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应对策略探析

2022-07-26张帆

今传媒 2022年5期
关键词:主流媒体舆论引导

张帆

摘 要:网络舆情虽发酵于线上,但处置关键在线下。线上的重点在于交流沟通、了解情况,而线下则主要是探索如何解决问题。只有线上、线下协同联动,才能有效治理网络舆情。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引发网民高度关注,网络舆论中裹挟着大量网络谣言和各种未经证实的信息,造成了舆论从“质疑存在内幕”到“支持相关结论”的反转,形成了全民围观的重大网络舆情事件。本文基于“议题设置”和“沉默的螺旋”理论,从官方回应、舆论引导、不法势力等角度分析该事件舆情应对处置中的盲点区域,复盘网络舆论演变中的走偏趋势,解构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处置面临的问题与应对举措,理清媒体报道策略,探析应对处置技巧,明确部门协作路径,试论媒介素养提升方式,以期对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舆论引导;舆情处置;议题设置;报道策略;主流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2)05-0124-04

2021年,成都49中高二学生校内坠亡事件引发热议,当地教育部门、涉事学校的回应未能消解舆论质疑,网络舆论被大量谣言和未经证实的信息裹挟,受众的理性思维被消解,短时间内便成为了全民围观的重大网络舆情事件。截至2021年5月23日,涉及该事件的#教育局通报成都49中学生坠亡##监控还原成都49中学生坠亡前轨迹##央视探访成都49中##成都49中学生坠楼时间线#等微博话题阅读量达30.2亿次,讨论量73.9万。其中,5月11日,这4个话题均位居微博热搜榜单的前十名。

一、舆情概述

2021年5月10日6时35分,微博用户@四十九中林同学妈妈发文称,自己于9日21时接到儿子学校成都49中的通知,称孩子从学校楼道坠落死亡,学校却将其拒之门外不让看监控视频。随后,警方告知她救护车到学校时孩子已无心跳,被直接拉到殡仪馆,且孩子坠楼事发地点没有监控。该事件迅速在网络引发热议。14时30分,@成都49中发布公告称,已成立工作组,配合警方调查。

5月11日3时45分,@成都成华教育发布情况通报称,经调查认定,该生“高坠死亡”排除刑案,未发现学校存在体罚、辱骂学生等师德失范问题及校园欺凌情况,坠楼系个人问题。8时28分,@四十九中林同学妈妈发文,不认同成华区教育局的调查声明,要求查看全部监控视频,并要学校给予真相。19时43分,@平安成华发布警方通报称,经调查认定,该生“高坠死亡”排除刑事案件,家属对调查结论无异议。随后,@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接连对此事发表评论,质疑当地处置不力,认为通报披露信息太少,应该以完整而又有说服力的真相来击碎谣言,用无懈可击的逻辑化解疑窦。而此时一些不怀好意的网民乱带节奏,诸如尸体被火化、监控被清理、出国名额占用、化学老师杀人等谣言此起彼伏,事态发展失去控制。

5月13日凌晨2时11分,@新华社刊发报道,从监控到底有无缺失、救护车有没有及时赶到、遗体是否被擅自火化、学校处置是否失当、坠楼是如何发生的、孩子为何走到这一步等方面对事件进行全面还原。13日2时14分,川观新闻客户端发布视频报道,由记者现场还原坠亡学生生前行动轨迹。当日14时,@央视频再次发布学生坠亡事件的完整视频,其中民警对视频相关细节进行了说明。当日16时53分,@央视新闻报道称,坠亡学生遗体经父母签字同意后已火化,并对网传警察拖行死者家属、学校下达封口令等谣言进行辟谣。随后,新华社的调查报道回应了公众对事件细节与核心问题的关切,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舆情走势,舆论趋向客观理性。随着更多细节的披露,真相得以还原,事实得以澄清,舆情趋于平稳,但反思之声却持续不断。

二、存在问题

(一)官方回应不当,引发连连质疑

1.回应主体不当。首先,事情发生后,涉事学校应及时公布真实且有价值的信息,向公众解疑释惑,但该校只是表明配合调查,面对各种质疑始终保持沉默;其次,成华区成立联合调查组,对事件进行详细调查后,调查结果本应在成华区官微或官网等平台发布,事故性质认定应由警方发布,但这些内容都是通过成华区教育局的官微发布的。由此可见,发布主体不当,遭到了网民质疑,引发了次生舆情。

