汗流浃背地除草、修剪绿地。这些工作能不能用生态畜牧业的办法得到修复和补充,如果科学合理的设计是完全可以做得更加符合生态环保的。
都市型农业离不开都市型畜牧业。试想当初设计就把畜牧业元素、动物养殖、骑驴观光等都融入其中,形成“田园综合体”,东边日出西边雨,东方不亮西方亮,怎么会“花开时节动京城,花落之时成荒原”?在旅游景点适当饲养一些毛驴,添加一些植物所没有的生机和活力,更加符合生态需要。
乡村振兴必须遵循科学路径,工厂化、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也非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单纯绿化不是生态,但是这种绿植化过程是生态第一步,第二步还应当把畜牧业衔接进来。由于彼此之间没有“生态链接”,水生态、植被生态独立运营,也就没有了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立足之地。
养驴业不能一直做“减法”,生态本身也需要一定数量的家畜存在。不仅为了生产食品、丰富文化生活、生态多样性、生态安全,类似于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养驴、养羊也是可以助力发展的,这种新型生态畜牧业将借助城市生态和高科技等得到新的生命力。
第一,人工生态必须时刻依靠人力推动。目前,所谓的农业生态观光由于没有循环起来,也就没有科学的生态理念支撑。只是从过去的种植庄稼转移到了种植花草,这样依靠不可再生的动力催动,无法持续、难以为继。一种树木打天下,一种花草全覆盖,一种畜禽全代替,这些大而单一的生态结构需要有所改进。第二,“绿水青山”不是单纯的植物观光、单一的植物种植,这种“单纯绿色”缺少畜牧业的加持。试想这些地方如果适度养驴,何以成荒撂荒?如果适度发展养羊,何以毫无人气?其实,片面的畜牧业退群是反生态的。第三,全生态、全产业链才能抵抗自然和经济的双重风险。经济效益不佳,土地撂荒、生态荒芜、没有人气,这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
五、乡村振兴需要“驴友”
站在未来的角度回看,历史上驴引进我国并没有造成生态危害,反而促进了生态平衡。养驴业在历史发展中,发挥出了“后发优势”,有后来居上的态势。
1999年2月,《北京文学》有一篇林斤澜的散文《轻重小驴车》。改革开放以后,林斤澜一行到房山十渡旅游区,坐着专供游客坐的小驴车,借着车把式的口道出“这条山沟通延安”,表达了他对房山区人民的无限深情。房山区历史上养驴最多的时候达到了2.35万头,不仅没有造成生态灾害,还促进了社会发展和生态和谐。1978年,北京市驴存栏7.3万头、马7.3万头、骡6.9万头,共计21.5万头,这个时期也是马属牲畜最多的时候。四十年之后,2018年全市驴存栏0.19万头、马0.14万头、骡0.02万头,共计0.35万头。由此,人们在北京几乎看不到马驴骡了。
以房山区坡峰岭的旅游景区为例。这里如果饲养20~30头毛驴,并增加驴车和骑驴等旅游项目,在一些安全的山道上开展游玩,景区特色可能会提升,趣味性和参与度也会持久。因此,笔者在突泉县调研的时候,发现驴适合走出圈舍,也适合发展旅游业。因为,毛驴轻便、疫病少、安全性高、游客亲和度也好。
经过努力探索会证明,在首都“生态涵养区”养一定数量的驴,应该是很有意义的。当然,要适度饲养“文化旅游驴”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不是饲养大规模的肉驴等填充满足菜篮子。值得注意的是,“大农业观”至关重要,顶层设计、顶层建设是关键,需要跨部门、跨行业的合作。园林绿化、水务建设、公路交通、畜牧养殖业、文化旅游等部门都要整合进来,形成合力。
“长江飞鸟外,主簿跨驴归。”“新时代抓发展,必须更加突出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畜牧业的“加法”,让畜牧业和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是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结合养驴业的创新发展,值得做出新的探索和努力。
六、“驴友”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需要高质量发展“驴友”,让每个景点都有驴存在,让每头驴有名字,让每头驴增值。久久为功,行稳致远。进入乡村振兴时期,适度发展“文化旅游驴”是可行的,可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依靠“新发展理念”养驴,不但毫无生态危害,还会促进生态和谐,也会促进养驴业和文化旅游融合的高质量新发展。
第一,“适宜景点都养驴”。在适宜养驴和适宜“驴文化”活动地区,大力推动“适宜景点都养驴”的计划,以每平方千米1头驴的适宜生态密度,科学规划养驴和旅游景点生态建设。
第二,促进役用驴转型升级,使文化驴、旅游驴、肉驴协调发展,并开发传统役用驴转型升级进入旅游文化体育领域获得新的发展。发展“文化旅游驴”不是低端产业,而是一种高端产业。
第三,加强“驴文化”农业遗产保护。在传统养驴地区,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加大保护力度,弘扬传统文化。同时,支持出版“驴文化”书籍,在新媒体加大宣传“驴文化”。
第四,加强我国驴品种资源保护。在传统养驴地区,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加大保护力度,弘扬传统文化。
第五,深化改革前单一发展肉驴的产业模式,支持我国多元化发展养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