2.回应内容粗略。涉事部门在回应时避重就轻,并且缺失调查细节和过程,非但没有打消公众质疑,反而助长了各种谣言的传播,加剧了舆情熱度。例如,当地联合调查组与警方发布的调查通报中,信息过于简单,内容细节不清晰,并未对学生家长最初提出的“学校不让看事发监控”“救护车直接拉去殡仪馆”等信息及网民最关注的疑点进行回应,再度引发了舆论质疑,一时间谣言四起。

3.回应话术欠妥。通报语言生硬,只讲结论不讲过程,缺乏同理心的程序化表达,激起网民对政府公信力、治理能力和处置方式的质疑。例如,当地教育部门和警方的调查通报称,学生林某某坠楼系个人问题,排除刑事案件,家属对“高坠死亡”调查结论并无异议,回应话术缺乏人文关怀和情感温度。

(二)舆论引导不力,出现泛化异化

1.辟谣不够及时、主动。面对微博、知乎等网络平台上的谣言及质疑,当地官方未及时主动辟谣澄清,导致舆情迅速升温、整个事态复杂化。例如,2021年5月11日,自称是坠亡学生同学父亲的知乎账号发文称,坠亡学生因留学名额被学校老师推下楼,而相关网络平台并未迅速对该内容进行甄别核实,导致“死者因留学名额被学校老师推下楼”“学校下达封口令”“死者不是自杀”等未经核实的信息在网络上不断扩散,直至13日新华社报道了相关事实,谣言才不攻自破。

2.媒体评论激化网民情绪。一些媒体对舆情缺乏了解,在未全面了解事件的情况下,被动跟随舆论压力急切发声,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网民的对立情绪,引发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

3.意见领袖助推舆论升温。一些网络大V在真相未明的情况下纷纷跟进评论、“伸张正义”,影响了公众的理性判断,给查清真相增加了许多干扰因素。还有一些自媒体为吸引流量、博取关注,凭着主观臆断发布未经核实的信息,煽动网民情绪,间接影响了真相的显露。

(三)不法势力介入,带偏网络舆论

舆情事件发生后,不法势力利用公众渴求真相的心理和相关部门回应的疏漏,线上线下同步介入,推动事件向反面和极端发展。线上,他们披着“为民请愿”的外衣,疯狂造谣、煽动蛊惑,对社会体制、政府部门、司法机关等展开密集性攻击,煽动官民对立、破坏社会信任。例如,发起舆论攻击的微信公众号“欧阳乾的小宇宙”“房东经济学Pro”,就曾因长期发布谣言或有害信息而被禁封。线下,一群请愿示威的人在成都49中門口,手持白色康乃馨,口号齐整,高呼要“真相”。在警察维护秩序后,他们又在网上随即发布现场照片,称被警察暴力维稳,其中的一些人甚至是港独分子,他们一直在内地寻找或制造“热点”、滋生事端,破坏政府的公信力,比如@郑思斯@没有多余的老公。

三、思考与建议

(一)策划报道路径,主导舆论议题设置

第一,借力借势。官方要与媒体打好“配合战”,善于利用权威媒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引导舆情平稳着陆。可主动邀请媒体进行采访,统一宣传口径,策划报道形式,通过权威媒体传递信息,让公众知晓事件真相。第二,借力推力。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作用,让公众自发探究事件真相,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满足公众知情权。第三,借力打力。要第一时间澄清、反击网络谣言,利用权威媒体公开详实的调查情况,阻断网络谣言在舆论场内的传播渠道,获取公众理解认同,酝酿正面支持的舆论氛围。

(二)掌握应对技巧,提高舆情处置能力

第一,节奏要密。涉事机构和参与调查的上级机关要从舆情发酵的第一阶段开始,不断向舆论场输送信息,缩小“官方发布事实真相”与“群众认可事实真相”之间的时间差、空间差、情绪差,避免出现官方信息的沉默空档,从而导致各种极端猜测乃至漫天谣言,对公共机构以及公权力的整体形象造成严重伤害。否则,即使真相被公布后,这种伤害的后果也未必能完全消除[1]。第二,内容要实。官方的通报要做到详细严谨、有理有据,用事实赢得公众信任,打破质疑,平息舆论。可以梳理主要人物的行踪轨迹,说明具体时间、地点,配以图片、视频佐证,并标注信息来源。第三,情感要真。事件涉及弱势群体、人员伤亡时,社会公众便会产生较强的同理心,因此,官方通报的措辞要体现出人文关怀,做到既朴实温暖又不丧失原则。第四,主体要清。要统一官方信息的发布渠道,避免同级别的不同主体发布相互矛盾的通报内容。笔者建议选择相关主管部门或上级部门作为通报的发布主体,以体现调查的公正性。

(三)强化部门联动,完善协同处置机制

第一,加强领导。切实做好线上线下、同级之间、上下层级之间的“三个联动”,形成舆情处置工作合力;建立完善网上网下一体化舆情应对处置机制,做好风险隐患排查,从线下源头做好舆情风险防范化解;建立风险预警、研判化解、会商分析、统筹应对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形成领导有力、指挥顺畅、行动高效的工作格局。第二,正面回应。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从正面阐明立场,坦诚面对,尊重事实,避免谣言引发负面效应;策划媒体采访报道,主动设置话题,配合官方口径,增加可信度,赢得网民支持;严格拟定情况通报内容,坚持用事实说话,确保信息的客观性,发表具有倾向性的观点时要充分权衡,“切忌挑战公众智商和人伦底线”。第三,管控风险。对可能或已经有损政府形象的重大舆情,要在第一时间向上级报告,查删有害信息,防止个别人借机“蹭热点”“搭便车”,恶意带偏舆论。同时,要做好澄清解释工作,获取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及时引导专业网络舆情评论员适时跟帖,有重点地向“重点”人群迅速回应,控制舆情的进一步蔓延和扩张,避免重大舆情危机发生[2]。

(四)深化网络思维,切实提高媒介素养

第一,切实转变观念。领导干部应转变传统思维,与媒体建立良性沟通,提升对新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的认识,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学网、用网、懂网;要把握互联网时代下媒体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新规律,高度重视新媒体的作用,充分认清社会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多元性、新媒体利益诉求表达的必然性、各种表达背后不同利益构成的复杂性,实现从被动应对新媒体向主动运用新媒体转变。第二,积极培育意见领袖。领导干部要增强形象意识,规避形象塑造的风险和认识误区,以较强的新媒体参与能力与公众交流沟通,使用亲民的语言拉近与公众的距离;要大力培养领导干部中的“网络大V”[3],打造好个人微博、微信等“小窗口”,以观点引领、事实阐释来疏导民意,借助媒体的力量来推进政府工作,维护政府权威。第三,聚焦民意指向。网络大数据能够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领导干部应增强自身运用网络媒体进行科学决策的能力,并提供相应的辅助支持;要借力网络汇聚民意民智,多角度梳理公众期盼和利益诉求,积极回应公众的意见、评价和建议,坚持“键对键”和“面对面”相结合,切实通过线上群众路线解决公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为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社会风险的化解凝聚共识,奠定思想基础。四是强化学习培训。一方面,领导干部应深入研究信息传播的规律及新闻舆论知识,培养敏锐的信息感知力,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去伪存真,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提高个人的媒介素养[4];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培训实操,结合近期热点舆情事件模拟媒体环境,促使领导干部进行有效的思考、表达和处理,并针对其综合表现实施测评,以训带学,全面提升领导干部的媒体应对能力。

四、结 语

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在短时间内引发网络热议,成为了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一个缩影。探究该事件传播演变的轨迹,深刻反映出舆情背后的社会公众心理和真实诉求。因此,只有分析掌握舆情发展规律,牢牢把握网络舆论主动权,全力构建网络舆情协同应对机制,才能抓住舆情处置的关键点,保障健康的网络舆情生态。

参考文献:

[1] 单仁平.成都49中事件应带给我们的五点思考[EB/OL].凤凰网,https://i.ifeng.com/c/86DWp yaB92F,2021-05-13.

[2] 李艳波.关于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的几点建议[J].商,2013(6):181-182.

[3] 高静.践行网络群众路线与领导干部新媒体素养的论析[J].社科纵横,2018,33(11):47-50.

[4] 张海霞.新媒体时代下领导干部媒体应对策略研究[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3):93-97.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

主流媒体舆论引导
主流媒体回应网络谣言引导舆论策略思考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探讨主流媒体的改革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大数据时代社会群体心理行为和舆论引导范式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